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水災 政府的輿情應對傷害民心 - 中國稅務網

2020-12-04 中國稅務網

首頁 >>輿情應對 >> 正文

邢臺水災 政府的輿情應對傷害民心

2016-08-04 | 來源:學習時報 | 作者:張磊

時間:2016-08-04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張磊

  7月22日晚上開始,關於河北邢臺洪水災害的消息刷屏了各類網絡媒體。這一現象在今年的公共輿情中並不常見。今年以來,「去突發事件化」是公共輿情的一個特點,即突發事件作為重大公共輿情事件的載體相對於去年變得弱化了,特別是自然災害,很難上升到重大公共輿情的熱度。在邢臺洪水災害輿情之前,只有6月23日的江蘇鹽城特大龍捲風和7月初的南方洪災稱得上重大公共輿情事件。其中,鹽城龍捲風是由於非常見自然災害並導致重大人員傷亡,南方洪災是因為多地災情的匯集,才讓公眾投入關注。而邢臺洪災卻在輿情熱度和公共討論深度上卻遠遠超過了前兩起災害,已然成為一場輿情災害。
  從事件的發展和調查的結論來看,邢臺洪災從自然災害轉化為輿情災害,與當地政府及相關幹部的「鴕鳥心態」有關。伴隨著洪水的退去,對於邢臺洩洪及因災死亡人數信息等的質疑就已經在當地民眾中出現並逐漸蔓延於網絡,但當地政府並沒有能及時回應公眾質疑。與此同時,謠言滋生,如移花接木的視頻、惡意誇大的死亡人數(曾出現了死亡百人的謠言)等,極大刺激了公眾的情緒,輿情災害由此形成。在輿論倒逼下姍姍來遲的回應——22日晚19點19分,邢臺市官方微博@邢臺發布的回應,卻又沒能把握住二次溝通的時機,無視公眾的核心關切,採取毫無重點的常態式內容,甚至對於死亡人數的通報在後續看來仍存在著隱瞞的嫌疑。
  「鴕鳥心態」在實踐中的表現主要有三:一是對社會問題、社會情緒視而不見;二是對公眾關切拖延、推諉;三是刻意隱瞞乃至鉗制矛盾和問題的公開化。其結果往往是謠言滿天飛,社會負面情緒傳染並導致情緒群體性表達事件的發生,或者是網絡與媒體深入挖掘而形成輿論倒逼。
  「鴕鳥心態」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的產生,既有主觀方面,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客觀因素。以下僅談造成管理者「鴕鳥心態」的主觀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僥倖心理。這是「鴕鳥心態」產生的首要主觀原因。認為事件沒有那麼嚴重,不會造成多大影響和後果,放一放、緩一緩,可能就過去了。2015年國慶節期間的「青島大蝦」事件就屬於這一類,面對遊客的線上和線下的舉報視而不見,最終毀了山東省多年以來試圖刻畫的「好客山東」的形象。此外,僥倖心理在輿情回應上還表現為對自身事件被掩蓋的期待,希望非我方的更大事件發生來轉移公眾視線。在邢臺洪水期間,也確實存在著此種可能。7月20至21日期間,網絡更關注的是同時發生的北京暴雨,比北京災情更重的河北暫時未能進入公眾視線。或許,這加重了邢臺方面的僥倖心理。
  畏難情緒。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肉搜索」作為輿論倒逼工具升級,與此同時,對於公共輿情回應者(包括傳統的新聞發言人)依法行使職權的保護機制沒有建立,使得回應者往往成為輿情「發酵」中的犧牲者。另外,在一些突發事件中,對事件性質的界定、原因的調查等不明朗,加大了回應者回應的難度。此外,「唯帽子」心理,即對於上級領導對回應內容會如何評價的擔心,使得回應主體往往首先揣摩如何做才能符合上級領導的認可,甚至選擇等待上級領導態度明確方才行動,無視自身主體責任。例如,在2015年1月2日的哈爾濱倉庫失火事件中,在火情發生的14個小時之後,哈爾濱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才發布了首次官方回應信息,在這份「久違」的、585個字的通報中,「領導高度重視」的內容佔了258個字,而公眾最關注的受災情況、傷亡損失等信息卻在最不重要的位置。所有上述原因都強化了畏難情緒的存在。
  自保意識。自我保護是公職人員作為個體自然人天然存在的意識。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只要不是領導指定,一些公職人員面對社會情緒或媒體監督,寧可選擇迴避、推卸、推諉等做法,也不願接受媒體採訪,不願回應社會關切。甚至個別政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也選擇這種自保行為。例如,2015年11月,在面對中央電視臺記者要求採訪保障房閒置問題時,時任貴陽市住建局局長竟然否認自己是局長。對於政府公信力建設而言,這種沒有擔當的自保意識是一種重大傷害,認為組織公信力與其個人無關,拖延一時是一時。
  自大認知。前文內容闡述的都是管理者「鴕鳥心態」的消極心理因素,實際上,現實中也存在著滋生管理者「鴕鳥心態」的積極心理因素——自大的認知,即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控制事態,不會失控。這種自大認知促使「鴕鳥心態」的表現從視而不見轉化為鉗制信息、轉移視線和極端行為。在實踐中,具體表現為依靠刪帖和屏蔽技術等非正常手段,過分依賴網絡評論員的評論,以及個別地區的抓記者、記者「被嫖娼」等極端行為。輿情是公眾對現實生活狀態的一種情緒反映,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社會減壓閥,合理、適度地回應輿情有助於緩解社會的不滿情緒。這種認知和做法既無助於輿情的平息,反而容易刺激公眾情緒,並可能在特定環境下爆發。
  應該說,經過2010年新媒體出現以來各類輿情事件的「洗禮」,各級政府普遍認可輿情回應要有速度,「鴕鳥心態」近年來已不多見。截至7月24日,邢臺市市長已代表市委市政府鞠躬道歉,邢臺市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等相關責任人已經停職。邢臺洪水災害中的「鴕鳥心態」及其結果著實讓人遺憾。
  災害固然可怕,但面對社會輿情的「鴕鳥心態」更加可怕,因其傷害的不單是人身,還有人心。從根本上說,輿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民意的反映。習近平總書記說:「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幹部就要到哪兒去。」兵家言,「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在災害應對中,公眾溝通就是「糧草」,應當在災害來臨之前就「先行」。「鴕鳥心態」應該休矣!

相關焦點

  • 地方應對輿情能力榜:山西疫苗事件應對嚴重失當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今天發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應對網絡輿情能力排行榜」,對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黨政機關應對輿情熱點事件的得失進行考評。四川巴中「全裸」鄉政府因為在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等指標上一枝獨秀,進入總體較為得體的藍色區域,而貴州安順警察槍擊致死案、山西問題疫苗事件則被判定為應對嚴重失當,被亮起「紅色警報」,值得反思。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教授在點評山西疫苗事件時就指出「問題一個系統又一個系統的出,再一個系統一個系統地去治理,顯然不是一個好辦法。所以,現在是各個領域都需要很好重視的時候了」。
  • ...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流程研究
    另外,根據調研和訪談發現,地方政府的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和水平參差不齊,儘管有些發達地區以及輿情高發地域引導水平較高,但大家同樣都存在迫切的需求,希望有一個危機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流程圖,充分融合輿情技巧和政府工作流程,呈現一個立體化的方案,幫助它們在危機事件中有規可依、有圖可用,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
  • 民主與法制網2020年輿情觀察分析報告
    《涉老智能服務輿情觀察》《農房問題將集中進入爆發期》等等;涉及環保題材的有《農夫山泉「毀林取水」輿情觀察》《青海祁連山非法採煤輿情觀察》《黑臉琵鷺成網紅輿情觀察》等等;涉及地方政府的如《陝西渭南「秦東水鄉」項目亂象輿情觀察》《河北景縣舉債搞形象工程輿情觀察:警惕互相攀比傷民心》《「紅頭文件」為何要觸碰「紅線」:河南南陽佔用萬畝基本農田建養殖場輿情觀察》等等,以及在全國影響比較大的司法案件如《吳春紅案輿情觀察
  • 2014江蘇十三市輿情應對能力20大案例分析
    2014年江蘇企業輿情盤點:國企改革、高管落馬 2014江蘇反腐:能人腐敗、打虎拍蠅 【2014年,江蘇各地發生了大大小小的輿情事件,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些事件迅速被人們知曉,接受著輿論的審視,給黨政機關輿情應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次生輿情的正負效應與有效應對
    【關鍵詞】自媒體環境  原生事件  次生輿情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識碼】A自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微視頻、論壇等釋放了公眾的話語權,為公眾參與公共事件討論、自由表達個人意見提供了便利,成為推動網絡輿情發展和演變的主要場域。「次生輿情」納入輿情研究與監測範疇,源於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2015年出版的《網絡輿情分析教程》。
  • 蚌山區政務輿情回應制度
    建立由宣傳部、政府辦、數據資源局、信訪局等涉事部門參加的政務輿情回應會商聯席會議制度。辦公室設在區政務公開工作機構,日常工作由區政務公開工作機構會同區網宣工作機構負責全區重大網絡政務輿情分析、研判、處置和回應的監督、檢查、指導等日常管理工作。第二條 收集重點。
  • 東莞市應急管理局舉辦輿情應對和危機公關專題培訓班
    11月26日,東莞市應急管理局舉辦輿情應對和危機公關專題培訓班,旨在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新聞宣傳工作,提升應急管理幹部輿情敏感度和處置力。做好輿論引導,提升應急管理軟實力11月26日,東莞市應急管理系統輿情應對和危機公關專題培訓課開講。
  • 《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報告》發布 徐玉玉案成最佳案例
    會議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博士後曹光煜主持。  縱觀2016年,我國社會治理領域輿情呈現波浪形發展態勢。《報告》重點考察了400餘起熱度高、社會影響面廣的社會治理輿情事件。傳播熱度靠前的有「雷洋案」「海口秀英區拆遷事件」「女大學生夜晚被拖曳」「常州外國語學校毒地汙染事件」以及「魏則西事件」「和頤酒店女生遇襲」等30起事件。
  • 網絡爆料事件頻發 企業應對輿情危機的正確姿勢來了
    近日,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金融編輯部編制了《由投訴或舉報引發的輿情事件分析報告》。《報告》以近兩年來由投訴或舉報引發的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為基礎,分析了由投訴或舉報引發的網絡輿情事件在發生、傳播等過程中存在的特點,指出當前企業在應對此類輿情事件時存在的共性問題,並給出針對性建議。
  • 樂思輿情監測:從美的漏電事件始末看企業如何應對負面輿情
    近日,樂思網絡輿情監測中心關注到美的熱水器漏電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一方面是客戶稱漏電差點釀成大禍,另一方面是美的否認漏電,且美的「誰質疑誰舉證」的強硬態度更是引發媒體及民眾的不滿,導致輿情不斷蔓延。
  • 央企社會形象的輿情特點--輿情頻道--人民網
    2014年,幾乎在每起央企負面輿情的中,均可見到網友指責其腐敗的意見。由此可見,腐敗不僅嚴重傷害了央企的社會形象,所形成的陰影在公眾心中較為穩固,而央企也將面臨著較為漫長的修復期。一方面,中國急需企業「走出去」,以消化國內過剩產能;另一方面,中國資本的輸出也可拉動新興市場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帶動全球經濟增長,在此過程中,中國也可向世界充分展示其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於此背景下,央企的「走出去」被賦予了更多的國家使命,政府影響較重,市場作用則顯得相對較弱。
  • 輿情管理作為企業意識形態工作促進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核電項目所在地公眾對核能、放射性、安全性等內容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了解,我國核電的進一步建設與發展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與核電相關的輿情引起密切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輿情風險被列為項目重大風險。正面輿情有利於企業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中性輿情有利於企業收集更多信息及時調整戰略;而負面的輿情傳播則可能會導致企業蒙受重大損失或造成幹部職工隊伍的不穩定。
  • 颶風「哈維」引發休斯頓水災 政府力勸滯留居民撤離
    美國休斯頓布拉佐裡亞縣政府通過官方推特帳號向當地居民發出「最後通牒」。據法國「24小時」新聞臺8月30日報導,受颶風「哈維」侵襲的休斯頓南部地區目前仍有部分居民滯留家中,當地消防人員正在極力勸說其撤離。休斯頓市消防局局長傑基•梅特卡夫親乘快艇到達已被淹沒的街區,勸說少數仍滯留在家中的居民撤離。他無權強制這些居民離開自己的家,但警告他們這是「最後的機會」。
  • 從海天醬油生蛆事件看企業應如何應對輿情
    為了完整呈現食品行業熱點事件的傳播情況,中國網「食品中國」聯合「深眸自媒體智能輿情平臺」,從本月起推出食品行業熱點觀察,不定期對行業熱點事件進行綜合分析與解剖。海天醬油生蛆事件輿情概況7月9日,江西廣播電視臺《都市現場》報導稱,江西新餘消費者王女士從某商超購入一瓶海天生抽醬油,剛開封不到一周,仍在保質期內的醬油出現了大量活蛆。
  • 【復盤】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輿情研究
    法制網輿情中心(ID:fzwyqzx)通過梳理輿情經過,總結官方輿情應對的經驗和教訓,為政法機關輿情處置提供參考。中國經營網評論指出,學校食堂食品質量安全存在問題卻一直未被發現,當地政府監管部門和學校對食堂承包方的監管,完全是處於缺失的狀態;微信公眾號「南都周刊」文章也認為,該學校食堂被授予「省級示範食堂」的稱號,然而卻被曝出操作間髒亂不堪,不僅「打臉」地方政府,也暴露出當地存在監管缺失問題。
  • 媒體不報水災只盯美國?中國救災從來不靠「公知」的爛嘴
    在「水災隱瞞論」冒頭後,許多網友自發開始闢謠。媒體沒有報導水災?廣西、廣東的地方媒體報導一搜就有;主流媒體沒有關注?央視新聞的節目清晰可見;微博渠道沒有消息?《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迅速打臉……事實面前,這些「公知們」的陰暗心理再次暴露——世界上只有兩種新聞,除了報美國好中國差的,剩下的都是假新聞。如此「邏輯」,荒誕可鄙。
  • 中國環境網系列活動|2018年新形勢下環保系統新聞宣傳與輿情管理...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網際網路內容建設,進一步做好輿情工作,提高各級環保部門環境新聞宣傳工作的整體能力,營造環保系統良好的輿論氛圍,根據有關單位的意見和要求,中國環境報社將於2018年分別在在貴州省貴陽市、新疆烏魯木齊市、安徽省績溪縣組織舉辦「2018年新形勢下環保系統新聞宣傳與輿情管理創新系列專題研修班」,請各有關單位積極組織參加。
  • 從喜茶被曝光食品安全問題,淺談其背後輿情變化和應對措施
    今天的文章,就來聊聊背後的輿情變化趨勢。1.事件簡介2020年6月初,南京市玄武區市場監管局啟動了「夏日冷飲」專項檢測啟動,抽檢16批次果茶(奶茶),6批次食用冰,涉及喜茶、奈雪、都可、一點點等品牌。從搜索指數和媒體指數的數值變化來看,負面輿情給喜茶品牌帶來的衝擊不小。3.招聘品牌公關人員除了道歉和強調自查、積極整改以外,喜茶還在做什麼應對措施呢?檢索各大招聘平臺,喜茶正在多個城市招聘政府事務工作人員。
  • 輿情經典案例:鴻茅藥酒事件
    一、事件回顧 2017年12月19日,廣東醫生譚秦東在「美篇」的個人主頁上發表題為《中國神酒「鴻茅藥酒」來自天堂的毒藥》的文章,點擊量達2000多次。
  • 數讀2020年上半年政法網絡輿情特徵
    但與此同時,一些突發案事件和執法司法工作引發輿論關注,考驗政法機關實體處置和輿情應對能力。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從2020年上半年收錄的350餘起網絡輿情事件中,篩選出132起具有代表性的輿情事件,進行定量計算與分析,以此總結今年上半年的政法網絡輿情特徵、評估政法機關輿情整體應對情況,為政法機關輿情處置工作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