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9
上海交通大學於1985年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專業的大學生心理諮詢機構。20多年來,上海交大實現了從「視心理諮詢中心為救火隊」到「視心理諮詢中心為學生健康成長加油站」的轉變。為適應心理諮詢中心角色定位的轉變,實現心理治療、心理諮詢、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多層次服務格局,更好地服務於學校人才培養的大局,交大著力採取三項措施熔煉四支隊伍――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兼職心理諮詢師團隊、院系學生輔導員隊伍和學生朋輩輔導員隊伍,形成了「專兼結合、個性互補、性別均衡、老中青搭配、學科優勢凸顯」的特點,構建了良性循環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生態圈。
一、以生態圈理念指導建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環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實踐性,上海交通大學借鑑生態圈的理念,在隊伍人員構成的多元性、豐富性上下功夫。目前,學校充分發揮醫學院的學科優勢,聘請了15名精神病學、醫學心理學的教授組建心理工作專家顧問團,直接指導工作實踐和科研;在條件成熟的二級學院中,設立心理諮詢機構,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方便學生就近、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成長困擾。校心理諮詢中心擁有專職諮詢教師6名,全部具有名校心理學專業碩士以上學位;兼職心理諮詢師21名,全部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或國家職業心理諮詢師(二級)資格,其中博導2名;專兼職教師中男女比例大致相當;年齡分布在22-60歲之間。當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生態圈建立之後,逐漸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幾大品牌,例如:新生適應性教育品牌――新鮮人助跑計劃、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小凡傾聽系列團體輔導、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品牌――主題式校園心理情景劇大賽、機動學院的「愛薇姐姐工作室」等都獲得了同學的廣泛參與和媒體的高度好評,每學年參與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學生逾4500人次。
二、以專項經費作為保障,確保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選拔培養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交大學指委從思政教師發展基金裡劃撥專款用於心理健康教育後備人才的培養和選拔。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骨幹教師培養計劃」吸納了來自院系和機關的38名骨幹教師參加心理中心組織的校內培訓和實習;2006年度,學校又花大力氣將國家職業心理諮詢師培訓引入校園,使輔導員們能兼顧工作和培訓學習,23名輔導員獲得國家職業心理諮詢師資格認證;2007年初,學校選派13名優秀思政教師參加體驗式培訓師資格培訓,並組建了UTJS體驗式教育中心,主要服務於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7年後學校又陸續選送了多名輔導員到校外參加培訓,獲得了國家職業心理諮詢師資格。此外,從1996年起,心理諮詢中心設立專項經費悉心指導大學生心理發展協會和橡皮筋公社兩個學生社團開展工作,每年培養130餘名成熟的學生朋輩輔導員活躍在校園的各個層面開展活動。心理諮詢中心從中擇優聘請持證輔導員加入兼職心理諮詢師的隊伍,充實學校心理諮詢的師資力量。
三、以成長發展作為激勵,實現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穩步提升
學校積極為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創造一切便利條件,以成就感激勵、穩定這支隊伍。針對心理工作者的特殊性,校諮詢中心牽頭組織定期不定期的案例研討和個案督導,幫助專兼職人員提高諮詢技能;大力支持專兼職人員參加全國舉辦的各類心理諮詢工作坊,加強與同行的交流和學習;舉辦心理學愛好者的沙龍和聚會,就自身的工作壓力與困惑進行交流減壓,形成個體強有力的支持系統;積極與婦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快樂父母俱樂部」,讓大家的專業所長得到更多師生的認可;鼓勵大家開設心理選修課,參與校內外優秀教學成果獎的評選;積極鼓勵大家從事科研活動,發表論文、專著等,心理諮詢教師每年都獲得學指委思政教師科研獎勵。溫馨支持的團隊氛圍、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充分被認可的成就感,這些無形的東西激勵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全情投入。
(責任編輯 劉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