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2日 09: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宇
字號內容摘要:虛擬社會是社會關係的反映?筵李宇現代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生成了與基於地域空間存在的現實社會完全不同的虛擬社會。第二種解釋認為「虛擬社會」以網際網路為基礎和框架,人們以虛擬方式在其中展開活動而形成的社會關係體系。由於在網絡社會中連接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的,不是物理上的實體,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數位化電子訊號,具有一定的虛擬化特性,所以許多學者把這個「網絡社會」,稱為「虛擬社會」,以區別於由具象構成的現實社會。第三,在「虛擬社會」中,人們所傳播的信息、表達的感受、發表的意見、形成的輿論等,都是現實社會中真實情況的反映,只不過這種反映不是通過物理世界,而是通過虛擬的比特世界作為媒介表達出來。
關鍵詞:虛擬社會;現實社會;網絡社會;信息技術;網際網路技術;信息社會;社會是;反映;形成;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現代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生成了與基於地域空間存在的現實社會完全不同的虛擬社會。人們將現代科學技術與人類情感因素進行有機結合,通過信息交流、知識傳遞促成了這種新型的社會形態。這種新的社會形態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也對社會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
近年來,虛擬社會問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對虛擬社會做出了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解釋認為「虛擬社會」是指高科技的網絡資訊時代,把意識形態中的社會結構以數位化形式展示出來;第二種解釋認為「虛擬社會」以網際網路為基礎和框架,人們以虛擬方式在其中展開活動而形成的社會關係體系;第三種解釋認為「虛擬社會」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發展而產生的具有獨特「實在」的社會場域,是作為轉型社會的信息化社會的產物;第四種解釋認為「虛擬社會」是在網絡空間中形成的一個全新社會,是現實的和想像的虛擬化產物。以上解釋儘管說法不同,但都闡明了虛擬社會的兩個共同特徵:其一,虛擬社會以網際網路為依託;其二,虛擬社會是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反映。這兩個特徵雖在當下同時為人們所認知,但它們的產生卻與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人們對虛擬社會的認知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偏於技術的信息社會,一個是偏於社會關係的網絡社會。
對虛擬社會認知的兩個階段
阿爾文·託夫勒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經歷了三次浪潮的衝擊,每一次衝擊都會帶來社會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和生產關係的急遽轉型,進而引發社會結構的重新構建。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甚至價值觀念,也會隨之改變,形成一種新的文明。託夫勒斷言,現在世界已經迎來了第三次浪潮,這就是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以後,以信息技術為表徵的「信息社會」文明。在信息社會裡,整個社會結構都會發生改變。同質社會將被多樣性社會取代;生產經營上的大眾營銷將被市場細分取代;家庭結構開始分崩離析;大眾媒體分眾化;人們生活形態與價值觀也會趨於多元化。當今社會,正處在第二次浪潮文明和第三次浪潮文明的衝突期,或者說是轉型期。不論人們是否願意承認,目前這種轉變已經對許多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信息社會的形成與發展是由技術進步推動的,其核心是20世紀90年代掀起的計算機技術革命和基於網絡技術構建起來的網際網路。它們的產生、演變以及各類軟體的持續開發,為現代「網絡社會」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曼紐爾·卡斯特認為,當代社會處於人類有史以來空前未有的大轉變和大挑戰之中。二戰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實際上是全球化的推動力;20世紀80年代以後,信息技術革命和資本主義相結合,構造了一個新的社會形式,即網絡社會。其最根本的革命性質在於,它顛覆了人們傳統的空間和時間感受。在這裡,固定的空間變成了「流動的空間」,利用高速傳播的影像信息,人們可以立即進入到一個不同的空間,並參與其中;並由此導致了「壓縮的時間」。這種變化,使得經濟活動更加高速,社會組織形式網絡化,人們的交往活動進一步加快,生活更為方便快捷。
實際上,社會網絡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便一直存在。僅從字面上解讀「網絡社會」,它並非專指網際網路,而是指社會當中人們相互連接的一組節點,這個節點可以是個人、家庭、組織等。人類社會就是由這些具體的社會網絡組成和運行的。而這裡所研究的「網絡社會」,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發展而產生的、人們在網絡空間中互動所構成的社會,它的「節點」,可以理解為一臺臺獨立運作的個人電腦。由於在網絡社會中連接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的,不是物理上的實體,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數位化電子訊號,具有一定的虛擬化特性,所以許多學者把這個「網絡社會」,稱為「虛擬社會」,以區別於由具象構成的現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