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人很多時候被迫「宅」在家中,每天面對疫情信息,生發了一系列的生命思考。近日,教育部等部委在部署疫情防控期間工作要點時,均將生命教育列為重要內容,一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將生命教育作為疫情防控期間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社會多方人士也在呼籲開展生命教育,一些中小學校長、教師也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並積極將生命教育作為本學期工作的重要內容。
學校生命教育怎麼做?學校目前被稱之為「生命教育」的實踐,是真正的生命教育嗎?這些問題是困擾中小學校長、教師的難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早已提出要重視生命教育,但至今並未在學校普遍推開。即使是已經開展了生命教育的學校,其也並未成為教育的主旋律。一些學校在開展生命教育時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許多一線教師並沒有深刻理解生命教育,不清楚該怎麼開展生命教育,這成為制約學校生命教育的最直接因素。
那麼,疫情防控期間,在不可能系統地開展教師生命教育培訓情況下,學校應如何開展生命教育?筆者認為,學校應緊緊抓住「關愛生命」這個關鍵詞、核心點開展生命教育。關愛生命是學校生命教育的行動指南,教師在實施生命教育時若能牢牢把握這一點並體現在具體的教育行動中,就不會偏離生命教育方向,就是行走在生命教育路上。
關愛生命
如何理解生命教育?儘管生命教育誕生20餘年來,研究者們對生命教育的界定已有多種,但至今還沒有達成共識。在此,我們可以將方方面面的生命教育主張概括為兩類,即有關生命的教育和生命化教育。
有關生命的教育,可謂狹義的生命教育,是指圍繞生命所展開的多維多層教育,如生命、人生、生死、安全、健康等教育。雖然不同維度的生命教育,其內涵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均直指人的生命議題,如生老病死、進退取捨、悲歡離合、喜怒哀懼等,是立足於人生學問的教育,其核心價值與意義在於關愛生命。
生命化教育,可謂廣義的生命教育,是立足於人之生命的教育主張,強調教育目的是為了保證人的生命,教育過程應遵循生命之道,以人的生命為本,尊重生命之獨特性、差異性、多樣性,為個體生命健康成長提供有效能量。生命化教育的實施重在關愛生命。
無論狹義還是廣義的生命教育,說到底是本真教育的回歸,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體現與深化,即「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可見,生命教育凸顯的是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而生命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則是關愛,故關愛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宗旨所在。
因此,學校開展生命教育,不僅是增加有關生命的內容、開設生命教育主題活動、開發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等,以此來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保護生命,而且還要在學校教育全過程、全方位體現對生命的關愛,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處處感受到生命之愛,從中獲得生命健康成長的能量。
形成「正能量場」
生命教育內容廣泛,不僅關涉個體生命的生老病死全過程,關涉人的肉體與心靈、人的情緒情感感受與體驗,而且還關涉人類的命運與未來發展、人與自然的關係等。在現實生命教育中,學校主要圍繞生命的不同方面開展,如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生命幸福教育、生涯教育、死亡教育、生命價值教育等,關涉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生態等。
若用一個詞概括生命教育的核心,那就是「關愛生命」。無論開展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怎樣開展生命教育,都是圍繞關愛生命這一核心內容展開的。如何理解「關愛」?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指出,愛是一種主動活動,而不是一種被動情感;它是「分擔」,而不是「迷戀」。在一般意義上,愛的主動性特徵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除此之外,愛的主動性還包含著一些基本因素,它們是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由此,關愛生命是一個「大概念」,包含多個方面,如給予生命、關心生命、對生命負責、尊重生命等。其中,給予生命是關愛生命的實質所在。
給予生命是關愛生命的核心體現。在教育學意義上理解,給予生命,就是一個生命將自己的時間和自身的生命活力「獻給」另一個生命,使另一個生命豐富的同時也豐富自己的生命。給予生命,在學校生命教育中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存在於學校的全方位、全時空、全過程。就教師而言,就是使自身生命「在場」,將生命時光和自身的生命活力賦予學生,與學生生命形成「正能量場」,為師生的生命賦能。具體而言,關愛生命的內容主要體現為關心生命、為生命負責、尊重生命等。學校生命教育應圍繞這些方面展開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生命的關注與投入,激發他們對生命的同情、憐憫、擔心、牽掛、渴望之情;啟發學生懂得生命是有責任的,引發他們的生命責任感,引導他們成長為一個負責任的生命;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獨特性、差異性、多樣性,讓他們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
在此強調兩點。一是關愛生命的「對象」是生命,而不是別的。這就是說,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要落實於學生的完整生命,而不只是「知識」「成績」「紀律」等方面。筆者曾對某市一所小學的五年級學生進行有關生命的問卷調查,其中一道題是「老師是否愛你的生命,請給出實例」。一名學生選擇「否」,給出的實例是:「有一天,我生病了,向老師請假去醫院。老師準假了,可我回來後,老師連問都不問。」
二是關愛「誰的生命」。學校生命教育不僅針對學生生命,還有教師生命;不僅指向群體生命,而且指向個體生命;不僅指人的生命,而且還指動植物、微生物等的生命。所以,學校生命教育應注重引導學生關愛自己的生命(自愛)、關愛他人的生命(包括家人、朋友、陌生人等)、關愛他類生命(動植物、微生物)。
遵循生命之道
顯而易見,並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生命教育,也不能說以生命教育為名的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或在教育內容或活動中有了「生命」字樣就是生命教育。那麼,以何為標準來評判一種教育是否為生命教育呢?以何為原則實施的教育才是生命教育呢?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仍可以回到關愛生命。關愛生命是實施生命教育的總原則,也是衡量一種教育是否為生命教育的標準。當下學校開展生命教育,遵循這一總原則,才能行進在生命教育之路上。那麼,關愛生命的原則在學校生命教育中如何體現?
以關愛生命為原則,體現在認識與理解生命、遵循生命之道。若要真正做到關愛生命,就必須基於對生命的認識與理解,遵循生命之道。所謂遵循生命之道,就是在具體的生命教育活動中,關注每個學生的生命狀況,在設計與實施生命教育時,關注學生個體生命的獨特性與差異性,關注他們的生命需要與生命潛能,關注他們的經歷、境遇及其感受、體驗與經驗等。唯其如此才能真正體現關愛學生生命,才是遵循關愛生命之原則的體現。
以關愛生命為原則,體現在注重生命資源,向生命學習。生命教育是「在生命中」展開的生命影響生命、生命陶養生命的活動,故生命教育是「活」的,它離不開師生的生命共在,離不開生命資源的開發,離不開向生命學習。這次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志願者」等,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活著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所在。將這些人及其疫情期間的故事用於生命教育,可以為生命賦能,激發生命潛能,為學生的生命健康成長提供方向、榜樣。
以關愛生命為原則,要求教師在心中「深扎」關愛生命之根,深度理解關愛生命之內涵,具有關愛生命的能力。在教育教學行動中,教師應自覺以關愛生命為指導,在師生生命之間建立良性應答關係;並能以關愛生命為標準,反思、改進教育教學,「跳出」學科本位的局限,實施以生命為本的教育。
(作者系首都師範大學兒童生命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09日第6版
作者: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