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尊重和熱愛生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5日 09:29 來源:光明日報
5月25日,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衛生部、全國愛衛辦組織開展的第四屆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活動在全國各地拉開帷幕。取「5·25」之「我愛我」諧音的這一高校學生活動,每年都會在5月25日通過心理學知識宣傳、心理學講座、放映心理影片等形式,推動全社會共同關心青年學生心理健康。
關心學生心理健康是全體教師的職責
「那天,我在校園裡遇到了她。我感到她的情緒有些不對,好像要跟我說什麼。但當時我忙著去辦事,就匆匆走了。哪知道第二天她就……」前幾天,北京某高校發生一起女生墜樓事件,她的一位同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自己的疏忽後悔不已。
專家表示,人在選擇極端方式結束生命之前,一定是有徵兆的。比如劇烈的人際衝突、抑鬱程度加重、社會交往急劇減少……這時候,當事人周邊的人應該及時幹預。但是,目前高校危機幹預機制整體上還比較薄弱。
按照要求,每3000名至5000名大學生就應當配備一名專業的心理諮詢教師。目前北京約有70萬在校大學生,但統計顯示,2006年的心理諮詢教師數量只有108名。按5000名學生配備一位算,人數遠遠不到位。老師少,學生湊。一些高校的心理諮詢室由心理院系的學生「掌控」。另外,作為公共必修課開設的心理學課程,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位大學生告訴記者:「都是照本宣科講理論,跟別的課沒有什麼不同。」
但是,高校危機幹預機制的建立不能僅僅依靠幾位心理諮詢教師和幾堂心理課。對於心理脆弱的人,別人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友好的動作,也許就能讓他們鼓起足夠的勇氣。來自湖南醴陵的肖敬長期研究心理危機幹預,他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在網上遇到一位女大學生,她的情緒極其糟糕,甚至有輕生的念頭。肖敬好好勸導了她一番,最後主動把手機號碼留給了她,讓她心情不好時給自己發簡訊。此舉讓這位學生激動不已,「她說獲得了信任,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買了份保險。」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聶振偉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絕對不是學校少數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事,而是全體教師乃至全校教職工的共同職責,因為每個教師都有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義務。所以,她建議有必要對學校管理工作者和全體教師進行集中、有效的培訓,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疏導方法;同時,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使之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生、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另外,高校還可以舉辦家長學校,幫助父母與子女溝通、交流,與子女一起成長。她還認為學校應該與周邊社區聯合,創建和諧、健康的社區環境。
要自始至終重視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在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劉慧看來,要引導大學生拋棄輕生的念頭,不能僅僅依靠大學來「救火」,而應在整個教育體系上自始至終地重視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概念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針對青少年吸毒、自殺、他殺、性危害等現象高發而提出的。其內涵是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創造生命價值。但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比較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應試教育和成才教育,反而忽視了最根本的生命教育。劉慧說:「我們的教育重視培養孩子應對知識考核的能力,但這只是一個小考場。更大的『考場』是社會,我們更要培養孩子應對社會生存的能力。」
劉慧認為,當前社會在發生急劇變化,從曾經的封閉不斷走向開放,由確定的存在不斷走向不確定的存在,從按部就班不斷走向多種選擇,環境的變化要求人們必須具備基本的適應能力。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環就是對學生進行生存能力的培養。但是由於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大有空間,這種本能性的培養消退了甚至被抹煞了。兩者之間的錯位容易讓人無所適從,以致造成對生命的漠視。
要讓學生珍惜生命,還要讓他們理解什麼是死亡。目前,英國教育部擬定在學校開設「死亡課」。比如在小學課堂上,殯葬行業的從業人員或護士對小學生談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並讓學生輪流通過角色替換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車禍身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肖敬認為有必要把這門課程也引進我們的校園,「因為它的目的是讓青少年了解死亡意味著什麼,並體會死給親人帶來的巨大悲痛,從而尊重和熱愛生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江西師範大學教授鄭小江認為,開展死亡教育,要把握由「生」觀「死」、又由「死」觀「生」的原則,出發點和落腳點皆應落在「生」上。
「還要讓學生們意識到,活著對親人來講就是最大的孝,輕生是最大的不孝與不敬。」一位大學生家長表示。
不管碰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是自己的驕傲
我們提倡開展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最終歸結於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良好的生命意識要求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在遇到困境時進行及時的心理調整。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4級碩士研究生李瑤在接受採訪時說,心理問題會時刻困擾當事人,並不會在諮詢室的短短幾小時內就能得到解決。關鍵還是要當事人自己進行必要的心理調適,減輕或克服不良念頭的滋生。
北京師範大學一名心理學專業研究生對記者說,他覺得當代大學生不能總是抱著「坐、等、要」的觀念,期待社會、學校來「解放自己」,而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對待問題,科學解決問題。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關鍵是要懂得採取各種方式來調適心情,比如找朋友傾訴、唱歌、逛街、運動、看喜劇電影,哪怕是洗澡、吃零食也是好辦法。
劉慧認為,大學生群體要克服過大的情緒落差,就要明確目的和目標之間的界限。在她看來,希望就業前景光明、畢業論文寫得精彩、個人情感順利,都是人生具體的目標,但卻不是人生的最終目的。人生的目的在於實現生存和發展,在於追求幸福和快樂。所以,如果一個人的眼睛只盯著一個個具體目標而忘卻了人生的目的,他就沒有真正認識到生命的意義,也就容易自暴自棄。
對於那些選擇極端方式結束生命的逝者,肖敬有著無比的痛惜,「生命中的那些成功與失敗、榮譽與恥辱、純真與蕪雜,都是一本內容不同的書,或是一幅風格迥異的畫。沒有誰應該拒絕生命,沒有誰必須拒絕生命,因為活著,就是一首好詩。」
對於生者,肖敬希望不管碰到什麼困難,大家都要堅守一個信念:「我們都是自己的驕傲,家人的驕傲。」(記者 王國平 通訊員 曾琪)
責編: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