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朋友留言問我:電子是不是一種靈魂粒子。
開始我覺得好笑,後來仔細分析,發現這不是一個簡單幼稚的問題,而是一種還原論思想。
還原論,也稱為還原主義。
還原論認為,複雜的系統、事物、現象,可以將其化解為各個部分,然後組合來加以理解和描述。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還原論定義為:「在哲學上,還原論是一種觀念,它認為某一給定實體是由更為簡單或更為基礎的實體所構成的集合或組合;或認為這些實體的表述可依據更為基礎的實體的表述來定義。」
還原論,是經典科學方法的內核。還原論認為,將高層的、複雜的對象分解為較低層的、簡單的對象來處理,世界的本質便以簡單的形式呈現出來。還原論描述的世界圖景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簡單性。
牛頓將一切自然現象都化成簡單的力,宇宙萬物之間紛繁複雜的聯繫,就變得簡單清晰起來。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定律,囊括了地上的萬事萬物和天上的日月星辰,它們之間如何相互作用,都可以依據公式計算出來。牛頓讓人們明白了,是力在統治世界,而不是神在統治世界。在牛頓力學觀盛行的18、19世紀,還原論信念到達了頂峰,蒙昧時代認為宇宙是有機的、生命的和精神的觀念,被「鐘錶機器」的世界觀念取代。
現代物理學將世界的存在歸結於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複雜的世界可以還原成簡單的粒子;生物學家相信,複雜性的生命,可以還原為分子甚至原子,將生命運動形式歸結為物理化學的運動形式,從而可以揭開生命的奧秘;人類學將社會運動還原為低等動物的運動;心理學將複雜的心理意識活動,分解成簡單的「心理元素」,甚至認為「心理」就是大腦的肌肉收縮運動或腺體分泌,以致被譏笑為「沒有頭腦的心理學」。
還原論是一種本體論預設,其核心理念在於「世界由個體構成,世界整體功能等於個體功能之和」。
還原論者相信,客觀世界是既定的,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磚塊」構成,宇宙之磚的性質與相互作用從根本上決定了世界的性質。既然世界由不同層次的基本單元構成,那個最小的實體就是宇宙的本質與本原。
還原論者看到了事物不同層次間的聯繫,從低級層次入手去探索高層次的規律,本身也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但是,忽略了「整體功能大於個體功能之和」,簡單地用低級運動形式規律去代替高級運動形式規律,就成了機械主義。
還原論只可用於簡單事物,對於複雜事物而言,一旦被分割,將會因此喪失許多信息而失真。事物的複雜程度越高,因分割而失真的程度就越嚴重。例如,人體可以分割為許多器官,但認為人就是器官,就非常可笑了。
特別是涉及到宇宙中最複雜的心理意識活動,運用還原論方法更要慎重。
在量子力學裡,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粒子相互作用之後,便形成一個量子系統,也即形成了一個整體。
在微觀世界,根本找不到最小的物質單元。像電子、光子、夸克之類的物質粒子,被量子力學描述為一個「沒有大小的點」,微觀粒子之間沒有大小之分。
有一個問題:光子與電子,誰大?
你會想,一個電子可以吸收一個光子,當然是電子大啦!
但是,你不要忘了,在非觀測狀態下,電子和光子會以波的狀態存在。光的波長最大可以有幾百米,而電子的波長最大還不足1納米。這時候,你如何比較它們的大小?
有人會問:不是有一個最小的能量單元叫做「量子」嗎?
不錯,是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的時候,發現了能量是一份一份地傳播的,並將這個最小的能量單元稱為能量子,簡稱量子。但是,「量子」這一概念,只有在能量傳遞的過程中才有意義。量子並不是最小的物質單元,學習量子力學一定要搞清楚這個基本的常識,要不就會導致思緒混亂。
進入量子力學,還原論失靈了,整體論開始變得重要起來。
最後,我要明確地回答那位朋友,沒有最小的意識單元,電子不是靈魂粒子。
大腦是一個量子系統,且是宇宙之中最複雜的量子系統。作為量子系統,經典力學、電磁學和生物化學,只能解釋其部分的功能現象。
意識是大腦裡面的量子系統,發生複雜相干聯繫之後,湧現出來的。我們不能通過還原,找到最小的意識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