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二)
我們不用否認精神意識在通常表現(表達)形式下的非物質性,但也應理解「形成」精神意識現象的本體(母體)仍然是物質性的;既然這裡存在物質,必然也是可分的,必然也有微觀世界,必然也有光電能量情況,必然就有了量子力學於此伸展拳腳的可能,為何不能探索呢。要知道,一種新思想的產生,往往就是在大膽假設耐心細緻求證中開始的。如果我們僅僅只停留於書本知識,勢必很難進步呀。
按我的理解,量子並非粒子,但卻是粒子運動的基本度量單位。量子的定義為:一個物理量如果有最小的單元而不可連續的分割,就說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並把最小的單元稱為量子。量子力學則是講微觀世界裡粒子運動的規律性問題。它突破了牛頓宏觀經典力學的解釋範疇。量子不能直接理解為粒子。粒子是組成物質極小單元(如原子、質子等)的實體名稱。科學家至今發現的粒子類型非常繁多,所以,粒子是物質各種各樣最小單元的統稱,就像以動物來統稱那些能自主移動的生物一樣,而具體各種物質的最小單元卻依據其特點各有名稱,如強子、弱子等(在動物界則有獅子、豹子等)。
精神意識的粒子結構乃至量子力學的介入解釋命題目前似乎還很難準確解答,絕大部分思考都是處於假設推理的狀態。造成這種困局的原因還是比較清楚的,主要在於腦科學(廣義的)本身就是所謂的新興的科學領域,精神意識雖然可以推認它也產生於一定的物質條件,但作為精神意識樣品來講卻是無聲無色無味無形的「虛空」所在。即使要搞清楚產生精神意識的微觀物質結構,也會因為人腦精細鮮活等條件限制而難作物理性深入,所以任何研究一旦進入研究者本身的深處勢必受到研究者思想意識的幹擾而困阻多多了,這裡就會扯出量子力學先驅們所提到的測不準、迭加態等等觀察者的意識幹擾問題。
關於意識內涵的複雜性似應注意:第一,意識究竟怎樣定義,肯定是有爭議的。印象中,幾年前,樓主在一篇文章中的意識定義我就曾與其商榷過。你在這裡使用的意識概念,可能上升到了比較高級的思想狀態(嬰兒無意識)。但後面跟帖gzyz網友說到國外研究發現嬰兒有多種意識,這裡的意識概念卻與感覺、感受之類的意思差不多。這也是常用的意識概念,比如「張三(或者小狗小貓)(從睡夢中醒來或者受傷暈死後醒來)恢復了意識」。第二,嬰兒與成年人的意識肯定是有差別的,這有點就像植物的花蕾與果實的區別。它們的微觀粒子世界肯定是不同的了。第三,從嬰兒的意識到成年人的意識,肯定有一個飛躍。目前飛躍的表象是可以歸納的,但飛躍前後主體的微觀粒子世界究竟是如何變異的,卻很難搞清楚。第四,所以,量子理論如果能夠介入研究清楚嬰兒與成年人的意識差別——不是在一般的表象上作以區別——而是從意識產生的微觀物質運動特點上區別,可能即是又一次科學革命吧。
擲骰子的意念影響(作用)在一般常人來看還顯得難以相信,因為擲骰子意念影響的效果畢竟在短時間內很難明顯體現出來的。但意念對於平常生活的影響(作用)卻是俯拾皆是的事實。比如我就親歷過。我與妻子的感情一直很好。她很小時候就是我家鄰居。80年初我們開始明確談愛關係。當時我遠在外地鐵路部門工作,她在故城一家照相館工作,她說我幾乎每次回家她都有感覺(感應)。有次我出差回家後,便去照相館見她,卻望她正迎出大門等我呢。問她怎麼知道我回來了,她說她正在為相片作色,毛筆掉到地下,便彎身去拾起,卻聞到了我的氣味,瞬間便感到我回來了。
幾十年的生活經歷使我認識到,女性的感性、直覺和靈感是比男性更強的(幼年人則比成年人強)。我自己個人在這方面也有幾次經歷,但都是很小時候的事情。大約在六十年代初期七、八歲年紀。那時我媽還在,很是痛愛我這個滿仔,經常誇讚我如何有本事等等。我可能也是順著杆就往上爬吧。有兩次傍晚天氣很熱,我聽媽說熱,想讓她涼快點便講我要為她喊風來,隨即口裡「嗚嗚」地學風吹的聲音樣呼喊著,還高聲說「颳風下雨喲」。真的,一下子就天上就起風了甚至還下雨。後來媽在高興的時候,突然間臉色凝重了,便再也不許我這麼做了。我總在想,人的上述這種素性能不能從物質性的角度得到解釋,如何解釋,確實是非常重要高深的科學思考命題。而(物質的)微觀粒子世界以及解析其題的量子力學理論就是向此進軍的先鋒吧。
大約三年前,我也親眼目睹了狗等紅燈。那天我和妻子正走在人行道上,一條大狼狗獨自急匆匆超越我們前往。誰知前面一條橫路突然亮起了紅燈,大狼狗便趕緊匍匐在路這邊,眼睛緊盯著路對面的紅燈一動不動,直到紅燈轉換為綠燈後,它又迅即奔過馬路而去。我和妻子同時看到這種情形,可能我於此正有心思所以才反應快捷,手指著狼狗對妻子說,你看狗知道等紅燈呢。妻子露出驚訝的神色說,是的我也看到了。
這裡可能牽涉到如下問題:1、意識即大腦認知下的一種反應活動。2、有大腦就有意識。3、意識是高於知覺感覺的精神現象。4、人的意識區別於一般動物的意識可能在於其更深刻更豐富更複雜更抽象,這是由人的超強大腦所決定的。5、大腦微觀世界的微粒子運動是一個有待探索的重大科研命題。如果上述假設(立論)能夠成立,則很可能要與樓主所研究分析的意識命題發生碰撞和修正了。
你們說的科赫我沒什麼印象。倒是大約70年代中期,我剛從下放地招工上來時,讀過馬赫的《感覺的分析》,書不厚,大約十多萬字。書中內容也沒什麼明顯記憶。事實上我讀了不少書,大都不刻意去記憶它,只是喜歡聯繫實際廣泛思考(演繹、比對、歸納、綜合等)問題罷了。
人腦與動物大腦應該具有產生精神意識的共同性。所以,我們觀察、分析、研究意識問題至少應該有著這種共同性把握的基礎,然後再去針對人腦作進一步認識。意識的定義問題一般講首先應該是動物大腦意識的共同性所在。人腦意識的定義應該狹義得多。
拙稿說「意識是大腦認知下的一種反應活動」應可作為動物意識的初步定義。動物既然有大腦,則必然有大腦的活動有思想思維,也能認知世界,對外界事物做出大腦的反應活動。g網友所舉豹子不盡全力追捕兔子和竭盡全力追捕麋鹿的例子應是一種有意識(兔子不如麋鹿肥碩而划不來的檢驗性)的反應結果。
上述意識定義中的關鍵詞「認知」、「反應」等很有甄別的必要。認知、反應的詞性從本質上看,應該是一種主體性事物才能有的。換句話即是說,只有當事物自主地面對外界,根據外界變化的情況和自身需要來學習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才是意識產生發展的基礎。
而計算機等人工智慧機器雖然能夠針對外界不同情況做出相應的行為動作,但它在理論上能夠完全自主嗎,能夠根據各種各樣不同(設計者未預見)的外界情況來學習調整改變嗎?這是一個問題。同時從大腦微觀粒子運動(關聯主體整體益害性)角度看,則更是兩碼事了。
說穿了,科學(探索)的手段就是物質的分析,而佛學的方式卻似乎是精神的活動。將物質分析運用到精神活動看來會有許多始料未及的難關(鴻溝)。表面上精神活動的生命性不容其物質結構被破壞的外力介入,物質分析就遇到了倫理性的難關。
深層的問題則是物質分析的諸多假設和立論未必觸及到了精神活動的實質性內涵,未必吻合精神活動的內在方式。比如現有腦科學詮解思維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電的理論基礎就很粗略,相對於大腦神經元、神經纖維以及神經遞質及其聯繫運動所內涵的極其精微豐富複雜的精神意識活動來講就顯得十分簡陋不配而無法自圓其說(如腦科學運動相同而意識內涵卻不同——真善美與假惡醜的意識運動有怎樣的物理化學或生物電運動特點對應呢)),反倒是量子力學的微粒子運動理論能夠留下了廣闊的設想空間,才能近乎匹配以物質分析來解釋精神活動。但是,既然從立論到推論都屬假設性質,所以量子力學介入精神活動似乎還遠遠未達科學(重複試驗檢測)的層次,充其量僅是一個科學的試圖或者開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