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物質的特徵,物質和精神是一性

2021-01-08 隱士申子源

一、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

西方科學用幾個世紀的時間來研究意識,可意識對西方科學來說仍然是個迷。

在研究意識中遇到的難題

「意識的難題」是指體驗與感受的問題,例如對顏色、味道、明暗等等的感受,對價值觀的判斷等等。「意識的難題」,近年來重新觸發了哲學上長期解決不了的爭論,即意識是從物質中突然出現的,還是萬物皆有意識? 這些「意識的難題」仍然無法解釋。

量子力學認為在沒有測量之前,所有物體都是機率波,測量使得物體的機率波「倒塌」,成為觀測到的現實。

那麼問題就出來了:

如果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的,那麼從根本上講大腦也只是由原子、電子、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組成的機率波,大腦的機率波如何能夠使得被觀察物體的機率波「倒塌」呢?對於更大的宇宙的現實來說,這是不是意味著宇宙之外存在著具有意識的觀察者?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認識到,沿著唯物世界觀來研究意識,只能走進死胡同,因此,必須要改變西方實證科學的世界觀,轉向東方哲學的世界觀。

這是近年來思想界、學術界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對比,新興科學動態,和邊緣科學的一些論調,還是應了那句話:科學的盡頭是玄學。

很多在說這個段子:科學家花了幾千年登上山頂,卻發現佛學家已經在等著他們了。愛因斯坦沒有說過這樣的話,牛頓也沒有說過這樣的。

找了很多證據來證明這個段子不屬於知名科學家說出來的。

好吧,那就能夠以此來否定這樣的現象和趨勢嗎?

梗是一個好梗,可是有些人想歪了。

二、需要在量子水平上認識意識

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識到,意識是在大腦的微觀下就出現的,在大腦神經層次上無法真正地了解意識。即真正要研究意識,要在微觀領域裡找,要在量子的層次上進行研究。

我們知道,微觀領域是量子力學描述的世界,而量子力學本身又遇到了意識的難題——測量問題。因此,物理學和生物學在微觀領域裡、在量子的層次上遇到了意識這一共同的研究對象。

大家知道,物理學定律和生物學規律是不一樣的,物理的規律是指令性的,而生物規律是選擇和反饋性的。如何把物理和生物的規律統一起來?這和他們遇到的共同難題「意識」有關聯。

量子糾纏是微觀粒子意識的反映?

意識對人來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法用時間、空間、物質、能量等概念來測量,不過意識卻具有一些人們熟悉的特徵。

如果認為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那麼微觀粒子自然也具有意識,自然也會表現出意識的特點。如果在實驗中微觀粒子表現出意識的一些特徵,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是在一個側面證實了微觀粒子具有意識?

實驗表明,量子糾纏這種關係一旦發生後,就保持了下去,微觀粒子能夠保持這種記憶能力,能夠區分和識別和其有「糾纏關係」的特定粒子,能夠不受時空限制地「認識」和「記住」這種糾纏關係,這用純物質的觀念是無法理解的,微觀粒子的這些特徵和人的意識相似。

可以說,量子糾纏中所表現的兩個微觀粒子意識的反映,能夠給量子糾纏一個合理的解釋:量子糾纏的存在,是微觀粒子具有意識的證據。這給「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證據,其意義非同尋常。

三、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

中國傳統哲學的世界觀和西方唯物世界觀非常不同,中國傳統的哲學、科學、醫學等等都是整體觀,講「天人合一」,量子力學在實驗上也證實了宇宙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其實不是現在人們認為的唯心主義;是一種物質和精神的統一性。

古代的人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比如《道德經》中系統的論述了道和名,有和無,非常客觀,非常的系統。

比如,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也有這樣的說法,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術,這些說法已經不是單純的唯心主義,是唯心和唯物的系統相對論。

現在西方哲學界和科學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意識和質量、能量一樣重要,是物質的一個根本特性。在微觀粒子中就存在著意識,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既有物質的一面,同時也有精神(意識)的一面。量子糾纏可能就是微觀粒子具有意識的證據。

如果認識到意識是物質的一個根本特性,那麼就不難理解人們發現的「有感知的水」,「祈禱的治療效果」,「巴克斯特效應」,「輪迴」等等實證科學無法解釋的和靈界有關的現象。

波的震動對水的狀態改變的試驗有很多,有宏觀的改變試驗,也有微觀的觀察試驗,這些事情別著急去否定,而是這些事情到底帶給人類有那些啟發。

寫在後面:

從根本上來講,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他們是高度統一的,如果用物質性來指導人們的意識形態,很容易跌入無限的物慾怪圈。

那種,精神物質兩手一把抓,兩手都要強的論調,很大程度已經意識到偏向一個方面都是不行的,會使自然規律的天平失去重心,那種唯物論或者唯心論,都是一種以傾斜的角度看世界的。

怎麼辦呢?我也是客觀的唯物主義者,這個標籤已經貼在身上好多年,硬生生的拉扯下來,很不習慣的,搞不好要罵人。

歡迎更多隱士申子源的文章!

相關焦點

  • 所有的物質同時存在於變化,與人意識精神變化無關,難道不是嗎
    通過對傳統相關邏輯與量子相干邏輯的比較,我們確實看到了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缺陷:(1)由於傳統邏輯學只研究思維形式,不研究思維的具體內容,因此是一門「純形式」的學科。它對任何具體的思維取向沒有主張和目標,只與人的意識和精神的變化相關,也稱相關性邏輯學。
  • 物質與意識之間,具備統一起來的可能性嗎?
    ——愛因斯坦記得上初中時,思想品德課上,會學到非常有名的一句話: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大概是多數人第一次系統地走近物質和意識的概念。一,真的只是物質是物質,意識是意識嗎?關於物質的概念,不同的學科,也有不同的定義,化學上,物質是指有特定分子標識的有機或無機物質。
  •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一)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一)我總在想量子力學如何解釋大腦活動的問題。1、量子力學並沒有認為精神意識獨立於物質而存在——世界仍然是物質的——精神意識說到底,仍然是一種微小的物質運動。2、精神意識的物質性運動,不同於經典力學——宏觀物質的運動,經典力學的定理在解釋精神意識這種微觀物質運動的時候失效了。3、必須建立一種特定的微觀物質運動定理(公式)。
  •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如果答案是物質決定意識,那麼就應該給出一套建構體系,基於物質的組合演化可以產生出意識,否則,這個判定只是一種理論猜測,還無法形成一種科學的判斷。如果答案是意識決定物質,那麼就應該給出意識在怎樣的條件下生成物質,否則這種判定就是無稽之談。
  • 辯證唯物論者對精神到物質,物質到精神的經典論述,文化誦讀
    辯證唯物主義者,是從物質到精神的認識。而從精神到物質的認識是修佛修道信主者的修心意識。宇宙之主,或者說是上帝。老百姓說是老天爺爺。而對老天爺爺的認識,或說佛道神的修煉意識是從修心信主的精神到物質的認識的體現。整個世界當中,一直以來就存在著,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相互矛盾的爭論。
  • 當前最難的課題: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思維推測」,從萬物有靈到一神宗教,再到各種哲學理論、科學理論,無不或明或暗的帶有「意識」的部分在其中。    美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具有情緒特徵,日本科學家發現水也具有生命特徵;而縮小到原子狀態,一切物體的組成都是大同小異,而物理學中的雙縫實驗證明了人的意識可以幹擾量子的物理現象
  • 員工物質和精神幸福的內涵是什麼?
    關於「物質」,有兩層意思:其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應的客觀實在(與「意識」相對)。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就好比具體與抽象的關係,物質就是一個具體的,可以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而意識是建立於物質之上,抽象的,又與物質相對的東西;也就是物質就是存在,其惟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其二,供生活或享樂所用的東西(與「精神」相對)。
  • 到底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你怎麼看?
    科學上講,物質覺得意識,因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是意識的載體!而哲學上並不這麼認為,哲學的理念是意識可以決定意識,意識可以獨立於物質而存在,這也是唯心主義思想,與唯物主義針鋒相對。長期以來,唯物與唯心貌似勢不兩立,但本質來說就是世界觀和宇宙觀的不同。不過目前科學界的主流思想是唯物主義,也就是世界是物質的,這裡的物質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看得見的物質,而是指客觀存在性!簡單說就是,宇宙的存在是客觀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然也不會受意識的影響,宇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 馬哲第二章講義: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識論從意識與物質的關係上科學地揭示了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全面地論證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能動性。    意識起源問題的科學解決,揭示了物質對於意識的根源性,意識對於物質的派生性,從意識的起源方面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這一基本原理的正確性。
  • 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東西方不同的世界觀
    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兩種世界觀,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似乎還要思考一番,他們的知識源於神創,而對於東方來說,學問只來源於聖人,聖人構建理論教化民眾,東方沒有主流意識裡是沒有神的,僅尊聖人為神而已。物質世界,東方則認為源於「道」,道是不可以言說的,來言就不是「常道」了,「道」就是客觀存在的整體,是人所能感知但又並不先存在於人的意識的整體,不是人的意識來決定的。整體內部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則由人去發現,建立理論反映這些關係,就產生了學問和運用。
  • 是物質決定你還是意識決定你?
    意識有兩大作用:一、直接付諸行為,應對外部形態:感知信息一旦整理形成意識,意識立即指揮肌體作相應行為反應,和外部形態呈互動關係。二、傳遞給意識終端和思考機構:感知的雜多信息經整理和篩選轉化為初步意識,上傳給意識終端作衡量、判斷、決定的依據材料;上傳給思考機構作認識、儲存、觀念、思想的基礎材料。第一種作用見於所有生物,是生物的本能反應;第二種作用見於生命的高級階段,是生命的理性行為。
  • 意識能從科學角度解釋嗎?意識可能是一種「物質」
    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對標準科學方法難以處理意識感到驚訝,正如英國杜倫大學科學家菲利普·戈夫(Philip Goff)在其新書《伽利略的錯誤:新意識科學的基礎》中所探討的那樣,現代科學被明確設計為排斥意識。在「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之前,科學家們認為物質世界充滿了各種特性,例如:顏色和味道。
  • 世界的真相是物質還是意識?也許所有人都錯了
    題:世界的真相是物質還是意識?也許所有人都錯了!物質和能量不過是意識的表現形態,我好像找到四維空間的答案了!文/姜子說書《錯把妻子當帽子》這本書裡面,有24個神經失序的患者,其中有靈肉分離的人,也有完全不懂計算的數學奇才雙胞胎,讓人不禁懷疑這個世界是數位化的代碼,好似《黑客帝國》一般!
  • 幸福婚姻的三要素:愛、性和物質
    「性是肉體生活,遵循快樂原則;愛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則;婚姻是社會生活,遵循現實原則。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因而,一段幸福的婚姻,就必然離不開三個非常關鍵的要素:愛、性以及物質。
  • 意識從何而來?或許意識是物質基本性質 遍布宇宙
    哲學家菲利普·戈夫(Philip Goff)在他的新書《伽利略的謬誤:意識新科學的基礎》中思考了一個激進的觀點:如果意識不是大腦所做的特殊事情,而是所有物質所固有的特性,那意味著什麼?這種理論被稱為「泛心論」(panpsychism)。在新書中,戈夫為讀者梳理了這一理論的歷史,回答了常見的反對意見,並解釋了為什麼他認為泛心論代表了最好的前進道路。
  • 物質-能量-頻率-波-意識-粒子
    1,愛因斯坦的E=mc²,揭示萬物皆是能量,物質=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不同振頻的能量組成,超出感官外的我們稱之為無形(例如意識,思想,情緒),在感官捕捉範圍之內我們稱之為有形,事實上能量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有限的感官主觀地定義了物質和非物質。
  • 成人高考專升本函授政治要點整理:物質和意識
    成人高考專升本函授政治要點整理:物質和意識。1. ①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具體實物(如金、木、水、火、土、氣(看的見,摸的著));②形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原子; ③辨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2.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形上學; 設想沒有物質在運動:唯心主義;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3.否認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二元論觀點4.社會運動的物質承擔者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 物質和意識大膽假設,小心論證!
    然後派遣探測器和太空望遠鏡來舉證!由此邏輯我們可以假設意識或者潛意識非常重要來展開分析!東方文明講究「合」,西方文明講究「分」!造就當代西方科技下是把物質肉體和精神意識分開來研究的!認為物質就是物質,和精神沒有一點關聯,研究科學物理的不能和精神意識參與,否則那就是唯心超經驗的宗教迷信了!所以發展到當代,物質和意識分離程度也達到最大程度!
  • 物質水平極大豐富的時候真的會讓人精神水平提高嗎?
    當物質水平極大地豐富的時候,能會讓精神水平也得到提高,但不是絕對物質水平提升了的時侯,也一定的能讓精神水平得到提高的這種因果關係。萬事都或許有其正反的兩面性方向或者是多樣性的性質吧。這些表現能有多種形態,譬如有如下三種表現——表現之一:物質水平提高,的確是很利於有助精神水平提高的。當物質水平提高了的時候,物質豐富了,物質得到滿足了,相應的會沒太必要把更多時間去過多佔用於為保障日常物質需要上去了,人生還有何求呢,那當然是逐步有意識地去利用物質水平提升了的作支撐,去自覺利於精神水平的提升了啦。
  • 精神或物質,都是錯覺
    桌子的存在,就是桌子本身的物質結構,與我們的眼識二者結合的產物。這種存在,叫做緣起的存在。我們一直都認為,萬事萬物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就產生了唯物的觀點;有些人又認為精神是存在的,所以又產生了唯心的觀點。唯物的觀點從何而來呢?是依靠感官而產生的,視覺只告訴我們這就是物質,不會告訴我們這是你的意識,所以就產生了唯物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