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哲第二章講義: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2020-11-29 中國教育在線

以下信息由雙博士網校授權本網站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三)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1.意識的產生、本質及其能動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識論從意識與物質的關係上科學地揭示了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全面地論證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能動性。   

  (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高度發展的產物,既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又是社會的直接產物。自然界物質之所以會產生出它最美的花朵——人類的意識,這是自然界物質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決定的。   

  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感知、思維以及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動。   

  意識不僅是自然界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的產物。   

  意識起源問題的科學解決,揭示了物質對於意識的根源性,意識對於物質的派生性,從意識的起源方面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這一基本原理的正確性。   

  (2)從意識的本質看,意識是物質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不是物質本身。從物質器官看,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意識的器官,但不是意識的源泉。從內容上看,意識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是對外界輸入的信息不斷加工製作的過程。意識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客觀的,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在意識中體現了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的對立統一。這種對立統一表現在:   

  第一,從意識的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來看,意識的形式有感覺、思維、情感、意志等,這都是人的主觀世界所特有的,但它們的內容都是來自客觀物質世界。感覺是對客觀事物外部現象的反映,思維是對客觀事物內在本質的反映,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意志是人們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動以實現一定目的的意識形態,而目的是對人的需要和客觀可能的雙重反映。   

  第二,從意識的主觀差別和客觀根源來看,意識的主觀性還表現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差別性,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的差別性。對於同一對象或同一客觀過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體會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造成這種差別的根源卻是客觀的。   

  第三,從意識的主觀特徵和客觀基礎來看,意識的主觀性不僅表現為它是對客觀對象近似真實的反映,而且還可能表現為它是對客觀對象的歪曲的或虛幻的反映,但這種虛假的主觀映象(如鬼神觀念)仍然是對於客觀對象的反映,都可以從現實世界中找到其物質「原型」。正確的意識和錯誤的意識的區別不在於它們是不是對存在的反映,而在於前者的反映是近似真實的,後者的反映則是虛假的。   

  意識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體現了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對立統一,這一唯物辯證地理解意識本質的原理,既批判了否認意識客觀內容的唯心主義,又批判了抹煞意識形式主觀性的機械唯物主義和庸俗唯物主義。   

  (3)從意識的作用看,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認意識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性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意識反映世界是自覺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覺性。第二,意識不僅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反映現存事物,而且能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動創造性。第三,意識可以通過「思維操作」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超前的、觀念的改造,指導並通過實踐把理想變成現實,從而改變、創造世界。這就是列寧所說的:「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此外,意識還能控制人體生理活動。   

  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它的發揮又是有條件的,它必須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必須把正確的思想付諸實踐,必須藉助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手段。   

  評點:   

  1.意識始終依賴於被意識的對象和物質的實踐活動,但它畢竟有著自己獨特的本質規定。主觀性、觀念性是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主要表現;自由性、意向性、預見性、創造性、超越性和反思性等等是意識活動相對獨立性的重要表現;錯誤意識表現出來的虛幻性,則是從另一側面表現的意識活動的相對獨立性。   

  2.「意識是社會的產物」這一命題是人的意識區別於動物心理的概括,有可能以辨析題的形式予以考察。如辨析馬克思的一段原話:「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著重理解勞動在意識形成過程中的決定作用。語言是意識的物質外殼的觀點,容易被忽略。意識具有主觀性,應該把握其表現的方面,意識作為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體現了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統一。   

  3.意識的本質也是需要重點把握的,既要理解意識對於物質的依賴性、意識是第二性的,又要看到意識不等於物質,正確理解意識的主觀性。意識的主觀性可以通過不定項選擇題考查考生掌握的程度。對於主觀映象要能理解和把握。   

  4.意識能動性原理及其實現途徑是本節的重點。有可能以辨析題形式出現,要求著重掌握。

下一頁繼續

相關焦點

  • 馬哲第二章習題精選及解析
    (     )A.承認世界的統一性B.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C.承認對於物質意識的根源性D.承認世界是多樣的統一3.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是(     )A.舊唯物主義的觀點B.相對主義的觀點C.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D.唯心主義的觀點4.意識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 「馬哲」晦澀難懂,讓人頭疼?這裡有學好「馬哲」三步法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關於「馬哲」的相關考點,主要以單選、多選、判斷等形式進行考查,在考查過程中主要考查考生對題幹的理解以及馬哲相關考點的應用。而在馬哲的學習中,比較實用的方法主要分三步來進行。第一,概念清晰,框架鮮明。
  • 公共基礎知識:馬哲中的意識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主義中,唯物論作為開篇之作,其主要核心的內容就是物質與意識。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堅持唯物的,因此我們總是忽略意識的重要作用,尤其對於意識中的細節掌握地不夠深,所以很容易在這部分失分。今天我們就來細緻地梳理一下,哲學唯物論中,意識考點的相關內容。一、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 2018山東事業單位統考公基備戰:抓好「意識」功課,打下馬哲基礎
    2018山東事業單位統考公基備戰:抓好「意識」功課,打下馬哲基礎 根據多次總結得出,發現很多人在馬哲中,在意識的考點上會犯錯誤,這裡聊一聊馬哲中的意識。一、知識介紹(一)意識的含義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從其起源來看,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它的形成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由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再到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最終發展為人類的意識。
  • 2008年考研政治馬哲各章習題精選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單項選擇題  1.愛因斯坦說:「哲學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這說明  A.哲學是「科學之科學」 B.哲學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有指導意義  C.哲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
  • 世界的統一性是什麼?唯心主義認為是精神,而唯物主義認為是物質
    從古至今不同的哲學家對於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有著不同的世界統一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統一於精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精神活動的產物。二元論者否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有兩個互相平行、各目獨立的本原,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
  • 2021考研政治:馬哲核心考點超強整理(1)
    (3)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不附加外來成分。   (4)唯心主義主張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把握唯心主義的兩個基本形態)   ①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感覺、觀念作為唯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劉禹錫唯物)   ②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個人的精神變為獨立的存在,作為世界本原和萬物創造者。
  • 重讀《費曼物理學講義》第四章 能量守恆嗎?
    前面幾章和費曼一起天馬行空的神侃,雖然刺激,但總是很擔心。因為有時被侃得找不著北。在這一章,我應該可以安全降落了,It is my comfort zone。但閱讀後發現,即使這樣一個題目,雖然我講了好些年大學物理,但讀這一章的時候,仍會感到費曼眉飛色舞的說「嘿,能量可以這樣理解,你知道嗎?」。其實,我們對能量的理解還很膚淺。
  • 馬哲知識點: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馬哲從《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一章開始系統闡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章的基本內容包括: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的政治結構;社會的文化結構。
  • 《費曼物理學講義》第一章:物質的原子假說
    《費曼物理學講義》第一章,他以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水,冰,水蒸氣,以及它們之間的互相轉變,鹽在水中的溶解,最後談到紫羅蘭的香氣如何傳播開始。這些都是很具體,在物理學中很重要的知識,所以談論起來不會顯得很空乏。為了讓自己所說的例子顯得重要,費曼用到了他獨有的演說才能,把這些例子談得都有些激動人心了。
  • 考研政治馬哲模塊化衝刺複習之唯物論
    (2)意識的本質   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又不是物質本身,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意識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公基裡馬哲十大考點
    哲學基本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物質與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根據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將哲學分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另一個是物質與意識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將哲學分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 2021考研馬哲原理解析:意識觀
    意識觀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1)意識的起源 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因為它的形成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①由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②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③人類的意識。 社會實踐特別是勞動在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為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客觀需要和可能,在人們的勞動和交往中形成的語言促進了意識的發展。
  • 考研政治強化階段:馬哲知識點詳解之第二章(2)
    三、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1、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即意識的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意識活動是一種主動的創造過程。這種創造性不權表現為意義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繫和規律性,在思維中再現事物的本質;而且還突出地表現在能通過想像在思維中創造世界上沒有的新事物。第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開的,總是帶著一定的目的和計劃而進行的。人在行動以前,總是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條件,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目的,並依據這種目的構建準備實行的計劃。
  • 成人高考專升本函授政治要點整理:物質和意識
    1. ①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具體實物(如金、木、水、火、土、氣(看的見,摸的著));②形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原子; ③辨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2.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形上學; 設想沒有物質在運動:唯心主義;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3.否認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二元論觀點4.社會運動的物質承擔者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 考研政治知識點詳解:馬哲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二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即思維能否認識現實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及其歷史形態1.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歷史形態(1)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本質上是物質的,意識是物質派生的,是對物質的反映。(2)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形態:第一個歷史形態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它從物質與意識的關係中,指出了物質的最本質屬性或物質的「惟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作為客觀實在的物質不依賴於意識而獨立存在,而意識卻依賴於物質,是物質在人腦中的反映;第二,物質作為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實在,能夠被人們所感覺、認識、反映,簡言之,物質是可認識的;
  • 選修五精品講義||乙炔及炔烴精品講義(一),word可下載
    微店資料都是個人組編、自編和彙編,已經排版好,直接列印即可用,無需您再次排版,上面的講義就是範本。目前上架的精品資料有:01、必修一精品講義02、必修一各章節測試卷、期中、期末測試卷03、必修二精品講義(只有第一章元素周期律)   買多贈送04、選修四精品講義
  • 重讀《費曼物理學講義》第七章 萬有引力
    費曼在他這章講義的末尾提到了廣義相對論。可是沒有說到關鍵點,兩個物體相互吸引,是靠了引力場來傳播(也許費曼認為還有更深入的機制)。引力場的擾動,如兩個相互旋轉的中子星,會引發了引力波,引力波可以在地球上探測到。
  • 意識是物質的特徵,物質和精神是一性
    一、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西方科學用幾個世紀的時間來研究意識,可意識對西方科學來說仍然是個迷。在研究意識中遇到的難題「意識的難題」是指體驗與感受的問題,例如對顏色、味道、明暗等等的感受,對價值觀的判斷等等。「意識的難題」,近年來重新觸發了哲學上長期解決不了的爭論,即意識是從物質中突然出現的,還是萬物皆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