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局部缺失引發生命無端逝去 ——大學生墜亡案輿情觀察

2021-01-09 民主與法制網

  輿情背景

  10月12日下午5點左右,江蘇大學發生了一起學生墜樓事件。當地警方調查後,得出的結論為高空墜樓,排除他殺。

  10月13日,大連理工大學一碩士研究生自縊身亡。近幾年,高校學生自殺事件呈上升趨勢。例如,2017年,兩所高校發生學生自殺事件;2018年,4所高校發生該類事件,其中兩起發生在同一學校;2019年,10起;2020年至今,已經有15起了。

  簡單的數據背後,是一條條鮮活生命的消失,大學生身心健康問題亟待關注。

  輿情綜述

  10月15日晚,江蘇大學發布該校一學生非正常死亡的情況通報:

  10月12日17時03分左右,我校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一學生從主A樓6樓衛生間墜樓。事發後,學校相關人員立即撥打120、110電話。17時18分左右,120救護車趕到現場搶救,經確認該學生已無生命體徵。

  警方調查結論為:「高空墜樓,排除他殺。」

  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該同學母親來鎮江在校外租房陪讀。2019 年9月,該同學從2017級轉年級至2018級。今年上半年因疫情原因在家線上學習,9月返校後,學校與家長商量建議其搬到現所在班級宿舍,儘快融入新班級同步學習生活。

  學校對該同學的不幸離世深感惋惜並哀悼。事件發生後,立即成立工作專班,全力配合警方做好調查,協助家長做好善後工作。

  據楚天都市報消息,該大學生年僅21歲,來自湖北浠水。10月12日,他在學校三食堂旁和母親擁抱分開後,轉身朝母親的方向看了幾秒。然後,在手機上寫下一段話,接著爬上A1教學樓6樓,從一個衛生間的窗口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僅僅幾個小時後,10月13日凌晨兩點,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實驗室,一名研究生自縊身亡,並將遺書發布上網絡,稱來生願做一隻貓。遺書曝光之後,4個細節讓人不寒而慄。據悉,這名研三學生,今年25歲,正在備考公務員。滿篇遺書都是詼諧調侃的語氣。這封遺書文字,截圖的時間是凌晨0:50左右,發到網上的時間是凌晨2:00整,中間他思考了一個多小時,也許他猶豫過,最後還是選擇在指針指向2點的時候,下定了決心,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輿情觀察

  1、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輿論關注

  兩天之內,時隔不到10個小時,一南一北兩名大學生分別選擇自殺,引發輿論的極大關注。

  10月15日,江蘇大學通報學生墜亡事件一天內,在全網的搜索結果超過36萬,相關諮詢報導約6.9萬篇。經過一天發酵後,10月16日,該輿情事件一度進入今日頭條熱搜榜單前三名,當日在今日頭條的閱讀量超過1200萬次。10月18日,隨著墜亡大學生父母的發聲,該輿情走勢再度走高,再次進入今日頭條熱搜榜單,閱讀量超過7000萬次。而大連理工大學的情況通報在網絡上已經獲得近1萬次的轉發,「大連理工通報一研究生實驗室身亡」這一微博話題已經獲得6.5億次的閱讀量和3.5萬次的討論,在全網,涉及「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身亡」的相關資訊報導達10萬篇。

  兩名大學生的墜亡、自縊事件,官方通報中均排除他殺。因此,兩起事件引發了一個共同話題。常有人說,大學生是最簡單快樂的群體,可是接連發生的兩起自殺事件,讓人不禁覺得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種情況?從媒體報導上來看,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自縊可能患有抑鬱症,江蘇大學大學生墜樓因學業和就業壓力大,總之都可能因為壓力大而輕生。

  在知識時代的今天,學歷成為必要的職場入場卷,學歷的高低更是直接影響人際交往、配偶選擇、工資收入和上升空間。因此,「學歷決定論」成為了學生單一的價值觀,一旦學業上遭受重大挫折,很多學生難以承受;單一價值觀的觀念一旦遭受重大挫折時,就有可能會整體崩潰。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我國大學生自殺死亡的人數在逐年上升,造成的後果極為嚴重。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大學生自殺的各種原因及心理健康水平問題,應該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可忽視的又一個嶄新課題,而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誘因又非常複雜。在這兩起輿情事件中,普遍認為在大學生的入學選拔中,不但要把好「入口」關。在畢業走向社會時,更要把好「出口」關,只有培養大學生的多元化價值觀,使其在學業和事業之外應當還有更多熱愛的事物和豐富的人生,才不至於在某一方面遭受重大打擊時被整體擊潰。

  2、輿論呼籲社會寬容和大學生的抗壓能力並重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就業形勢的不斷嚴峻,許多大學生丟掉了傳統的東西,變得「烏託邦」起來。在家庭教育培養中,社會競爭的殘酷性也讓許多家長認死理,甚至一條道走到黑,把孩子成功的標準訂得高的離譜: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年薪不到百萬也得幾十萬,工作幾年就要在這些城市買房購車!

  另外,在就業中,唯「學歷論」,也讓社會用人單位無形中對這些「天之驕子」形成巨大的壓力。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在求職時經常遇到學歷(70.9%)、專業(54.9%)、學校(54.1%)等方面的歧視。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說,雖然這麼多年一直在強調避免就業歧視,但現在這種現象存在,比較明顯的首先是重點學校和非名校的學生,用人單位會認為他們起點不一樣。其次就是性別歧視,很多企業希望多招一些男同學。性別歧視還表現在工資上,有時候男同學不好招,就加薪水招。

  因此,畢業能不能找到一個好工作,能不能在大城市落戶,能不能養活自己,讓大學生在校時已經開始焦慮。並且,自己多年來的努力,如果換不來一個好的未來,斷崖式的落差也只能讓大學生自己來消化,沒人能給他們解釋,大學生由此焦慮產生的抑鬱症高發,成為避不開的問題。

  對此,輿論呼籲,打造一個寬鬆多元的社會風氣非常重要。如寬鬆的生活學習環境,寬鬆的落戶政策、寬鬆的創業、就業環境等等。另外,大學還要培養學生學會提升「抗壓能力」,正確認識自我與學會合理規劃個人成長,學會適度釋放情緒與壓力,懂得諮詢心理健康專家。家長也要積極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因為人生的輸贏關鍵不是起跑線,而是未來漫長的職業發展過程。

  3、高校應建立預警機制防範安全事件發生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邁進,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不斷攀升,在校大學生人數居世界第一。這些變化既給高校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帶來了系列問題,例如江蘇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接連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除直接關係到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關係到高校的穩定和諧外,還說明高校安全防範預警與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

  每一起發生的自殺事件固然有複雜的外部環境,但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差,高校又沒有完善的預警幹預機制,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但是,當下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缺乏完整的規章制度作支撐,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形式只是講座、圖片展覽、報告會或者消防演習、徵文活動等等,次數太少,重視程度較低,學生們參加活動的積極主動性也不高,達不到強化安全教育的目的。

  另外,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依然偏重知識的傳授,卻不注重學生防範安全風險能力的提高,使得教育成果沒有什麼時效性,也沒有和當下的社會實踐聯繫起來。這種流於形式的安全教育效果不佳,更沒有將安全教育列入日常的教學管理當中,有的只是為了應付各種上級檢查。在發生重大案件時只抓責任,卻不懂得後期管理,使得大學生安全教育成為了一陣風。

  因此,心理障礙、生理疾患、學習和就業壓力、情感挫折、經濟壓力、家庭變故以及周邊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都是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自殺的直接原因。

  所以,除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輔導與教育等長遠舉措外,高校還應建立預警幹預機制,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各方形成合力來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和安全事件的發生,其作用是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的和現實的危機,以便採取措施,減少危機發生的突發性和意外性。

  輿情短評

  又有兩個活蹦亂跳的學生在大學的「象牙塔」裡結束了生命。

  有人說這是一個充斥浮躁,充滿焦慮的時代,人人都想快速成功,也都在尋找成功的捷徑,但整個社會都在告訴你該如何成功,卻沒人告訴你,失敗了該怎麼辦?做錯了怎麼辦?該如何度過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教育,歸根結底是對人的教育。生命的無端逝去,表明了教育的局部缺失。對這些局部缺失,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都應當認真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承擔自己的責任。

  擔任教育鏈條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高校,更應當反思是否履行了「培養」基地和熔爐的身份及職責,以便找到更好的價值觀教育方式。(新聞來源:人民日報、楚天都市報等)

  

相關焦點

  • 民主與法制網2020年輿情觀察分析報告
    在2020年民主與法制網輿情觀察分析報告中,囊括了各行各業,如涉及教育行業的有《西安六十六中學「殺師案」輿情觀察》《涉教育熱點事件輿情觀察:個案背後謹防群體危機》《監督疲軟,信息通道被人為堵塞 ——貴州大方拖欠教師工資案輿情觀察》《陝西鎮安7.1億豪華中學輿情觀察》等等;涉及民生領域的有《「直播帶貨」助力扶貧輿情觀察》《南方暴雨「車輪戰」輿情觀察:防汛進入戰時狀態洪災無情人有情》
  • 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
    回顧2020年上半年發生的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發現其中在網上引發輿論熱議的事件可不少,如廣州方圓小學哮喘女孩反轉事件、高考輿情熱點事件、教師崗位頂替等。這裡蟻坊軟體有挑選了2020年上半年熱議度高的教育輿情熱點和新聞輿情熱點事件,並匯總成了一份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案例分析報告合集,供各位參考。
  • 「審理一案,教育一片」
    2020年5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大典型民事案例,包括:董存瑞、黃繼光英雄烈士名譽權糾紛公益訴訟案,淮安謝勇烈士名譽權糾紛公益訴訟案,村民私自上樹摘果墜亡索賠案,撞傷兒童離開被阻猝死索賠案等。
  • 2017年全國十大輿情熱點事件盤點 江歌案居首
    荊楚網網絡輿情信息基地根據大數據輿情系統,對2017年發生的輿情熱點事件進行以下大數據分析和綜合盤點。  1、江歌劉鑫事件  3、杭州保姆縱火案辱母案庭審現場  事件概述:2017年3月26日,山東「辱母案」一夜刷屏。
  • 2018年度暴力傷醫事件大匯總及醫患衝突典型案例輿情分析
    趙軍豔醫生被刺引發醫療圈、媒體、網友等各方面的空前關注,無異於一場輿論地震。2018年10月12日,一段「北大醫院婦產科醫生被患者家屬毆打」的視頻廣泛傳播。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赫英東等三位醫生在值班工作期間,遭到患者孫某某及家屬鄭某某等三人的無端毆打,事後警方介入調查。最終,其中一名打人者被刑事拘留,另一名打人者是在校大學生,被取保候審。
  • 「國內極限第一人」吳永寧墜亡案 判花椒直播賠3萬元
    原標題: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一審公開判決吳永寧墜亡案認定花椒直播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承擔網絡侵權責任賠3萬元在「國內極限第一人」吳永寧攀爬高樓墜亡後,其母何某認為花椒直播對於用戶發布的高度危險性視頻沒有盡到合理的審查和監管義務,將花椒直播的運營方訴至法院
  • 從學前兒童到大學生,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當你這樣帶領孩子觀察與思考的時候,孩子是會隨著你的引導去感受,也許不用你多說其他的話,孩子就不再要求換寵物,並且更加細心的照顧自己領養的寵物了!這就是讓孩子懂得尊重生命,告訴孩子每一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2、以身作則,親身示範,繪本引導。
  • 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尊重和熱愛生命
    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尊重和熱愛生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5日 09:29 來源:光明日報     5月25日,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衛生部、全國愛衛辦組織開展的第四屆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活動在全國各地拉開帷幕
  • 《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報告》發布 徐玉玉案成最佳案例
    正義網北京1月19日電(記者 於瀟)1月19日,由北京師範大學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研究中心、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共同舉辦的《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報告》分析了2016年我國社會治理輿情的總體特徵與發展態勢,並依據數據分析編制了「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傳播熱度排行榜」和「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處置效度排行榜」。
  • 數讀2020年上半年政法網絡輿情特徵
    但與此同時,一些突發案事件和執法司法工作引發輿論關注,考驗政法機關實體處置和輿情應對能力。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從2020年上半年收錄的350餘起網絡輿情事件中,篩選出132起具有代表性的輿情事件,進行定量計算與分析,以此總結今年上半年的政法網絡輿情特徵、評估政法機關輿情整體應對情況,為政法機關輿情處置工作提供參考。
  • 「素媛案」罪犯打手電筒觀察抗議者,意外被直播,網友:細思極恐
    在與外界溝通和接觸時,他們會感到自卑,緊張,感到莫名的壓力,在受到別人的指責和無端的責罵之後,他們會採取自暴自棄的,不顧後果的暴力行為。談到強姦案,我們都會想到印度,這個婦女地位極低的國家,特別是那些生活在貧民窟裡的女孩,她們的生命註定是一場悲劇。
  • 中國教育缺失大盤點
    思辨缺失  【起因】  韓方大戰引發邏輯大討論  春節期間,「方舟子質疑韓寒代筆事件」引發熱議。然而,經過幾年的觀察,Amy發現,這些問題完全出在教育上,包括正規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文化教育。  學業壓力小學生可專心思辨  Amy說,在美國,小學四年級以前學校都不會布置作業,初一之前也沒有考試,更不會給學生排名。即使發獎狀,老師們也會根據孩子的特長,每人發一張,更多是在鼓勵每個學生的強項和興趣。
  • 次生輿情的正負效應與有效應對
    該教程首次明確了「次生輿情」的內涵,準確概括了次生輿情發生和演變的過程,為研究自媒體輿情現象奠定了基礎。次生輿情的積極效應、負面效應與危機效應次生輿情是在新媒體環境中以原生事件議題為基礎和誘因,再生和演化的新輿情。一個原生事件議題可以導致多個次生輿情,新輿情既可以繼續指向原生事件,也可以旁及或引發其他事件。次生輿情的熱度有時超過原生輿情,改變輿論演化的原有方向。
  • 【復盤】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輿情研究
    自媒體平臺中,發黴食物圖片和警民對峙視頻廣泛擴散,令事件迅速發酵,引發輿論風暴。對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四川省、成都市以及事發所在地溫江區相關政府部門反映迅速,及時介入調查,令輿情回緩。之後,媒體持續關注事件背後的利益鏈,第一批食品檢測結果公布後令事件熱度持續。17日,成都市聯合調查組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公布了調查情況、證據及視頻材料,證實系有人蓄意造假,輿情反轉再度引發輿論討論。
  • 成都14歲少女遭8次性侵後墜亡 如何保護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12月16日,成都14歲女生遭性侵自殺案開庭,雙流區人民法院未對此案當庭宣判。今年6月28日,小小從11樓墜亡。母親朱琴華稱,46歲的企業老闆邱吉林利誘小小發送裸照並脅迫發生關係,致其懷孕墮胎。甚至將照片、視頻發給朋友炫耀。
  • 人民輿情: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質疑論文造假之輿情觀察
    原標題:人民輿情: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質疑論文造假之輿情觀察 閱讀背景:近日,美國女子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指出,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為作者的多篇論文可能出現了圖像造假問題,一時間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
  •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輿情研究
    17日,成都市聯合調查組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公布了調查情況、證據及視頻材料,證實系有人蓄意造假,輿情反轉再度引發輿論討論。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通過梳理輿情經過,總結官方輿情應對的經驗和教訓,為政法機關輿情處置提供參考。
  • 馬躍墜亡案因監控缺失仍是謎 被指經歷詭異電擊
    家屬供圖  家屬認為屬安全生產事故告西城區政府  法醫專家稱死者跌下站臺前遭詭異電擊  證人稱是否有人刪除監控不在鑑定範圍  2010年8月23日晚10點40分左右,在地鐵2號線鼓樓大街站,21歲大學生馬躍跌下地鐵站臺不幸被電擊身亡。
  • 「後真相」現象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對正處於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了諸多困擾和負面影響。消弭「後真相」現象負面影響提出應對策略,需引導大學生樹立開放性、批判性思維,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關鍵詞】「後真相」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後真相」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
  • 2020年8月5大網絡輿情熱點事件分析報告簡報匯總
    2020年8月,發生了不少重大輿情熱點事件,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優訊全媒體輿情監測平臺通過結合輿情事件媒體報導量、網名關注討論量、事情傳播廣度和深度等不同維度,對2020年8月重大輿情熱點事件盤點如下:1、「張玉環再審宣判無罪」事件輿情概述8月4日,26年前「張玉環殺童案」再審宣判無罪持續引發輿論圍觀,多個相關話題衝上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