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死:比爾狗訪談》:13位文化人士談生命感悟

2020-12-06 中國西藏網


《愛與死》比爾狗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2018年11月18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文化閱讀品牌鼓樓西⋅享讀第15期活動「《愛與死:比爾狗訪談》讀者見面暨新書籤售會」在人大明德書店舉行。本書作者比爾狗小組一行及人大文學院副教授孫柏、北京作家張弛、著名歌手老狼、先鋒女作家黃雯、導演編劇唐大年、著名哲學家陳嘉映6位訪談嘉賓分享了他們對「愛與死「的思考。


從左至右分別為 狗子 孫柏 張弛 老狼 黃雯 唐大年 陳嘉映

作家狗子一直想尋找「愛與死「的答案,2016年他和高山、崔命、趙博四人組成比爾狗小組,採訪了身邊藝術家、詩人、作家、導演、歌手、評論家、人類學者、設計師、媒體人、哲學家等16位朋友,並把其中13個人的訪談集結成書,於是就有了《愛與死:比爾狗訪談》。

追尋了這麼久,狗子說依然沒有找到答案,經常有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但也有心得,就是似乎確認了這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

關於「愛與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陳嘉映認為,「愛與死」是一個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裡重要的話題。對於「愛」,狗子引用韓東的「愛情是當代人的準宗教」,他覺得這樣的愛情曾讓他體會到了純粹和崇高。黃雯則提醒大家分清楚「愛」和「欲望」。張弛表示,「愛」不只是愛情,他理解的「愛」還包含了慈悲和憐憫。

「愛與死」既相互獨立也相互關聯,張弛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他們幾個朋友一起在青島玩,調侃世界末日到了。有了孩子後的老狼第一反應就是我要回家陪孩子,對孩子的愛,讓曾經不那麼怕死的他變得生怕死掉,老狼坦言現在做事第一考慮的要素是安全。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怎麼處理「愛與死」的問題,才能過的有意義呢?陳嘉映說:「人不能活的太窄,也不能太認真,不弄清大問題就沒法過,生活還是得過。多跟有意思的人在一起,大家就能變的有意思。人生過的怎麼樣,成功失敗都無所謂,一定要過的有意思,要是其他挺好,過的沒意思,這樣的生活不過也罷。」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楊麗萍談新作《十面埋伏》:感悟自己生命走入冬天
    原標題:楊麗萍感悟自己生命走入冬天 從描繪風花雪月的民族舞蹈轉入充滿實驗性的舞蹈劇場,回望個人的創作歷程,保養得宜的楊麗萍卻感觸生命的短暫和易逝,「我現在特別像冬天,生命走到了一個冬天的感覺。」 談《十面埋伏》:小彩旗自願加入當群演 與楊麗萍此前編導的舞劇不同的是,《十面埋伏》是一部充滿實驗性的作品,該劇融合了行為、裝置藝術、民樂及傳統戲劇。
  • 情感,來源於我們對生命的感悟
    ,可能找到更深厚的情感;第二次情感受挫沒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幸福的人生;許多次在情感裡困苦受難的人,如果有體驗,一定會更觸及到靈魂深處某種很柔軟的東西,從而達到不可自拔的地步。也許文學對於我來說,是積累起來的一種對往事的回味,是生命深處一次次感悟。誠然我知道,在高遠的夜空中,今夜的星光依然明亮,華燈下的夜景還是那般迷人,可我卻無法釋然為愛我或我愛的人寄予我靈魂的守望。我喜歡在文字搭建的情感平臺上,在某些淡定而又安謐的夜晚寫著它們,一段心情就那麼自然地鋪墊在稿紙上,讓思想的野馬自由馳騁在文字的曠野裡。
  • 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讓生命教育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能不能請您談談,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您會害怕,或者不習慣嗎?您覺得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在傳統印象中,中國人往往會「談死色變」。近年來,生命教育等名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相關教育是否必要、教學內容如何設置、教育開展現狀如何?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校內外專家和研究人士。
  • 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一個生命在指導另一個新生命如何在這個時間行走,讓我想到「傳承」二字,那是生命的傳承,生命孕育新的生命,並傳遞其生存技能,不斷延續。一句感嘆從心底油然而出,「這就是生命的真諦吧」。生命並不會因為一個人肉身的離去而終止,它會以精神的狀態被延續下去。
  • 從《霍亂時期的愛情》思考死亡,感悟生命
    死亡終歸是人類無法逃脫的命運,而這也彰顯了生命的可貴,進而引發人們去思考死亡,感悟生命的意義。我們感恩生命,如蒙田所說:「每個人的生命都受到自然的恩賜」。但是我們每個人對生命的詮釋又截然不同,因為每個人對生與死有著不同的理解和選擇。
  • 方舟已在港口:《牛津筆記》與張力奮的生命感悟
    還有就是中國曾經有過非常悠久的隨筆和小品的傳統,往往是以小見大,在常人常態的感知感悟後襯出一個時代的東西。其實我在後記裡也有提到,我們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都是值得記錄的,其實都是很獨特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我的書中寫很多普通人。我在做一個小的社會實驗,因為這些人,二十年三十年以後他們還在,有可能他們當中就有些非常偉大的人出現。體恤和感知一個人的個體生命一定是在他還是普通人的時候。
  • 感悟數學之美 品味數學文化
    2020年與366位名師相約每天30分鐘一講座把你的思維帶到未曾去過的地方第845期感悟數學之美 品味數學文化王庚 | 南京財經大學教授華羅庚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秘,火箭之速,地球之變和化工之巧,無處不用數學。」
  • 對生命與死亡的一點感悟。
    每個人在少不更事的年齡,大多會害怕傳說中的鬼;待長到了血氣方剛的年紀,有時又竟然會連死都不怕;再後來人至中年了,又開始變得有點兒膽小害怕。只不過中年人的怕,並不是怕鬼,也不是怕死,而是害怕每次送葬時見到那些剛死去的親友,內心裡油然而生的一種對死亡的認知與恐慌。
  • 蘇軾對生命的科學感悟
    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那麼,對生命的感悟、闡釋,就成為作者最富靈性的文字。蘇軾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受人們喜愛的文人之一,就是因其那些從靈魂深處流出來的對生命科學感悟的文字,感染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 散文點點看|行走中的生命感悟
    行走中的生命感悟 ——劉東霞旅遊散文集 《且行且吟》序 程旭榮 庚子年初春的一天,劉東霞給我打電話,說想出一本旅遊散文集子
  • FAMI通大型遊戲業界訪談 多位知名製作人談新年計劃
    作為2020年年末大型策劃,日媒FAMI通對多位遊戲界製作人採訪,邀請他們談未來的遊戲規劃以及新作動向,一起來了解下。 ·以下為部分遊戲廠以及製作人訪談摘要: ·ALGEBRA FACTORY: 松野泰己:近期正在積極編劇遊戲劇本,2021
  • 法院文苑‖生活隨筆感悟——生命與美麗
    法院文苑‖生活隨筆感悟——生命與美麗 2020-06-06 03: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命的感悟
    記得曾為女兒長出的第一顆牙齒而高興過,為她學會的第一句話而欣喜過,為她寫出的第一個字而興奮過,為她得到的第一張獎狀而自豪過,時空交錯,歲月綿長,媽媽所給予我的愛,我也毫不保留的給予了女兒。媽媽看著我的今天,想到了自己的中年,我看到女兒的今天,想到了自己的青年。人生的片斷,在不斷反覆上演,人生的四季在不斷變幻。
  • 學訓詞、談感悟、記囑託、踐行動
    學訓詞、談感悟、記囑託、踐行動 2020-09-16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大學生辦生命體驗活動:不同人生經歷感悟生命意義
    當天,由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主辦,重慶工商大學社會工作者協會承辦的「感悟生命,感恩生命—清明校園生命體驗活動」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大學生們通過孕育體驗、老人體驗、殘障體驗、「死亡」體驗和遙寄思念環節,體驗模擬孕育、年邁、殘障和死亡等場景,感受不同的人生經歷,感悟生命意義。
  • 意外收穫下的生命感悟!——新冠治癒患者回憶實錄
    如今,新冠疫情已不像昔日般駭人聽聞,隨著死亡人數的減少,治癒病例的遞增,它帶來更多的是對於健康和生命的思考。近日,新冠治癒患者王先生對話鳳凰網山東,分享了治癒之路的意外收穫及對生命的切身感悟。回憶裡的遺憾與愛自3月8日出院至今三個月的時間裡,從事電力行業工作的王先生核酸檢測各項指標正常,目前已經回歸生活正軌,身體經過康復訓練也恢復到往日的強健。對於這段充滿遺憾與愛的治癒經歷,他仍然歷歷在目。
  • 20條情感感悟:有些人是腦海裡永恆的記憶,完整了我們的生命!
    5.情感感悟:生命中有一些人與我們擦肩了,卻來不及遇見;遇見了,卻來不及相識;相識了,卻來不及熟悉,卻還要是再見。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6.情感感悟:渴望有那麼一天,你能再次主動和我聯繫,即使只是寒暄。
  • 靜下來,用心感悟生命的意義
    生命是一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人生旅程。有艱辛,有困苦,有成功,有失敗,得與失,愛與恨,都是一種歷練,一種讓心更加堅強的歷練。只有在歷練中,才能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在於愛與牽掛生命的內核,在於生命有了情感,有了思想,得到思想的依託,抵達精神的彼岸。人,一出生,便擁有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情感,在歲月的沉澱中,學會了怎麼去愛。愛,是一種廣博的胸襟,它能讓世界充滿生機,讓生命充滿活力。
  • 古人對生命的感悟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這是王勃寫《滕王閣序》時的一句話,生命是無常的,快樂到了一定程度,悲傷也就來到,就像月亮,從虧到盈,從盈到虧,是不斷變化的,世間的事物也是如此,興衰起伏都是有定數的。這些都是宇宙自然的法則,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人應該順天應命,在繁華時,存一份敬畏之心,在落寞時,留一份淡然之態,做到榮辱不驚。
  • 感悟死亡和生命的尊嚴
    人生自古誰無死?死亡,是人生的必然過程,但也是最無可奈何的事,是完全不能討價還價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呢?目前在世界上,死亡學已發展成為一門跨越心理學、醫學、精神分析、哲學、宗教、文學等各學科的學問,但在我國它還是一門缺乏系統研究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