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探討網際網路、國家和社會關係的突破之作《技術...

2020-12-06 鳳凰網讀書

  

網際網路VS政治,勝負or共贏?

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關於網際網路、國家和社會三者關係的突破之作!

【書籍信息】

書名:《技術賦權:中國的網際網路、國家與社會》

作 者:鄭永年

譯 者:邱道隆

定 價:45.00元

出版日期:2014-04

叢書名稱:IPP文庫·中國研究譯叢

【內容簡介】

網絡問政、網絡反腐……網際網路在中國人民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越來強大的輔助角色。網民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博弈,到底產生了哪些影響和後果?網際網路,會改變中國政治嗎?

網絡問政、網絡參政和網絡反腐等已成為中國政治領域的關鍵詞。網際網路起到了打破「城堡政治」的作用,迫使官員開始回應社會的需求,增加了政治透明度和政治開放性。

超越簡單的政策分析思路和簡單的二元對立思路,作者在這部著作中,對網際網路對國家-社會關係的影響建立起一種政治學的分析。

國家與社會之間在網際網路公共領域的互動,並非全然是一種零和博弈,在雙方的互動中,有時候是國家勝出,有時候是社會勝出,而還有一些時候,是雙方得到了雙贏的結局,這時候,作者所稱之為二者「相互改造」的結局就出現了,國家得以藉助網絡推動型社會運動來推動政治變革,改變現存的不合理制度和政策,改善自己的公眾形象,提升執政能力和水平;而社會群體也從這種變化中受益,得到了發展與進步的新機會。

【作者簡介】

鄭永年(1962-),浙江省餘姚人。中國政治、社會問題與國際關係專家,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中國研究雜誌》(國際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東亞政策》主編,羅特裡奇出版社《中國政策叢書》主編和世界科技書局《當代中國研究叢書》共同主編。歷任北京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助教、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資深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後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麥克阿瑟基金會和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2003-2005)研究基金的資助。其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主要研究興趣和領域包括民族主義與國際關係;東亞地區安全;中國外交政策;全球化、國家制度和社會轉型;技術變革與政治轉型;社會運動與民主化;中國政治與中央地方關係。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作者對中國網際網路的歷史做了一次突破性的研究,細緻又全面地觀察了中國網際網路對於國家和社會的影響,發現網際網路給中國的社會-政治變革帶來了新的動力。政府權力和社會力量在以網際網路為媒介的公共領域中轉換。

從大量的數據梳理和事實分析中,作者得出了四重的研究結論。首先,網際網路給政府和社會都增加了權力。網際網路在促進政治自由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政府更加開放、透明和負責任。第二,網際網路產生了大量的影響,高度分散和超越了政府權力的限度。第三,網際網路為政府和社會彼此間的契約和分離創造了一個新的基礎結構。第四,網際網路創造了一種政府和社會的回歸關係。政府和社會之間在網際網路上相互作用,最終重塑了政府和社會。

相關焦點

  • 鄭永年:佛山擁有很大的優勢和基礎去產生更多原始創新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先進位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急需重大突破,以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針對佛山這座中國製造業大城,就其如何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如何讓區域製造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等問題,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人文社科學院代行院長、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政治經濟研究院名譽院長鄭永年。在鄭永年教授看來,從日本乃至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經驗來看,產業會不斷升級,佛山也不例外。
  • 特區40年|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深圳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剛剛履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的知名學者鄭永年,接受了深圳特區報記者的專訪,就深圳的使命、發展方向、升級路徑等問題給出了獨到的見解。
  • 清華發起的香山科學會議「能源網際網路:前沿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
    因此,本次會議圍繞「能源網際網路的概念與架構」、「能源網際網路的運營機制與市場模式」、「能源網際網路的規劃與運行」、「能源網際網路的關鍵設備與支撐技術」等中心議題對能源網際網路的概念內涵、前沿課題、機遇和挑戰進行深入探討,為我國能源網際網路的發展建言獻策。本次會議由中國電力科學院周孝信院士、清華大學韓英鐸院士、華中科技大學程時傑院士、中國南方電網公司李立浧院士、清華大學孫宏斌教授任執行主席。
  • 特區40年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粵港澳大灣區深圳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剛剛履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的知名學者鄭永年,接受了深圳特區報記者的專訪,就深圳的使命、發展方向、升級路徑等問題給出了獨到的見解。
  • 如何在網絡時代塑造中國軟實力?鄭永年:回歸基本事實,回歸科學...
    2020年9月27日,在上海舉辦的在2020年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主題演講中,對當前國際形勢及媒體發展發表看法。鄭永年首先就「網絡時代塑造中國的軟力量」發表相關看法。
  • 鄭永年: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實質是資本走出去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接受網易財經專訪時表示,對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的認識,並不是政府走出去,而是資本走出去。鄭永年表示,一路一帶、亞投行能做起來,主要是因為中國改革開放35年,非常成功的從早先一個資本短缺的國家,現在變成資本過剩的國家,而這樣就面臨資本走出去的問題,不管是中國的資本還是美國的、日本的、歐洲的,資本過剩都會「走出去」到轉型的地方。
  • 鄭永年:人類文明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鑑
    鄭永年(右)接受記者採訪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哲):東南亞著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15日在北京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後對記者表示,人類文明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鑑,「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民心相通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 虛擬社會是社會關係的反映
    虛擬社會是社會關係的反映 2016年06月22日 09: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宇 字號 內容摘要:虛擬社會是社會關係的反映?
  • 探討塑膠行業轉型升級,廣東企業代表和專家齊聚樟木頭
    樟木頭是全國最大塑膠原料重鎮,今年塑膠產業狀況如何、有哪些新趨勢和新對策?12月26日下午,200多名塑膠產業鏈企業代表、行業協會專家齊聚樟木頭鎮,在廣東塑金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周年慶典活動上進行了研判、交流和探討。
  • 鄭永年:拜登對華將是可預期的理性強硬
    編者按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教授,近日在接受鳳凰網專訪時指出, 拜登是一個傳統的美國民主精英,對民主自由感興趣, 所以南海問題、臺灣問題未來四年可能會尖銳化。  鄭永年認為,中國的開放政策是分化美國最好的策略。
  • 中國腦計劃專家探討神經科學倫理問題:隱私、大腦捐贈、歧視
    2月6日,《神經元》(Neuron)雜誌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課題組題為《中國腦科學技術與神經倫理的責任性和可持續性》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訊作者是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鄭加麟和同濟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二人均為中國「腦計劃」項目的組織和實施專家。鄭加麟、裴鋼等人分析了中國腦科學技術發展中存在的社會倫理問題,並從中國傳統文化及民族特色角度出發提出了應對策略。
  • 醫學、數學、信息學多領域專家齊聚一堂,探討人工智慧在骨科方面的...
    會議邀請到了數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採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在骨科領域的研究新成果,發展新方向,讓更多的同道可以了解人工智慧骨科專業的前景。人工智慧、大數據、健康中國已經被列入國家的重要戰略,科技部加大了對科技特別是交叉學科的知識力度,未來,人工智慧骨科將會繼續綻放光彩。同時,也真誠的希望學會發揮交叉、創新、引領等作用,在學術研究、骨科標準化資料庫建設以及骨科的行業標準等方面有所建樹,為健康中國、國家分級診療等國家重大戰略做出應有的貢獻。
  • 鄭永年:中國模式研究應去政治化
    鄭永年 知名學者與本文對論:唐士其:討論中國模式不可能去政治化中國模式是客觀存在的目前學界對於中國模式的研究太政治化和審美化,模式論述充滿價值判斷,阻礙人們對中國模式的客觀認識。看中國模式要從架構來看,零碎的政策措施不是模式實際上從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有學者跟蹤中國發展經驗,分析和總結它和蘇聯模式、東歐模式以及東亞模式有什麼不一樣。中國經濟如何起飛?政治穩定如何造就?有什麼優勢和劣勢?所有這些都是人們觀察的對象。但是具體問題的研究和模式研究又有區別。
  • 工業網際網路突破無人區:技術融合,模式裂變
    2019年,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總量為6109.1億元,而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5萬億美元。如此之高的成長速度,源於工業網際網路的革命。所謂工業網際網路,與過去製造業的信息化不同。過去的信息化、電子化,是給製造業附加上IT的手段,而工業網際網路是將5G、AI、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從而形成全新的製造模式。
  • 區塊鏈技術如何才能實現社會價值
    但是,如果不藉助這個風口,突破傳統的生產模式,就會面臨被時代淘汰的風險。 大大在提及區塊鏈技術的時候,強調了區塊鏈技術需要與產業經濟進行深度融合,短短幾分鐘的內容,讓所有人開始關注。 有關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價值的探討,小編將分別是從協作、共享、存證、信任這四個方面來解答,結合我們實際的生活場景,本篇文章,我們先從協作上來談談區塊鏈的應用價值。
  • 探討計算機視覺前沿技術,加速智慧城市落地應用 | CNCC 2019
    目前視覺智能技術已落地至金融、安防、零售、教育、醫療、自動駕駛等各個城市的場景和人們的生活當中。智慧城市寫入國家戰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快車道。計算機視覺技術可為智慧城市中的公共安全和城市治理、交通、社區、教育、健康醫療、工業網際網路等行業應用和服務體系賦能,是整個智慧城市的感知體系。因此,如何讓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科研與智慧城市的建設有機結合,是一個需要學術界與產業界共同探討的話題。
  • 鄭永年:中美之間的技術民族主義衝突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5月14日在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發評論文章《中國與美國中國龐大的國家資本儲備、大量的可用人才以及巨大的國內市場將繼續推動中國在各個領域向前發展。 是的,美國所做的很可能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其對華行為的結果和初衷是不符的,因為那些美國的鷹派貿易官員們對當代歷史並不具備清晰的認識。歷史告訴我們,當西方對某個能力不凡的國家進行技術封鎖時,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 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唯GDP是從」的城鎮化...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城鎮化,不能只談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而不談城市體制改革問題。城鎮化為經濟增長帶來的巨大紅利,只能通過城市體制改革來實現。國務院日前批轉國家發改委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
  • 破解21世紀「斯芬克斯」之謎
    為此,《參考消息》組織策劃「強國策·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大型專題報導,邀請國內外歷史、軍事、國際政治、外交等領域的頂尖專家和高級官員,從各自角度撰寫深度分析文章,全方位解讀中美如何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問題,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實現中國和平崛起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言獻策。
  • 通信行業:4G、光通信和網際網路是未來技術發展重點
    目的是為了明確「十二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技術創新的目標和重點任務。其中,針對通信業具體指明了未來五年的重點技術突破方向。  二、分析與判斷    4G技術作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二五」期間將得到大力開發    規劃指出要繼續加快「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等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將其作為「關鍵和共性技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實現重點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