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2020-12-05 高考網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識記:宗教觀念的本質。

  (2)理解:①意識的概念。②分析意識的不同類型,說明意識根源於物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2.能力方面:

  通過對意識的三種類型的分析及對其進行的概括,讓學生體會哲學的思維要求,重點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較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關於宗教本質的教學,進一步進行無神論的教育。

  (2)通過對"人們關於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的分析,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信念的教育。

  教學重點

  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教學難點

  (1)宗教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虛幻和歪曲的反映。

  (2)抽象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3)關於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也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教學方法

  (1)主要採用歸納法進行敘述。

  (2)運用啟發式教學,設疑造成懸念,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猜猜他是誰"

  你們可以判斷出是我,為什麼能得出這樣的判斷呀?

  小實驗:"我的手怎麼啦?"

  有的人觀察到手的變化,有的人卻觀察不到。這是為什麼呢?

  [新課教學]

  第二節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板書)

  一、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板書)

  1.什麼是意識?(板書)

  故事:老馬識途、丟不掉的狗等。

  馬和狗是不是有意識?你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學生發言,提出各種判斷依據。

  教師歸納:判斷這些現象是不是意識,首先要弄明白到底什麼是意識。

  動物也有大腦,受具體事物的刺激會產生條件反射,但這種反射是本能的適應自然,沒有思想,不能能動地去改造自然,不是意識。

  (設問:你喜歡排骨怎麼烹飪呢?狗會去生產排骨嗎?)

  而人腦不同於動物大腦,二者具有區別。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和載體,這是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離開了高度發達的人腦這一物質,就不會產生意識。

  分析:"心之官則思"、"狼心狗肺、胃口不小、脾氣暴躁、肝火旺盛、膽小如鼠、黑心腸"等錯誤之處,就在於把人的其他器官當作思維的器官。

  根據所學的知識,說說人是怎麼產生的?

  有了人才有了意識,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人的產生,勞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沒有社會性的勞動,古猿就進化不成人,也就不會有人的意識。因此,意識是社會的直接產物。

  (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板書)

  有了人腦,是否就有了意識?

  觀察蘋果

  有了人腦並不等於就有了意識。因為意識的內容不是來源於人腦自身,而是來源於人腦反映的客觀實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客觀存在通過人的實踐作用於人腦時,人腦才會形成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這才有了意識。所以,意識的根源在於客觀存在。

  離開一定的社會生活環境,客觀存在就不能通過社會實踐作用於人腦,就不會產生意識,(舉例:如狼孩)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所以說: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歸納以上所說,意識的概念是: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圖示:"原材料-加工廠-產品"

  "客觀事物-人的實踐-人的感官-信號傳輸-人腦-意識"

  (2)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板書)

  客觀事物在人的實踐中作用於人腦,而人腦又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它們,成為不同的意識現象。

  那麼如何理解各種意識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呢?

  2.理解任何意識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板書)

  情景展示:筷子是直還是彎的呢?

  提問:如何區分正確思想意識和錯誤思想意識?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面對同一客觀事物,人們在頭腦中的反映總會有這樣和那樣的差別。其中最重要的差別就是如實反映和歪曲反映的差別。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包括狀態、性質、變化規律等)的意識,我們稱之為正確的思想意識。反之,歪曲地反映客觀事物本來面目的意識,就是錯誤的思想意識。這二者的區別不在於對客觀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於對客觀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質的反映。

  (1)正確與錯誤的意識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板書)

  科學的概念和原理,正確的路線和政策,同實際相一致的計劃和方案,都是正確的思想意識;例如:在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針,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是我們黨不懈奮鬥的目標。但是以主觀想像作出判斷,作出脫離實際的決策,以及宗教中的鬼神觀念等,都是錯誤的思想意識。

  圖片:孫悟空

  設問:孫悟空的形象來自哪裡?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宗教觀念可以在客觀世界中找到某種原型,因為宗教觀念也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但宗教觀念對"某種原型"的反映是不真實的。從本質上看,宗教觀念仍然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一種反映,但它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虛幻的歪曲的反映。決不能認為宗教觀念中有什麼就意味著客觀世界中也有什麼。

  多媒體顯示:"一切宗教都不過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

  ──恩格斯

  圖片:"哈雷慧星"

  學生思考:我國春秋時期就發現了這一顆慧星,為什麼卻以"哈雷"來命名?

  教師指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既有具體感覺,又有抽象思維。所以要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如何才能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要參加實踐,接觸客觀事物。

  中學生要經常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

  設問:你們到過農村嗎?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象?

  圖片展示:"貧困農村"、"華西村的成就"

  學生活動:比較分析農村發展不同狀態的原因和解決的措施。

  教師概括:貧困的鄉村現象和富裕的華西村景象是一種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同學們分析的原因與措施是一種抽象的思維,也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針對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反映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更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2)具體感覺和抽象思維,也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板書)

  上面說到的正確意識與錯誤意識、具體感覺和抽象思維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它們都是現在時,那麼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和未來的預測,是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呢?

  設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1O月8日至9日訪華,作為南京市民的一員,你對中日關係的過去和發展前景有什麼看法?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多媒體展示:"南京大屠殺"系列圖片、"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歷史教科書修改"、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1O月8日至9日訪華(教師邊播放邊解釋)

  過去:歷史不是空白,自然史遺留下許多痕跡,社會歷史則保存下許多歷史資料,如實物器件、文字記載、口頭傳說、圖畫作品、近現代科技興起後遺留下聲像記錄等。這些歷史資料作用於人腦,經過加工分析形成了人們對歷史人物和事件以及發展規律的反映。所以,人們對歷史的思考與總結,其內容歸根到底還是來自當時的客觀事物。

  未來:人們關於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都是根據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作出的一種超前反映。不管是對自然現象還是對社會現象的認識都是如此。

  (3)對現狀、過去和未來認識,還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板書)

  [課堂小結]

  人的意識活動是一種複雜的高級心理活動,它不是象平面鏡子一樣簡單,刻板,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而是具有抽象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它不僅能夠認識事物的現象,還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夠直接反映客觀事物,還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浮想聯翩,因此,恩格斯把人類的意識譽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但是意識這朵花不管怎麼美麗,都是紮根與物質世界的土壤之中。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這些觀點不僅直接表明了意識的起源與本質,而且還深刻地說明了意識依賴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進一步證明世界的本原不是意識而是物質。

  設問:

  [問題探究]

  人的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我們不僅要善於觀察事物,如實地反映事物,更要通過實踐去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南京是一個美麗的城市,風景優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風淳樸。但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你能否根據你對家鄉的歷史與現狀的了解,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對南京的發展和建設提幾條建議呢?(將建議發到南京市長信箱)

 

相關焦點

  • 高二政治教案: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
    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複習提問   (l)什麼是意識?意識為什麼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其主觀原因是什麼?   (2)意識怎樣才能正確反映事物?   導入新課   通過第一、二框題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 高二政治教案: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總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可以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刪去:「主觀能動性」、「意識能動性」、「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繫。該內容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不利於學生掌握意識的能動作用。)
  •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2012-09-27 16:48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公共基礎知識:馬哲中的意識
    在馬克思的敘述中,他強調了勞動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而在勞動中,產生了意識,意識的表達,則需要用語言這個物質外殼將其展示出來。二、意識的本質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1、從生理基礎上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器官。意識不能獨立地存在,是以人腦為物質基礎的。
  • 人類的意識到底是什麼?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客觀存在。
    人的意識和人的關係是這樣的密切,人卻不知道它是什麼,堂而皇之的人類,實在不好意思,難為人也!不甘平庸的人類,竭盡全力進行探索、研究,各有發現,各持己見,爭論了幾百年。論戰激烈,火花飛舞,多彩紛呈!牛頓科學認為:意識是人類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 哲學生活考題之意識誤區大揭秘
    在教師招聘政治專業的筆試考題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哲學類知識點的考察,從考題的規律來看,往往會出現一些,重要易錯點,這些知識點的重複出現其實質是考察考生對於政治中的重難點問題的把握是否到位。如果對這些知識點理解不清楚,在考試的時候就容易做錯題。所以今天中公講師幫你梳理意識這一常考易錯知識點。
  • 馬克思主義哲學(五)意識能動性原理
    二、意識的本質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本質是心理過程,它是通過人腦這個生理基礎得以實現的,而人腦生理過程是一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對生理過程的依賴,是意識依賴於物質的一個方面。2、意識是客觀對主觀的反映2.1、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感覺是意識的初級形式,是主觀對客觀事物、現象的直接反映;思維是意識的高級形式,是主觀對客觀事物內部聯繫和規律的反映。感覺和思維都是人主觀世界所持有的。
  • 馬哲第二章講義: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2)從意識的本質看,意識是物質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不是物質本身。從物質器官看,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意識的器官,但不是意識的源泉。從內容上看,意識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是對外界輸入的信息不斷加工製作的過程。意識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客觀的,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在意識中體現了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的對立統一。
  • 政治知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這一原理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物質決定意識。二是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我們具體來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在唯物論開篇我們就學習過了物質與意識各自的定義,我們說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它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 課時作業答案版|《生活與哲學》第二單元第五課第1課時 意識的本質...
    「烏鴉反哺」反映了烏鴉的感恩之心,所以說烏鴉也是有意識的,這違背了()A.有了人腦就有了意識B.意識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C.意識的內容來自於客觀事物D.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答案
  • 高二政治教案:意識的本質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意識是勞動的產物。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器官。但不是意識產生的源泉。人腦好比是一個工廠,這個工廠生產產品就需要原料。那麼所需原料是來自人腦,還是來自客觀世界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所學習的內容。   (講授)一、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板書)   人腦生產意識的原料是客觀世界,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識來源於客觀世界。
  • 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存在決定意識
    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存在決定意識,這既是一個科學的哲學命題,也是對心理現象準確地描述。沒有高山的地方,人們無法想像高山的巍峨;沒有大海的地方,人們無法感受到大海的遼闊。由於個體生理影響著心理,客觀現實決定著主觀反映,因而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首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隨著身體狀況的變化,其心態是不一樣,如處理不好,就會產生認識上的「代溝」;其次,「人是環境的產物」,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人的心理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即所謂的"到哪一個坡唱哪個歌」、「心隨境遷」等。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反映論
    《反映論》是第二章第九小節,其中揭示了認識的本質,闡述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意識對物質的可認識性。物質世界能否被主觀意識所認知,這個問題歷來都有爭議,過去的哲學無力釐清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認識的本質」。辯證法唯物論認為:認識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繫、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思維活動。這種觀點既不同於不可知論,又不同於直率的實在論。
  • 高二政治複習方法:哲學概念之主觀客觀分析
    1、哲學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注意三點: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 2020寧夏事業單位常識備考: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所以有言:意識是自然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在自然界中,什麼物質產生了意識?是人類的大腦。人類的大腦是意識的載體,也是產生意識的必要生物條件。所以有言:人腦是意識的物質載體,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那麼,有人類的大腦就一定會有意識?有沒有人類沒有意識呢?有一個經典案例是印度的「狼孩」。「狼孩」是個大腦正常沒有殘缺,光看外表與人類無異,但他的行為卻一點不像人類,而是像哺育他長大的狼。
  • 什麼是自我意識的概述
    自我意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在社會交往中隨著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大學階段是我們意識發展並趨向成熟的關鍵時期。縱觀自我概念的心理學研究,我們認為個體既可以主體,我既英語中的l的身份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
  • 意識的物理學本質是什麼
    從哲學的角度講,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這是大腦才具有的機能和屬性。哲學研究的「意識」是作為名詞使用的、與「物質」相對立的關係問題,既指個人意識,也指社會意識。哲學對意識的研究只是粗略的宏觀認識,它不研究意識的科學本質是什麼。生物醫學對意識的研究通過對神經系統的研究才將意識納入科學研究對象,從而納入科學範疇。
  • 意識是腦中湧現的嗎?一場關於人腦、智能和意識的深入對話
    主觀性和私密性 《對話》後期的核心議題是「意識」,包括它如何在人腦中出現和能否在計算機中出現。顧先生和其他一些學者一樣,認為這個現象的根本特徵是主觀性和私密性,因而和科學研究所要求的客觀性和公共性不相容。
  • 2018山東事業單位統考公基備戰:抓好「意識」功課,打下馬哲基礎
    根據多次總結得出,發現很多人在馬哲中,在意識的考點上會犯錯誤,這裡聊一聊馬哲中的意識。一、知識介紹(一)意識的含義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從其起源來看,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它的形成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由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再到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最終發展為人類的意識。
  • 人工智慧具有意識嗎?聽聽哲學怎麼說
    那麼,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也浮出水面——人工智慧是否具有意識?是否存在超越人類的「奇點」?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先得知道什麼是「意識」。按照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根本統一性在於其物質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可見意識是相對於物質而存在的,二者是對立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