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網際網路反腐的「光靶效應」

2020-12-03 人民網

【摘要】2012年「8·26」特大交通事故照片引發「微笑局長」事件,事件中安監局局長受到網民集中關注。本文以此事件為代表,探索了輿情傳播顯現出的「光靶效應」,通過定義對輿情事主的「光靶效應」及分析網絡受眾傳播狀態,深入研究了傳播規律、階層屬性、矛盾碰撞過程,發掘其社會性成因並提出應用對策。為全面認識網際網路反腐的傳播價值和意義,充分理解和積極應對公眾傳播權利的實踐創造,嚴肅認真對待網絡反腐的社會機制表達及其蘊含的改革訴求,提供了建設性策略和參考意見。

【關鍵詞】網際網路反腐;光靶效應;網絡傳播權利;社會階層

引言

技術的不斷變革使得媒體傳播發生深刻的革命,微博等新興社交媒體實現了傳播方式到內容的雙重變化,新媒體的媒介化社會形態產生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對於民眾生活、社會結構乃至社會發展趨勢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近年,網民通過官員在公開場合出現的照片監督公職人員的風氣正在興起。

2012年8月26日,在陝西省延安市發生了特別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一張現場報導照片中露出微笑的陝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受到網民集中關注,微博紛紛出現其佩戴多塊名表等問題。9月21日,陝西省紀委確認,身陷「微笑門」和「手錶門」的陝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存在嚴重違紀問題,依據有關規定,撤銷其省紀委委員,省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職務。早在2008年12月,南京市江寧區原房產局局長周久耕因發表「查處低價銷售樓盤」言論而遭到網友人肉搜索,被爆出抽天價香菸、戴名表等腐敗嫌疑,被網友稱為「天價煙局長」,周久耕隨後受到有關部門的審查,並被移交司法機關。

兩起典型的網際網路反腐事件都有類似的起源——高調迕逆民意的官員,其問題隨後被一張時空定格的照片揭開,從而將行為放大到了轉型期中國的網絡輿論場①,永遠地定格在歷史空間中。紀檢介入後發現嚴重違紀問題,最終事主丟官去職,平息民憤。之後,各地官員們在穿戴方面悄然進行了改變,許多地方的領導都對手錶諱莫如深。這件事除再次驗證了網絡反腐的巨大威力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吏治和官風的清明,客觀上起到了對官場奢侈之風的遏制作用。

一、事件主體的「光靶效應」

在茫茫人海之中,當陽光照射到某個人身上時,他就變成了眾矢之的,受到四面八方的關注、調查、問詢和質疑。李良榮和喻國明等眾多學者指出,媒介化社會的形成將影響力輻射到每一個人,網民從傳統「受眾」變成自媒體化「參與眾」,擁有了社交媒體所賦予的關注、調查、問詢和質疑能力,體現在以內容分享、評論轉發、收藏置頂和線下討論為主的全媒體權利上。本文認為,當網際網路上大多數受眾將這種權利和能力投射到某一事件及主體的時候,能量匯聚成太陽一樣的光芒,穿透傳統時空局限和地域體系結構的一切障礙,照射到事件主體之上,從而形成標靶。當所有人用各種制度標準和規則理解去監督衡量某一個體時,往往能發現並放大問題缺陷,形成輿論風潮,從而倒逼組織機構進行程序調查,最終以體制內製度性約束完成對事件主體的處理程序。

在許多場合的私下交流中,一些官員對於網絡輿論場的態度偏向於負面和嫌惡,認為網絡輿論場充滿了烏合之眾與網絡暴民的身影。與此同時,他們又開始嚴肅地看待媒體潛能和時空定格下的自身符號,從衣著穿戴到言行舉止開始謹慎行事。對於公職人員而言,這種謹言慎行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網際網路監督的勃興形成了一種顯著的體制外約束力量,這是一種產生於網絡民意監督,推動大眾媒體捲入,獲得政府機構關注並啟動紀檢程序的解決路徑。由於起源突發的偶然性和事件發生的概率性,這種看似「隔牆扔磚」「槍打出頭鳥」的網絡監督機制,實際上形成了一種潛在的威力巨大的陽光照射能力,並與事件主體的言行狂悖程度成正比,形成以事後

監督控制來約束公職人員,並促使公職人員事前自律的超道德約束。

作為啟動網際網路監督的誘因,發生「光靶效應」的前提條件是該事件主體在具體事件上高調迕逆民意和觸犯「眾怒」。整理以往案例發現,在生命安全、生存安全、健康、生育、就業、教育等公民基本權益上,最容易發生忽視和破壞基本權益的事件。此時,事件主體言行舉止挑戰到公眾的倫理道德底線和公開規則,如果嚴重背離了公平和公正等社會理想規則,就會導致「眾怒」的形成。

一國的社會秩序是建立在對最大公約數的全社會信奉基礎上,包括政府宣導、社會倫理和公眾守望的理想規則。當行為事件挑戰了一種公開宣導的社會秩序時,也就意味著事理衝擊延伸到了公開規則層面,從而具備稱之為輿情事件的燃點和爆點。然而,這類行為事件極有可能作為潛行規則而事實存在著,並因事件主體經常性的工作和日常行為而被廣泛地忽視,進而忽視了事主在跨越表達界面時,微小言行「過線」可能引發社會矛盾的規則歧義和嚴重破壞性。

「光靶效應」還體現了階層屬性問題。事件主體往往是社會地位較高,擁有社會資源、一定的權力和財富的人群,總是處於非對稱權力結構中的上層,從而具備特定的階層代表性,也吸引了大量底層民眾的關注。由於現階段不平衡加劇和「階層固化」②等原因,已經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文本標籤,如「富二代」「官二代」等。這種文本標籤,更是將一種「文本差異」表達在實際傳播中,往往蘊含了不良事件的指代性,因而形成了文本敵對化的符號表徵。該符號進一步加持在社會認知中,從而形成一種態度鮮明的、非黑即白的、對於轉型期深層次社會問題的表面化理解。這種「文本差異」的根源在於社會矛盾的積累和階層差異。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客觀上也在不斷加大,權力和資源路徑下的代際傳承,已經成為媒介化社會傳播中不可迴避的現象。

因而,當光芒照耀到享受著不公開不透明福祉的事件主體時,其行為的合法性、收入的合法性、身份的合法性,都將經受一種由情(公眾輿情)入法(公開制度)的全面嚴格審核程序。而事件主體由於長期依託並隱蔽在不需要公開透明的規則保護中,很容易滋生腐敗行為和失衡的跋扈心態,促使其時空定格畫面和社會行為剪影在網絡的輿情監察程序面前曝光,在嚴格的法律檢查程序面前落馬,以不光彩的結局驗證了公眾行使網際網路反腐傳播權利的預先假設。

二、網際網路傳播受眾的叢林

社交媒體的網際網路世界,拉近了每個人的傳播距離。這種效應在網絡公眾應對突發事件時尤為凸現。由於傳播的相對性,每一名受眾在自媒體狀態中,可以主動地無限接近和關注輿情事件主體;與之相對,輿情事件主體就不得不被動地「囚禁」於「光靶」之中,飽受網絡公眾的「圍觀」,包括被廣泛知情、被評論、被批判、被監督,不但喪失了網際網路傳播的主動性,而且可能完全無法作出應對。

微博等社交媒體完全打破了傳統的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網絡,任何個人在網絡上面對的都是無限多的個人,當海量的受眾質疑信息撲面而來時,事件主體將要面臨一個被無限受眾、無限媒介、無限問題來批判有限個人的情況。更何況,這種無限來源是隱蔽的和潛在的,具備「叢林」的特徵。

本文提出社交媒體反腐中的「叢林」觀點,認為相對處於「光靶」的事件主體而言,「叢林」是指事件主體之外的網際網路傳播受眾的傳播狀態,其典型效應包括:

其一,網際網路「叢林」的受眾是匿名的、隱蔽的和不可預測的。因此,受眾的傳播行為,包括關注、知情、轉發、評論、監督等行為,都是來自「叢林」狀態的信息共有和交換。

其二,受眾能夠認知到其相對於事件「光靶」處於「叢林」中,因而有意無意地增強了對於事件「光靶」的批評攻擊意圖。

其三,事件主體難以辨別和應對網絡受眾的傳播。由於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用戶數達到了上億數量級的規模,使得信息傳播受眾和潛在傳播來源廣袤而無法估量。依據冪律法則,由於分母巨大,而使得分子僅為一的事件主體,不能有效識別和處理來自某一受眾的傳播信息,因而導致並加劇了這種信息黑暗。

在網絡輿情事件中,一些富有正義感的網民往往充當著「公民報導者」的角色,他們把事件發生的全過程甚至是事件發生的相關背景資料編輯整理上傳到網際網路上,使廣大網民了解事實的真相。作為網絡輿情事件的主要傳播者,他們中間有揭秘者、發帖者、各種專業人士以及法律界人士等,他們和廣大參與討論形成「圍觀」的網民一起組成網絡輿論大軍,共同討伐事件中涉及的一些相關人員及組織。隨後,傳統媒體的跟進參與則推動了現實社會的行政管理與制度管理體系對事件的處置。

「叢林」的複雜構成決定了事主難以認知。由於受眾對於事主而言,具有匿名性、隱蔽性和不可預測性等特徵,因而其組成來源更為廣泛,動機目的也不一致。這也使得網際網路反腐具有新聞特徵和社會傳播動員的基礎。「叢林」包括公眾、媒體、公知、政府官員、社會組織、街頭巷議、外評觀察家、評論員、「深喉」、競爭者、其他干係人等等,形成複雜的「叢林」關係,完全超越了金字塔組織嚴密而嚴格的管理結構,也不能通過強有力的行政制度來統一行動、擺平紛爭。正是這種社會化力量的崛起,造就了個人或單一組織無法對應的社會化力量集群。對於具體事件、某個案例事主而言,「叢林」是深邃的,也是力量龐大超凡的。

「叢林」具有一定的光明性,網際網路反腐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性監督和規制力量,新傳播者對公權力擁有者和使用者進行逆向授權,體現了公權力的真正所有者是「最廣泛的社會公眾」,並由其中最活躍的、最積極的、在社交媒體影響力上主動領先的新生力量主導了這種開放性的媒介化社會進程。體現了自媒體時代自授權的受眾傳播權利建設,包括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等。與之相對,「表哥」等「光靶」落地,源於不法公職人員依仗其在傳統制度和組織層級中的權力和資源,「自然而然」(由於潛行規則的固化和泛化,從而形成一定程度上對公開規則的滲透)表現為監察社會和規制輿論的權力濫用,實質是捍衛和保障自己不法的既得利益、地位和權力,淪為抗拒社會制度和社會批評的對立面,甚至成為一種壓制社會公平和正義的負面力量。

最終,輿情在光明與黑暗的碰撞中激蕩並湮滅。從「叢林」中投射的微弱星光聚沙成塔,將潛在的公職人員照成「光靶」。「光靶效應」的結果不是黑暗戰勝了光明,而是網絡社會自發的光明的傳播行為,消除了公職人員階層中的腐敗現象。

相關焦點

  • 京東大力清查「裙帶」關係,網際網路企業都在努力反腐
    京東方面表示,組織此次活動旨在提升員工的反腐意識,京東對腐敗採取「零容忍」的態度,不論是誰違反了《京東集團反腐敗條例》,京東都會依法處理。這種「身臨其境」的方法比說教更有用,一位同行的管理者發出了「自由是人生最偉大的財富」的感慨,由此可以看出京東對反腐的決心。
  • 正風反腐產生的多元效應:寫在五次全會召開之際
    正風反腐產生的多元效應——寫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召開之際    核心閱讀:猛藥去痾、刮骨療毒:對黨員隊伍的淨化效應;初步形成「不敢腐」:對腐敗分子的震懾效應;承諾與期盼:對黨心民心的凝聚效應;反腐合作互聯互通:對國際社會的協同效應;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
  • 大數據在反腐上的數據應用
    1、趨勢分析和反覆規律  通過對數據的不斷積累,從腐敗案例和數據中就能發現「腐敗的重災區」,反腐工作要治標更要治本,利用大數據分析找到腐敗規律,在流程上、制度上加以改進創新  2、弱相關分析與反腐輿情  利用大數據的手段分析網絡輿情逐漸成為反腐的重要方式。
  • 新華社:「反腐七月季」將在歷史的時間軸上定格
    昨天,新華社發文稱,在剛剛過去的7月,中國反腐力度與眼下的天氣一樣持續「高溫」,至少6名省部級及以上領導幹部落馬被調查,其中周永康被立案調查的消息更是目前為止反腐的最高「爆點」,也註定了「反腐七月季」將在歷史的時間軸上以極其顯著的方式定格。
  • 輿情解讀:「打虎棒」「蒼蠅拍」雙管齊下 安徽反腐呈現新思維
    與此同時,安徽省也正在颳起反腐風暴,一波蓋過一波。 透視反腐風潮,不難發現安徽省紀檢部門正按照中紀委要求,在紀檢體制改革方面發出強烈反腐信號的同時,正在探究治本之策。 反腐衝擊波震撼安徽官場 進入盛暑7月,安徽省紀委反腐的熱度也一浪高過一浪,保持每周至少一次衝擊波。 本周是7月的第四周。
  • 網際網路時代的「頭部效應」
    頭部效應是什麼? 1895年,義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託在研究國家的財富分布時,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個國家的財富都呈現出一種分布方式,少部分人佔據了大部分財富,而大部分人擁有少量財富,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二八定律。從坐標軸上看,頭部向左靠攏,還拖著長長尾巴。 網際網路時代,頭部效應也被人們大量使用。
  • 中共反腐傳播展現耳目一新形象
    而這一次,《打鐵還需自身硬》則把鏡頭聚焦於紀檢監察系統內部的反腐。專家指出,十八大以來,中共反腐傳播令人耳目一新,顯示出了從嚴治黨的決心和新思路。 【反腐傳播「系統式創新」】 中央紀委直接面向公眾的效果,用辛鳴的話說,就是不僅使公眾的知情權得到尊重,還提振了百姓對反腐的信心,為反腐爭取更多民意支持。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 網絡效應:網際網路產品的「爆發探測器」
    網絡效應是在網際網路被廣泛研究的概念,我在本文中也提出了對網絡效應機制的一些創新思考,歡迎朋友們共同探討。 什麼是網絡效應?>二階網絡效應 隨著全球新生代的入網,網際網路產品形態開始有了更加多元的演化。
  • 任性反腐才能震懾任性的「蠅虎」
    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在回答鳳凰衛視記者「關於大老虎」問題時表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在反腐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用網絡熱詞,大家都很任性,在這點上大家沒有分歧。過去一年,黨中央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腐敗分子,著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成效明顯。在反腐鬥爭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絕不封頂設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
  • 解讀「蝴蝶效應」
    相信提起「蝴蝶效應」每個人都不會那麼陌生,多多少少有些認知。但你明白其中真正的含義嗎?下面我為大家解讀一下。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專家稱網際網路彩票正式開售尚需時日 市場興奮過度
    網際網路彩票「興奮過度」 專家稱正式開售尚需時日  一方面是網際網路彩票概念股持續飆紅,另一廂是網際網路彩票解禁的「春天」還遙遙無期,資本市場的反應或許過度了。  6月1日,網際網路彩票板塊繼續保持強勢。  與此同時,「體育大年催熱網際網路彩票主題」、「網際網路彩票有望近日重啟」等消息仍在不斷發酵。5月24日,包括財政部、公安部、工商總局、民政部、體育總局在內的五部委發布《關於做好查處擅自利用網際網路銷售彩票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文件被部分業內人士解讀為網際網路售彩有望合法化。
  • 電池記憶效應解讀,鎳鎘電池記憶效應的清除方法
    電池記憶效應解讀,鎳鎘電池記憶效應的清除方法。「記憶效應」顧名思義,就是當電池沒用完就充電時,它便在此處留有「記憶」,當你充滿電再用時,一旦用到此處,它便警告無電,進而停止工作。雖然目前對鎳鎘電池產生記憶效應的真正原因還不太清楚,但人們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了一些有關鎳鎘電池正確使用和消除其記憶效應的方法。電池記憶效應解讀電池記憶效應是指如果電池屬鎳鎘電池,長期不徹底充電、放電,易在電池內留下痕跡,降低電池容量的現象。
  • 2014年「法」字當選年度漢字 「反腐」為年度國內詞
    12月19日,2014年度漢字出爐,「法」字在7000多條網友推薦詞中脫穎而出,榮膺中國年度漢字,「反腐」為年度國內詞,「失」和「馬航」為國際字和國際詞。 此外,「依法治國」也成為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榜首詞。
  •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反腐法治理論的核心要義和時代意義
    ,深刻理解反腐法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政治意義。 一、反腐法治理論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於反腐法治的理論內涵豐富、思想深邃,蘊涵反腐法治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理論觀點。
  • SPSSAU教程07:中介調節效應分析解讀
    2術語解讀對兩種作用有了大致了解之後,我們再進一步,針對中介調節作用研究時會涉及的名詞術語進行總結說明,具體見下表:(1)中心化標準化中心化是指X值減去X值的平均值,而標準化是指X值減去X值的平均值後,除以X的標準差。用戶可以在SPSSAU生成變量中進行「中心化」或「標準化」處理。
  • 外報從魚翅禁令看反腐:中共反腐之拳將緊握不放
    外報從魚翅禁令看反腐:中共反腐之拳將緊握不放   中新網2月10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0日刊載《鯊魚也開心》一文
  • 「大數據」反腐、「1比9」式追責 看紀委正風肅紀「組合拳」有多...
    一位紀檢幹部說,過去有的監察人員怕得罪人,對監督畏首畏尾,導致違紀問題形成破窗效應。落實「兩個責任」後,對主責者、監督者的懲處「一個都不少」,近年查處89名紀檢人員。「正風反腐沒有完成時」「沒有好作風,就難以營造好的營商環境。」楓葉小鎮文化旅遊(哈爾濱)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樹偉說,作風好轉了,工作效能相應提升,項目從摘牌到施工不足兩個月,時長是往年辦理周期的五分之二。溫泉小鎮背後,是哈爾濱市「抓作風就是抓發展」理念的直觀呈現。
  • 反腐觀察:我們可以從他國借鑑到什麼?
    輿論監督對反腐起到怎樣的作用?全球視野下,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現階段的腐敗現象和反腐敗工作?針對這些問題,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接受了人民網記者的專訪。在反腐問題上,即便成本很高,我們也必須進行。否則,在公共權力運行的過程中,權利浪費、奢侈、貪腐造成的成本損失將更大。 在中國,我們需要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發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涵就是進行制度治理。現代國家的治理不是道德治理,而是規則治理,通過制度來約束監督公共權力的運行。
  • 看《人民的名義》學英語:這些反腐話題用英文怎麼說?
    最近,反腐劇《人民的名義》正一躍成為當下的螢屏爆款,該劇匯集了40多位老戲骨同臺演出,互飆演技展現官場百態,播出後受到觀眾廣泛好評和追捧。在同學們追劇的同時,小編特意整理了一些反腐話題的相關英文表達,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探討網際網路、國家和社會關係的突破之作《技術...
    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關於網際網路、國家和社會三者關係的突破之作!【書籍信息】書名:《技術賦權:中國的網際網路、國家與社會》作 者:鄭永年譯 者:邱道隆定 價:45.00元出版日期:2014-04叢書名稱:IPP文庫·中國研究譯叢【內容簡介】網絡問政、網絡反腐……網際網路在中國人民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越來強大的輔助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