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

2020-11-26 天文在線

物理學家第一次使用質子撞擊電子時,觀察到電子被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反彈回的現象。這些核後來被稱為夸克,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夸克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最基本的組成粒子。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們來剖析物質,逐層探究其組成。

總體看來,物質很堅固且它的性質很容易被測量。然而,即使是一個6歲的孩子也能推斷出他精心搭建的沙堡是由數十億粒微小的沙粒組成的...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沙粒是由什麼構成的?

原子

剝去一層,你會發現一個整齊有序的原子結構。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希臘人提出的,他們認為物體可以被無限地一分為二,直到剩下一個獨立的、不可分割的物質點。這個微小到難以想像的單位不能再分割了,因此被稱為「原子」,源於希臘語的A-tomos。A代表「不」,tomos代表「可切分的」或「可拆分的」。

圖源:scienceabc

令人驚訝的是,這一理論並不成功。大多數關於基本成分的文獻都丟失了,它們在幾個世紀後被找回。大約兩千年後原子才被確認為一個真實存在的基本物理對象。

化學家約翰·道爾頓在19世紀時對氣體進行了一系列巧妙的實驗才使得這一推測最終得到了證實。原子的平均直徑約為50納米,即一粒沙子的百萬分之一。然後原子就成為了人類所知的最小的粒子。

亞原子粒子

到了1897年,J.J.湯姆森先生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了更基本的東西——電子!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發現,電子技術的先驅們對此感激不盡。一個電子的「平均」直徑是10^-13釐米,比一粒沙子小20000億倍。

由於原子呈電中性,湯姆森認為電子的負電荷一定被嵌入其中的一小塊正電荷所抵消了。這就是著名的「葡萄乾布丁」模型。

然而這個想法被有力地駁回了。1911年,盧瑟福用α射線轟擊一片薄薄的金箔,發現原子的大部分是空的,但原子中央有一個正電荷。他把中央部分稱為原子核,並把帶正電荷的粒子命名為質子。據測量,質子的「平均」直徑比電子的「平均」直徑小三倍,但它的質量比電子大1837倍!

盧瑟福還假設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類似於太陽系的行星模型。但是在這兩個模型中,中央實體與依附其存在的實體之間的距離存在著天壤之別。

圖源:scienceabc

好景不長。不久,化學家們發現了同位素——這些元素的化學性質難以區分,但它們的原子質量不同。一對同位素似乎含有相同數量的質子,但它們的總質量存在差異。

對此,盧瑟福認為存在一種新的基本粒子,比質子略重,但呈電中性。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了這種基本粒子——中子。中子和質子的大小相同,但質量大約是電子質量的2000倍。

至此,我們還能進一步分離物質嗎?難道10^-14釐米還不夠小嗎?事實上,這確實還不夠小。

夸克

為了尋找比電子、質子和中子更微小的粒子,我們製造了粒子加速器。

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內的粒子碰撞

圖源:Seeker / Youtube

加速器以極高的速度粉碎亞原子粒子,使它們的成分暴露出來。這類似於研究一臺電視機的內部結構,把它從20層樓高的樓頂扔下去,然後仔細檢查破碎的部件。

當物理學家們第一次開始將電子與質子碰撞時,他們觀察到電子被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反彈。科學家發現,這些硬核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這些基本粒子被稱為夸克,夸克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基本粒子。我們已經寫了一篇更詳細、更引人入勝的文章,專門討論夸克的性質和行為。你可以在這裡找到。

但是我們還能夠進一步挖掘下去嗎?

原子的基本微粒

不能再小了。夸克是我們用沙粒進行科學探索時遇到的最小的實體。實際上應該是夸克和電子。可為什麼是電子呢?

圖源:scienceabc

與其他粒子不同的是,電子仍然被堅定地認為是一個真正的基本組成粒子。它沒有辦法被分解成更基本的成分。然而,如果電子和夸克是基礎粒子,夸克又存在於質子中,那麼電子的半徑怎麼會比質子的半徑大三倍呢?

亞原子粒子的半徑是我們基於某些假設來測量的。例如,當一個電子的質能勢被假定完全包含時,它的半徑就會比質子的半徑大。基於質子與電子的質量比,我們可以較準確地計算電子半徑。

利用這些比值,我們發現一個電子的半徑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小十倍左右,大約十億分之一的十億分之一釐米或者10^-17釐米。

圖源:scienceabc

這便是為什麼我一直用「平均」這個詞來描述這些粒子的物理性質。半徑是一個維度結構,與實際半徑無關。

對於夸克,我們也沒有進展。他們不能被進一步分離。即便被分離了,也不會持續太久。分離持續的時間只有十億分之一秒!分離一對夸克所需的巨大能量使得它可以形成兩個夸克。

圖源:scienceabc

不要被這些能量嚇到。可以試著這樣想……你實際上是在試圖撕裂現實的本質。

為什麼我們對於「尺寸」的概念是錯誤的?

當我們問這些問題時,腦海中浮現的亞原子粒子的圖片其實是錯誤的。「粒子」這個詞經常讓人聯想到物理教材中無處不在的小鋼球或小撞球的圖片。然而,在如此微小的維度上,它們的結構和活動根本不像我們的日常經歷。

在量子力學領域,形狀的定義並不簡單。它們的物理性質無法精確測量,它們在特定區域的存在只能通過概率被定義。

圖源:scienceabc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是設法進行了一些精明的研究以估算夸克的大小。我能找到的最新的近似值是10^-18釐米,和電子在同一個數量級。

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認識到,標準模型,即粒子物理學中的寶石,並不是用亞原子粒子的大小或質量來描述它們,而是用它們的能量來描述。質子或中子沒有固定的形狀或體積——它的體積是由其組分所被限制在的空間大小決定的。

夸克、電子或任何其他亞原子粒子都只是聚集的能量。它們沒有特定的順序,而基本粒子,如夸克和電子,則被認為是點狀的。它們沒有維度,被認為是空間中的一個沒有維度的點。把它們當作點只是一種有用的簡化,因為不存在相反的證據。

圖源:scienceabc

基於這些考慮建立的模型以驚人的準確性成功地獲取了迄今為止所有已知的信息。它被認為是任何領域中最精確的理論。當然,這一假設,就像科學上的任何假設一樣,並不害怕在新的假設出現時被推翻和拋棄。只要有證據,科學家們並不擔心會再次回到起點。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粒子的內部探索會不斷進行下去。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sciabc-達拉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物理學家的回答讓人意外
    這些核後被稱為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的粒子。夸克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最基礎的粒子。那麼,下一個問題,沙粒又是由什麼構成的?那時原子是人類所知的最小的粒子。 亞原子粒子 當然,直到1897年,J.J.湯姆森爵士深入發掘,發現了更基本的東西——電子!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發現,電子技術開拓者們對此感激不盡。一個電子的「平均」直徑是0.0000000000001釐米,比一粒沙子小2000億倍。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這些小硬核被稱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比質子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它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組成物質的基礎。下一個問題是……沙粒是什麼組成的?原子是當時人類所知的最小的東西。 亞原子粒子 直到1897年,J.J.湯姆森(Thomson)對物質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索,發現了更根本的東西——電子!這確實是一項革命性的發現,電子技術的先驅者對此深表感謝。一個電子的「平均」直徑竟然是0.0000000000001釐米,或者說比一粒沙子小2000億倍。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這些小硬核被稱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比質子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它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組成物質的基礎。下一個問題是……沙粒是什麼組成的?原子是當時人類所知的最小的東西。亞原子粒子直到1897年,J.J.湯姆森(Thomson)對物質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索,發現了更根本的東西——電子!這確實是一項革命性的發現,電子技術的先驅者對此深表感謝。
  • 所有最小的粒子真的是基本粒子嗎?
    越來越小的距離尺度揭示了更基本的自然觀,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理解和描述最小的尺度,我們就能理解最大的尺度。從根本上說,宇宙究竟是由什麼構成的?有沒有可能存在最小的基本粒子,或者一組基本粒子,我們既可以用它來建造我們整個宇宙的所有東西,又永遠不能被分割成更小的東西?
  • ​現代科學十大未解之謎 TOP10:存在「最小粒子」嗎?
    那時原子是人類所知的最小的粒子。亞原子粒子當然,直到1897年,J.J.湯姆森爵士深入發掘,發現了更基本的東西——電子!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發現,電子技術開拓者們對此感激不盡。一個電子的「平均」直徑是0.0000000000001釐米,比一粒沙子小2000億倍。
  • 上帝粒子是什麼?它才是最小的粒子?
    2013年的粒子對撞實驗不知道各位還有印象嗎?上帝粒子已經被發現了嗎?它有可能製造出小型黑洞嗎?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所謂的希格斯玻色子究竟指的是什麼?它緣何能引起學術界和坊間如此多的輿論。1,它存在的空間場使得這個宇宙得以不斷的推演!因為有了時空場才有了時間場應該不難理解吧?
  • 是否存在最小的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就是最小的意思,也是不可切分的意思。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就是物質能否無限分割,這個與科學水平有關,基本粒子的層次大小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原子模型上面對基本粒子歷史作了簡單介紹,下面正式回答一下:按照量子力學,物質不能無限分割,理論上認為普朗克長度是最小的尺寸,其大小為1.616229(38)x10^-35米,任何小於普朗克長度的尺寸都是沒有意義的。
  • 除光以外,我們所知的宇宙間移動速度最快的物體是什麼呢?
    它的觀測結果震驚了天體物理學家(因此得名),他們估計它的能量約為3億TeV;相比之下,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質子所獲得的能量最高為6.5 TeV,洛倫茲係數為6930(這仍然非常快——在LHC質子的參照系中,一秒鐘相當於我們的近兩小時)。事實上,自從第一個已知的現象以來,我們已經記錄了至少72個類似的事件,所以這不僅僅是一個虛假的現象。
  • 最小的粒子是什麼,既然那麼執著物質存在,就把它找出來
    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公元前四世紀的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認為,物質是連續的,人們可以將它無限地分割下去,我們永遠也得不到一個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顆粒」。但很早就有人懷疑「物質可以無限分割」的觀念,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相信最小顆粒是存在的,他把這種粒子叫做「原子」。
  • 盤點這個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排名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暗含的光滑的空間幾何在該尺度下是會被量子漲落所破壞的;Planck Lengh,普朗克長度,10^-35m,比它更小的程度沒有物理意義。同時,這也是弦理論的維度。與質子這類的粒子比較,普朗克粒子是極小極重的粒子,比現在未知的夸克,希格斯粒子,中微子,引力子等等還要小很多。許多物理學家認為普朗克粒子會因為霍金輻射而消失不見。依照理論估計,普朗克粒子的壽命只有 10E-43秒,或 普朗克時間。這麼極短的一霎那時間,目前尚無法成功地測量。
  • 粒子對撞機對我們有什麼用?
    比如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和高能所所長王貽芳就主張中國建造,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卻持有相反的態度。先不管到底誰的見解更有道理,我們先來看看到底粒子對撞機是何方神聖?它又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到底有什麼作用?通俗來說,粒子對撞機不過一種設計為高能粒子相互碰撞的機器。
  • 什麼是粒子,組成萬物的基本粒子又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原子,那麼原子又是怎麼來的,原子是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那麼質子、中子和電子又是怎麼來的?它們是不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組成萬物的最基本的粒子是什麼呢?有沒有最小的粒子?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粒子,粒子的定義是什麼。
  • 天文小知識:揭秘,我們所知道的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冥王星,曾經是最小的行星,現在被命名為矮行星),而且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與太陽的距離為4600萬公裡(近日點)至7000萬公裡(遠日點)。
  • 構成我們的物質到底是什麼
    但大自然並不是用這種方式組成所有的物質,當然現在的我們也都知道,這並不是最基本的物質組成。 分子是由原子組成,每個原子都包含非常小的原子核,和圍繞著原子核旋轉的電子。原子 當然,質子和中子也不是最小的粒子,每個質子和中子裡面都有三個更小的粒子,被稱為夸克。
  • 構成我們宇宙的基本粒子是什麼?看完你肯定會明白
    這就構成了如今粒子物理的面貌。基本粒子究竟是什麼?它們有著怎麼樣的分類與構成?基本粒子是什麼基本粒子是指人們認知的構成物質的最小或/及最基本的單位,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也就是說在不改變物質屬性的前提下的最小體積物質。它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且並不會因為小而斷定它不是某種物質。
  • 解釋:基本粒子是什麼?
    當我們能夠用越來越強大的顯微鏡觀察世界時,自然會想知道這些物體是由什麼組成的。我們相信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這樣的物體:亞原子粒子,或者沒有尺寸的基本粒子,它們不可能有亞結構。我們現在試圖解釋這些粒子的性質,並努力展示這些粒子如何被用來解釋宇宙的內容。有兩種類型的基本粒子:物質粒子,其中一些結合在一起產生我們周圍的世界,和力粒子-其中之一,光子,負責電磁輻射。
  • 知新科普:夸克真的是組成物質的最小部分嗎?
    眾所周知,構成原子核的是粒子、質子和中子,它們都是非常非常微小的。但是,科學家們說這些亞原子粒子本身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而那些粒子被稱為「夸克(quarks)」。理論物理學家解釋道,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夸克是物質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我們周圍所有物質的基本組成部分。就像電子和其他輕子一樣,夸克似乎沒有任何結構,但它看起來已經是不可再分割的了。那麼夸克到底有多麼微小?似乎想要表達它們的估計大小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 科學家探索宇宙起源 尋找最小的粒子
    科學家在這裡努力解答生命的最大謎題: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在CERN,也就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工作的物理學家正在埋頭研究像反物質、暗物質,以及宇宙如何運行等問題。這臺機器看起來像一艘太空船,而它就像太空船一樣,正在幫助科學家前往他們從沒有去過的地方,以追求破解科學迄今無法解釋的:宇宙的起源。
  • 粒子對撞機歷史回顧與展望 | 「小粒子 大宇宙」科學公開課
    那麼氫和氧又是什麼呢?我們管它叫元素。或者說,大家非常熟悉的門捷列夫化學元素表,表裡面就是分子、原子的一個基本的構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原子的很小的一個內部結構,外層有外部電子。原子核的結構又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比如像質子、中子,都是由夸克構成的。目前在物質深層,或者說物質結構的深層次研究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 用最重的黑洞去探測最輕的粒子?
    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清晰看到了靠近黑洞表面的輻射圖像,輻射環內部的陰影則是目前關於黑洞這一理論概念的最直接證據。這一成果依靠的是事件視界望遠鏡無與倫比的高解析度。我們知道,望遠鏡口徑越大,成像清晰度越高。比如你的小雙筒望遠鏡可能只能看到月球上的坑坑窪窪的環形山,而哈勃望遠鏡如果去看月球的話可以看到足球場那麼大的物體。然而製造大望遠鏡技術上還是非常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