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探索宇宙起源 尋找最小的粒子

2020-07-09 雜談人生的成長


科學家探索宇宙起源 尋找最小的粒子

2016年2月16日位於瑞士日內瓦近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對撞型粒子加速器

在法國和瑞士邊界地下一百米,位於日內瓦的附近,有一條二十七公裡長的隧道,叫做大型強子對撞機。

科學家在這裡努力解答生命的最大謎題: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在CERN,也就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工作的物理學家正在埋頭研究像反物質、暗物質,以及宇宙如何運行等問題。

這臺機器看起來像一艘太空船,而它就像太空船一樣,正在幫助科學家前往他們從沒有去過的地方,以追求破解科學迄今無法解釋的:宇宙的起源。

他們可以確認理論物理學家預言的最小粒子的存在,並將原子的基本結構中的質子加速到接近光速,他們還可以創造反物質,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問題他們都了解。

科學家認為,在宇宙起源的所謂「大爆炸」,物質和反物質或負物質所產生的數量是相等的。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物理學者魯迪文·瑟德說:「原則上,如果兩者之間的區別僅僅是電荷,它們應該會重新結合,只剩下輻射。然而,我們在這裡,我正在和你說話,因此,這意味著在某個時刻,物質兼併了反物質,而這一定是因為物質和反物質之間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差異存在。」

尋找這些差異是CMS緊湊渺子線圈合作組織工作人員的任務之一,CMS是歐洲粒子實驗室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四個主要研究點之一。

質子包的束流進行圓周運動,以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行進,當物理學家做好準備,讓束流完成聚焦,然後讓它們在圓周的四個實驗地點之一發生對撞。

歐洲粒子實驗室束流部門操作團隊主管倫德·斯泰倫博格說:「如果我要讓沒有聚焦的束流碰撞,就像我的手指在這裡碰撞的可能性非常小。在試驗的任何一端,我們都將啟動聚焦磁鐵,把束流壓縮到很小的尺寸,這樣一來發生碰撞的可能性會增加。」

環繞電路的兩個束流當中的兩千億個質子,只有一百個會發生碰撞。

但目前,對撞機和它的相關實驗正處在為期兩年的維修和升級的關閉期,這種情況每三年發生一次。

美國之音因此有機會一窺外界難得見到的世界,而對科學家來說,這是個充電的機會。

CMS 合作組織物理學者兼副發言人帕特裡夏·麥克布賴德說:「我想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機會。我們正在研究改善探測器的方法,進行維修,安裝新的探測器,並為未來操作做準備,我們希望這個實驗能進行到2035年。」

CMS 緊湊渺子線圈合作組織有四千名左右的科學家,他們來自五十多個國家,包括歐洲各國、印度、中國、韓國、埃及,中東其它地區以及俄羅斯。

麥克布賴德說,科學家雖然喜歡實驗結果證實他們的預測,但,當結果不符時,他們也喜歡,因為這可能說明宇宙如何組成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因為許多事情還無法解釋。

相關焦點

  • 尋找「上帝粒子」 答案有望改變對宇宙的理解
    這一粒子能夠解釋質量的起源   希格斯玻色子是科學家按照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存在的一種粒子,最早在1964年由包括希格斯和恩格勒等在內的6位物理學家提出。這一粒子的使命是:解釋質量的起源。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國明說,為解釋物質的起源,物理學家假設了一套標準模型。
  • 探索上帝粒子與質量起源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與眾不同,特別引人注目,因為這個上帝粒子無比關鍵,它是宇宙中一切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7月 4日新聞發布會現場, 83歲高齡的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 •希格斯 (Peter Higgs)禁不住老淚縱橫,在長達 45年的耐心等待之後感嘆道,「這真是我生命中最不可思議的奇蹟」。
  • 破解宇宙線起源「世紀之謎」 中國「拉索」拉開科學探索序幕
    這也意味著核心目標為探索宇宙線起源這一「世紀之謎」的中國「拉索」,已拉開科學探索的序幕,開啟它與另三大國際宇宙線研究中心攜手破解宇宙線起源及宇宙演化和暗物質等研究的徵程。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長張雨東(前右)、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長羅小安(前左)共同為中科院高能所天府宇宙線研究中心揭牌。 孫自法 攝  宇宙線是什麼  既然「拉索」以探索宇宙線起源為核心科學目標,那麼,宇宙線是什麼?探索它有何意義?
  • 回到塵世:探索宇宙發現我們的起源
    宇宙中的塵埃有什麼研究價值?可以反映怎樣的真相呢?我們要不要繼續研究呢?穿越塵埃,找尋生命,證明自我。家/外星人 + 不明飛行物,不尋常的科學,無法解釋的奧秘,宇宙中的塵埃:探索宇宙,發現我們的起源。還有一些奇怪的希望能進行深入研究小行星,塵埃的斑點,以及七個極有可能來自另一個星系並且保存著微小的生命形式粒子。在尋找生命的路上,我們步履不停。在這種情況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是否有其他人在研究我們,他們希望聯繫嗎?不幸的是,他們可能對我們完全不感興趣。也許在他們看來我們很無聊,只是一群傻子。
  • 捕捉高能粒子,大科學工程LHAASO探索宇宙奧秘
    整個觀測設施由電磁粒子探測器陣列、繆子探測器陣列、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廣角切倫科夫望遠鏡陣列等組成。它的目標是捕捉宇宙中飛來的高能粒子。按照建設計劃,LHAASO到2021年才能全部完工。可到今年4月底,由1800個探測器組成的、靈敏面積達22500平方米的一號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兩臺廣角切倫科夫望遠鏡,180臺電磁粒子探測器和80個繆子探測器已經建好,具備了初步的觀測條件。迫不及待的科學家們採用了邊建設邊運行的模式開始了他們的科學探索之旅。
  • 尋找上帝粒子:一場漫長的狩獵遊戲
    而質子與中子的質量非常之小,以至於每一克物質,都包含了將近一億億億個質子或中子。雖然質子與中子如此之小,但它們仍然不是人類微觀探索之旅的終點。20世紀60-70年代,科學家們逐漸意識到,質子與中子仍然有內部結構。每一個質子或者中子都是由3個更小的次級結構組成。
  • 希格斯粒子也沒什麼:科學家正在尋找夠拿5次諾獎的粒子
    但是與 Goertz 現在所尋找的粒子相比,希格斯粒子可謂相形見絀。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解答了「其他基本粒子是如何獲得質量的」這個科學難題。但 Goertz 所追尋的粒子能夠一舉解決物理學中的五個重大問題,從次原子粒子的運作方式到宇宙起源的奧秘,再到神秘的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等等。
  • 最遠的星系被發現,它的身世與宇宙起源有關,科學家極為重視
    我們人類研究銀河系對於宇宙起源的探究的幫助是比較小的,因為銀河系對於宇宙來說實在是太年輕了。人類科學家只有研究那些與宇宙誕生時間點鄰近出現的星系才會對研究宇宙起源有所幫助。而科學家們也在盡力的尋找那些與宇宙一起誕生的星系。特別是對於銀河系之外的星系。在觀察河外星系時,我們人類用得最多的觀察方式就是「掩星法」。
  • 宇宙有沒有邊界呢?讓我們從宇宙起源開始探索
    隨著我們探索的範圍越來越廣,我們看到了太陽系、銀河系,甚至宇宙,範圍越來越大。而現在,許許多多新的理論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大到超越我們的想像,我們在尋找宇宙的邊界時可以了解到什麼?他們還發現,這些星系中許多正在離我們而去,離得越遠,他們離去的速度就越快這一發現,激發了全新宇宙模型的提出,一個充滿了無數星系的宇宙,並且,宇宙一直在擴張。因為來自這些遙遠星系的光需要花費幾百萬甚至幾十億年才會到達地球,天文學家的研究越深入,他們探索的宇宙歷史就越發久遠。
  • 對宇宙起源的探索:大爆炸理論、神造說
    1.3 宇宙大爆炸理論除了認為宇宙恆定理論之外,也有宇宙在變化的理論假說。其中宇宙大爆炸理論是最為人所知的,而且幾乎成為人類的常識。「大爆炸宇宙論」(The Big Bang Theory)認為: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 掌握宇宙生死的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比原子小卻能毀掉一切
    引言:在現實的宏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由微觀世界的粒子組成。而在很多人看來,微觀世界裡最微小的粒子應該就是原子了。其實不然,還有一種粒子比原子還小。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它是一種能夠主宰宇宙命運的粒子,因此被稱為「上帝粒子」。
  • ...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
  • 或許是宇宙最深奧問題:宇宙大爆炸的純能量是如何轉化為物質的?
    科學家已經完全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大多數突破性的進展都是在地球上完成的,這些進展使我們能夠探索外部世界,揭開引力的秘密,發現宇宙本身的起源。不過,我們探索得越深,就越會發現更多更深奧的問題,我們已經問了幾千年的問題:我們從哪裡來?
  • ...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
  • 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如何揭秘宇宙起源?
    原創 見文末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1912年美國物理學家維克多·赫斯利發現,地球大氣中存在的帶電高能粒子,其實來自遙遠的宇宙,而這些粒子也因此被命名為「宇宙射線」。那麼,宇宙射線中到底都有哪些粒子,人類又如何探測宇宙射線呢?
  • 下一個上帝粒子:發現宇宙中微子將成焦點
    原標題:下一個上帝粒子:發現宇宙中微子將成焦點      中微子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新科學家報導,在深空尋找中微子或可能為我們研究宇宙提供新的展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雷·賈亞瓦哈納(Ray Jayawardhana)這樣說道。
  • 加拿大科學家提出宇宙起源新理論
    加拿大科學家日前提出了有關宇宙起源的新理論,認為我們所認識的三維宇宙可能起源於一顆毀滅後變成四維空間的恆星。當前最流行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 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重啟 尋找神秘粒子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歐核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相關部門負責人博爾德裡(Frédérick Bordry)昨天在瑞士調控中心發出這樣一條推特,在經歷兩年停機維護、加固升級及數月重啟準備後,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當天正式開啟第二階段運行,物理學家們又開始新一輪的尋找神秘粒子之旅。
  •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宇宙塵埃起源新學說,或由氣體粒子碰撞產生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宇宙塵埃起源新學說,或由氣體粒子碰撞產生  CHEN • 2021-01-12 17:19:39 來源:前瞻網 E930G0
  • 科學家探尋宇宙起源,模擬宇宙大爆炸,稍不留神將產生人造黑洞!
    科學家探尋宇宙起源,模擬宇宙大爆炸,稍不留神將產生人造黑洞!我們用眼睛看到的只不過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已,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還有一個全新的世界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範圍,我們將其稱為宏觀世界,它有很多非常細小的微小的,人類用眼睛看不到的,就是微觀世界,在微觀世界中可能蘊藏著更多的奧秘,通過對微觀世界的研究或許可以解開整個宇宙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