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物質同時存在於變化,與人意識精神變化無關,難道不是嗎

2021-01-08 小棉花糖愛科技

作為人意識和思維的對象物質世界可以給出一個重要定理: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同時存在於變化,與人意識精神變化無關。當然對於一個具體運動的物質可以作線性的描述,但是以相關標準量化方式描述還是以物質相干性的力學量進行描述,這是有根本區別的。量子力學深刻地改變了物理科學的基本原則。傳統的知識體系認識論、方法論都是基於我們理性知覺的意識變化。但是對物質世界現象的感覺觀察與我們先驗形成的世界觀並不一致。就物理學而言,觀測是最高法庭。觀測是確定物理知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準則。如果發現宇宙的變化與運動與我們設定的「客觀「系不相符,就必定有主觀選擇性因素在其中作用,因為自然的定律只有符合自然的存在才歸屬於自然的本質。

早期邏輯學劃歸到心理學的分支,到了近代才形成了一門獨立學科。通過對傳統相關邏輯與量子相干邏輯的比較,我們確實看到了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缺陷:

(1)由於傳統邏輯學只研究思維形式,不研究思維的具體內容,因此是一門「純形式」的學科。它對任何具體的思維取向沒有主張和目標,只與人的意識和精神的變化相關,也稱相關性邏輯學。

(2)形式邏輯的基本範式與具體思維的真假無關,只是一種通用的邏輯形式符號是用來有效、準確地表達思想和意識的工具,無論是口頭形式或書面形式,只要合乎語法、順序,便對人們之間的交流有直接意義,可以使思想的表述者條理清晰,結構嚴謹便於理解。

(3)相關性形式邏輯是思維的工具、概念。名詞作為思維的元素和內容並不要求構成與客體物質世界的直接關聯,只要與「客觀」保持邏輯的一致性。因此概念的聯繫在邏輯上構成「命題」形式與表達的命題存在著相關性約定值,就能構成真假作用的判斷形式。邏輯並不從思想內容上研究真假,只從語言形式上確定種類、特徵以及各種形式命題之間的真假關係

(4)形式邏輯的有用性只是提供了一種思維的範式,思維的相關性表達工具,至於命題本身的真假,已超出了判斷推理的取值範圍,所以無法對命題的事實加以斷定,在相關性邏輯的基本價值取向上是否與自身保持一致自圓其說是正確唯的試金石。

在相關性邏輯形式的表述中,已往的實在論與現象論形式與內容之爭,經常把知覺性思維和感覺性思維由物質對象加以約束部分混淆在一起,由於在傳統哲學層面上無法區別思維中物質實在的「性質」,無法表述確定在思維中「客體」性質觀念的實在部分,因此所建立的思維邏輯都是以觀察者意識精神的相對性為轉移的世界觀。

面對物質世界的理論模型「當物理學不能證明物質世界的內在性質與心靈世界有所不同,心靈的與物質的事件很可能形成一個有因果關係的整體「由形式邏輯可以看出,目前的科學體系是對現象的物質世界形成的抽象性反映,由此形成的思維形式邏輯結構變化的本質內涵是一種由意識、觀念精神抽象思維過程決定的產物,各種決定論體系並不涉及來自外界嚴格物質對象的約束。就量子力學而言,合乎形式邏輯的體系只能引出與抽象性質相同的抽象概念,立足於邏輯的抽象相關性思維永遠也無法達到自然要求的精確度。

我們沒有理由斷定自然界物質運動的規律受控於人的意志。物理哲學並不關注孤立的精神現象,而是與感覺對象物質保持一致的觀念實在性。「認知科學所研究的是人類的認知能力及其性質,而認知本然地是一種對象性的精神活動,所以,認知這種精神活動本身必然是關於某個對象或事件的意向活動.」

客體與觀並不簡單就是客觀,因為這一概念無法區別觀念的實在還是客體物質實在兩者界限。是用理性去把握心靈的與精神的實在、並把它看成與實體物質保持一致的存在,還是區別開二者性質,以前的哲學家們選擇的是前者。知覺已經進入到了人的心理層面,無論怎樣理性的擴展與發揮都具有心理意向性特徵,如果將這種認識看成是與物質世界的同一,就陷進了物質與精神同一性的傳統認識論當中。將外部世界看成為我們心靈意識接可以表達的對象,以此建立的認識論體系為理性意志提供了認識世界最簡便的哲學途經。

並且由此判斷著研究目標的一切性質和可能。理性的世界觀的確定先後經歷著決定論、相對論到不確定性的物質觀表述,在此基礎上觀念的運動與變化和物質世界的運動和變化是兩個層面彼此無關的。在特定理性目標下的思考使其局部的東西符合某種判斷,以此確定出某種手段方法顯然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客體實在的哲學論題顯然超越出了思維與意識的知覺命題。這是量子相干論哲學觀最鮮明的哲學本質,客體物質的實在性,不再被觀念所約束,由於物質與精神不具有同一性質,我們稱之為客觀的內涵是可以分解的。

客實體觀的建立。實體觀儘管也是歸屬於人的意識和精神反映,但這種觀念要求與物質實體保持一致。要求被物質實體的對象所嚴格約束,這就是要求反映與被反映的物質對象,保持一致的邏輯規定。凡是記憶的孤立脫離開對物質對象反映的一切觀念都不再是客體觀。以此就可以嚴格區別開了客觀與客體觀的不同嗎?

完全可以這樣回答。另外實體觀真值反映論,還有一個特性:人類的意識和精神變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先後性特徵,人的精神活動隨著生命體物質的存在過程,世界被線性的先後感知認識記憶,這種線性的變化與思考所帶來的局限性與物質世界自然本質無關。因為當觀察者感覺與感覺對象物質性獨立於人的意識和思維時,宇宙的自然本質表現出一個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同時性。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一)
    如此設想孿生者形成意識的粒子運動具有某種共同性,所以雖然孿生者相距甚遠,乃至從小分開生活,但遭遇某種比較強烈的心理感受時,兩人意識中的粒子運動便有了相關性的可能。蓬萊先生在否定用量子力學解釋精神意識方面主要有兩個立論(假說),一是精神分子說可以存在,但精神量子說就不能存在。因為精神意識中的分子、離子不是量子。
  • 物質與意識之間,具備統一起來的可能性嗎?
    不是這個,就是那個,為什麼不可以既是這個,又是那個,自然界喜歡矛盾。——愛因斯坦記得上初中時,思想品德課上,會學到非常有名的一句話: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大概是多數人第一次系統地走近物質和意識的概念。一,真的只是物質是物質,意識是意識嗎?
  • 意識是物質的特徵,物質和精神是一性
    好吧,那就能夠以此來否定這樣的現象和趨勢嗎?梗是一個好梗,可是有些人想歪了。二、需要在量子水平上認識意識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識到,意識是在大腦的微觀下就出現的,在大腦神經層次上無法真正地了解意識。即真正要研究意識,要在微觀領域裡找,要在量子的層次上進行研究。
  • 世界的真相是物質還是意識?也許所有人都錯了
    題:世界的真相是物質還是意識?也許所有人都錯了!物質和能量不過是意識的表現形態,我好像找到四維空間的答案了!文/姜子說書《錯把妻子當帽子》這本書裡面,有24個神經失序的患者,其中有靈肉分離的人,也有完全不懂計算的數學奇才雙胞胎,讓人不禁懷疑這個世界是數位化的代碼,好似《黑客帝國》一般!
  • 唯物主義遭動搖:少了意識的參與,物質世界還存在嗎?
    物質世界,也同樣代指客觀世界,科學上將它定義為人的意識活動之外的一切物質運動的總和,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也就是說,意識不能主導客觀世界的存在,不管有沒有意識的存在,世界它就在那兒。以前的自然科學總是以最客觀的態度來看待世界,它不容忍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影響。但是,隨著量子力學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我們漸漸地發現,人的主觀意識或許就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少了意識的參與,物質世界或許根本不存在。
  • 趙磊 | 「存在決定意識」五問
    馬克思恩格斯指認歷史唯心主義「從天國降到人間」,並不是說歷史唯心主義與社會存在無關,而是說歷史唯心主義歪曲了意識與存在的關係。馬克思恩格斯說「德國哲學是從天國降到人間」,並不是說德國哲學與社會存在無關,而是說德國哲學沒有正確認識客觀實際,從而顛倒了存在與意識的關係。
  •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物質和意識產生·存在·消亡的方式】
    宇宙中,要麼不存在物質和意識,如果一旦出現物質和意識的產生和存在,那麼所有的物質和意識一定是矛盾的統一體,一定是以太極的方式產生和存在著的。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意識是通過1+1=2的方式產生和存在的,同時,所有的物質和意識也是通過1-1=0的方式消亡的,
  • 科幻原創小說《粒子人》是對人類靈體意識的解讀嗎?
    他們的觀點是,人的意識產生是與自然界「打交道」後產生的,是在不斷碰壁失敗後,糾正,再試,再糾正,這樣一個經驗積累過程。因此,物質決定論者認為,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將自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形成經驗和思想,這種思想存儲在腦子裡,也存在在生物記憶中,甚至外在地存於文字中。故而,人的意識是什麼?不是靈性,不是粒子靈體,而是來源於物質相互作用關係。他們的觀點,就是意識存在於物質之中。
  • 意識能從科學角度解釋嗎?意識可能是一種「物質」
    20世紀意識不是一個「嚴肅科學」的話題20世紀人們詢問神秘的意識內部世界是一大禁忌——這不是一個「嚴肅科學」的話題,而現今已發生很大的變化,人們普遍認為意識是一個嚴格的科學問題,同時,許多意識研究人員低估了研究挑戰的深度,認為我們只需繼續檢查大腦的物理結構,就能找出是如何產生意識的。
  •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三)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三)需要指出的是,從物質分析手段上科學研究意識命題雖然非常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詞性界清上準確使用意識概念的努力。因為自從意識這個詞語產生後,人們就在各自所指的含義上使用它,而我們為了討論交流與意識相關問題的效率,就必須按照實際使用意識概念的規範來統一限定其範疇。
  • 海洋物質變化過程
    節肢、腕足、蠕形、海綿、脊索動物等等一系列與現代動物形態基本相同的動物在地球上來了個「集體亮相」,形成了多種門類動物同時存在的繁榮景象……觀察今日的海洋,幾乎今日所有出現在我們視野中的生物所需要的元素它都有,而原始的海洋在科學家的研究中則是一盆稀薄的熱湯,科學家將生物的豐富當做了海洋物質元素豐富的原因,卻忽視了一個很基本的事實,生物是生存環境中的物質構成的,如果周圍沒有這些物質,那這生物就不會生成,如果沒有生物生成,海洋就不會豐富起來,就像人們所說如果花兒等到春天來了再開,如果春天等著花兒開了再來,那麼春天永遠都不回來,
  • 科學的發展是否唯一,意識或可改變物質,「修仙文明」存在嗎?
    但是隨著天文學的發展,科學家觀察太陽系中行星時,奇怪的發現行星都是在圍繞著太陽旋轉,於是科學界再次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這當然不是正確答案,只是因為地球和其他行星在太陽的引力場中,而太陽本身也在銀河系的引力場中,一環套一環總有更大的天體存在。
  • 辯證唯物論者對精神到物質,物質到精神的經典論述,文化誦讀
    辯證唯物主義者,是從物質到精神的認識。而從精神到物質的認識是修佛修道信主者的修心意識。宇宙之主,或者說是上帝。老百姓說是老天爺爺。而對老天爺爺的認識,或說佛道神的修煉意識是從修心信主的精神到物質的認識的體現。整個世界當中,一直以來就存在著,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相互矛盾的爭論。
  • 人的大腦能感應磁場的變化,「第六感」被證實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選擇,而且這些選擇往往是沒有對與錯的,所以有時只能憑感覺來做出決定,很多人經常會將這種感覺稱為「第六感」。為什麼會叫為「第六感」而不是第四、第七感呢?因為大多數的生物都有味覺、嗅覺、聽覺、視覺以及觸覺,五大感來感受外界的刺激。
  •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二)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二)我們不用否認精神意識在通常表現(表達)形式下的非物質性,但也應理解「形成」精神意識現象的本體(母體)仍然是物質性的;既然這裡存在物質,必然也是可分的,必然也有微觀世界,必然也有光電能量情況,必然就有了量子力學於此伸展拳腳的可能,為何不能探索呢。要知道,一種新思想的產生,往往就是在大膽假設耐心細緻求證中開始的。
  • 意識是什麼?人的意識是從無到有,還是永恆存在於宇宙中的?
    意識是什麼?人的意識是從無到有,還是永恆存在於宇宙中的? 記得小時候學習哲學,一直對物質和意識這兩個概念弄不清。哲學書上總會有這麼一句話:「物質是意識的基礎,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應。」對於物質,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就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真實存在的物品。
  • 意識不是幻覺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被稱為性質二元論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所有事物——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由相同的物質構成(比如夸克),但這些物質由於某種原因(注意這裡的模糊之處)在構成我們大腦時發生了一些變化,並因此產生了一些不存在於外部世界的全新性質。
  • 惱人的測量問題:意識真的能夠決定物質的存在嗎?
    例如,在測量之前,一個電子的位置,可能會在A點 ,可能在在B點,也可能在其它任意一點,它的位置是所有可能點的疊加;一旦開始測量,它的位置就確定下來,要麼在A點,要麼在B點,或者在其它某一點,位置的疊加態坍縮,只能出現在某一個點上。這裡有一個惱人的「測量」問題:測量為什麼會將不確定的狀態變成了確定的狀態呢?
  • 如此簡單,教你弄清楚意識、思想、靈魂、精神的概念和之間的聯繫
    因此意識就是大腦接收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的一個過程的產物,記住意識活動是過程,意識是產物,人有意識,動物也有。二、靈魂通常很多學者認為靈魂是宗教的產物,靈魂是人類超自然非物質的部分,靈魂並不具備科學的意義,靈魂是和肉體相對應的,靈魂是可以脫離軀殼而獨立存在的,對於這樣的說法我們甚是茫然,那如何去理解靈魂呢?靈魂真的存在嗎?
  • 人體與宇宙的奧秘,思維決定身體,意識決定物質
    所謂法,就是能以意念力引起變化的一種自然科學。人類可憑自我意識成為神明,或是用人類的意識控制物質運動,法者意識流的作用變化。人的意識體就是一部高精的陰性物質檢測儀,人就是宇宙的全息縮影。我們引為自豪的智慧老人老子、莊子,也是一再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完全和諧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