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葛劍雄談譚其驤:為老師立傳,也要實事求是

2021-01-15 澎湃新聞

       【編者按】著名學者葛劍雄教授師從我國歷史地理學的泰鬥譚其驤先生。關於譚先生的生平和學術,葛劍雄著有《悠悠長水:譚其驤傳》。近期,澎湃新聞採訪了葛教授。

葛劍雄

       澎湃新聞:

可以說,燕大研究院是譚其驤學術生涯的起點。顧頡剛、鄧之誠等對譚其驤影響頗大。譚先生後來有沒有跟您談過燕大的老師?

       葛劍雄:

顧頡剛和鄧之誠當然是對譚先生影響比較大的老師。在燕大時讀書時,譚先生和顧頡剛先生就兩漢州制的問題進行了反覆討論,1931年顧頡剛開設的「《尚書》研究」一課中,本來是要解決《尚書·堯典》一篇的著作年代問題,譚先生兩次去信向自己的老師商榷,都得到了認真的回信,最後顧頡剛將這四封信加上自己的附記,印發給全班,可以說是這場討論決定了譚先生的學術方向。

       譚先生在燕大研究院時就取得了很多成績,顧頡剛評價說:「他在燕大研究院畢業生中應列第一。」譚先生完成論文答辯時,距離畢業時間還有一個學期,當時輔仁大學教中國地理沿革史的柯昌泗不辭而別,鄧之誠就向代校長沈兼士推薦了譚其驤,上了一個學期的課後,反響很好,輔仁大學就續聘下去了,鄧之誠又讓他在燕大也兼同樣的課。

       還有,當時的師生關係也很好。鄧之誠非常喜歡譚先生,經常邀請譚先生就住在自己家裡,食宿都是他供給。鄧之誠本來就很有錢,在城裡有自己的公館,當時教授的待遇也非常好,他們很少會講到生活上有什麼難處。

       但是門戶之見還是有的。比如1935年的時候,譚先生他曾經想是不是要到廣東的學海書院應聘,洪煨蓮(洪業)就勸他說趕快去,因為你不是美國哈佛出身的,沒有拿過博士學位,在燕大你是兼任講師,臨時的,一直沒轉為專任,將來會有很多阻力,所以還是離開比較好。洪煨蓮是基金會的負責人,他後來到了哈佛,最後也沒給他教授職位,也是門戶之見。

譚其驤

       澎湃新聞:

執教浙大是譚其驤人生中的一段重要履歷。浙大學風對譚先生有何影響?

       葛劍雄:

1940年初,譚先生離開北平到浙大史地系,當時浙大校長是竺可楨。1980年底譚先生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是老的學部委員投的票,他和我說過這些人幾乎全是浙大同事,因為對他了解,這才能順利當選。當時有46位學部委員都是老浙大的,新浙大一個都沒有,所以後來還有人專門開會說浙大的辦學經驗。

       浙大的學風對譚先生當然有影響,所以他後來到了上海暨南大學就很不習慣。有一次國民黨三青團要求他給一個學生打高分,他說這個學生上課都不來——實際上這個學生是三青團的骨幹一類,經常有任務,但譚先生就堅決拒絕。浙大就不存在這個情況。他在浙大專任教員的時候,史地系主任是張其昀,對他很好,把他聘去後提職稱也很快,譚先生說張其昀對他有知遇之恩。重慶那邊一度想聘他去,他不去,寧可待在遵義這麼小地方。

       但譚先生和張其昀在政治理念上完全不同。譚先生的助手呂東明,是當時遵義地區共產黨的最高領導,系主任張其昀和校內國民黨的負責人有所聞,不過這一點對他還是尊重,譚先生也為呂東明想方設法做掩護。所以他們政治上有分歧,但是不影響私人友誼、不影響學術。浙大就是這個風氣。

       後來譚先生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講到杭州的學風,開始我準備收到《長水集》中,但譚先生說這篇文章會得罪人的,因為他說浙大應該發揚求實求是的作風,實際上是有所指的。後來做續編的時候把它放進去了。浙大這種自由民主的風氣對譚先生還是有影響的。

張其昀

       澎湃新聞:

1949年前後,譚其驤對去留問題有何考慮?

       葛劍雄:

張其昀和國民黨的關係很好,和蔣介石是同鄉,但是張其昀走的時候為什麼都不跟著呢?第一,大家認為我們都是教書的,共產黨來了也照樣教書;第二,壞到國民黨這樣,難道還有比它更壞的黨嗎?

       抗戰以後生活水平普遍下降,特別是到後來貨幣貶值,民不聊生,教授也沒辦法過日子。我寫過一個例子,每次發薪水的時候,大家都等在財務的門口,有自行車的都放在門口,一拿到錢趕緊騎上車去買東西,最快的速度過去可能買到一百斤米,譚先生不會騎自行車,家裡也沒人能騎,當時還年輕就是直接奔過去,這時候大概只能買到八十斤,再慢一點走過去的,那些錢可能就貶值到只能買六十斤了。所以大家都認為國民黨是人心喪盡了。現在的人都不太了解情況。

       譚先生的學生裡面有去臺灣的,有的是年輕教師,有的是參加了三青團,和國民黨有點關係的,其他大部分人都不走的。連我們以前第六宿舍看門的老劉,原來是浙大史地系的聽差,就是打掃衛生什麼的,他也沒去臺灣,我問你怎麼沒去,他說當時哪有多少人去。

       我一個同學他父親在招商局,1949年的時候全家走到臺北了,他媽媽一直在吵,說這個地方又窮又苦,男的女的都住集體宿舍,房子都沒有,一定要回去,最後坐末班輪船回上海的,一到上海交通斷了。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他們一家倒黴了,被說成潛伏特務,到了臺灣為什麼還回來,他們說你們不知道,臺灣苦得不得了,那麼苦的地方誰願意去啊,結果別人堅持說他們肯定是有特殊任務才回來的。——大家現在都不了解歷史。我問譚先生,他說這個很自然,當時誰走了?我又沒加入過三青團,而且對共產黨也沒有偏見和敵意,為什麼要去臺灣?

       澎湃新聞:

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是譚其驤最重要的學術成就。那麼,在主持這個項目的過程中,譚其驤遇到了哪些比較大的困難?

       葛劍雄:

這個主要是政治上的。首先你不能夠違背史實,必須要自圓其說,另外上面的指示說得都不明確,但真正等到事情來了,就要強調政治上的問題,上面一旦決定,你就不能改變。譬如說,為了反對「修正主義」,地圖上一條界線劃在這裡,如果有年輕人提出應該畫大一點,你如果反對那就是賣國,這是最麻煩的。

       另一方面,這是政治任務,不需要考慮條件,你要人,那麼就有人。當時方國瑜先生還關在牛棚裡勞改,但是因為上海通知他開會,馬上就叫他去,上火車的時候他還不知道要到什麼地方。原來是到上海開會了,一結束,又把人家送回牛棚。我記得我來的時候,上海市委撥一百萬,當時的一百萬,不得了了。而且,像地圖集封面要用布料做的,馬上到倉庫裡把布料找好,我們還看到好多布放在裡面。你要什麼有什麼,因為這是毛主席布置的。

       所以在「文革」中間,有人想出來要恢復這個項目,張春橋馬上同意,就開始找譚先生和一批人繼續做。所有的人只要是參加這個任務,就可以不下鄉——這是毛主席的任務。但是毛病也在這裡,比如說歷史上和越南(安南)之間的界線,方國瑜先生主張畫到最南邊,譚先生主張畫到最北邊,方先生手下的年輕人主張畫在中間,外交部最後裁定畫在中間,這沒有辦法。

       當時編修地圖時需要什麼地方資料,只要發文件到全國各地方,地方上就得老實地把資料收過來。這個工作當然很忙,譚先生也習慣了,通宵達旦是常有的事,但最麻煩的還是政治上的,有些事情不講道理,上面定了就定了。

《中國歷史地圖集》      

       澎湃新聞:

有一種說法是,譚其驤先生能在中國歷史地理學上取得這麼大的成績,除了天賦外,跟同一時期侯仁之、史念海等先生實際上也有一種學術競爭的關係,您以為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葛劍雄:

這完全是年輕人拿現在的心態來看當時,他們各人有各人的一塊天地,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像侯先生主要搞北京,1958年以後深入實際,對一些沙漠地區作了實地考察;史念海主要是西北,後來文化大革命他進了牛棚,陝西省軍區因為戰備的需要,給了他吉普車,讓他搞軍事地理,他後來就專門弄這一塊。

       歷史地圖集也曾經找他們合作的,譚先生就叫史先生和他一起做,北京部分就請了侯先生,所以不存在今天想像的那種競爭關係,況且他們也不在一個單位。比如說當時歷史地理學會的專業委員主任是侯仁之,因為他在北京,大家也覺得是完全合理的,侯先生本身又是到英國拿的地理學理學博士,他和地理的關係更密切,他和地理的關係是因為本身學科的密切,譚先生關心地理是因為人事的密切,所以竺可楨做科學院副院長,一度要拉他到科學院。他們之間不存在什麼競爭關係。

       史先生後來一度擔任陝西師大副校長,還有行政這一塊的工作。如果比行政職務,史先生最高,而且他還有民主黨派的職務,所以不存在你說的這種關係。譬如當科學院的院士,史先生的專業因為不能算理科,而侯先生和譚先生當了,當選了院士譚先生根本不知道,登了報以後才知道的。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三駕馬車」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左起)         

       澎湃新聞:

譚其驤與李永藩有一段「失望的婚姻」,這對譚其驤治學有何影響?李永藩在書中是個偏負面的形象,多說其缺點,有的材料也顯示她對學生的關心。您接觸過這位師母,印象如何?

       葛劍雄:

那當然影響很大的。我自己也寫了,這是家庭問題,特別到了解放以後把它政治化了,就很麻煩。李永藩本身精神有點不正常,當時中國又不講心理治療——其實我提到過浙大就有個醫生講,她是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大家都不承認,她自己也不承認,所以從來沒有接受什麼精神治療。到了政治化時代就麻煩了,比如說她去寫匿名信,說譚先生組織反革命小集團,這個問題復旦一開始當作大案來辦,後來才發現是她搞出來的。如果不是政治化的社會環境,她最多也就是想到生活上面的事。

       以前我很奇怪譚先生日記在外地記的部分都是全的,留在上海時只有大的事情才有日記,其他很多事日記上找不到的,後來才知道很多日記都給譚師母偷掉、撕掉了,最後譚先生也不敢記日記了。她一看到日記裡記了一個女人的名字,那肯定要鬧翻天。有一次楊度的女兒在北京缺一個高的痰盂,請譚先生從上海帶去,給她發現,不知道鬧了多久,鬧得譚先生在辦公室不肯回家,後來多少同事勸了他回去。

譚其驤夫婦與子女。1940年代中期攝於杭州。

       「文革」中間,白天外面鬥得熱鬧,晚上回家還要鬧到半夜,這個對他影響非常大的,但是譚師母也的確有積極的方面。比如有一次,譚先生告訴我,她勸譚先生早點睡覺,譚先生說我文章沒寫好,然後她就幫譚先生一起找材料。又比如說譚先生寫《元朝的水達達路和開元路》這篇文章,他告訴我索引就是譚師母幫忙做的。

       所以這人也不是本質上壞,就是精神上不是很正常,而且有妄想、偏執,再加上特殊的政治環境,她經常罵人家「你是資產階級思想」,亂套帽子,「反右」的時候把她也定為右派。其實她哪有什麼反黨呢,她就是覺得坐班太苦,受不了,就編了個順口溜,結果當作反黨言論,運動一來她就不去上班了。感覺她是一點苦都沒吃過,在家做太太,不去工作了,到後來右派改正了,還把她工資恢復到原來的,白拿這個錢。當然這是特殊情況。

       我們這一代人知道,在一個特殊的政治環境中,本來家庭的糾紛、瑣事也會政治化,這個對譚先生壓力就比較大。所以譚先生從牛棚裡出來,有人訓話給他說:「你的老婆很反動,你回去要好好教育她。」但她的確也幫了譚先生忙,比如譚先生家裡的書沒有損失,有人要來抄家,譚師母就說:「你們敢動?毛主席叫他畫地圖,要是影響了他畫地圖,你們擔得了責任嗎?」別人一聽這話就不敢動了,所以只好把他家裡的書全部貼上封條,一本沒丟,這個時候只有譚師母這樣的人才能嚇住別人,她撒潑人家誰都怕,這都是特殊情況。

       我跟她關係是很好的,她自己講一輩子信的人就兩個,一個是呂東明,他是地下黨,還有一個就是我。我從當譚先生助手開始,一直到她失去知覺,她都認為我是值得信任的。我也跟別人講,她這樣的人,你們要順從她,不要跟她鬧,有的時候實在不對的,也可以陽奉陰違,不要和她正面衝突,儘量從她的角度考慮。

       李永藩臨終前不久,兩次拉著我的手哭,把以前一串從來不願意交給別人的鑰匙給了我,感覺交給我她才放心。我拿了以後馬上離開房間交給她家人,說鑰匙給你們啊,一邊跟她說鑰匙在我這,實際上我沒拿——我拿了怎麼講得清楚呢,不過她一直以為鑰匙在我身邊。有一次我就問她,你鑰匙給我,那裡面有什麼東西呢?她說她不記得了。有時候她一邊哭一邊跟我說,她有很多錢,我問在哪裡呢,她想不起來了,最後我叫學校開了證明,她可能存錢的地方、可能用的名字都寫上,虹口周圍幾個地方都跟著她去轉,一直沒找到。譚先生他們也覺得,錢都是她管的,私房錢萬把塊總有的,結果都沒找到。

       她這個人熱情時熱情得不得了,她留你吃飯你如果不吃她就生氣,覺得你瞧不起她。但反過來,她要趕你走就當面說,比如說譚先生有親戚來了,她就說:「怎麼還不走啊,要留在我們家吃飯嗎?」弄得譚先生很沒面子。

       我為什麼要寫這些呢?一方面是我覺得寫老師,要說明譚先生做學問就是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環境裡成功的,你不能一點不講。不像現在有的傳記,明明鬧了幾次離婚之類的都不寫,這是不對的。另一方面,通過這些事情,也反映出這一代人所處的政治背景,家庭裡的事動不動就要扯到什麼反革命上去,這也是特殊環境的誘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 2015-10-09 07:13
  • 另一版本中國地圖,譚其驤的分省方案,快查查自己是哪的人!
    譚其驤個人簡介譚其驤(1911.2.25-1992.8.28),字季龍,浙江嘉善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獲燕京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四維訪談】57期回顧:小學二年級孩子自學初高中化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不僅尊敬他們在科學上的成就,同時科學家們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專注嚴謹,也是值得他學習的。叮噹談到他的理想,希望未來能成為化學家,拿到諾貝爾化學獎。好高的志向!也引得直播間的朋友們紛紛點讚。爸爸媽媽也非常有心,不斷的給到更多這方面的書籍,尋找老師和陪著孩子一起做實驗,慢慢的孩子的興趣越來越高。後來能買到適合孩子的化學書已經不能夠去滿足叮噹的興趣和求知,他們就為孩子買了初中的化學書。選擇這種統編教材覺得更為系統和具有科學性。經過實踐,發現孩子能看得懂,也願意看,慢慢的孩子就從初中的化學自學到高中化學。
  • 為國家寫史 為人民立傳
    為國家寫史、為人民立傳、為時代明德,當代中國研究所肩負著國史研究、編纂和宣傳的光榮職責,發揮著「修史、資政、育人、護國」的重要作用。今天,當代中國研究所滿載豐碩成果迎來建所30周年。三十而立,風華正茂。首先,我代表院黨組向當代中國研究所全體幹部職工表示熱烈祝賀!向與會各位領導、嘉賓、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
  • 艾薩克森最會講名人故事 多次拒絕為賈伯斯立傳
    1  曾多次「耍大牌」不願為賈伯斯立傳  作為極具創造力的企業家,史蒂夫·賈伯斯有著如過山車般的精彩人生,有眾多出版商或影視工作者將他傳奇的一生出版成書或拍成電影,但只有《史蒂夫·賈伯斯傳》是唯一得到賈伯斯本人授權的圖書。
  • 周涵老師訪談:職稱英語考試教材的調整及使用
    為了使廣大考生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複習、備考以及對職稱英語考試的相關政策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外語教育網特地邀請到了職稱英語考試輔導專家周涵老師來為大家解答職稱英語的相關問題。這提示大家三個類別在複習時要打開,考理工不能局限於理工,要把綜合類相關的文章也看了。考衛生也不能光看衛生類的文章,也要把綜合類相關的文章看了。   還要提醒大家一點,以前我們都告訴大家綜合類的文章是放在理工裡面的,衛生也是有一半是綜合類的文章,所以理工和衛生這兩個專業比較強的類別,一半是自己專業的文章,一半是綜合類的文章。
  • 譚其驤作品集合,小編力薦《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宋、遼、金...
    譚其驤(1911.2.25-1992.8.28),字季龍,浙江嘉善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獲燕京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譚其驤將地圖開疆玩到了極致
    現在網上流傳的唐朝的版圖,基本都是根據譚其驤版的繪製的,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權威。譚版的669年唐朝版圖是唐朝疆域的頂峰,在這張地圖上,唐朝的疆域西到鹹海、波斯一角,東到朝鮮,北越貝加爾湖,南到交趾,面積在1000萬平方公裡左右。不過,譚其驤的每個時代的版圖都有「地圖開疆」的成分。在669年的唐朝地圖中,其中最大的問題出現在西域中亞一帶。
  •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為祖國河山立傳
    原標題:吳為山:為祖國河山立傳 透過藝術家的創造,看到的不只是山水,更是文脈,是綿延的文化源流。 近日,中國美術館推出「典藏活化」系列展——「江山多嬌」。 壯美的祖國山河為藝術家提供了豐饒的創作源泉。
  • 《三國志》中的將相,只有諸葛亮、陸遜單獨立傳,陸遜憑什麼?
    由於篇幅有限,古代寫史書的史官,在給人立傳的時候非常謹慎,一般只有帝王級別的人,才能單獨立傳,有突出表現的將相,往往是許多人都合在一個傳記裡寫了。可這另一位,陸遜,又是何方人物呢,竟然可以和諸葛亮平起平坐,享有單獨立傳的殊榮? 「書生」將軍,戰功赫赫 提起陸遜這個名字,恐怕大多數朋友都會表示沒怎麼聽過,比起諸葛亮家喻戶曉的知名度,陸遜確實是「不出名」。但知名度不高,並不代表他不是一個人物! 陸遜,字伯言,東吳人。
  • 訪談|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要知道那個時候到北京的火車票,還不到20元,這個事情至今都讓我印象深刻。」鍾南山說,自己工作幾十年,總是能團結大多數人,就是因為受到了母親的影響。對於如今鍾南山的為醫、為人,鍾院士動情地說:「我想他們要是知道的話,應該覺得……沒白養我,應該是這樣。」
  • 【廳局長訪談】陝西省自然資源廳廳長薛建興 :以保護大秦嶺為核心...
    政府治理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氣與智慧,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 中國農科院生物所伍寧豐老師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研究生導師看專業系列訪談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招生信息主持人:大家好,為了更好配合2011年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國教育在線特別推出導師看專業訪談欄目。下面我們走進中國農業科學院,現在我們準備採訪一下生物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的伍寧豐老師,非常感謝伍老師能夠抽出自己寶貴的時間接受我們採訪。伍老師您好。伍寧豐:你好。主持人:在節目開始,還是想請您介紹一下關於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基本情況。
  • 謝詠老師談,怎麼給自己取藝名或者筆名
    謝詠老師談,怎麼給自己取藝名或者筆名,如何給自己取一個好藝名,如何取一個適合自己的藝名?謝詠老師姓名學談,如何根據生辰八字取個藝名旺財運? (1)謝詠老師談,姓名對人生的幫助 其實不管是書名,筆名,藝名或者小名也好,都可以根據生辰八字來選擇起名的,因為風水環境是我們長期居住的地方
  • 泰坦斯的第一次會員訪談
    業餘時間一直在習練各種武術,包括跆拳道黑帶、空手道茶帶、今年九月LEE終於成為一名巴西柔術藍帶。 首先恭喜你終於收穫了巴西柔術藍帶,你可以告訴大家你是如何接觸到巴西柔術的麼?算是機緣巧合吧,因為學飛行要出國培訓,我大學畢業後請了一個英語外教,自我介紹時,他說自己練過JIUJITSU,我當時沒聽懂,後來上網查了查資料,才知道JIUJITSU是柔術,當時一下子被柔術的技術震撼了,但是那時國內還沒有柔術館,也因為要出國,學柔術的計劃也就擱淺了。
  • 訪談回顧--FLAC/FLAC3D應用經驗與技巧
    今天下午中國巖土網非常有幸邀請到了陳育民副教授來做訪談,訪談主題圍繞「FLAC/FLAC3D應用經驗與技巧」進行,此次訪談受到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大家提問熱情非常高,陳教授也都一一回答了大家的提問。希望此次訪談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現在整理了一部分問題,供大家做參考。
  • 《愛與死:比爾狗訪談》:13位文化人士談生命感悟
    本書作者比爾狗小組一行及人大文學院副教授孫柏、北京作家張弛、著名歌手老狼、先鋒女作家黃雯、導演編劇唐大年、著名哲學家陳嘉映6位訪談嘉賓分享了他們對「愛與死「的思考。從左至右分別為 狗子 孫柏 張弛 老狼 黃雯 唐大年 陳嘉映作家狗子一直想尋找「愛與死「的答案,2016年他和高山、崔命、趙博四人組成比爾狗小組
  • 合肥八中老師談高考複習:生物拒絕題海 偏愛術語
    合肥八中老師談高考複習:生物拒絕題海 偏愛術語 2012-06-06 22:11:44   來源:新安傳媒網
  • 小樓訪談|吳碩賢(科學院士)
    有不少好事者問,小樓都有哪些老師和作者即日起,小樓不定時的邀請一位小樓人做期訪談。同時也期待詩友們在留言處提問您想了解的問題。我們會徵求被訪者同意後,公布出來,解您心中所惑。我能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略盡綿薄之力,感到很欣慰。訪談內容(二)章雪芳:能否說說,詩詞等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您所從事的科研事業有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