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的真相中,沒有什麼主義,只有能被人有限認識和永遠不能認識的真實存在:其實所謂的唯心也是另外空間裡客觀物質存在的一種能量表現,而能量本身也具有物質性。極端唯物主義最荒唐的地方,就是絕對虛化『』精神『』(存在)的物質性,陷入了一種對自己認知能力範圍以外物質的否定,成為一種狹隘的唯物主義。而唯心主義則由於認識有高度,表達超晦澀,則出現曲高和寡的現象。當初強行分出兩個主義來其實是一些特殊的生命用來否定什麼的。尤其極端唯物主義。極端唯物主義的狹隘性,對人類的道德有這滅絕性的毀壞力……
我是批評思維人;唯物主義是近百年發明發現選就的,唯心論上千年萬年,用現代的文字話言解通的就是唯物,解釋不了的定唯心。由於人類是多次旦生多次滅絕,星球的不同星系的不同不要把一層次的唯心唯物做比例正確,許多的唯心還沒找到科學的解釋!!!
心外無一物,我思故我在,認知至理解,常常都有限,唯有疑心重,時勢造天才,突破有時機。 物外唯有物,實踐驗真理,自然可認知,意識為能動,科學辨真偽,方式孤立分科學,究深卻單一,唯有跨界合,才可看整體,整體出真理。 唯心和唯物都是人類明珠式的認知方式,此起披伏的伴隨人類發展而延伸,讓每個迷茫時期都有一座燈塔指引沒有什麼不好,就讓它們一直這麼陪護人類在不斷的變化中走下去。
這是一個關於"神學"與"科學"的問題,也可以說是"神學"等候"科學"的問題。實踐已經證明:"相對論"是正確的,"廣義相對論"也是正確的,"量子理論"也是正確的!為什麼會出現認識上的齟齬,僅僅是因為每個人的"心量"(認識與實踐上的"長、寬、高")不同而已!
唯數主義中,唯心與唯物都可以對。我還是喜歡唯物,現實很殘酷,但貴在真,唯數令人難以接受。 唯數主義:一切為虛的數字,極致生實。 你想每個事物都是複數現實的存在,又皆是虛的數字排列而成。不管怎麼選都難以接受。不過唯數很完美,就如道可以變成現實漣漪可當唯心可當唯物並不矛盾,因為唯數推導出的複數現實。 曾經唯物,現在住三院的我,喃喃說道。
在哲學階段,提出理論或猜想,是為了解釋虛擬世界,是用想像解釋想像,比如現在,唯物論和唯心論都只是假設,物質和意識也還是假設性的概念,都是想像或猜想,所以唯物唯心哪個正確這一問題,屬於哲學問題,辯不出結論。 在科學階段,提出猜想或假設,是為了驗證猜想,是為了把猜想變成事實。
其實區分唯物與唯心,是對「心」的界定不同。假使認為以肉眼所見肢體能觸摸才是「物」,那麼其他都屬「心」;但以客觀存在為「物」,那麼肉眼看不見的如紅外線、x光、電子信號等等就也應為「物」而非「心」。但假如取消人為的「心」「物」對立,以一種底層能量體角度看,所謂的「心」「物」皆為一體。所以,問題是在對「心」「物」的界定標準上。
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兩大元素構成的。物質會有一種存在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而不滅,為什麼精神會隨著物質某種形式的轉變,而脫離物質,消失得無影無蹤呢?世間萬物都有因必有果,為何精神「滅"後,不產生一定的後果呢?這說不通!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源,物質是第一的,物質生精神。這裡有個問題:物質生精神,那麼物質又是誰生的呢?世間萬物都有因有果,為何物質就沒有一定的生因、沒有"爸媽"呢?這不符合因果規律的普通性。同理,唯心主義亦復如是。
其實,世界的本源是物質和精神的"混合體",只不過作為"物質"時,物質的因素更強烈、更顯著一些,而精神的因素相對更弱小、更隱晦一些;如果物質之中不蘊含精神的因素,如何生出精神?如果說是"天生"的,豈不又落入唯心主義的泥淖?精神亦然。唯物主義(唯心)者,把人們為了生活、工作之方便,而不得不作的"假設「信以為真,將世界分成物質和精神,然後還還要去強行分辨誰在前、誰在後。於是爭了幾千年,也爭辨不清,誰也說服不了誰,這就好比雞和蛋,其實,倘若雞中沒有蛋的因素,如何生出蛋來?反之,蛋中若沒有雞的因素,還叫"雞蛋"嗎?所以,雞即蛋,蛋即雞。明白這點,就不會去做那些無謂的爭辯了。
過分強調唯物和唯心都會滑入機械片面的泥潭,其兩者是相互相成相生相伴,絕的唯物是什麼?什麼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沒有人這個主體的感受是排列去歸類物質究竟是什麼?唯心(大腦思考)是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當然有個體的差別,任何將唯心唯物的對立都說人類沒有走出認識宇宙的幼稚期。當然這是個哲學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