時至今日一個國家的疆域領土已有廣義和狹義兩層含義:狹義的領土是單純指陸地國土,也就是說將領海、領空排除在外;廣義的領土則是指一個主權國家所管轄的全部疆域,包括這個國家的陸地、河流、湖泊、內海、領海以及它們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領空)。嚴格意義上我國的領土面積並非通常所說的960萬平方公裡,而是在960萬平方公裡陸地國土的基礎上再加上300萬平方公裡的領海面積和173萬平方公裡的專屬經濟區。這1433萬平方公裡的海陸總面積才是我國真正的領土總面積。
當今世界狹義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1710萬平方公裡的狹義領土面積幾乎相當於我國和排名世界第六位的澳大利亞的狹義領土面積之和。同時俄羅斯也以2466萬平方公裡的海陸總面積成為當今世界海陸總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儘管是當今世界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不過在人類歷史上的確存在過比俄羅斯疆域面積更遼闊的國家。由於古代帝國尚不存在成熟的領海意識,所以我們只能以狹義領土面積進行對比。即使如此仍會存在一定爭議。
首先任何國家的疆域都不是一層不變的,那麼比較兩個帝國的疆域究竟是直接對比兩國全盛時期的疆域呢?還是只要曾被該帝國一度囊括在版圖內的地盤累積疊加呢?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已失去北美殖民地,那麼統計大英帝國的疆域時北美是否計算在內呢?1867年沙皇俄國把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然而在此之後沙皇俄國又侵佔了中亞和中國黑龍江流域,所以沙皇俄國疆域面積最大之時阿拉斯加已不在沙俄版圖內,那麼在統計沙俄帝國的疆域面積時是不是在其最大疆域的基礎上再疊加阿拉斯加呢?
領土變動是造成爭議的原因之一,不過某塊土地在歷史上是否曾屬於某個國家本身可能也是存在爭議的。我們今天所說的領土或版圖都是建立在近現代條約關係下的產物,其典型標誌是:各國之間的邊界是一條明顯的界線。然而古代國家的邊界通常是不明確的,所以古代國家的版圖面積其實更多只是約數。中國直到康熙年間籤訂的《尼布楚條約》才開始劃定明確的邊界線,在此之前國界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約定俗成的,從來也沒明確的條約規定以某處劃分兩國之間的界線。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的客觀存在,所以對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國家排行這個話題是一個不同的人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答案的話題,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只能說說我個人的意見
1.大英帝國
1497年-1498年期間在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七世的支持下約翰·卡伯特兩度前往北美沿岸進行探險,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次海外探險,為之後大英帝國大規模的海外擴張奠定了最初的基礎。1548年一部分倫敦商人組成商人探險協會,隨即探尋一條從歐洲穿過北冰洋繞過亞洲北海岸一直相對航行到中國的航線被他們提上議事日程。這一時期英國的國力相比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早期殖民主義國家還不算強大,於是英國利用海盜劫掠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商船以積攢實力。
1583年8月英國人漢弗萊·吉爾伯特到達了紐芬蘭,建立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一處殖民地。1606年英國成立了進行北美殖民活動的倫敦公司和普利茅斯公司。截至1733年英國以維吉尼亞和新英格蘭兩個殖民地為基地沿著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起德拉瓦、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喬治亞、康乃狄克、麻薩諸塞灣、馬裡蘭、南卡羅來納、新罕布夏、維吉尼亞、紐約、北卡羅來納和羅德島十三個殖民地。鄰近北美大陸的加勒比海地區也在這一時期成為英國海外殖民擴張的重點。
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爆發,1783年9月3日英、美籤訂《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的獨立固然是對英國殖民體系的一次沉重打擊,但並未就此使大英帝國一蹶不振:英國在美國獨立後又在印度、澳洲等地進行殖民擴張,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1884年柏林會議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在這一過程中英國在埃及、蘇丹、烏幹達、肯亞、奈及利亞、加納、南非等地建立起殖民統治。1882年對埃及的軍事佔領使英國得以控制尼羅河地區和蘇伊士運河。
1795年英國就吞併了開普地區,在經歷與南非的荷蘭後裔建立的德蘭士瓦以及鄰近的奧蘭治自由邦的戰鬥後於1899年全面佔領南非。截至1914年英國不僅成為最大的海外帝國,更是掠奪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間英國將大約30%的非洲人口置於其統治之下,而同一時期法國只統治15%的非洲人、德國統治著9%的非洲人、比利時統治著7%非洲人、義大利統治著1%的非洲人。相比之下英國的奈及利亞一個殖民地就擁有1500萬人,是整個法屬西非和所有德國殖民地人口的總和。
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的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裡,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由於全球各地皆有其殖民地,因此號稱「太陽永遠不會從其國土上落下的帝國」。這一龐大遼闊的疆域面積不僅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所有帝國中空前絕後的。當今世界的200多個國家中僅有22個國家沒有被英國侵略過。大英帝國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現代自由貿易體系和憲政體制,銀行、股票等近現代金融工具也是從英國向全球擴散的。
與此同時英語逐漸成為國際通用語言,英鎊也是那個年代的國際通用貨幣。工業革命使英國以一國之力創造出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40%以上。正如英國人自己所說的「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2.蒙古帝國
1206年春蒙古乞顏部的鐵木真在經過多年奮鬥後終於統一蒙古草原諸部,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在本次大會上蒙古貴族們共同尊奉鐵木真為成吉思汗,以此為標誌宣告統一的蒙古汗國正式建立。蒙古汗國的建立僅僅只是這個帝國擴張的開始,很快整個亞歐大陸都將感受到蒙古人帶來的恐懼。成吉思汗六年親率大軍伐金,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爭。成吉思汗十三年蒙古人又在在追擊乃蠻王子屈出律的過程中趁勢西徵滅掉西遼,打開了通往西方的道路。
由於此時蒙古的主要精力還用在對付東方的金國,一時無力對西方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儘管如此成吉思汗還是派出商隊前往西方貿易以擴大蒙古的對西方的影響力。成吉思汗十四年花剌子模訛答剌城的海兒汗殺死了蒙古汗國的499名和平商人,其國王摩訶末又武斷地殺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花剌子模的魯莽行為終於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最終蒙古成功滅掉花剌子模,一直向南推進到印度河流域,順利佔領今中亞到歐洲東部以及伊朗北部的廣大區域。
公元1227年蒙古人攻滅党項族建立的西夏國。成吉思汗之子窩闊臺和拖雷遵守成吉思汗遺策於窩闊臺汗六年(1234)滅金。公元1236~1242年成吉思汗長孫拔都率軍西徵,飲馬伏爾加河,徵服羅斯諸公國(今俄羅斯歐洲部分),日耳曼諸王公、波蘭、匈牙利組成的聯軍也被蒙古旋風席捲。此次西徵後拔都在伏爾加河下遊構築薩來城(今阿斯特拉罕),正式建立欽察汗國。就在此時遠在東方的蒙古本部傳來窩闊臺大汗去世的消息,拔都匆匆返回參加選舉新大汗的忽裡勒臺大會,這次西徵因此結束。
1253~1259年蒙古發起第三次西徵:這次西徵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指揮,蒙古軍團從首都和林(今蒙古國哈拉和林)出發,徵服了阿拉伯帝國。蒙古兵鋒一直挺進到敘利亞,眼看蒙古軍團就可以乘勝攻打埃及進入北非,構建跨越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時東方的蒙古本部再次傳來一個消息:當時的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重鎮——四川合州釣魚城時逝世。旭烈兀匆忙率軍東返,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趁機殺入敘利亞,成功阻擊了蒙古西進的兵鋒。蒙哥死後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最終忽必烈勝出,旭烈兀遂重返中東波斯地區創建伊爾汗國並表示效忠忽必烈。
忽必烈成為大汗時蒙古已徵服了亞歐大陸上的金、西夏、西遼、花剌子模、俄羅斯、阿拉伯等國,與此同時西徵的拔都、旭烈兀以及察合臺、窩闊臺等人的後裔相繼建立了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伊爾汗國四大汗國。儘管四大汗國是蒙古大汗的臣屬,然而實際上這種君臣關係只是理論上的,實際上後來四大汗國和忽必烈治下的蒙古本部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1271年忽必烈遵照歷代中原漢族王朝的傳統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仿照中原漢制創建的大元王朝自然也繼承了中原王朝傳統的大一統觀念。
忽必烈將徵服南宋作為元朝必須完成的任務,因為只有如此元朝才有可能成為繼往開來的正統王朝。為此忽必烈開始著手先掃清滅宋的外圍通道:他遣使招降吐蕃,又南下徵服大理,兵鋒甚至一度進入越南、佔婆等地,完成了對宋朝西南方向的戰略包圍態勢。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府被攻佔。1279年南宋水師在崖山海戰中戰敗,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至此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被消滅。這時蒙古人已將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3300萬平方公裡的疆土收入囊中。
3.俄羅斯帝國
當今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斯拉夫人的基輔羅斯國家,12世紀中葉基輔羅斯國家解體成一系列小型公國。1236年成吉思汗之孫拔都西徵歐洲,羅斯諸公國全被其席捲。1240年拔都在南俄草原建立了金帳汗國。在基輔羅斯分化出來的諸公國中莫斯科大公國逐漸脫穎而出。莫斯科大公國通過為蒙古可汗徵收貢賦和徵討不聽號令的公國而取悅於蒙古金帳汗廷,而莫斯科大公國則利用蒙古人的威勢趁機削平群雄,逐漸完成了羅斯諸公國的統一。
1480年日漸強大起來的莫斯科大公國擺脫了蒙古的統治,到16世紀初莫斯科大公國已兼併了特維爾、普斯科夫和裡亞贊等羅斯公國,又從立陶宛人手中收復了斯摩稜斯克,至此一個北起白海、南至奧卡河、東臨烏拉爾山、西達第聶伯河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宣告誕生,然而這僅僅只是俄羅斯民族擴張史的開始。148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兼併諾夫哥羅德共和國;1552年第一位正式使用「俄羅斯沙皇」這一頭銜的伊凡四世親率15萬大軍攜帶150門大炮徵服了由蒙古金帳汗國分化出來的喀山汗國。
1556年伊凡四世又吞併了蒙古後裔建立的阿斯特拉罕汗國;1557年沙俄在北高加索的中心要地松孟河與捷列克河的匯合處設立哥薩克軍屯以窺視喬治亞;1595年3月沙皇自行頒布詔書聲稱哈薩克歸屬於俄羅斯。1581年哥薩克人葉爾馬克奉沙皇伊凡四世之命糾集了840名俄軍侵入失必兒汗國,1584年失必兒人一度打敗俄軍,甚至葉爾馬克本人也在逃跑途中落水淹死,然而沙皇俄國還是在1598年徵服了這裡。至此整個伏爾加河流域的韃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人、摩爾多瓦人全部臣服於俄國。
隨著1598年失必兒汗國被徵服之後俄國人已越過作為亞歐分界線的烏拉爾山,而此時東面遼闊的西伯利亞地區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沒能形成統一的政治實體,而始終是以分散的原始部族的形象存在,這大大刺激了沙俄向這一地區擴張的野心。截至1637年俄國人已推進到鄂霍次克海一帶,幾乎已完全徵服了佔如今俄羅斯國土面積四分之三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1721年彼得一世在與瑞典進行的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至此沙皇俄國的國名被正式確定為俄羅斯帝國。
這一帝國在全盛時期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又夥同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了波蘭,甚至還曾一度越過白令海峽在北美的阿拉斯加建立殖民地,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橫跨歐、亞、美三大洲的帝國。俄羅斯帝國在極盛時期的疆域面積一度達到2280萬平方公裡。
4.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誕生,原屬沙皇俄國的芬蘭則在十月革命後宣布獨立。與之情況類似的還有波蘭:1918年11月18日波蘭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造成的局勢趁機宣布獨立並佔據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地區,新生的蘇維埃則在與波蘭的戰爭後與周圍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芬蘭、立陶宛籤訂了和平條約,由此正式承認這些原屬沙皇俄國的地區的獨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至此蘇聯國家正式誕生。截至1936年蘇聯又陸續增加了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6個加盟共和國,原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則分裂為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3個加盟共和國。
至此蘇聯形成了12個加盟共和國,大體上包括如今的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摩爾多瓦、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3年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蘇聯的國土面積發生了自其誕生之日起最大的變動。蘇波戰爭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喪失了寇松線以西的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波羅的海西部沿岸及芬蘭以東的大片土地的主權,而隨著納粹德國的興起就使蘇聯重新試圖將這些的確納入版圖並作為與納粹德國之間的戰略緩衝區。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大約半個月後蘇聯以保護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為名出兵佔領波蘭東部地區。這年10月蘇聯又以芬蘭國界距離列寧格勒過近為由提出領土置換,然而遭到了芬蘭方面的拒絕,蘇芬戰爭隨即爆發。儘管蘇聯紅軍在芬蘭陷於苦戰之中,然而芬蘭方面擔心戰爭長期化會給自身帶來巨大破壞,最終芬蘭還是將整個卡累利阿地峽連同維普裡城、維普裡灣、拉多加湖西北岸、馬爾卡日爾維以東領土、雷巴奇和斯來特尼半島的一部分以及芬蘭灣中的一些島嶼割讓給蘇聯。
1940年6月蘇聯政府分別照會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國:要求三國改組政府實行大選和讓蘇聯紅軍自由通行,隨即30萬蘇聯紅軍進入三國境內扶植起親蘇政權,隨後三國在親蘇政權的主導下加入蘇聯。至此蘇聯已發展成為擁有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摩爾多瓦、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卡累利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16個加盟共和國。
蘇德戰爭期間芬蘭參加德國一方對蘇作戰並奪取了之前割讓給蘇聯的土地,波羅的海三國則在戰爭期間被德國佔領。在二戰後期的德黑蘭會議上史達林主張恢復1940年蘇聯已獲得的芬蘭土地,同時芬蘭應進一步割讓貝柴摩地區作為追隨德國參與侵蘇戰爭的補償,這樣也可以使蘇聯取得與挪威的邊界。1944年9月19日締結的《蘇芬停戰協定》規定:蘇芬邊界大體上回復道1940年和約規定的邊界,與此同時芬蘭進一步割讓貝柴摩省給蘇聯。
至此長約820英裡的蘇芬邊界線只有313英裡仍保持著1920年的邊界原狀,蘇聯由此從芬蘭獲得了4.58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波羅的海三國也被蘇聯重新佔領,這又使蘇聯的國土面積增加了17.4萬平方公裡。如果說德黑蘭會議使蘇芬邊界和波羅的海三國的歸屬問題明確化,那麼雅爾達會議則決定了戰後的蘇波邊界。1945年達成的《波蘇疆界條約》規定:以寇松線作為戰後蘇聯與波蘭的邊界線,這使蘇聯得以收回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從而使自己的國土面積得以又增加了19.41萬平方公裡。
在從芬蘭、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等地獲得新領土的同時蘇聯也從南方鄰國羅馬尼亞取得了一部分領土:早在1805-1812年的第七次俄土戰爭後當時的沙皇俄國就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手中奪取了德涅斯特河西岸的比薩拉比亞,事實上這塊土地在歷史上曾是屬於羅馬尼亞的,然而當時的羅馬尼亞處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於是沙俄以解放斯拉夫同胞的名義佔領了這一地區。1877年5月9日羅馬尼亞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後也只能面對比薩拉比亞已被俄國佔領這一既成事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羅馬尼亞利用俄國國內的混亂局面收復了比薩拉比亞,十月革命後新興的蘇維埃政權對此拒絕承認。1940年3月29日蘇聯外長莫洛託夫發表講話指出:「蘇聯對羅馬尼亞奪取的比薩拉比亞從未承認。這個問題是個未解決的爭議問題,儘管蘇聯從沒提出通過軍事途徑收回它」。6月26日蘇聯照會羅馬尼亞政府:要求將比薩拉比亞歸還蘇聯並將北布科維納移交給蘇聯。6月30日蘇聯出兵佔領了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兩地。
8月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將比薩拉比亞併入摩爾達維亞加盟共和國(今摩爾多瓦),將北布科維納併入烏克蘭加盟共和國。蘇聯對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兩地的佔領直接導致羅馬尼亞在蘇德戰爭中加入了德國一方。1944年9月12日蘇、美、英同羅馬尼亞籤署了停戰協定:恢復1940年的蘇羅邊界——即仍把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給蘇聯。1947年2月10日同盟國對羅馬尼亞的和約對此再次進行確認。1948年2月4日蘇聯與羅馬尼亞籤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以及關於確定兩國邊界線的議定書。
至此蘇聯佔領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的既成事實得到完全的法律確認。比薩拉比亞的面積為4.44萬平方公裡,被布科維納面積為6000平方公裡,兩地使蘇聯國土面積擴大了5.04萬平方公裡。二戰末期蘇聯還收復了日俄戰爭後被日本佔領的南庫頁島以及包括如今的北方四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通過二戰前後這一系列領土擴張使蘇聯國土面積膨脹到2240萬平方公裡,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左右。遼闊的疆域是蘇聯得以成為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的基礎之一。
5.西班牙帝國
1492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接見了來自義大利熱那亞的航海家哥倫布,當年8月哥倫布就率領3艘船從巴羅斯港出發去開闢新航線,9月初哥倫布一行抵達了位於非洲西北海域的加那利群島,這裡迄今仍是西班牙的領地。之後又經歷了34個晝夜的航行他們於10月12日抵達了巴哈馬群島東南方的薩馬納島,由此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地理大發現」——美洲新大陸因此進入了歐洲人的視野範圍之內。1519年9月20日又一支西班牙船隊在麥哲倫的率領下開始進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在這次航行中麥哲倫發現了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麥哲倫海峽,他從這裡進入了太平洋並於1521年3月抵達菲律賓群島。儘管麥哲倫本人因介入菲律賓土著部落的衝突之中而喪命,但船隊還是於1522年9月6日返回了西班牙的聖盧卡港。在麥哲倫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的一個月前西班牙殖民者埃爾南·科爾特斯利用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內部各部族的矛盾,從而得以率領歸順於西班牙的印第安部族攻入阿茲特克帝國的都城特諾奇提特蘭(今墨西哥城),在此建立了「新西班牙」殖民地。
在此之後的3年間西班牙的殖民地覆蓋到今天的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薩爾瓦多以及包括波多黎各、古巴、牙買加在內的整個西印度群島。1533年11月15日另一位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領180名士兵,攜帶大炮、戰馬攻入印加帝國都城庫斯科,在印加帝國的故地建立起秘魯殖民地。1565年西班牙正式在菲律賓建立起殖民統治。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的50年間西班牙就完全佔領了南起合恩角,北至今日美國和加拿大邊界的除巴西以外的幾乎整個南北美洲。
與此同時西班牙也在歐洲、亞洲、非洲等地擴大自己的領土。西班牙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號稱」日不落「的帝國——全盛時期的西班牙帝國幾乎徵服了整個美洲,在亞洲則佔據著菲律賓,在太平洋上佔據著關島等島嶼,在非洲控制著西撒哈拉、加那利群島等地。與此同時西班牙也在歐洲大陸同其他國家爭奪霸權並一度控制過葡萄牙、義大利南部和尼德蘭地區(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東北部),極盛時期的疆域達到2000萬平方公裡。
7.倭馬亞帝國
公元570年在麥加的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誕生了一個嬰兒,當時誰也沒料到他將深刻影響後來的世界歷史。這個嬰兒名叫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簡稱穆罕默德)。正是在他的領導下原本一盤散沙的阿拉伯人團結在了真主的旗幟下,於是他被穆斯林奉為先知。當632年先知歸真時阿拉伯半島已整合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接下來阿拉伯人將走出他們世代居住的阿拉伯半島。當時中東的兩大勢力拜佔庭和波斯在長期的戰爭這兩敗俱傷。
這時阿拉伯人猶如一股旋風般衝出了阿拉伯半島:敘利亞、埃及以及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相繼落入穆斯林之手,至此除了小亞細亞西部一小片領土外,拜佔庭已失去在亞、非兩洲的全部領土。儘管丟掉了半壁江山,但拜佔庭仍得以同阿拉伯以及東方的大唐帝國並稱當時世界三大帝國,相比之下波斯就沒這麼幸運了:637年5月31日~6月1日12萬波斯軍隊在卡迪西亞戰役中慘敗於6000阿拉伯軍隊。651年波斯末代皇帝被木鹿(今土庫曼斯坦境內)一個磨坊主殺死,至此薩珊波斯滅亡。
當阿拉伯人將從波斯直到北非的遼闊土地盡收囊中時阿拉伯國家內部也正悄然發生著改變:661年阿拉伯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倭馬亞王朝誕生,在此之前阿拉伯國家大體維持著類似於我國上古時代的禪讓制:代表阿拉伯各部利益的四大哈裡發作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交替上臺執政,倭馬亞王朝的誕生標誌著阿拉伯人正式進入王朝帝國時代。公元711年倭馬亞王朝派駐北非的埃米爾穆薩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徵服了西班牙,至此阿拉伯帝國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1340萬平方公裡的龐大帝國。
8.大清帝國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攻克伊犁並成功俘獲準噶爾大汗綽羅斯·達瓦齊,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續對立的準噶爾汗國終於被平定。此後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阿睦爾撒納一度舉兵叛亂,但於1757年被清軍平定,至此清王朝歷經康、雍、乾三代終於徹底消滅了準噶爾汗國這個老對手,而清朝的版圖也由此擴張到最大化。1757年-1759年期間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領大小和卓一度舉兵叛亂,清軍在平叛後設伊犁將軍統轄新疆各部,從而鞏固了對新疆地區的主權。
清朝疆域最大時東北與俄羅斯帝國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正北與沙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西南與印度莫臥兒帝國、尼泊爾、不丹等國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與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近,但清朝尚獲得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
與此同時清帝國東與日本、琉球以日本海與東海為界,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清朝還領有臺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裡石塘、萬裡長沙、曾母暗沙),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6萬平方公裡。此外大清帝國還有朝鮮、琉球、安南、南掌、緬甸、暹羅、柬埔寨、蘭芳共和國、呂宋、蘇祿、廓爾喀、哲孟雄、不丹、拉達克、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巴達克山與幹竺特等藩屬國。
9.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的建立始於1830年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侵略。1885年中法戰爭後法國確立了對越南、寮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殖民統治。不過法國勢力擴張的主要方向還是非洲:如今的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幾內亞、馬裡、象牙海岸、貝寧、尼日、查德、中非共和國及剛果共和國等地都曾是法屬殖民地。在1919年至1939年的巔峰時期法國殖民地面積達1234.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算上本土則達到1289.8萬平方公裡,佔世界土地總面積的8.6%,是當時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
10.阿拔斯帝國
公元747年倭馬亞王朝一個獲釋的波斯奴隸阿布·穆斯林率眾在呼羅珊(今伊朗東北部與中亞南部)起義。749年在經過兩年的戰鬥後倭馬亞王朝崩潰,起義者佔領了庫法城並在庫法清真寺宣誓擁戴阿布·阿拔斯為哈裡發,由此開創了阿拉伯歷史上第二個世襲王朝——阿拔斯王朝。這個新王朝的旗幟尚黑,因此中國古籍中稱之為「黑衣大食」。750年1月倭馬亞王朝的最後一支殘軍在底格裡斯河上遊的支流扎布河畔覆滅,末代哈裡發麥爾旺二世西逃埃及。
當年8月阿拔斯王朝的軍隊追到埃及殺死了這位倭馬亞王朝的末代哈裡發。阿拔斯王朝建國之初政局不穩,自稱「薩法赫」(據說這個詞同時兼具屠夫和仁慈之人的雙關含義,大概就類似於亂世用重典保護百姓而行仁慈的含義)的阿布·阿拔斯千方百計致力於徹底剷除前朝餘孽,為此他設計屠殺了倭馬亞家族80餘人;倭馬亞王朝歷代哈裡發的陵墓也遭到破壞。改朝換代引發的國內動蕩也波及到了8世紀初剛被阿拉伯人佔領的中亞河中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地區)。
一直在大食和大唐之間朝秦暮楚的當地土著王國見狀也紛紛脫離大食。阿布·阿拔斯委派阿布·穆斯林出任呼羅珊總督。這位開國元勳駐節木鹿(今土庫曼斯坦馬雷州的一個綠洲城市)號令一方。他命令手下大將齊雅德·薩裡率領新王朝的統治支柱——精銳的呼羅珊軍隊進入河中地區,鎮壓了布哈拉等地的叛亂。公元751年7月-8月阿拉伯帝國在之戰中慘勝大唐安西駐軍。鼎盛時阿拔斯王朝的疆域西起摩洛哥、東接印度、北抵高加索、南至撒哈拉沙漠,公元800年一度達到1260萬平方公裡。
11.大唐帝國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與其子李世民等人趁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殺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其子李建成、李世民等人隨即率兵3萬南下攻克霍邑,斬宋老生,又招降關中孫華起義軍。十一月李淵在攻取長安後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改元義寧,自為大丞相,封唐王。次年五月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弒殺,李淵迫使楊侑讓位於己,改國號為唐,建元武德。李唐開國之初就經歷了玄武門之變:太宗李世民殺死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淵讓位於自己。
就在李世民即位剛十二天的時候東突厥十萬大軍由頡利可汗親率一直進擊到大唐王朝的都城長安城下飲馬渭水。這時的李世民選擇了忍辱負重——拿出國庫所有積蓄賄賂頡利可汗,與此同時自己親赴突厥大營求和,然而即使在此時他也依然堅持絕不放棄長安城。儘管是前來求和,但當他單槍匹馬步入突厥營帳和頡利面對面談判時頡利被震懾住了,不久突厥退兵,但這件事被李世民和他的臣民視為國恥牢牢銘記。僅僅只過去了三年李唐王朝就聯合反對頡利可汗的各部族向其發起全面的戰略報復。
唐軍深入突厥腹地俘虜頡利可汗滅東突厥。唐太宗李世民滅東突厥後保存其部落風俗,此後大量突厥人開始自動內附,突厥血統從此逐漸融合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血脈之中。盛唐時期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達一百多人,幾乎佔到五品以上武官的一半。公元630年東北和西域各部族紛紛要求內屬大唐王朝,各族首領齊聚長安,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也是在這一年孤懸海外的倭國向大唐帝國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十年後唐軍徵服位於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
唐朝沒將高昌故地設為羈縻州府,而是完全效仿中原內地設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漢代開拓西域雖標誌著西域納入中華版圖,但是以西域都護府的名義,李世民完成了中原王朝第一次在西域設置郡縣的壯舉。至此大唐王朝已先後取得針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龜茲等國的軍事勝利。永徽元年(公元650年)9月高侃擊擒突厥車鼻可汗,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次年西突厥賀魯自立為沙缽羅可汗。7月沙缽羅可汗攻入庭州,遣梁建方討之。
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遣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可汗沙缽羅逃奔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一帶)後被唐軍擒拿,西突厥汗國至此滅亡。李治以西突厥故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至此中亞的綠洲地帶已完全受唐朝支配,絲綢之路因此得以暢通無阻。此時李唐王朝的疆域東起朝鮮半島,南抵越南順化一帶,西達中亞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 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流一帶,國土面積達1237萬平方公裡。
12.中華民國
也許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中國近代史就是一段屈辱史,然而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那個時代也是無數仁人志士為改變中國命運而奮鬥的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的近代史絕不僅僅只是一段屈辱史,同樣也是一部奮鬥史,正是在中國人民的奮鬥之下才使這個民族在1949年迎來了鳳凰涅槃一般的新生。事實上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者、建設者正是在這種亂世中成長起來的。在我們過去視為屈辱的近代史上也曾有過幾次難得的令國人揚眉吐氣的閃光亮點。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極力主張參戰,以便在戰後以戰勝國身份修改之前與列強籤訂的不利於中國的條約,為此段祺瑞還專門成立了一支部隊打算用於參加一戰。然而還沒等這支軍隊赴歐參戰,段祺瑞就在北洋軍閥內部的權力鬥爭中失勢。儘管參戰軍沒遭到解散,但在國內外追求和平的潮流下依賴日本借款、挑起南北戰爭的皖系軍閥已成為眾矢之的。恰在此時在一戰中遭受重創的俄國相繼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後俄國局勢處於混亂狀態。當時包括海參崴在內的俄國遠東地區滯留有100多萬華僑。他們的安全受到了俄國內戰的威脅,一時間華僑潮水般湧向了中國駐海參崴領事館。當時的中國政府面對這種局面兵分兩路:一路赴海參崴執行護僑任務,一路由徐樹錚率領出兵外蒙。這次軍事行動後中華民國得以收復外蒙和唐努烏梁海地區,從而使國土面積一度達到1133萬平方公裡左右。1946年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之後的疆域面積已大致等同於我們如今的960萬平方公裡。
13.大明帝國
儘管《明史》聲稱明太祖朱元璋「定陝西、甘肅諸鎮,嘉峪關以西置不問」——然而《明史》這句話其實有誇大的成分:當時新疆絕大部分地區的確不在明王朝的控制下,但在新疆東部的哈密地區明朝是設置有衛所的。事實上明成祖朱棣在派鄭和下西洋的同時,也在積極經略西域地區:先後在嘉峪關以西設置哈密、安定、阿端、赤斤蒙古、曲先、罕東和沙州等關西七衛。還有西藏在有些人的印象中可能是清代才被納入華夏大一統版圖,然而實際上早在元代西藏就已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明代實際上繼承了對元代對西藏地區的行政管轄:公元1370年明軍攻取洮州、岷州並進克元朝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脫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遂降明。元順帝病歿後原先忠於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領陸續歸附明朝。1371年西藏的世襲封主鎮西武靖王卜納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奧魯赤的五世孫)攜帶元朝頒發的印信,率吐蕃諸部首領到南京向明朝納款,表示歸順。明朝收繳了元朝授予他們的印信,分別授予他們為河州衛指揮同知、靖南衛指揮同知。
1372年元朝冊封的帝師喃加巴藏卜降明並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冊封。1374年明朝正式在藏區設置烏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兩大地方行政機構。明朝在確定藏區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後陸續委任藏族首領擔任都指揮使司和衛所的官職。明朝鑑於藏區政教合一的格局一方面在當地設立衛所、封以官爵,同時也加強了對藏傳佛教各派首領的管控——明朝在藏區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都綱、喇嘛等,每級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進行分封。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徵服了大理國。1271年已成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仿照中原漢制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要求緬甸蒲甘王朝稱臣朝貢,然而蒲甘方面始終不予理睬。1277年元軍越過此前大理和蒲甘的邊界線進攻八莫,後因水土不服而主動撤離,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1279年元滅南宋後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後來元朝有進一步將蒲甘納入緬中行省管轄,再後來又併入雲南行省。1381年七月徵南將軍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將藍玉、沐英一同遠徵雲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投滇池自殺,明軍平定雲南。此後明朝在繼承延續元朝在西南地區的疆域基礎上又設立了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三大宣撫司和車裡宣慰使司、緬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養宣慰使司、寮國宣慰使司六大宣慰司,合稱「三宣六慰」。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將馮勝率大軍二十萬進逼金山,迫使北元太尉納哈出歸降,明王朝的疆域拓展到遼東地區。在東北女真族聚居地明朝陸續設置了一批羈縻衛、所,用以統治或控制當地民族: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派行人邢樞等往諭奴兒幹,招撫諸部。二年置奴兒乾等衛,其後相繼建衛所達一百三十餘個。永樂七年(1409年)明政府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的建議下決定設置奴兒幹都司以統轄各衛所。東寧衛指揮康旺被任命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並任命為都指揮僉事。
明成祖朱棣在選配奴兒幹地區的官員時選擇了出自海西女真的宦官亦失哈:他既會女真語,又會漢語,既熟悉東北地區的風土民情,又熟悉明朝的典章制度。永樂九年(1411年)春亦失哈領官軍千餘、巨船二十五艘,護送康旺等官員至亨滾河口對岸的特林地方,正式開設奴兒幹都司。奴兒幹都司管轄大約300個羈縻衛、所,都司駐於黑龍江下遊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區塔赫塔。奴兒幹都司的管轄範圍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遊。
永樂二年(1404年)一個名叫陳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稱是越南陳朝宗室後裔。據他所稱當時越南的統治者胡季犛、胡漢蒼是以陰謀篡奪了陳朝江山,他請求明朝出兵協助自己恢復陳朝。明成祖朱棣也無法判斷究竟這個的真實身份,於是他在未知會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節的情況下讓陳添平和自稱陳朝遺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對此沒預案的越南使節一時間亂了方寸以致不知該如何反應。這一切沒逃過朱棣敏銳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
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黃中護送陳添平歸國即位。當明軍行至越南支稜關時突遭埋伏於此的越軍伏擊,被越軍搶走並處死。朱棣隨即於當年9月以成國公朱能為徵夷將軍、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新成侯張輔為右副將、豐城侯李彬為左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領兵八十萬南徵。此時越南胡朝同時面對國內陳朝殘餘勢力和明軍的雙重打擊,到1407年(明永樂五年、越南胡開大四年)明軍俘獲胡家父子並成功佔領越南。朱棣在越南設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使其被納入中國直接管轄的郡縣體系。
宋元時期中國人已廣泛活躍於東南亞。元滅南宋後不少南宋遺民逃亡海外:在崖山之戰中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背負幼帝赴海而亡,其幼子帶著剩下的南宋軍民逃亡爪哇島並一度在島上建立順塔國。當華人湧入爪哇島時爪哇島上的本土勢力之間正處於混戰狀態:在此之前稱雄於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以及周邊海域的是三佛齊王國,然而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崛起於爪哇島東部的滿者伯夷王國消滅了三佛齊王國,旅居三佛齊的華人聯合不願臣服於滿者伯夷的三佛齊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三佛齊王。
爪哇島上就此形成梁道明領兵與滿者伯夷王朝對抗的局面。由於明太祖朱元璋頒布的海禁政策斷絕了沿海居民的生計,因此在此之後的十年間有數萬軍民從廣東渡海投奔梁道明,由華人統治的舊港王國就這樣在爪哇島上形成了。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派梁道明的同鄉監察御史譚勝受和千戶楊信帶敕書前往招安梁道明,試圖以此建立海外奇功,梁道明在接受明王朝的敕書後和臣子鄭伯可一同入朝覲見明成祖朱棣,而舊港則由梁道明的副手施進卿治理。
此時舊港地區最強大的有兩股勢力:其一是原舊港國王梁道明的副手施進卿,其二是海盜頭目陳祖義。國王的頭銜聽起來當然比海盜頭子好聽,不過這與實力無關——其實梁道明及其副手施進卿與陳祖義一樣都不過是從中原大陸亡命至此,所不同的是:梁道明選擇與當地土著勢力合作並逐漸站穩了腳跟,而陳祖義則始終嘯聚海上。在與來自爪哇島的滿者伯夷王朝對抗的過程中二者曾一度結成暫時的同盟,然而一山終究難容二虎,雙方的兵戎相見是遲早的事。
1407年陳祖義在明朝鄭和船隊與施進卿的聯合夾擊之下覆滅了,明成祖朱棣在陳祖義勢力被消滅後冊封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正式設置大明舊港宣慰司,其轄區包括如今的馬來半島、新加坡、蘇門答臘、爪哇以及泰國、菲律賓的一部分。若以明朝全盛時期奴兒幹都司、哈密衛、烏斯藏都司、三宣六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舊港宣慰司全部統計在內的版圖約為1100萬平方公裡,不過明朝在全盛時期所開拓的這些領土大多並沒維持多長時間。
可能有人注意到排名第5位的西班牙帝國之後緊接著就是排名第7位的倭馬亞帝國,那麼第6位呢?這裡並不是我把數字打錯了,而是因為第6位就是今天全世界領土面積最大的俄羅斯聯邦。至此我們已可以給古往今來世界主要領土大國進行排名了。人類歷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是3400萬平方公裡的大英帝國,其次是3300萬平方公裡的蒙古帝國,第三位是2280萬平方公裡的俄羅斯帝國,第四位是2240萬平方公裡的蘇聯,第五位是2000萬平方公裡的西班牙帝國。
第6位是1710萬平方公裡的俄羅斯聯邦,第7位是1340萬平方公裡的倭馬亞帝國,第8位是1316萬平方公裡的大清帝國,第9位是1289.8萬平方公裡的法蘭西殖民帝國,第10位是1260萬平方公裡的阿拔斯帝國,第11位是1237萬平方公裡的大唐帝國,第12位是1133萬平方公裡的中華民國,第13位是1100萬平方公裡的大明帝國,第14位是1040萬平方公裡的葡萄牙帝國,第15位是998萬平方公裡的加拿大,第16位是960萬平方公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7位是937萬平方公裡的美利堅合眾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