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反腐傳播展現耳目一新形象

2020-11-29 網易旅遊

(原標題:中共反腐傳播展現耳目一新形象)

華社北京1月6日新媒體專電題:中共反腐傳播展現耳目一新形象

新華社記者袁全 翟永冠 賈釗

新年伊始,中國各省級衛視紛紛播出「開年大戲」吸引觀眾,而作為國家電視臺的中央電視臺,從1月3日起在晚間黃金8點檔推出的則是一部與中央紀委宣傳部聯合製作的反腐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三天來持續引發熱議。

圖為紀錄片《打鐵還需自身硬》視頻截圖

這部三集電視紀錄片播出的時機恰到好處——正值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開幕之際。

2016年10月,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前,反映會議「全面從嚴治黨」主題的系列紀錄片《永遠在路上》在央視熱播。而這一次,《打鐵還需自身硬》則把鏡頭聚焦於紀檢監察系統內部的反腐。專家指出,十八大以來,中共反腐傳播令人耳目一新,顯示出了從嚴治黨的決心和新思路。

時時有「存在感」

從《永遠在路上》到《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兩部成功引發公眾熱議的話題性紀錄片有個共同點:把貪腐官員落馬後的形象曝光於電視觀眾面前,讓他們現身說法,親口講出懺悔錄。

   圖為紀錄片《永遠在路上》視頻截圖

「這在以前的反腐宣傳中十分罕見。」中央黨校教務部主任謝春濤說。令他印象最深的,是紀錄片中貪腐官員的懺悔,他們在獄中悔恨的神態,與其在職時冠冕堂皇、八面威風的樣子形成巨大落差,還有他們「一夜白頭」「掩面而泣」以及「人生都是現場直播,沒有辦法重來」的話等極具衝擊力的細節。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認為,「這比說一萬句話更有效果」。他指出,過去的反腐宣傳多以「說教」為主,講案例也往往是單位組織觀看錄製好的光碟,結果很多幹部看了都「不以為然」。現在讓落馬貪官口述自己被腐蝕的經歷,會讓觀者有「切身之感,切膚之痛」。

2016年最後一個工作日,準備過新年的人們的手機收到了來自中央紀委的消息:國家安全部原副部長馬建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這兩年來,中央紀委在周末和假日發布查處高官的消息已成常態。

現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的網站、客戶端、微信公號都非常活躍,直接向公眾發布違紀違規案件消息,再經媒體的迅速轉發而「鋪天蓋地」,繼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勢。有人感嘆,紀委的「存在感」越來越強了。

反腐傳播「系統式創新」

中央紀委直接面向公眾的效果,用辛鳴的話說,就是不僅使公眾的知情權得到尊重,還提振了百姓對反腐的信心,為反腐爭取更多民意支持。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客戶端上的舉報直通車,巡視組每到一處公布的舉報電話,都表明紀委主導、群眾參與的反腐新模式出現了,紀委不再「單打獨鬥」了。

  圖為2016年6月24日攝的反「四風」「一鍵通」手機舉報入口。(新華社記者肖磊濤攝)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季乃禮從傳播學五要素——傳播源、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和傳播效果審視反腐宣傳,得出結論:紀委反腐傳播的創新是系統性的。

——從傳播源看,隨著紀委反腐力度的加大,前些年那種網民作為信息源的案例迅速減少了,紀委成為披露違紀案件最重要最權威的信息源。

——從傳播內容看,更加重視讓落馬官員自己現身說法,自述懺悔。而且,對腐敗案例剖析呈現多維度特徵,對腐敗官員的童年、求學、家庭、朋友關係、自身修養等都有所涉及,其中家庭、朋友、和自身修養又是重點,指向對家風、政商關係和墮落之路的深度分析。

——從傳播渠道看,網絡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傳播渠道,沒有了中間環節,紀委工作可以直接與公眾見面了。

——從傳播對象看,案例通報由黨員擴大至人民群眾;從傳播效果看,紀委披露反腐信息也不僅是要「告知」,而且要提高公眾對中央反腐的信心,號召他們積極參與到反腐的鬥爭中。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指出,中紀委職責重大,辦案涉及高級別領導幹部,若「做得多,說得少」,沒有及時充分地公開,就容易引起人們私下猜測議論。事實證明,黨政機關包括中央紀委加強信息的公開和透明後,傳播效果很好,有利取信於民。

「接地氣」後的期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廉潔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指出,中央紀委監察部通過官方網站的改版,網站內容的更新,以及開設手機客戶端和開通微信公眾號,大大拉近了和老百姓的距離,展現出公開、透明、親民的風格,使反腐宣傳的效果也大為提升。

「宣傳方式的變化反映出執政黨反腐敗更有自信和決心了,透明和公開反倒能站上道德的制高點。」任建明說。

專家指出,更重要的是,這會促成民眾積極參與反腐的新局面。

季乃禮教授指出,只有將腐敗現象置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才能做到防治腐敗無死角。

「紀委現在直接面對公眾,第一時間公布反腐重大進展,並且善於用百姓看得到、聽得懂的方式傳遞反腐信號,比如讓腐敗官員自己現身說法,這些都大大增強了民眾對反腐的信心。」季乃禮說,「老百姓受到了這樣的正向激勵,就會願意把自己知道的反腐線索向上傳遞了。」

  圖為2016年10月17日,福州市倉山區紀檢幹部(左一)與家人在觀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 (新華社記者張國俊攝)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6年《反腐倡廉藍皮書》顯示,中國九成以上官員、七成以上城鄉居民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有信心」和「比較有信心」,比2012年分別提高9.9和10.2個百分點。

「反腐鬥爭壓倒性態勢在整體上已經形成,以後應著重製度反腐和動員社會力量。」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如果我們能動員社會廣泛力量,讓更多人參與,不僅會大大降低我們反腐的成本,而且會提高反腐的參與度和透明度。」

(原標題:中共反腐傳播展現耳目一新形象)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外報從魚翅禁令看反腐:中共反腐之拳將緊握不放
    外報從魚翅禁令看反腐:中共反腐之拳將緊握不放   中新網2月10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0日刊載《鯊魚也開心》一文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本文從主題功能、形象建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餐廳》進行分析,肯定其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的中國文化形象所做出的有益探索,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中餐廳》;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建構節目《中餐廳》由五位明星合夥經營一家中餐廳,主要通過展現餐廳的整體經營情況,將中國的美食、人情與傳統文化等以真實的體驗傳遞給法國受眾,同時以視聽語言傳遞給國內受眾。
  • 解讀網際網路反腐的「光靶效應」
    本文以此事件為代表,探索了輿情傳播顯現出的「光靶效應」,通過定義對輿情事主的「光靶效應」及分析網絡受眾傳播狀態,深入研究了傳播規律、階層屬性、矛盾碰撞過程,發掘其社會性成因並提出應用對策。為全面認識網際網路反腐的傳播價值和意義,充分理解和積極應對公眾傳播權利的實踐創造,嚴肅認真對待網絡反腐的社會機制表達及其蘊含的改革訴求,提供了建設性策略和參考意見。
  • 貼近觀眾需求、傳播主流文化 網絡紀錄片令人耳目一新
    網絡紀錄片更符合網際網路用戶接受習慣,令人耳目一新—— 貼近觀眾需求 傳播主流文化(網絡文藝趨勢觀察④)  核心閱讀  網絡自製紀錄片通常節奏明快、信息密集、娛樂性強、重視視聽體驗,在互動性、整合性、易分享、可遷移性等方面和傳統紀錄片有明顯區分  工業化是紀錄片發展重要方向。
  • 2019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城市形象國際傳播推介會
    大會給我的命題是讓我說說對國際傳播的體會以及對《中國3分鐘》,下面直接進入主題。我們有個短視頻英文評論節目叫《中國3分鐘》,英文叫《CHINA MOSAIC》,做這個節目是上級任務,也是對外宣傳的迫切需求。MOSAIC是一片一片的馬賽克。做一個三分鐘節目就是講一個中國故事,積累多了,就可以拼接成一個完整的中國形象,這是我們做節目的背景和初衷。為什麼做?
  • 軍事影視中英雄形象的傳播價值探討
    但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還存在許多不足,需要努力改進,不斷提高英雄形象的傳播價值。這就需要影視工作者在影視作品創作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藝術規律,緊扣時代需要與受眾需求,通過英雄形象傳遞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軍事影視的傳播價值。
  • 正風反腐產生的多元效應:寫在五次全會召開之際
    正風反腐產生的多元效應——寫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召開之際    核心閱讀:猛藥去痾、刮骨療毒:對黨員隊伍的淨化效應;初步形成「不敢腐」:對腐敗分子的震懾效應;承諾與期盼:對黨心民心的凝聚效應;反腐合作互聯互通:對國際社會的協同效應;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
  • 央企社會形象的輿情特點--輿情頻道--人民網
    「合併重組」話題中,在南北車合併的輿情集中傳播時,坊間已在談論央企的重組潮,得到媒體和專家的普遍認可。另外,南車北合併改變了央企在海外的競爭形態招致的輿論詬病點,特別是惡性競爭所引起的公眾反煩情緒,有所緩解,為央企的社會形象及合併重組的應得寬鬆輿情環境。
  • 中共十九大是繼往開來的盛會——訪美國丹佛大學美中合作中心主任...
    原標題:中共十九大是繼往開來的盛會 中共十九大成為美國媒體、智庫學者以及在美華人華僑當下討論的「熱詞」。的確,中共十九大不僅對中國是大事,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就此本報記者專訪了美國丹佛大學美中合作中心主任、《當代中國》主編趙穗生教授。
  • 習近平國際傳播論述的傳播要素分析
    領導人的外交活動具有雙重屬性,既是人際間的國際政治傳播,也是極具政治性的跨國人際傳播。正確把握政治性與人際性,善於通過外交活動表明國家觀點、展現國家形象,對於推進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率先垂範,身體力行傳遞中國聲音。
  • 看《人民的名義》學英語:這些反腐話題用英文怎麼說?
    最近,反腐劇《人民的名義》正一躍成為當下的螢屏爆款,該劇匯集了40多位老戲骨同臺演出,互飆演技展現官場百態,播出後受到觀眾廣泛好評和追捧。在同學們追劇的同時,小編特意整理了一些反腐話題的相關英文表達,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程美東、陳晴:更好地向世界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對部分英文媒體...
    、講深、講透中國的戰「疫」故事,充分展現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對中國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西方部分英文媒體一方面客觀地呈現積極抗「疫」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由於傳播渠道差異、文化差異、意識形態偏見等原因,被扭曲的解釋、被屏蔽的真相、被顛倒的事實也充斥其中。部分英文媒體對中國疫情的報導,值得我們認真審視和思考。
  • 習近平漫畫形象走紅 製作過程曝光
    >   昨天,「官方媒體首次公布習近平漫畫形象」的新聞,佔據各大網站的頭條,並迅速傳播。  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管主辦的千龍網,昨天推出了習近平漫畫形象,並以圖表形式解析「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關於「習主席時間去哪兒」,不少媒體都做過報導。《北京青年報》2月17日專門用一個整版的篇幅來統計、解析了習主席去年3月以來的會議、調研、訪問等行程。千龍網昨天的報導之所以引人關注,主要是因為領導人的卡通形象不多見。
  • 實用口語:「耳目一新」的英文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潮英語>正文實用口語:「耳目一新」的英文怎麼說?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給大家分享幾句,關於"春天"的英文表達,超級應景哦~   a breath of fresh air   令人耳目一新的人或事
  • 任性反腐才能震懾任性的「蠅虎」
    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在回答鳳凰衛視記者「關於大老虎」問題時表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在反腐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用網絡熱詞,大家都很任性,在這點上大家沒有分歧。過去一年,黨中央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腐敗分子,著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成效明顯。在反腐鬥爭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絕不封頂設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
  • 大數據在反腐上的數據應用
    1、趨勢分析和反覆規律  通過對數據的不斷積累,從腐敗案例和數據中就能發現「腐敗的重災區」,反腐工作要治標更要治本,利用大數據分析找到腐敗規律,在流程上、制度上加以改進創新  2、弱相關分析與反腐輿情  利用大數據的手段分析網絡輿情逐漸成為反腐的重要方式。
  • 回眸2020正風反腐 你想為哪個市州打call?
    回眸2020正風反腐,全省9個市(州)紀委監委突出問題導向,圍繞工作重點難點,推進一系列創新舉措,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工作提升。哪個市州的亮點工作最值得你點讚?1月1日至15日,貴州省紀委監委將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多彩貴州網微信公眾號和眾望新聞APP開展2020年全省正風反腐亮點工作評比,展現全省各地正風反腐工作成效。各位小夥伴,還在等什麼?
  • 臺中花博 以影像展現花朵之美
    「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在月初開幕,其中佔地面積最大的展館——「友達微美館」,結合科技與自然之美,整體以低調沉穩的灰色作為主色調,建築外觀與周邊林地融為一體。其中,「生命之門」是有多層次顯示器拼接而成的牆面,呈現以大自然實景拍攝的畫面,並結合電腦動畫,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植物的生命之旅。
  • 新華社:「反腐七月季」將在歷史的時間軸上定格
    昨天,新華社發文稱,在剛剛過去的7月,中國反腐力度與眼下的天氣一樣持續「高溫」,至少6名省部級及以上領導幹部落馬被調查,其中周永康被立案調查的消息更是目前為止反腐的最高「爆點」,也註定了「反腐七月季」將在歷史的時間軸上以極其顯著的方式定格。
  • 上海生科院舉辦「傳播神經科學,喚起科學熱愛」科普演講比賽
    選手們自命演講題目,以科普形式介紹所在研究組的研究內容,精心準備的背景音樂、PPT等豐富了演講內容,更在形式上使人耳目一新。此次科普演講內容題材廣闊,涉及諸多研究領域,傳播了前沿學術成果,展現了神經科學研究的魅力,展示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優秀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