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簡單,教你弄清楚意識、思想、靈魂、精神的概念和之間的聯繫

2021-01-08 最美的季節遇見你

引語:自從馮諾依曼研製了第一臺計算機之後,電子信息行業發展的速度非常的迅猛,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慧也相應出現,近年來人工智慧正逐步進入各行各業,以其高效、準確的特性,為各個領域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支持,同樣人工智慧也給哲學帶來了新的思考,因為人工智慧和我們人類的對比,讓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前人無法理解的一些哲學概念和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

一、意識

意識是一個很重要的哲學概念,理解了意識這個概念,我們才可以更好地理解靈魂和精神及其之間的關係。

意識的定義是:人類和動物大腦的一切活動及結果,即作為具有自覺性的思維。當然意識還有很多其他的定義,不列出來表述不清,說出來雜亂無章。那如何形象地理解意識呢?

假若把人比作一臺電腦,那大腦就是主板,而意識就是中央處理器的工作產物,也就是說意識是電腦獲得外界指令(信息)後作出的響應,在這個響應過程中會有指令的傳輸、指令的暫時存儲,指令的邏輯判斷,指令的執行,信息的存儲等一系列活動。

外界信息的捕獲,需要感官系統,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收到信息的衝擊,神經系統將這些信息傳遞到大腦,大腦的意識區就會進行一系列的存儲、邏輯判斷、信息反饋,並會調動原有的意識儲存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因此意識就是在大腦運存區的一個信息的活動,電腦是用集成電路來完成信息的處理和反饋,而人腦是運用生物分子來進行傳感、計算,形式不一樣,但是本質上一樣。

因此意識就是大腦接收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的一個過程的產物,記住意識活動是過程,意識是產物,人有意識,動物也有。

二、靈魂

通常很多學者認為靈魂是宗教的產物,靈魂是人類超自然非物質的部分,靈魂並不具備科學的意義,靈魂是和肉體相對應的,靈魂是可以脫離軀殼而獨立存在的,對於這樣的說法我們甚是茫然,那如何去理解靈魂呢?靈魂真的存在嗎?

人工智慧問世以後,我們把人比作一臺電腦,電腦的硬體部分就是實體的物質,就是人的軀殼,電腦的所有的軟體部分就是人的靈魂。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的確電腦中有很多遊戲、很多電影、很多好玩的程序,那這臺電腦就有一個有趣的靈魂,然而你買電腦的時候也會看外觀,纖薄、靈動、光彩、流線你都會考慮,所以有趣的靈魂也要有一個美觀的軀殼。

這樣來比較,那靈魂就是存在的,靈魂只是一種信息團,不是實體,也不是電磁波,只是附著在物質上的信息。電腦硬體到了使用年限徹底報廢了,那這個電腦系統中的所有軟體就無法再運行了,電腦上的軟體信息曾經存在過,可是隨著硬體的毀壞,電腦的軟體也就從這個世界上消亡了。靈魂也就隨著軀體的死亡腐爛而消亡,因此靈魂不可能出竅,也不可能獨立遊蕩在時空中。

當然有人說可以作鏡像把這臺電腦中的所有軟體都拷貝到另外一臺電腦,這是完全可以的,只不過在人的身上要這麼做還需要努力發展科學技術,屆時我們把自己的靈魂拷貝下來做成鏡像,那我們再培養出新的軀體,把我們的靈魂移植進去,這種觀點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

三、精神

精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心理狀態是變化的,因此精神狀態也是在變化的。

把人比作電腦,靈魂是整個軟體,那精神是什麼呢?我們電腦中的軟體很多,存儲的信息也是很多,那最能代表你這臺電腦的是什麼呢?那就是電腦的桌面,電腦的桌面就顯示了你的精神風貌,而電腦桌面那些最常用的軟體就是你精神的重要組成,因此精神屬於靈魂的一部分,靈魂是電腦上面所有的信息,而精神就是電腦信息裡面最精華的那一部分,反映在你的大腦中,那就是你的最具代表的面貌,內涵包括你的三觀,你的思想體系。

四、思想和精神的關係

瞬間的思想就是意識,意識的集合經過整理、歸納、總結後就成了思想;意識是一個指令片段,思想卻是一個體系;我們的思想總是在發生各種變化,有用的,沒用的,理性的,夾雜著情感的,積極的,消極的,激情的,頹廢的,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整個生命過程。

思想只是一個體系的段落,而精神就是最核心的中心思想;精神就是人的各種觀念,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從人的思想中提煉和濃縮的,就像房屋的框架或者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明顯的傾向,是具有系統化,體系化的東西。

因此精神就是體系化了的思想。

五、意識、靈魂和精神的關係

精神也是生物個體在生存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思想意識體系,意識對外界的反應,是一個膠片或者一組詞彙,思想是意識的集合,是一個由各種意識組成的片段或者文欄位落,精神是整個思想的全部體系化了的部分,靈魂是你所有收集到的信息的總和;而精神是靈魂中的固有的體系化了的一部分,是整個體系化的思想,所以把靈魂比作食物,那精神是糖醋排骨,剁椒魚頭、水果沙拉,是一部完整的有價值觀的影片或一篇含有寓意的文章。

靈魂是脫離肉體而凝聚的一種鏡像,這種鏡像隨著生命的終止和消逝也將崩塌而不復存在,而精神是一種可以抽離出來的思想體系,是人的思想體系的支撐框架,即使個體的人消亡或灰飛煙滅了,但他的精神可以繼續影響後來的人們,指導後來的人們。

所以孔子死了,孔子的思想意識活動終止了,他的靈魂也蕩然無存了,可他的精神思想體系依然被記錄下來,並被後人廣為流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精神是可以抽離出來被標榜的,通過其他生命個體的存在而延續,可以被記錄和刻畫的。

小結:本文將人腦比作電腦,通過硬體和軟體的對比,表述了我們所說的意識、思想、精神、靈魂的概念及其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區別,是非不辯不明,請大家不吝賜教,共同探討,才更有意義,你的精神是什麼樣的,請你說出來。

相關焦點

  • 揭秘人的意識和靈魂的本質
    人身體如同電腦主機、鍵盤、滑鼠這些硬體,而思想、靈魂如同電腦的程序軟體。人的思想意識是人大腦中帶電粒子、離子的運動形式,意識不是一個具體的物體,是物體的運動形式。我們把認識的對象分為事和物,稱之為事物,像眼前的一顆樹、一條河是物,那樹的生長、河水的流動就是事.
  •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三)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三)需要指出的是,從物質分析手段上科學研究意識命題雖然非常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詞性界清上準確使用意識概念的努力。因為自從意識這個詞語產生後,人們就在各自所指的含義上使用它,而我們為了討論交流與意識相關問題的效率,就必須按照實際使用意識概念的規範來統一限定其範疇。
  •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一)
    我感覺用粒子運動說來解釋諸如孿生感應和複雜複合的人性論更有根本性通俗易懂的便利。先要弄清楚意識是什麼?不能認為(人之)意識是虛空的非物質性的,而須將其看成是由一種微小粒子運動造成的(結果)。既然如此,才好理解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理論;才有了觀察者(意識)的介入,實質上是一種新的粒子運動的介入被觀察的微觀環境(受體),才出現了所謂的測不準問題,也才突破了牛頓經典力學的解題範疇。
  • 地球靈魂的進化和發展
    儘管沒有一個靈魂綁定特定星球,但地球靈魂可以說是此行星的土著。這是因為他們的成長和擴張大致與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增殖相一致。獨立意識單元出生時,在結構和可能性上,有些類似單一的物理細胞。正如單個細胞有一個相對簡單的結構,新生意識的內在運動是透明的。尚未確定太多的區別。他們腳下是無限可能的世界,包括身體和靈性。
  • 人類的到底有沒有靈魂,意識和思想到底怎麼產生的
    這個世界充滿了神秘,讓人類對整個世界的未知充滿恐懼和好奇心,因此才會去探索,動物植物處於本能去保護自己,他們不會有意識和思想。人類的思想和意識讓他對所有事物產生經行想像、認知和探索。這就是人類與其它動物的不同。
  •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二)
    造成這種困局的原因還是比較清楚的,主要在於腦科學(廣義的)本身就是所謂的新興的科學領域,精神意識雖然可以推認它也產生於一定的物質條件,但作為精神意識樣品來講卻是無聲無色無味無形的「虛空」所在。即使要搞清楚產生精神意識的微觀物質結構,也會因為人腦精細鮮活等條件限制而難作物理性深入,所以任何研究一旦進入研究者本身的深處勢必受到研究者思想意識的幹擾而困阻多多了,這裡就會扯出量子力學先驅們所提到的測不準、迭加態等等觀察者的意識幹擾問題。關於意識內涵的複雜性似應注意:第一,意識究竟怎樣定義,肯定是有爭議的。印象中,幾年前,樓主在一篇文章中的意識定義我就曾與其商榷過。
  • 宇宙同樣存在意識嗎?人類意識和宇宙意識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
    對於現代科學,甚至於對於整個人類來說,世界上存在著兩大終極秘密,一個終極秘密就是宇宙,另一個終極秘密就是人類自身的意識。而在這兩個方面,科學家們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大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只要揭開了兩個秘密中的一個,那麼可能人類就能夠解釋一切,了解所有的疑問和未知。
  • 對意識和靈魂的猜想…
    物質不滅,質能守恆,意識一旦發生就會在宇宙時空中轉換。人看不見幽靈,是因它超光速。物質是粒子的存在,意識則是更的小粒子。肉體是原子分子的存在,意識和靈魂是量子玄子的存在;原子分子構成有的世界,量子玄子構成無的世界。意識和靈魂超自然、超光速、超時空…存在於宇宙。超自然只是人類還沒認識的自然存在,人眼所看到的僅是世界很小的一部分。人感知不到,不等於不存在。
  • 量子糾纏,牽起靈魂之間的緣分?
    靈魂與量子,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是否有微妙的聯繫?這篇文章可能會讓你「腦洞大開」——量子科學已經觸摸到了靈魂的邊界?這讓研究量子科學的物理學家們一頭霧水,這是因為,量子科學,已經觸及到了靈魂世界!靈魂,即思想意識。人類對物質世界的科學研究已經很透徹了,但是對於靈魂世界,才剛剛開始。靈魂就是傳說中的不可分割的量子,獨立而恆在的個體!
  • 等離子體與靈魂精神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儘自己所能,通過每天冥想保持內心平靜的狀態,回到我們最真實和自然的狀態。並且還可以通過重新規劃我們的思想,來遠離我們接觸過的負面自我和精神控制。當我們擁有當下時刻的意識,清空大腦中的想法時,我們才是最真實的。當我們延長當下的自然狀態,就會體驗到恢復的力量,使我們的意識和身體恢復平衡。當這種能量平衡發生時,我們的物理身體的物質色波頻譜和頻率狀態,會被轉移到水晶模式和更複雜的顏色排列。
  • 人類靈魂有重量嗎?難道真的是21克
    「不管你是否恐懼,他都會最終降臨,在那一時刻,你的身體輕了21克」靈魂是什麼?目前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有科學家認為靈魂是主宰人的思想、行為、精神、感情等潛意識的一種未知的非物質因素,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靈魂,並能伴隨著其成長發生變化,隨著個體的死亡消失。但隨著近年,隨著量子理論及反物質理論的出現。有科學家認為:組成人類靈魂的粒子為反物質,也就是人類軀體的映射。
  • 思想的起源:自我意識的覺醒
    考古學家認為社會分層和等級制度早在2.8萬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因為不可能在埋葬每個人的時候都能有上千個花費如此漫長時間製成的珠子做陪葬品,否則就沒有時間從事真正的勞動了,而考古發現也事實如此。因此,用珠子做陪葬品的人有可能是某種宗教人士,人與人之間的裝飾差異化也表明早期人類具備的「自我」感開始出現。
  • 對靈魂和意識的遐想…
    意識作為一種物質能量的存在,也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物質不滅,質能守恆,意識一旦發生就會在宇宙時空中轉換。看不見幽靈,是因它超光速。物質是粒子的存在,意識則是更的小粒子。肉體是原子分子的存在,意識和靈魂是量子玄子的存在;原子分子構成有的世界,量子玄子構成無的世界。意識和靈魂超自然、超光速、超時空、超因果存在於宇宙。
  • 「精神胚胎學」有關人類個體與人類種系發展之間相似性的論述
    在那些持有機體主義觀點並能在更為廣闊的歷史領域裡進行概括和總結的思想家,都曾不同程度地發現了個體與種系之間可能存在的這種或那種相似現象,進而在更為普遍的意義上(如歷史文化)提出重演理論或對重演思想做出獨到的修改和論證。我們可以在維柯、黑格爾、恩格斯、列寧等大思想家的著作中看到這種情況。例如,維柯在他的「人類原則的新科學」中就提出了一種「歷史重演」的思想。
  • 人死後,靈魂躍遷到了高維空間?佛教是否定的
    在辯論一個事物的時候,麻煩請您先搞清楚最基礎的概念可好?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或者一些哲學著作中,經常提到「靈魂」一詞,比如,說「藝術家賦予了這座雕塑靈動的靈魂」「我看見了美麗的海倫,我的整個靈魂都在顫抖」等等,但這裡所述的「靈魂」,指的是哲學概念上的靈魂,意思是人類的某種思想活動,或者一種藝術上的造詣,與這個問答中所提的「人死後靈魂去了哪裡」的靈魂,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
  • 人工意識
    教機器的方法與教狗新技巧的方法幾乎相同:帶有懲罰和獎勵。教計算機懲罰和獎賞的概念,然後代替骨頭形的餅乾,它收到虛擬的獎賞以做出正確的反應。但是,如果一個系統能夠理解懲罰的概念,那麼它會感到痛苦嗎?如果一臺機器不喜歡正在做的事情並且具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它會掙脫並尋求報復嗎? AI的創造者會像父母對孩子的責任那樣對它的幸福負責嗎?如果AI可能遭受苦難,它應該擁有權利嗎?
  • 科學可以找到最小的靈魂粒子嗎?
    開始我覺得好笑,後來仔細分析,發現這不是一個簡單幼稚的問題,而是一種還原論思想。     還原論,也稱為還原主義。     還原論認為,複雜的系統、事物、現象,可以將其化解為各個部分,然後組合來加以理解和描述。
  • 全人心理學怎麼看待「靈魂」?
    儘管迄今為止「靈魂」的概念在科學界並沒有公認和共識,但在一定條件下,「靈魂」的概念也可以在心理治療的實踐中適當而有效地使用,就像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一樣。從全人心理學角度怎麼理解靈魂?
  • 物質與意識之間,具備統一起來的可能性嗎?
    ——愛因斯坦記得上初中時,思想品德課上,會學到非常有名的一句話: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大概是多數人第一次系統地走近物質和意識的概念。一,真的只是物質是物質,意識是意識嗎?關於物質的概念,不同的學科,也有不同的定義,化學上,物質是指有特定分子標識的有機或無機物質。
  • 人死後,靈魂躍遷到了五維空間?佛教是否定的
    此「靈魂」,非彼「靈魂」,請搞清楚基本概念很多人連最基礎的常識和邏輯都不懂,居然會大言不慚的反詰,比如他們說,「你說靈魂不存在,那麼一個人沒有靈魂的話,豈不是成為了行屍走肉?看來唯物主義者各個都是沒有靈魂的人啊!」對於他們這種耍無賴又無知的人身攻擊,我只能對此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