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6日清華大學召開的自殺問題媒體報導論壇上,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在題為《高校自殺預防》的報告中提到,中國大學生自殺人數每年為600人。
樊富珉介紹說,按照教育部的研究結果,我國大學生自殺率在十萬分之2~4之間。她個人的調查數據是十萬分之2.59。目前全國有2000萬大學生,按照十萬分之3的比例來算,每年有600名大學生自殺。但由於大學生總體人數在逐年增加,自殺的絕對人數仍要引起高度重視。
「絕大多數的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幹預自殺,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學生真正了解了什麼是死亡,他會更懂得珍愛、尊重自己與他人的生命,而不是選擇結束生命。」樊富珉認為。
對於大學生自殺問題,之前有關專家曾評價,和社會其他群體相比較,大學生並不是自殺高危人群。但是,作為知識階層,大學生更容易受到社會關注,其自殺行為也容易被放大。
儘管如此,每一條見諸於報端或者網絡媒體的大學生自殺事件仍是觸目驚心。
美國自殺協會主席希尼亞·帕佛曾經表示,防止自殺最好的辦法不是注意自殺本身,而是應當更廣泛地注意是什麼因素導致了自殺的發生。
樊富珉認為,分析一個人自殺的原因其實是很難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不期望的結果,遇到了挫折,對生活、生命的理解發生偏差,對生活沒有堅定的信念。一是對自我的否定;二是關係失調,在關係中的人才能感受關心和支持;三是對生命的理解發生偏差,一個人對生命不尊重、對生命沒有神聖感、生活沒有目標就容易放棄。
在心理學領域裡,危機幹預是指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人採取明確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終戰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樊富珉談道,任何一個人在自殺前都有徵兆出現,及時發現自殺前的徵兆往往能抓住挽救生命的契機。
「比如莫名其妙地收拾東西、給每個同學道謝、給所有人寫信,出現一些與平常完全不一樣的行為等。北京某高校一位女生在入學兩三個月後,突然給每個同學寫了一封信,然後就不見了。同學們覺得很奇怪,就報告給了輔導員,幾位老師立即趕到了這位同學在北京郊區的家。她正在和媽媽作最後的告別,然後準備自殺。女生的父親過世了,家裡的頂梁柱倒了,她自己也被查出患有心肌炎,以為是心臟病,治不好,雙重打擊使她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樊富珉說。
幹預可以有效降低自殺,但是,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的費立鵬博士在報告中提到了一個數字。「在調查自殺者因心理問題而接受治療的種類時,在895例自殺者中,82%的自殺者從未接受過任何幫助。」費立鵬強調,大學的心理諮詢師等著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上門諮詢,這是遠遠不夠的。
抑鬱情緒並不一定會導致自殺,但抑鬱症的出現與自殺傾向之間的關係卻是不能忽視的。在大學校園中,並不是所有出現抑鬱症或者有自殺傾向的學生都能夠自願地接受治療。
費立鵬分析了有抑鬱的患者不接受必要治療的幾種原因:「患者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問題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導致的;因為患有心理問題有恥辱感,而不願尋求治療;擔心因心理問題求助的事情不能在單位保密而導致各種後果;認為心理治療沒有效果等等。」
那麼,對於出現抑鬱症或自殺傾向的學生,大學是否有權對其進行強制退學?當天上午,在清華大學法學院模擬法庭舉行的精神衛生立法模擬聽證會對此問題進行了討論。
樊富珉認為,學校對精神疾病患者是否採取措施有兩個前提,其一應當經過專業鑑定,其二應當是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她認為,對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採取強制治療對患者本人有利,因為這樣可以避免貽誤治療機會,也使他人權利得到維護。不過樊富珉強調,應由專業人員進行幹預,而不是學校的行政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