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背景
10月12日下午5點左右,江蘇大學發生了一起學生墜樓事件。當地警方調查後,得出的結論為高空墜樓,排除他殺。
10月13日,大連理工大學一碩士研究生自縊身亡。近幾年,高校學生自殺事件呈上升趨勢。例如,2017年,兩所高校發生學生自殺事件;2018年,4所高校發生該類事件,其中兩起發生在同一學校;2019年,10起;2020年至今,已經有15起了。
簡單的數據背後,是一條條鮮活生命的消失,大學生身心健康問題亟待關注。
輿情綜述
10月15日晚,江蘇大學發布該校一學生非正常死亡的情況通報:
10月12日17時03分左右,我校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一學生從主A樓6樓衛生間墜樓。事發後,學校相關人員立即撥打120、110電話。17時18分左右,120救護車趕到現場搶救,經確認該學生已無生命體徵。
警方調查結論為:「高空墜樓,排除他殺。」
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該同學母親來鎮江在校外租房陪讀。2019 年9月,該同學從2017級轉年級至2018級。今年上半年因疫情原因在家線上學習,9月返校後,學校與家長商量建議其搬到現所在班級宿舍,儘快融入新班級同步學習生活。
學校對該同學的不幸離世深感惋惜並哀悼。事件發生後,立即成立工作專班,全力配合警方做好調查,協助家長做好善後工作。
據楚天都市報消息,該大學生年僅21歲,來自湖北浠水。10月12日,他在學校三食堂旁和母親擁抱分開後,轉身朝母親的方向看了幾秒。然後,在手機上寫下一段話,接著爬上A1教學樓6樓,從一個衛生間的窗口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僅僅幾個小時後,10月13日凌晨兩點,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實驗室,一名研究生自縊身亡,並將遺書發布上網絡,稱來生願做一隻貓。遺書曝光之後,4個細節讓人不寒而慄。據悉,這名研三學生,今年25歲,正在備考公務員。滿篇遺書都是詼諧調侃的語氣。這封遺書文字,截圖的時間是凌晨0:50左右,發到網上的時間是凌晨2:00整,中間他思考了一個多小時,也許他猶豫過,最後還是選擇在指針指向2點的時候,下定了決心,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輿情觀察
1、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輿論關注
兩天之內,時隔不到10個小時,一南一北兩名大學生分別選擇自殺,引發輿論的極大關注。
10月15日,江蘇大學通報學生墜亡事件一天內,在全網的搜索結果超過36萬,相關諮詢報導約6.9萬篇。經過一天發酵後,10月16日,該輿情事件一度進入今日頭條熱搜榜單前三名,當日在今日頭條的閱讀量超過1200萬次。10月18日,隨著墜亡大學生父母的發聲,該輿情走勢再度走高,再次進入今日頭條熱搜榜單,閱讀量超過7000萬次。而大連理工大學的情況通報在網絡上已經獲得近1萬次的轉發,「大連理工通報一研究生實驗室身亡」這一微博話題已經獲得6.5億次的閱讀量和3.5萬次的討論,在全網,涉及「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身亡」的相關資訊報導達10萬篇。
兩名大學生的墜亡、自縊事件,官方通報中均排除他殺。因此,兩起事件引發了一個共同話題。常有人說,大學生是最簡單快樂的群體,可是接連發生的兩起自殺事件,讓人不禁覺得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種情況?從媒體報導上來看,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自縊可能患有抑鬱症,江蘇大學大學生墜樓因學業和就業壓力大,總之都可能因為壓力大而輕生。
在知識時代的今天,學歷成為必要的職場入場卷,學歷的高低更是直接影響人際交往、配偶選擇、工資收入和上升空間。因此,「學歷決定論」成為了學生單一的價值觀,一旦學業上遭受重大挫折,很多學生難以承受;單一價值觀的觀念一旦遭受重大挫折時,就有可能會整體崩潰。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我國大學生自殺死亡的人數在逐年上升,造成的後果極為嚴重。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大學生自殺的各種原因及心理健康水平問題,應該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可忽視的又一個嶄新課題,而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誘因又非常複雜。在這兩起輿情事件中,普遍認為在大學生的入學選拔中,不但要把好「入口」關。在畢業走向社會時,更要把好「出口」關,只有培養大學生的多元化價值觀,使其在學業和事業之外應當還有更多熱愛的事物和豐富的人生,才不至於在某一方面遭受重大打擊時被整體擊潰。
2、輿論呼籲社會寬容和大學生的抗壓能力並重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就業形勢的不斷嚴峻,許多大學生丟掉了傳統的東西,變得「烏託邦」起來。在家庭教育培養中,社會競爭的殘酷性也讓許多家長認死理,甚至一條道走到黑,把孩子成功的標準訂得高的離譜: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年薪不到百萬也得幾十萬,工作幾年就要在這些城市買房購車!
另外,在就業中,唯「學歷論」,也讓社會用人單位無形中對這些「天之驕子」形成巨大的壓力。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在求職時經常遇到學歷(70.9%)、專業(54.9%)、學校(54.1%)等方面的歧視。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說,雖然這麼多年一直在強調避免就業歧視,但現在這種現象存在,比較明顯的首先是重點學校和非名校的學生,用人單位會認為他們起點不一樣。其次就是性別歧視,很多企業希望多招一些男同學。性別歧視還表現在工資上,有時候男同學不好招,就加薪水招。
因此,畢業能不能找到一個好工作,能不能在大城市落戶,能不能養活自己,讓大學生在校時已經開始焦慮。並且,自己多年來的努力,如果換不來一個好的未來,斷崖式的落差也只能讓大學生自己來消化,沒人能給他們解釋,大學生由此焦慮產生的抑鬱症高發,成為避不開的問題。
對此,輿論呼籲,打造一個寬鬆多元的社會風氣非常重要。如寬鬆的生活學習環境,寬鬆的落戶政策、寬鬆的創業、就業環境等等。另外,大學還要培養學生學會提升「抗壓能力」,正確認識自我與學會合理規劃個人成長,學會適度釋放情緒與壓力,懂得諮詢心理健康專家。家長也要積極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因為人生的輸贏關鍵不是起跑線,而是未來漫長的職業發展過程。
3、高校應建立預警機制防範安全事件發生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邁進,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不斷攀升,在校大學生人數居世界第一。這些變化既給高校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帶來了系列問題,例如江蘇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接連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除直接關係到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關係到高校的穩定和諧外,還說明高校安全防範預警與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
每一起發生的自殺事件固然有複雜的外部環境,但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差,高校又沒有完善的預警幹預機制,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但是,當下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缺乏完整的規章制度作支撐,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形式只是講座、圖片展覽、報告會或者消防演習、徵文活動等等,次數太少,重視程度較低,學生們參加活動的積極主動性也不高,達不到強化安全教育的目的。
另外,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依然偏重知識的傳授,卻不注重學生防範安全風險能力的提高,使得教育成果沒有什麼時效性,也沒有和當下的社會實踐聯繫起來。這種流於形式的安全教育效果不佳,更沒有將安全教育列入日常的教學管理當中,有的只是為了應付各種上級檢查。在發生重大案件時只抓責任,卻不懂得後期管理,使得大學生安全教育成為了一陣風。
因此,心理障礙、生理疾患、學習和就業壓力、情感挫折、經濟壓力、家庭變故以及周邊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都是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自殺的直接原因。
所以,除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輔導與教育等長遠舉措外,高校還應建立預警幹預機制,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各方形成合力來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和安全事件的發生,其作用是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的和現實的危機,以便採取措施,減少危機發生的突發性和意外性。
輿情短評
又有兩個活蹦亂跳的學生在大學的「象牙塔」裡結束了生命。
有人說這是一個充斥浮躁,充滿焦慮的時代,人人都想快速成功,也都在尋找成功的捷徑,但整個社會都在告訴你該如何成功,卻沒人告訴你,失敗了該怎麼辦?做錯了怎麼辦?該如何度過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教育,歸根結底是對人的教育。生命的無端逝去,表明了教育的局部缺失。對這些局部缺失,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都應當認真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承擔自己的責任。
擔任教育鏈條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高校,更應當反思是否履行了「培養」基地和熔爐的身份及職責,以便找到更好的價值觀教育方式。(新聞來源:人民日報、楚天都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