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不同的哲學家對於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有著不同的世界統一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統一於精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精神活動的產物。二元論者否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有兩個互相平行、各目獨立的本原,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法國的笛卡兒就是二元論的典型代表,他認為世界有二個本原,一個是物,一個是心,物與心這兩個實體互相平行。最後,他又認為這兩個實體都是上帝創造的,這樣,最終還是統一到上帝那裡去了。可見,二元論的最終結局必定導致唯心論。因為它承認兩個本原,精神可以獨立存在,這本身就是唯心主義。
形上學的折中主義者杜林認為,世界統一於「存在」。什麼是存在呢?對存在既可以作唯物主義的解釋,又可以做唯心主義的解釋。杜林認為是先有思維的統一性,然後才有物質世界的統一性,這實質是原則在前的先驗的唯心主義觀點。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統一於物質。首先,自然科學的發展證明了世界統一於物質,自然科學的每一發展都從不同方面證明著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如天文學通過對隕石的光譜分析,證明地球和其它星球都是由同樣的化學元素構成的。
天體物理學證明,其它天體和地球遵循著同樣的物理運動規律,由高能加速器產生的基本粒子同遙遠天體的宇宙射線帶來的基本粒子是相同的。這說明地球上的物質與整個宇宙是統一的。這一系列的科學事實,證明不存在獨立於物質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世界統一於物質。其次,社會科學的發展,也證明了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社會本身也是統一的,社會本身有其客觀的規律,不同的社會都有它統一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每一個社會都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樣的基本矛盾。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各個社會統一的基礎。對於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僅僅用具體科學的材料來證明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進行哲學上的論證。怎樣從哲學上來論證呢?首先,要堅持世界的統一性原則,世界的本源是物質,而且僅僅是物質一個本原,而不是多元的。
其次,要堅持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在於它的客觀實在性的原則,不論自然界出現了什麼新情況,別的天體發現了什麼新的情況,只要是客觀存在的,就證明它有統一性,之所以是統一的,就是因為它是客觀實在的。我們要從哲學的物質定義的角度來理解統一性,即這種統一不是統一於某一個具體元素、具體的形態,而是統一在客觀實在性上。可見,哲學的物質定義是我們理解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的關鍵。
再次,要堅持客觀世界的統一是多樣性的統一的原則。客觀物質世界的表現不是單一的,而是很複雜的、很具體的,但是,不論多麼的紛繁複雜、千姿百態,它都統一在客觀實在性上。這樣,哲學上的論證,就把自然科學實證材料上的論證,提高到理論上的更高的水平、更深的層次上的論證。
科學的材料給哲學的論證提供了素材,哲學的論證又把科學的材料進一步系統化、普遍化、理論化。這樣來論證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就比較完整,就具有了科學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論》裡講了這個問題,他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能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來證明的。」
參考資料
《哲學》
本文乃作者「我做你的避風港」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