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2020-12-01 手機中國網

讓生命教育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

「能不能請您談談,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您會害怕,或者不習慣嗎?您覺得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近日,在安徽省生命教育講師團(下稱「講師團」)舉辦的一場生命教育論壇現場,臺下學生向講師團成員、90後殯葬禮儀策劃師張偉發出一連串提問。

「我從事的行業很普通。我參與了很多遺體告別會,見過很多人生的『最後一程』。因此,對於生命,我可能要比別人要多一點點珍惜,對於生活,可能會多一點點熱愛,就是這多出來的『一點點』,讓我對工作也多出一點堅韌,對朋友和家人也多出一點寬容和體貼……」他和盤託出了自己的答案。

張偉所在講師團由安徽省生命文化研究中心發起籌建,是安徽第一支以生命教育為研究主題的講師團。他們相繼走進高校、中小學、社區等單位,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命教育的種子。

在傳統印象中,中國人往往會「談死色變」。近年來,生命教育等名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相關教育是否必要、教學內容如何設置、教育開展現狀如何?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校內外專家和研究人士。

生命教育知識更像一個工具、一部字典

張偉從事殯葬工作已有8年,對於生命教育的意義,他有著獨到見解。

「入職以後,和別人交流,他們對我的工作很尊敬,也覺得很『神秘』。我也喜歡搜集資料和請教他人。在我國,生命教育還比較缺乏。」張偉介紹道。

去年,一所中學在合肥市殯儀館上「生命文化教育課」,張偉和同事根據真實故事,策劃了一場遺體告別儀式。學生們都感慨:「從沒接觸過這些,對死亡有了更多理解。」

張偉還記得,有一個男孩生前在國外留學,學習成績好,但是不幸出車禍去世。男孩遺體運回到合肥的當晚,其父親一個人蹲在牆角哭了一晚上。

「我們了解到,逝者生前喜歡藍色、籃球,我們就把告別會布置成他喜歡的樣子。其實是想告訴他父親,雖然您兒子這一段人生旅程結束了,或許,他新的旅程才剛開始。」張偉回憶,告別儀式那天,他的父親得到了一些寬慰。

這些從業經歷也堅定了張偉普及相關知識的決心。當講師團向張偉發出邀請時,他立刻答應下來。「面對死亡,我們要換一個角度,向年輕人輸出正面的價值觀和正確的生死觀,這也是傳遞正能量」。

「有些年輕人面對挫折,會選擇自殺,我覺得這是一種逃避。只有大家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義,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他感慨。

「當你某天突然遇到了類似事情,生命教育知識就像一個工具,一本字典,你打開翻一翻,也許就有了應對困難的方法。」張偉談道。

生命教育應該「有血有肉」,尊重生命是核心

今年50歲的王大成也是講師團成員。他從1998年開始做志願者,對於生命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他做出自己的註解。

2016年,他創辦 「口罩天使中途宿舍」志願服務項目,為家庭貧困的白血病患兒在治療期間提供免費住宿和幫扶。項目有34間房屋,可同時容納40多個家庭。

「很多患兒並不是因為疾病本身離世,而是因為護理條件有限,或是併發症感染。很多家長身心都承受巨大壓力,『孩子能不能活下去?』是壓在他們心頭的一塊石頭。」

多年來,王大成目睹了很多患病家庭的不幸,也看到一些患兒離世。他決定,要把自己看到的「幸運」和「不幸」分享給別人,引導他人尊重生命。

在宣講時,王大成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14歲的女孩,患有很嚴重再生障礙性貧血,爸爸、媽媽身體都有殘疾,家裡貧窮,但孩子媽媽在一直堅持救治孩子。志願者一直陪著四處奔走求醫、籌款,最後,奇蹟出現了,女孩成功進行骨髓移植手術,目前很健康。

他介紹,陪伴患病孩子時,很多家長過度依賴醫療,時常忽略護理、營養、心理等方面因素。「如何幫孩子補充營養,防止感染等,這些都需要家長重視和配合」。

此外,從疾病發現到治療的幾年,是對孩子的最佳教育時間,父母要思考以後的生活。「即便孩子要離世了,他能否心情愉快地離開,父母能不能很快回歸正常生活,家庭關係會不會受影響,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王大成說。

「因此,尊重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礎和根本,同時要多關注、思考生命質量,要賦予生命更多意義。」王大成感慨,營造生活質量、追求生命意義的過程,也是和他人互動、傳遞愛的過程。

「生命教育應該觸手可摸、有血有肉,講道理還遠遠不夠。」他介紹,今後將結合公益項目,讓青少年實地、具體感知生命教育,將教育內涵真正呈現出來。

我國生命教育正在探索中發展

除了社會上相關生命文化教育機構的實踐探索,近年來,高校生命教育、生死觀教育課程也在不斷完善、發展。

在山東大學,一節名為《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的選修課是該校的「網紅課」,由該校基礎醫學院醫學心理學與倫理學系副教授王雲嶺於2006年開設,每年選課都很火爆。

「我們也是國內較早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一開始招1個班,120人,後來又增設了1個班。」談起初衷,王雲嶺介紹,一方面,自己醫學倫理課教學會涉及生死觀內容;另一方面為了緩解學生在遺體解剖時的恐懼心理。「我還關注到社會上存在年輕人自殺和他殺現象,十分痛心,就想開設這樣一門課程」。

開課13年來,王雲嶺不斷探索課程改革,學校也給予大力支持。2015年開始,他將課程拍成短視頻,設置線上教學和課堂討論。他還組織學生參觀殯儀館,引入情景體驗,讓學生扮演逝者和家屬,模擬臨終、告別儀式等環節。

「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王雲嶺說,課程宗旨叫「名為談死,實為論生」,本質是生死學取向的生命教育。「帶學生到生命盡頭看一看,引導他們反觀現在的生活,更加珍惜生命。」

他認為,90後、00後成長在相對豐盈的物質環境下,可能和老一輩人相比,他們對死亡的認識更淡薄,應對挫折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生命教育尤為重要。

記者梳理發現,歐美國家開展生命教育、死亡教育較早,中國相關教育還處於探索階段。

上世紀90年代,國內有專家學者引入並研究「死亡哲學」「生死哲學」等課題。近年來,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開設相關課程,並探索不同實踐形式。

「以前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不多,大家互相交流也少。」王雲嶺介紹,目前,教育資源進一步整合,學術共同體形成,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至少有20所以上,生命教育規範化的種子正在萌芽。

「生命教育涉及哲學、醫學、倫理、心理、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教育內容在實踐中完善。」他覺得,國內高校不一定要採用統一教材,生命教育可以個性化,讓各方觀點碰撞,更有助於課程多元化、開放化發展。

相關焦點

  • 死生關懷:儒家的生命意識是「尊重生命」,向死而生
    儒家的生命意識、死亡哲學的第一個方面是「尊重生命」。孔子講「未知生,焉知死」;「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當時他的門徒中,子路非常好勇,他經常告誡子路要尊重生命,不要暴虎馮河,不要去無畏地犧牲。子路最後是死於衛國的內亂,孔子聽說他去了,就知道他可能回不來了。
  • 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尊重和熱愛生命
    其內涵是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創造生命價值。但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比較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應試教育和成才教育,反而忽視了最根本的生命教育。劉慧說:「我們的教育重視培養孩子應對知識考核的能力,但這只是一個小考場。更大的『考場』是社會,我們更要培養孩子應對社會生存的能力。」
  • 從理解生命到「尊重生命」,最好的教育是教會孩子明白生命的意義
    ① 生命教育的缺失。很多孩子會有「不尊重生命」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家長對孩子沒有一個生命的教育,孩子的表現和家長有著很大的關係,家長對孩子沒有進行一個生命的教育,就會讓孩子從小對於生命沒有一個概念,對於寵物來說,沒有把寵物當作一個獨立的生命。
  • 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學會尊重生命,讓孩子懂得宅在家的意義
    一、孩子久宅在家無事可做,不如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在網課的教育下,這種特殊的時期,不能讓孩子只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我們要做的事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到現在的情況是怎麼樣,不能模糊的告訴孩子只是肺炎,所以不能出門。
  • 動漫大師手冢的動漫作品,尊重生命,處處體現了生命的意義
    在手冢全部的作品中,貫徹著他一生創作的共有主題就是尊重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手冢他會如何闡述生命的意義呢?生命的短暫與可貴「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在永恆的生死法則面前,從九五之尊到販夫乞兒,無人能夠逃過。
  • 生命教育當融入日常生活
    據媒體報導,在不久前安徽省生命教育講師團舉辦的一場生命教育論壇現場,面對孩子們關於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生與死的意義等話題,講師團成員、「90後」殯葬禮儀策劃師張偉和盤託出了自己的答案,因為見過很多人生的「最後一程」…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這場生命教育,讓我們與生活有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生死問題,關於生與死的思考與探索也有了更「接地氣」的表現形式:正因為「死」不可避免,「生」才令人格外珍惜對不少年輕人而言,生命教育並不陌生,但對大部分老年人來說,談生論死似乎總有些「哪壺不開提哪壺」。
  • 直面生命教育,一定要看的2本繪本,教孩子懂得生命的意義
    文/婷媽生命,意味著什麼?這個話題似乎很沉重,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裡,一般很少跟孩子,尤其是比較小的孩子討論跟生命有關的話題,比如「死亡」,一部分原因是擔心孩子們無法理解生命的逝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傳統文化對「死」的忌諱,覺得不吉利。所以,長輩們一般都會選擇用善意的謊言暫時欺騙著。
  • 感恩生命敬畏生命,孩子需要生命教育,《小鳥的葬禮》是本好教材
    媽媽認真看了,用手也摸了摸說:「孩子,蠶寶寶死了」!「啊,它怎麼死了?」我不敢相信,眼淚忍不住從我臉上一下子滾了出來。媽媽見狀慌了,「娃,別哭,蠶寶寶死了正常,它跟蟲子一樣的,死了就算了,不要傷心。」記得當年就是媽媽看到我為蠶寶寶的死很傷心,所以媽媽教給我親手去把蠶寶寶挖一個坑埋了。
  • 對建議開展死亡教育,內容的梳理和妄談-有意義,更能感受生命
    生命是一個很深刻卻不願被提及的問題,可每個人在深夜的時候都曾經深思過,死亡意味著什麼。史鐵生說過:死亡是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不願提及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一天,這是每個人未來必將面臨的問題。熱劇非自然死亡裡有一句話令人深刻「人死了哪會分什麼好人壞人,只是碰巧死了,我們也只是碰巧還活著,不能把死亡當做不吉利的事情。」
  • 清明祭祀意義在深思生命價值
    如此以厚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就不單單光是祭祀,更有緬懷、感恩、追思等凝重的生命文化主題。即便是祭祀,也是在生者與逝者對話中,人生的意義感懷。通過怡情養志,進而涵養文明。    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留給後人精神財富。筆者時常在思考,人有生也有死,人生活在世上,踏實做人、精心做事、立德樹人、善始善終,以盡天年。
  • 生命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生命是掛在枝頭的綠。在春夏秋冬的輪迴裡,給與每一個人生活的希望和生存的力量;在我們迷茫和天空陰雨綿綿的時候,帶給我們一種生命的激情和快樂;當我們的心靈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時,給與我們靈性的指引和安慰;當我們心靈疲憊時,給與我們清新的愛和溫暖的陪伴……生命是綠葉上的一滴露珠。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用短暫的生命給與這個世界一片清涼。
  • 生命教育走進社區,居民體驗「從生到死」全過程
    4月1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生命教育專題活動在天河區燕塘地鐵A出口步行街舉行,吸引了多位社區居民參與。從五感出發,深入感受「生死」意義據了解,為引導社區居民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殯葬新風、感受生命意義,由廣州市民政局、廣州市精神文明辦指導,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廣州市興華街道辦事處主辦,市殯管處協辦、天河區興華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廣州市白雲恆福社會工作服務社、廣州市天河區銀河小學、天河區興華街老年協會承辦的「感念一刻」興華志願墟大型活動掀起了對生命思考的熱潮。
  • 探尋生命教育之道
    在此,我們可以將方方面面的生命教育主張概括為兩類,即有關生命的教育和生命化教育。有關生命的教育,可謂狹義的生命教育,是指圍繞生命所展開的多維多層教育,如生命、人生、生死、安全、健康等教育。雖然不同維度的生命教育,其內涵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均直指人的生命議題,如生老病死、進退取捨、悲歡離合、喜怒哀懼等,是立足於人生學問的教育,其核心價值與意義在於關愛生命。
  • 生命意義的最終答案!
    人類不知道進化了多久才能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換句話就是人活著的意義?因為其他動物根本不會產生這種問題。只有人類這種高級生物通過進化通過智慧的開發積累與傳承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因為早期的人類也會跟其他動物一樣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根本就不緣起這樣的問題。
  • 教育輿論場 | 珍愛生命 讓孩子理解生命的意義
    清明將至,很多家庭早就已經開始祭祖或悼念逝去的親人,而此時,也是一個給孩子教育「死亡」的好時機。  「死亡是什麼?」這對於成人來說難以解釋。「媽媽,什麼是死亡?」對於孩子的提問家長更是難以回答。實際上對孩子進行死亡的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能讓他們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能讓他們懂得人間的愛意。
  • 讓學生明白生命含義 成都推廣生命教育
    本網訊 (四川新聞網記者 代朗) 生命是什麼,怎麼樣才能活出價值來?這對於中學生們來說也許並非那麼容易理解。4月2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生命教育現場研討會在成都市石室中學舉行。針對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當天研討會舉行的兩堂示範課不但在同學中獲得了良好反應,也得到與會教育專家們一致認可。
  • 終極問題:生命為什麼存在,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進步。很多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繁衍,生存,如果人活著,沒有進步,繁衍和生存只是一個簡單的生命重複,沒有任何意義。打開任何一部歷史書,記載的都是人們進步的過程。在自然界大家都了解達爾文化的《進化論》,核心觀點是優勝劣汰,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也是這樣的,尤其在科學發展方面表現得更加突出,每當人們的生活積累到一定程度,科學技術就會有跨時代的科學技術發明出來。
  • 尊重動物就是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善待動物、不虐待動物的理念直接源於一百多年來人類在道德、倫理方面的思考和進步。如果沒有尊重生命、善待動物、不虐待動物的理念,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最後,要樹立敬畏生命的觀念。敬畏生命就是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滿懷同情地對待生存於自己之外的所有生命意志。只有有了這樣的認識,才能談得上對動物權利的尊重,才能讓尊重動物的行為落到實處。
  • 《少年的你》:魏萊曇花一現的生命,讓人意識到了家庭教育的意義
    魏萊是一個表面乖巧的優等生,實際上卻心思惡毒,胡曉蝶的死也和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胡曉蝶死後,身為她好友的陳念也遭遇了魏萊和其他兩個人的霸凌和侮辱。我們又能從這段校園霸凌的故事中,學到些什麼呢? 父母畸形的教育,讓她失去了健全的人格 魏萊會將欺凌他人作為一種習慣,其父母畸形的教育起到了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很多人的眼中,魏萊的父母是這世間最為稱職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