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迅速反應,發揮科技工作者專業優勢,以應急科普工作為重點, 增強疫情防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積極主動配合有關部門和地方加 強疫情防控,調動社會力量,應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合力,在疫情最關鍵的時候,全方位多角度向公眾提供權威科普知識,解讀疫情 防控措施,在緊急狀況、重大考驗面前切實履責、堅決擔當。
疫情確認初期階段快速反應 為公眾提供預警科學信息
從 1 月 12 日開始,經過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將武漢聚集 性不明原因肺炎感染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檢出的病毒命名,上海交 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立即於當日就病毒可能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防範措施等內容於學院官方公眾號上發布,切實回應公眾關切的問題,對公眾提供權威預警科學信息,充分體現公共衛生學院的責任與擔當。
依託應急科普常態化平臺 分階段全方位直擊疫情民生熱點
隨著疫情的進一步發展,公衛學院迅速動員全院形成協同力 量,發揮高校教師及科研工作者的專業優勢,持續推進應急科普系列,精準發力,圍繞當前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疫病防護、疫情防控 法律、居家隔離、心理疏導、學生防控、疫情營養指導、運動免疫 力、健康城市規劃、傳染源分析、母嬰傳播、恢復期血漿治療、病毒感染流行趨勢解讀、抗疫前線故事等民眾最關心、最需要的動態熱點問題予以解讀。
構建新媒體應急科普模式團結社會科學力量打響科普抗疫戰
在形式上,利用官方公眾號、網站、直播號等新興媒體,構建 「網際網路+科普」模式,用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和創新力量,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最大努力和積極貢獻。在構建新媒體應急科普模式的同時,與主流媒體形成合力,充分發揮融媒體立體化傳播優勢,持續開展科學防疫宣傳活動。疫情期間,所有應急科普內容成系列入選「澎湃新聞」,部分科普入選學習強國平臺、中國科普網、科普時報、今日頭條、文匯報、新民晚報、東方衛視、第一 財經等主流媒體,社會影響力大。
在內容上,所有科普內容均為學院各研究領域專家教授策劃撰寫,保障抗疫內容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在此基礎上,應急科普平臺還邀請來自其他中國高校、科研院所,學會協會等社會團體的專家 學者,乃至國外院士的最新權威抗疫原創內容,為打響這場科普抗 疫攻堅戰提供知識炮彈。
堅持夯實科普創新平臺基礎 時刻準備為健康中國保駕護航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自 2017 年開始開展科普工作,不斷開拓科普發展路徑,廣泛聯繫社會資源,已形成「論壇+作品+大 賽+培訓+活動」多維度、立體化的科普實踐體系,獲批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2019 年度「創新科技行動計劃」科普領域最大平臺項目「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科普服務平臺建設」。平臺上擁有一批優秀的系列原創全媒體作品,先後獲得國內國外知名媒體關注與播出;聚焦營養與食品安全的原創作品《公衛食驗室》更是獲得 2018 年度國家科技 部優秀科普作品大獎。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一直承擔「健康教育」 必修課,其天然存在醫學科普與健康傳播研究的土壤。在此基礎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作為首批發起單位於 2019 年 11 月聯合成立醫學科普與健康傳播研究中心暨協作共同體,搭建科普研究與實踐的橋梁。
科普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平臺十分注重青少年科創教育。此外,在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的指導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聯合上海市寶山區吳淞街道、上海市靜安區北站街道、上海市徐匯楓林等街道共同啟動智慧健康(科普)體驗社區示範點建設,助推創新健康體驗中心落地。
當然,平臺的建設離不開專家智庫的支持,該平臺自啟動起雲集了一大批醫學與媒體領域專家,並於 2019 年啟動醫學與健康科普智庫建設,時刻準備為健康中國保駕護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王慧 陸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