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二元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讓我們誤解世界!

2021-01-10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22)

問:唯物思維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答:這是它的高效率和高適用性所致。人的本能意識默認為唯物思維,所以人很難突破這種思維邏輯,並且,由於長期的習慣性認識,人們不自覺地就成為了唯物主義者。更由於唯物是人長期以來把握事物的方式與方法,習慣和有效如兩把枷鎖,將人鎖定於唯物思維的桎梏中,人們的意識始終無法掙脫。

問:唯心主義不是人的一次反叛嗎?

答:對,唯心主義是一次革命性的反叛,它將人的生命意識獨立出來,成為另一個存在立場,這跟物質獨立存在同一個性質。這是對存在三位一體運動的再次分離,從此心物對峙,初級的唯物方式被打破,人們從此在自己的身上實現了意識與物質的對立,造成了人類精神意識的複雜矛盾。

問:唯心主義是人類認識犯下的又一次錯誤嗎?

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人類的片面認識和初級認識,對建立人類的意識形態起到了兩方面的作用,應該說,唯物主義是人們認識物質世界的有力工具,而唯心主義則使人認識到自我及精神世界,起到了對唯物主義的補充作用。兩個主義共同塑造了人類今天的現實。

問:你的意思它們倒是珠聯璧合?

答:不對,它們是各執一端,將人從中撕裂,它們的互補具有存在意義,不具有認識意義,也就是說,它們無意識地建立了兩個空間,卻有意識地給人們造成困境。無論唯物還是唯心,都不能使人認識存在的真相,無論是唯物或唯心,都不能使人找到存在的目的與歸依,因為它們僅僅是存在被分割開以後殘缺部分的標本,它們無法體現整體感知運動的全過程,它們均無力反映存在的真相。

問:人們會放棄這兩個主義的思想認識嗎?

答:放棄它們是人類的大幸,但需要有放棄它們的理由,當人們充分認識到這兩種理論的片面性與殘缺性的時候,人類世界觀的轉變和自身人性的解放就充滿了希望。當這兩種觀念已經顯得過時的時候,在它們之上的,反映整體存在運動的理論及認識就已經出世了。

問:這不就是感知論嗎?它看起來已經呼之欲出。

答:非常正確,感知主義理論的出現宣告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理論的崩潰與瓦解,人們沿著感知理論第一次回到整體存在本身。

問:你反覆強調整體存在,有什麼意義?

答:這是人們認識結構的空前大變化,人們從感知論開始拋棄了二元論,開啟從存在的本來、整體、綜合看問題的新思維。這種思維邏輯的特點就是它的整體性,人絕不會再把事物割裂開來看問題。

問:這是人類認識方法的重大升級嗎?

答:正是。人們開始用感知思維看世界,才發現這世界原來是感知的天下,不但存在的呈現方式是感知的,所有事物的關係是感知的,人也是感知的主體,一直都在無意識地執行著感知運動的任務,實現著感知運動的目的。

問:原來如此?人們一直都在無意識地執行著感知主體的使命?

答:感知是存在的本質,也是存在的目的,除了為感知而存在,這世界沒有別的目的。

問:這是最難讓人理解的,感知本是一個運動過程,是一種行為,怎麼成為了目的?

答:這集中到了人類未解的焦點問題上,什麼是存在?什麼是存在的目的?這仿佛是兩口巨大的陷阱,整個人類,無一例外,全都掉在了陷阱裡。如果簡要回答:存在就是我們自己,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我們更好的存在。這兩句話,人們就是把世界翻了個個,也理解不了。

問:為什麼理解不了?

答:是因為人們理解得太多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可謂是重重疊疊,足以遮擋住整個世界。人們在自以為是的答案裡是找不到答案的。所以,才有數千年人類文明盲目的磋砣。

問:所有的答案都錯了嗎?

答:不僅僅是錯了,是這些答案製造了所有的問題。

問:哦,問題本身不是陷阱,是人們的答案才是深掘的陷阱,對嗎?

答:正是正是。存在本身一言不發,是人們雲裡霧裡的各種判斷、各種猜測以及各種認識誤導了自己,將自己置於尷尬萬分的境地。所以,當人們要重返存在的真相,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了。

問:人類遭遇的災難幾乎全是因為人誤解世界造成的?

答:人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認識才是災禍的源頭。人誤解了存在,其作用等於毀滅了真相。地獄是誰建造的?就是人的認識。人們以為認識不過是正確與錯誤之分,殊不知認識創造事實,認識創造世界。糊塗的認識使人生活在糊塗的世界上,錯誤的認識使人生活在錯誤的世界上。人們小看了自己的認識,人們低估了自己認識作用,人們被自已的認識戕害了數千年而不覺。

問:人們認為客觀是不為人的認識所轉移的,認識輕如鴻毛?

答:人啊,大錯啊,認識可以改變事實,認識可以覆蓋真相,唯物認識和唯心認識都將存在的本質拒之一旁,讓人類集體在錯誤的道路和錯誤的方向狂奔不息,這還不算,讓人糊塗得連認識也認識不到,這才是可怕的悲劇。

問:人從來是看重客觀而小看自己的,人認為自己在客觀世界面前微不足道。

答:殊不知那個所謂的客觀世界,就是人認識的作品。人認為能夠反覆證明,就是客觀的,其實反覆證明只證明其存在性,存在的前提和目的被忽略了。事物為什麼得以存在?這才是關鍵。(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電子書:《感知新世界》。

相關焦點

  • 二元論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歷史唯心主義用主觀臆造的、人為的聯繫代替社會歷史的真實的聯繫,本質上是對社會歷史本來面貌的歪曲,對人類的認識、真理的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唯意志論 又稱「唯意志主義」。片面地誇大意志的作用,把意志看成是世界萬物的本質和基礎的哲學學說。
  •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是什麼呢?
    唯心主義:哲學中兩大派別之一,認為物質世界是意識、精神的產物,意識、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把客觀世界看成是主觀意識的體現或產物的叫主觀唯心主義,把客觀世界看成是客觀精神的體現或產物的叫客觀唯心主義。簡單來說是哲學兩大派別之一,同時也分成主觀,客觀兩大唯心主義。
  • 姚老師講心理---淺談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看心理學
    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屬於二元論。
  • 正確認識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的含義唯物主義的英文是materialism,material的意思是物質、材料,而ism是一個英文的後綴,表示主義,所以唯物主義不是唯有物質的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
  •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我們大家怎麼去看待?
    說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問題大家怎麼去看待,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這兩種對世宙人生真理的認知,都是人們第六意識層面的主觀判定,都算不上究竟圓滿的知見。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客觀存在的真實,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精神或意識是第一屬性,物質依賴於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在這個問題上,古今中外分歧眾多,但是,末學認為,目前哲學界沒有一個人的智慧能夠超越2500年前印度太子「悉達多」,也就是娑婆世界共尊的佛陀,對世界本來面目的認知。
  • 為什麼人類發展選擇了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到底是什麼?
    唯物主義在與唯心主義在競爭中的勝利,是人類工業革命發展的結果。當時工業革命的成果均符合牛頓經典力學的定律。但這並不意味著唯心主義的絕對的失敗。在近代物質主義的人類發展中。宗教,玄學。部分心理學,仍然保持了唯心主義的傳統。但是,雙縫實驗,薛丁格之貓之後的量子物理學解釋。對世界的實在性和定域性,提出了疑問。
  • 柏拉圖:二元論與優生哲學
    柏拉圖作為古希臘最為優秀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的哲學觀至今仍然影響深遠,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被譽為古希臘「哲學三賢」。哲學是一門關於世界的學科,是關於一切問題的學科。那麼柏拉圖的哲學觀有哪些?柏拉圖雖然最典型的二元論哲學家是笛卡爾,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表達了二元論的觀點。二元論是對宇宙存在事物的回答,一般二元論認為世界由物質和意識同時存在,無論是平行存在還是相互交叉,都為二元論。
  • 2019考研政治:教你如何分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考研政治大綱中對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  一、考點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存在)和意識(思維)的關係問題。根據對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
  • 世界的統一性是什麼?唯心主義認為是精神,而唯物主義認為是物質
    從古至今不同的哲學家對於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有著不同的世界統一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統一於精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精神活動的產物。二元論者否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有兩個互相平行、各目獨立的本原,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
  • 王陽明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如果用現代唯物主義論來看,陽明心學不僅是唯心主義,而且還是主觀唯心主義。那麼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又是唯物主義呢?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唯物主義則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因為王陽明的心學中提到「心即理也」,出現了一個「心」,並且認為「心」就是「理」,所以被認為是唯心主義。但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西方近代提出來的,而東西方的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用西方的思維來衡量東方的思想,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了。
  • 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究竟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哪個是正確的?當一個人堅信唯物主義是正確的時候,事實上從一個側面已經映射出了唯心主義是正確的,因為他的意識決定了他的思考方向。這樣解釋比較抽象,但大家可以細品一下。雖然我這樣闡述,但並不代表我認為唯心主義是絕對正確的,因為他們就沒有對錯之分。
  • 什麼是二元論,什麼是辯證法?最終分別會走向什麼方向?
    二元論把物質和精神看作是兩種各自獨立、互相平行的世界本原,力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二元論的典型代表有法國的笛卡兒,他認為萬事萬物都具有廣延屬性的物質實體和具有思維屬性的精神實體,比如人就兼有這兩種實體,人的肉體是物質的實體,人的靈魂是精神的實體。
  •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人他們的一生都分別獲得了什麼收穫?
    昨日收到網友飛鴿傳書,問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人他們的一生都分別獲得了什麼收穫?回想自己,思索再三,作如下之答。我的理解:「主義」是指一個人對世間萬象的感想和實現所想所採用的方法,也通稱為人的世界觀。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一對矛盾體,但是彼此誰也離不開誰。古代先賢僅一八卦圖就已經把這兩者的關係形容的無比舒適了。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奮鬥的結果,一定是和他的世界觀有直接關係的;人一生的世界觀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 2020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世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
    1.世界的本質問題是哲學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  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本原、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
  • 這本書代表了唯心主義對唯物主義一次最徹底地進攻
    唯心主義最徹底的代表人物莫過於主觀唯心主義創始人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這本不長的著作中,貝克萊構建了一個相當精緻、「完美」的唯心主義理論體系。根據馬列主義觀點,全部哲學史上最基本的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問題,凡承認物質決定思維的哲學被稱為唯物主義,凡承認思維決定物質的哲學被稱為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觀唯心主義,另一種是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在國外有貝克萊,在中國有王陽明。
  • 柏拉圖《斐德羅篇》:「理念論」與「唯心主義」的真實含義
    因為標準答案是:「理念論」與「唯心主義」其實等價關係,也就是說「理念論」就是「唯心主義」。我們從小就知道「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二分法,而「唯心主義」總是搭配上「形上學」一起挨批評,是一對難兄難弟。這些詞我們學了很多年,但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並不是太能夠搞得清楚。既然我們學習到了柏拉圖的「理念論」,我想很有必要借這個機會,幫助您梳理一下這些概念。
  • 考研政治知識點詳解:馬哲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本章重點、難點和需要注意劃清的理論界限本章重點、難點: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和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本章需要劃清的理論界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一元論與二元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一切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和界限。
  •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否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大家怎麼認為呢?
    在宇宙的真相中,沒有什麼主義,只有能被人有限認識和永遠不能認識的真實存在:其實所謂的唯心也是另外空間裡客觀物質存在的一種能量表現,而能量本身也具有物質性。極端唯物主義最荒唐的地方,就是絕對虛化『』精神『』(存在)的物質性,陷入了一種對自己認知能力範圍以外物質的否定,成為一種狹隘的唯物主義。
  •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哪個是正確的?你有什麼看法?
    拋開人的主觀意識來談論物質世界既是不可能的,也是無意義的。從唯物到唯心,從唯心到唯物一切皆正確,倒如:從磚到建築,首先必須經過思維的創造,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唯物)的美,首先得服從思維的形象(唯心)設計而建立。所以唯物論和唯心論沒有對錯。只有客觀存在,才會引發人們主觀上認識問題,沒有具體的物質存在,人也無法了解到外部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