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輿情的正負效應與有效應對

2020-11-24 人民論壇網

【摘要】次生輿情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我們應本著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科學態度,保證自媒體次生輿情的健康發展:既要尊重憲法賦予的個人言論自由,又要引導民眾注重社會責任;既要追求原生輿情的準確如實報導,又要注重維護網絡次生輿情的良性發展;既要進一步通過他治完善專門法律,又要通過自治淨化媒體平臺的輿情環境。

【關鍵詞】自媒體環境  原生事件  次生輿情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識碼】A

自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微視頻、論壇等釋放了公眾的話語權,為公眾參與公共事件討論、自由表達個人意見提供了便利,成為推動網絡輿情發展和演變的主要場域。「次生輿情」納入輿情研究與監測範疇,源於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2015年出版的《網絡輿情分析教程》。該教程首次明確了「次生輿情」的內涵,準確概括了次生輿情發生和演變的過程,為研究自媒體輿情現象奠定了基礎。

次生輿情的積極效應、負面效應與危機效應

次生輿情是在新媒體環境中以原生事件議題為基礎和誘因,再生和演化的新輿情。一個原生事件議題可以導致多個次生輿情,新輿情既可以繼續指向原生事件,也可以旁及或引發其他事件。次生輿情的熱度有時超過原生輿情,改變輿論演化的原有方向。次生輿情的發展會導致正負兩方面的效應。

積極效應是修正原生議題,推動事件的解決和良性發展。原生輿情如存在疑點或不合理之處、事件處置缺位或事實真相模糊等情況,會引起人們的質疑,導致各種次生議題爆發。這一方面有助於原生輿情信息的補充和曝光,使原生輿情獲得進一步修正的機會,推動輿情回歸事實真相,順利解決問題,穩定社會輿論。如2018年5月河南「王鳳雅事件」中,微信公眾號「有槽」發布《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引爆了「王風雅父母詐捐」的輿論事件,後經縣公安局等各方回應,原生輿情出現反轉——在網友向王風雅父母道歉後,帶來「網絡眾籌平臺的風控管理」「社會誠信」等良性次生議題討論。

負面效應是非理性情緒蔓延,引發網絡暴力。自媒體將各種同質或異質的群體聚合在該平臺上,並為其提供類似信息搜集和網址連結,在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導致「信息窄化」,結果是人們極易被煽動,非理性的情緒容易擴散開來,謠言、謊言、極端言論等充斥其中;同時,自媒體通過技術賦權的方式,使普通網民獲得監督政府及公眾人物的權利,一旦政府或公眾人物不當言行被網民關注,便會無限放大,甚至產生報復性人肉搜索,使輿情走向朝難以逆轉的方向發展。如2018年11月18日,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2018學習力大會」中關於「女性墮落」的言論在各大自媒體平臺引發爭議,當事人在微博致歉後,又引發關於其個人經歷、高學歷非高素養等一系列難以預見的次生輿情話題。

危機效應是引發政府公信力危機,轉移輿情發展走向。自媒體的發展使信息傳播主體進一步多元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長期以來佔壟斷地位的傳統媒體,使專業媒體壟斷傳播權、話語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自媒體的自我賦權能力進一步挑戰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威,部分主流媒體在匯報選題、搜集資料時對自媒體話語空間產生依賴,並主動參與自媒體環境中的熱點議題討論,推動了原生輿情議題方向轉化,導致次生輿情產生。

所以,當「次生輿情災害」發生時,如果應對和處置不及時、不恰當,會帶來新的甚至更大的輿情危機;當次生輿情的發展對事件主體或公共利益起到「辨明事實」、推動事件「真相大白」的作用時,輔之以積極的引導,就會產生良性、健康的作用。

次生輿情在議題內容、傳播速度和發展走向上的新特點

次生輿情的產生和發展,是公民言論自由的積極體現。然而,自媒體平臺把關人的缺失、不可控的言論自主化、個性化的輿情環境、對原生事件的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令當事主體措手不及,也給公眾輿論的引導帶來挑戰。

引發次生輿情的原因主要有:因為事件本身相關信息未被挖掘出來或一定程度的知情不報,導致信息上的不透明,致使公眾輿論情緒不滿和積壓;涉事主體回應不當,如「不清楚」等敷衍或卸責之類言論,或是處置不當等行為。次生輿情形式豐富多樣,伴隨著眾多受眾意見的參與和對主體事件的深挖,各方的意見相互交匯、疊加,導致原生輿情發生裂變和延伸。

議題主要涉及民眾生命與財產等利益,因而極易引起恐慌。利益關係決定網民的話語表達和態度傾向,他們易於接受和傳播與本身興趣、情緒、利益、價值觀等趨同的信息,而對與興趣、價值觀、利益不一致的信息則選擇性失語。在由普通草根網民構成受眾主體的自媒體平臺中,普通民眾利益代表優勢意見的絕大多數,當人們看到自己的觀點得到更多的支持,變得有說服力了,就不再那麼小心翼翼,會公開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當自己的觀點與意見環境不一致或相反時,便會因為「恐懼孤立」心理而趨於附和優勢意見或變得「沉默」,最終導致代表普通民眾利益的強勢意見聲音越來越大,弱勢聲音越來越小的「沉默的螺旋」效應。

傳播速度呈指數級裂變態勢。原生輿情已有的信息傳播渠道和受眾基礎為次生輿情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次生輿情可以直接利用這些條件進行傳播擴散;同時,媒體平臺的多樣性和信息傳播的疊加、分化等特徵,特別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中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的信息傳播鏈條的建立,致使當傳播鏈條中某個節點對次生輿情關注並傳播、分享時,其他節點隨即關注到該事件的存在,並可能產生一致的傳播、分享行為,信息傳播速度便成指數級裂變。

形成和演變呈現多向性。輿論主體隨著事態的發展變得不可確定,事件發生的利害各方都有可能隨著事件影響的擴大而被牽涉其中。另外,自媒體使普通網民能夠便利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為他們提供了左右輿情走向的機會。

政府部門和主流媒體要有效改進輿情引導方式

對於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件,特別是涉及老百姓生命、財產及安全的事件,政府部門要儘量披露、不要掩蓋事實,否則,一旦次生輿情產生就很難控制。當輿情事件爆發時,主流媒體官方帳號應充分發揮把關人的作用,積極主動發聲,第一時間回歸事實真相,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和權威媒體失語,誘發次生輿情;在次生輿情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主流媒體官方帳號應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利用網絡平臺跟進事態進展,避免因延遲發布造成被動局面。

運用網絡科技手段,實現自媒體輿情環境的管控與自治。可以藉助網絡技術手段,通過現已成熟的禁語設置、屏蔽關鍵詞等網絡技術手段,將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言詞進行初級過濾,進一步優化後臺算法,加強對有害信息的技術處理。進一步增強自律意識,深入開展自查自糾,加強對平臺中傳播導向錯誤、虛假不實帳號主體和服務供應商的管理;加強正面網絡傳播宣傳,倡導網民運用正確的網絡話語權維護公眾利益;提高網民媒介素養,實現網絡空間自我淨化,營造良好的自媒體輿情環境。

優化法律法規體系,完善自媒體輿情環境他治。當前我國自媒體管理還存在漏洞,未有專門針對自媒體的法律,主要規定散布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網際網路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中。同時,自媒體管理中還存在漏洞,對自媒體違法行為懲處力度不大,導致一些自媒體帳號被查封或禁言數月後改頭換面又捲土重來。因此,要加強自媒體輿情環境的治理,可借鑑國外相關做法,如俄羅斯《知名博主新法規》明確規定,博主發布信息必須真實可靠。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針對自媒體博主和次生輿情延伸規律的新的自媒體法規。

(作者為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學系主任、教授;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傳媒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申帥芝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Sunstein C R. The Law of Group Polariz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2002,10(2):175.

②[德]伊莉莎白·諾爾-諾依曼著、董璐譯:《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責編/張忠華    美編/史航

相關焦點

  • 東莞市應急管理局舉辦輿情應對和危機公關專題培訓班
    11月26日,東莞市應急管理局舉辦輿情應對和危機公關專題培訓班,旨在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新聞宣傳工作,提升應急管理幹部輿情敏感度和處置力。做好輿論引導,提升應急管理軟實力11月26日,東莞市應急管理系統輿情應對和危機公關專題培訓課開講。
  • 地方應對輿情能力榜:山西疫苗事件應對嚴重失當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今天發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應對網絡輿情能力排行榜」,對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黨政機關應對輿情熱點事件的得失進行考評。  本表數據為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單學剛、韓長青、汪冬蓮、蘇玥、劉志華、胡江春、董海博、潘宇峰、何新田、翟薇、閉淑娟、王俊嶺、谷文杰、吳佶、韓立勇、陳維等16位輿情分析師採用「列名小組法」對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表現進行分項評估後得出
  • ...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流程研究
    與此同時,通過輿情的詞源考究以及大量的應對經驗發現,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和應對遵循一般流程,且特色鮮明。   基於此,本文在堅持實用性、可操作性、綜合性等原則的基礎上,結合三年多來在輿情一線工作的經驗以及選取的100起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應對方法,通過線上線下調研,融合輿情技巧和政府工作具體流程,適應輿情發展的3.0特徵(常態化、大數據監測分析引導)以是否正面回應為切入點,形成一個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應對引導流程,供地方政府部門參考借鑑。
  • 邢臺水災 政府的輿情應對傷害民心 - 中國稅務網
    首頁 >>輿情應對 >> 正文 邢臺水災 政府的輿情應對傷害民心 2016-08-04 | 來源:學習時報 | 作者:張磊
  • 專家:BIPV是應對建築溫室效應的有效方案
    專家:BIPV是應對建築溫室效應的有效方案 2015-07-24 14:32:42這是因為陽光照進室內,產生了「溫室效應」。而長時間讓空調高負荷運轉又會導致建築能耗大量增加,並向室外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對此,著名幕牆專家劉忠偉提出了一種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給建築穿上既可節能又可造能的新外衣。  劉忠偉教授表示,建築玻璃採光頂以採光通透性好的優勢將現代城市裝扮得格外美觀,經過國內20年的發展已廣泛被社會接受。
  • 民主與法制網2020年輿情觀察分析報告
    在2020年民主與法制網輿情觀察分析報告中,囊括了各行各業,如涉及教育行業的有《西安六十六中學「殺師案」輿情觀察》《涉教育熱點事件輿情觀察:個案背後謹防群體危機》《監督疲軟,信息通道被人為堵塞 ——貴州大方拖欠教師工資案輿情觀察》《陝西鎮安7.1億豪華中學輿情觀察》等等;涉及民生領域的有《「直播帶貨」助力扶貧輿情觀察》《南方暴雨「車輪戰」輿情觀察:防汛進入戰時狀態洪災無情人有情》
  • 網絡爆料事件頻發 企業應對輿情危機的正確姿勢來了
    近日,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金融編輯部編制了《由投訴或舉報引發的輿情事件分析報告》。《報告》以近兩年來由投訴或舉報引發的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為基礎,分析了由投訴或舉報引發的網絡輿情事件在發生、傳播等過程中存在的特點,指出當前企業在應對此類輿情事件時存在的共性問題,並給出針對性建議。
  • 樂思輿情監測:從美的漏電事件始末看企業如何應對負面輿情
    近日,樂思網絡輿情監測中心關注到美的熱水器漏電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一方面是客戶稱漏電差點釀成大禍,另一方面是美的否認漏電,且美的「誰質疑誰舉證」的強硬態度更是引發媒體及民眾的不滿,導致輿情不斷蔓延。
  • 蚌山區政務輿情回應制度
    人民群眾在網際網路領域對我區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提出的利益訴求、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反映部門作風建設、有效促進工作的意見建議以及其他敏感性較強的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務輿情信息。第三條 收集範圍。重點收集區外主要網站、新媒體及微博、微信等涉及本區政務輿情信息。第四條 工作原則。
  • 網絡涉軍輿情的潛在風險辨識
    在風險辨識中,這樣的網絡涉軍輿情往往因其傳播主體、動機的有效隱藏,以及宣傳色彩的淡化而被忽略。加之網際網路還有大量不完整的語句,存在拼寫錯誤、語法錯位以及其他各種人為模糊的問題;同時,涉軍輿情表達除文字載體之外,還廣泛存在於圖片、視頻、表情包等載體中,在「碎片化」傳播的網絡空間中,極易形成「盲點」。
  • 2014江蘇十三市輿情應對能力20大案例分析
    2014年江蘇企業輿情盤點:國企改革、高管落馬 2014江蘇反腐:能人腐敗、打虎拍蠅 【2014年,江蘇各地發生了大大小小的輿情事件,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些事件迅速被人們知曉,接受著輿論的審視,給黨政機關輿情應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是兩個光子變成一個正負電子對還是光電效應?
    是兩個光子變成一個正負電子對還是光電效應?文/袁玉剛 圖/源於網際網路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發現:用紫外線照射兩個鋅質小球之一,在兩個小球之間就非常容易跳過電花。證實某些金屬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電效應。光電效應是自然界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
  • 從海天醬油生蛆事件看企業應如何應對輿情
    為了完整呈現食品行業熱點事件的傳播情況,中國網「食品中國」聯合「深眸自媒體智能輿情平臺」,從本月起推出食品行業熱點觀察,不定期對行業熱點事件進行綜合分析與解剖。海天醬油生蛆事件輿情概況7月9日,江西廣播電視臺《都市現場》報導稱,江西新餘消費者王女士從某商超購入一瓶海天生抽醬油,剛開封不到一周,仍在保質期內的醬油出現了大量活蛆。
  • 《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報告》發布 徐玉玉案成最佳案例
    《報告》指出,2016年以來,特別是三季度以來,我國黨政機關部門面對突發性輿情的響應速度顯著提升,對輿情早期傳播的預警、幹預能力也有較大的提高。政府回應率達到85%,事發24小時回應率超過55%,在48小時之內(含24h)首次回應率超過70%,相比往年有很大提升。同時,政務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於基層社會治理輿情應對意義顯著。各部委在政府網站建設運用和傳統媒體信息發布方面頻率更高。
  • 輿情管理作為企業意識形態工作促進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輿情管理是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對內而言,企業輿情信息的收集和處理作為宣傳思想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手段。通過有效的輿情管理了解企業員工思想動態,對企業文化體系的宣貫、適用性驗證等都起到保障性作用。做好輿情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對於核電企業而言,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核電發展受到空前的關注。
  • 劉忠偉:漢能BIPV是應對建築溫室效應和城市熱島效應的有效 方案
    這是因為陽光照進室內,產生了「溫室效應」。而長時間讓空調高負荷運轉又會導致建築能耗大量增加,並向室外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對此,著名幕牆專家劉忠偉提出了一種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BIPV,給建築穿上既可節能又可造能的新外衣。
  • 輿情經典案例:鴻茅藥酒事件
    4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研究認為,目前該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指令涼城縣人民檢察院將該案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並變更強制措施,同日譚秦東取保候審,在當時照片中譚醫生在拘留三個月後看起來精神狀態較差,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輿情在4月17日達到頂峰。
  • 建立專業化輿情管理戰略 促進旅遊產業創新發展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旅遊目的地仍然存在輿情管理及宣傳戰略缺少大格局意識、輿情引導品牌塑造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旅遊目的地監管部門更應該認識到,旅遊輿情管理不僅是為危機、為問題把脈,還要在全域旅遊規劃和發展方面釋放積極效能,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中發揮格局化調整作用。
  • 輿情監測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義,怎麼用
    輿情監測是指通過軟體技術自動抓取各個網絡平臺與關鍵詞相關的網絡言論和觀點信息,包括監測、預警、應對三個環節,在監測環節,有關人員和系統對網絡輿情的內容、走向、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密切關注有重大輿情會發出緊急預警通知。
  • 解讀網際網路反腐的「光靶效應」
    本文以此事件為代表,探索了輿情傳播顯現出的「光靶效應」,通過定義對輿情事主的「光靶效應」及分析網絡受眾傳播狀態,深入研究了傳播規律、階層屬性、矛盾碰撞過程,發掘其社會性成因並提出應用對策。為全面認識網際網路反腐的傳播價值和意義,充分理解和積極應對公眾傳播權利的實踐創造,嚴肅認真對待網絡反腐的社會機制表達及其蘊含的改革訴求,提供了建設性策略和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