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如何揭秘宇宙起源?

2020-11-23 澎湃新聞

原創 見文末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1912年美國物理學家維克多·赫斯利發現,地球大氣中存在的帶電高能粒子,其實來自遙遠的宇宙,而這些粒子也因此被命名為「宇宙射線」。那麼,宇宙射線中到底都有哪些粒子,人類又如何探測宇宙射線呢?我國在探測宇宙射線的道路上,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克服了哪些困難呢?

9月21日,「走近科研團隊,感受科技魅力」線上直播活動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協辦,並得到北京廣播電視臺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共同支持。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水切倫科夫探測器列陣負責人陳明君,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廣角切倫科夫望遠鏡陣列負責人張壽山,清華大學副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為核電子學、自動控制、嵌入式系統和數據採集,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時鐘系統負責人龔光華。他們分別從自己的工作領域,為觀眾分享了高能粒子方面的知識。

什麼是宇宙射線?

宇宙射線是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它的主要成分是帶電粒子,例如質子、氦核、碳氮氧、鎂鋁矽、鐵核等元素和少量的電子,還包含少量中性粒子例如光子和中微子。

宇宙射線至今已經被發現有100多年了,最高能量高達1021(十萬億億)電子伏特。現在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能把粒子加速到的最高能量為1013(十萬億)電子伏特。宇宙線射線的最高能量比人工加速器的最高能量高達一億倍。

對宇宙線的測量分空間直接測量和地面間接測量。直接測量實驗需要人造衛星或高空氣球來運載探測器,把探測器運載到大氣層之上,避免宇宙射線和大氣層之間發生反應。我國的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就屬於直接測量實驗。

科學家們在地面上擺放幾百平方米,甚至到幾千平方公裡的探測器陣列,來測量能量在百萬億電子伏特以上的宇宙射線。在地面上擺放探測器陣列來測量宇宙射線的方法被稱作地面間接測量方法。例如我國正在建設的,位於四川甘孜州稻城海子山的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LHAASO)實驗,就屬於地面間接測量。

LHAASO拉索,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

簡單來說,高能宇宙線的起源問題,從1912年我們發現它的存在,就一直未獲解決的世紀難題,比如說典型的宇宙線,可以有1013電子伏能量,遠高於我們人類加速器可以產生的能量,那麼,如此之高的能量又是從哪裡的來的?是怎麼得到的呢?我們的「LHAASO」的科學目標就瞄準了這裡。

我們所知道得宇宙線主要是高能光子(也稱之為γ)、質子和其它各種穩定的原子核,這些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高能宇宙線原初粒子,會與空氣中的原子核相碰撞,連續發生強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產生大量次級粒子。這個從一個高能宇宙線原初粒子,在大氣中級聯產生出大量次級粒子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廣延大氣簇射(EAS),也是我們LHAASO探測的主要物理過程。

原初宇宙線到達地球的大氣層中,產生大量次級粒子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

在LHAASO的近方圓1.3平方公裡、布下近萬通道的探測器,將探測到這些次級粒子,我們將通過詳細測量廣延大氣簇射中的次級粒子數據信息,追溯出高能宇宙線粒子的特徵,再追溯到高能宇宙線粒子的「源」,從而研究高能宇宙線的產生機制。

最近的LHAASO觀測站航拍圖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

LHAASO由於需要測量高能宇宙線的探測需求,對站址有很多的特殊要求。團隊反反覆覆,曲曲折折,歷時五年跑遍了西藏、青海、雲南、四川等地選址。最終,美麗的四川稻城海子山以高海拔、交通便利、電力穩定、水資源充足和地方政府強有力支持等優勢勝出。

LHAASO項目選址的曲折歷史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

從宇宙射線中如何理解宇宙、人類?

從古代人抬頭遐想,並陸續提出天圓觀、渾天說和地有四遊,到伽利略發明第一臺天文望遠鏡初識月球表面,再到實現登月的「一小步」以及各種飛船上天入地,人類對宇宙永遠帶著敬畏和獵奇未知。而對未知的好奇,是人類科學發展,一個樸素的、永恆的驅動力。

預期在2021年底,完成LHAASO建設安裝任務並投入全陣列運行。從投入規模上講,其可以在宇宙線研究百年歷史上排第二,僅次於美國在南極建起的「冰立方」中微子探測器。

宇宙線發現後的100多年來,與之相關的研究獲得5次諾貝爾獎,但是人類還不清楚高能宇宙線的主要來源在什麼地方。什麼樣的物理過程把這些粒子加速到如此高的能量?它們飛往地球的旅途中經歷了什麼?它們在宇宙演化各階段起什麼作用?LHAASO的建成和科學運行,有望回答此類最基本的問題。

LHAASO在稻城海子山的建成,具體位置在稻城亞丁機場附近,也對當地的科技、文化教育、旅遊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陳明君、張壽山、龔光華

編輯:範可鑫、劉天昊、小米、皓銘

排版:凝音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版權屬於「我是科學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iscientist@guokr.com

原標題:《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如何揭秘宇宙起源? | 科研團隊聯合行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如何揭秘宇宙起源?|科研團隊聯合行動
    1912年美國物理學家維克多·赫斯利發現,地球大氣中存在的帶電高能粒子,其實來自遙遠的宇宙,而這些粒子也因此被命名為「宇宙射線」。那麼,宇宙射線中到底都有哪些粒子,人類又如何探測宇宙射線呢?我國在探測宇宙射線的道路上,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克服了哪些困難呢?
  • 揭開高能宇宙粒子的秘密
    位於南極冰層深處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已經為極高能量的宇宙事件帶來了壯觀的新見解。為了研究能量更高的基本粒子的宇宙起源,慕尼黑工業大學現在已經啟動了一項國際倡議,將在東北太平洋建造一個大小為幾立方公裡的中微子望遠鏡。然而,光並沒有告訴我們太多關於銀河系以外最高能量事件的信息,比如活動星系核的噴流、伽馬射線爆發或超新星,因為處於較高伽馬射線範圍的光子通過與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在穿越宇宙的漫長道路上損失了極高的能量。
  • 捕捉高能粒子,大科學工程LHAASO探索宇宙奧秘
    整個觀測設施由電磁粒子探測器陣列、繆子探測器陣列、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廣角切倫科夫望遠鏡陣列等組成。它的目標是捕捉宇宙中飛來的高能粒子。按照建設計劃,LHAASO到2021年才能全部完工。高能的宇宙線是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其能量跨度為109—1020電子伏特,主要由質子和多種元素的原子核組成,並包括少量電子和光子。LHAASO首席科學家、項目經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曹臻說,宇宙線瀰漫在整個宇宙中,它攜帶著宇宙起源、天體演化、太陽活動及地球空間環境等多種重要的科學信息。
  • 「追蹤」2000萬個高能質子,精準繪製宇宙...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項目組成員、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袁強說,此次發現表明傳統理論模型需要修正,開啟了揭示高能宇宙線起源以及加速機制的重要一步。「悟空」號探測的40 GeV-100 TeV能段宇宙線質子能譜(紅點)  宇宙線的精準觀測,被科學界視作難以抵達的「珠峰」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無時無刻不在經受來自外太空中高能粒子的轟擊
  • 研究發現,來自中子星的高能射電爆發,可能揭示了宇宙起源
    這顆高磁性中子星在一周左右的時間裡一直在向宇宙發射高能輻射,這是第一次有人在這樣的伽馬射線的同時看到一堆無線電波由於射電爆發的巨大亮度和持續時間,一些天文學家現在認為它是來自數十億光年之外的快速射電爆發的一個很好的局部模型。十多年來,快速射電爆發一直是宇宙中最頑固的謎團之一。這些無線電爆炸以光速飛行,通常在穿越宇宙數十億年後在地球上傳播,這意味著無論是什麼天體引擎將它們送入太空,它們的能量也一定是極其強大的。
  • 來自宇宙的「高能信號」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
    原標題:來自宇宙的「高能信號」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宇宙線起源,作為百年之謎,在Science雜誌選出的最重要的125個科學問題中名列前茅。就在前天,《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這一領域的重大發現——南極「冰立方」(IceCube)探測器捕獲到來自宇宙深處的罕見「高能信號」——極高能中微子。
  • 來自海山二雙星系統的高能粒子如何產生「星風」
    來自海山二雙星系統的高能粒子如何產生「星風」▲19世紀40年代,海山二(Eta Carinae)的恆星大爆發產生了波濤洶湧的侏儒星雲(Homunculus Nebula)。該照片由哈勃望遠鏡拍攝。據《自然·航空學》(Nature Aeronautics)雜誌7月2日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稱,美國科學家利用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核光譜望遠鏡陣列(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簡稱「核星(NuSTAR)」)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離地球一萬光年距離之內,亮度最大且質量最大的恆星系統海山二(Eta Carinae)正在將粒子加速到高能狀態
  • 揭示高能宇宙粒子的秘密
    位於南極冰層深處的「 冰鑽」中微子觀測站已經為極高能量的宇宙事件帶來了驚人的新見解,為了研究具有更高能量的基本粒子的宇宙起源,來自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教授現已發起一項國際倡議,以在東北太平洋建造幾立方公裡大小的中微子望遠鏡。
  • 探索上帝粒子與質量起源
    LHC的這個新發現可能就是科學界已經盼望長達45年的「上帝粒子」?從而找到了所有基本粒子質量起源的線索?高能物理學界為了這個革命性發現的到來已經拼搏了近半個世紀,加之 LHC兩個國際實驗合作組共 6000多人的辛勤工作,其科學意義和影響早已大大超出了一個普通諾貝爾獎所能褒獎的範疇。因此,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LHAASO項目首席科學家曹臻:「中國獵人」欲解宇宙線起源世紀之謎...
    作為來自外太空的唯一物質樣品,宇宙線(又稱宇宙射線)很可能攜帶著關於重大天體演化:例如宇宙深處爆炸突變、中子星碰撞以及宇宙早期活動等信息。  其是來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的總稱,成分包括質子和各種原子核、還有少量的光子、中微子、電子等。
  • 高達10萬電子伏特,地球外太空發現有「殺手電子」,或遍布宇宙
    趣味探索訊 自二十世紀以來,人類意識到探索宇宙的必要性,很快地球附近外太空成為世界大國彰顯綜合實力的「擂臺」,美、中、俄、日、法、英、德等多國太空人都已經成功被送入外太空。然而浩渺外太空看似空無一物,實際上卻是個危險重重的地方,我們太空人被各種各樣危險所包圍。
  • 高達10萬電子伏特,地球的外太空發現有「殺手電子」,或遍布宇宙
    趣味探索訊 自二十世紀以來,人類意識到探索宇宙的必要性,很快地球附近外太空成為世界大國彰顯綜合實力的「擂臺」,美、中、俄、日、法、英、德等多國太空人都已經成功被送入外太空
  • 高能粒子對撞機有望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楊振寧忍痛放棄
    所以說,高能粒子對撞機,其實就是進入下次科學革命的「鑰匙」,沒有它,我們的科技可能還要停滯很長時間。二、高能粒子對撞機到底能「撞出」什麼通過高能粒子對撞機,人們將更豐富地了解宇宙的本元,以及物質的構造。科學發展到今天,有很多科學猜想都被證實,比如相對論裡的大部分觀點今天都已被證實或被找到關鍵證據。
  • 破解宇宙線起源「世紀之謎」 中國「拉索」拉開科學探索序幕
    這也意味著核心目標為探索宇宙線起源這一「世紀之謎」的中國「拉索」,已拉開科學探索的序幕,開啟它與另三大國際宇宙線研究中心攜手破解宇宙線起源及宇宙演化和暗物質等研究的徵程。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長張雨東(前右)、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長羅小安(前左)共同為中科院高能所天府宇宙線研究中心揭牌。 孫自法 攝  宇宙線是什麼  既然「拉索」以探索宇宙線起源為核心科學目標,那麼,宇宙線是什麼?探索它有何意義?
  • 人類是來自外太空的被實驗的生物?!
    雖然這個理論統治了教科書,但也有科學家試圖尋找人類的起源,比如外太空。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人類起源研究所William Kimbel博士通過對200萬年前古人類的化石研究表明,人屬物種存在的最早證據可追溯到230萬至240萬年前,新發現的化石可能是一個迄今未知的物種的一部分,與我們發現的南方古猿、能人有些不同,暗示這是一個獨立的分支。
  • 超高能宇宙射線被證實來自銀河系外,能量遠高於人工加速粒子
    科學家證實超高能宇宙射線來自銀河系外。皮埃爾·奧傑天文臺擁有1600個粒子探測器,分布面積達3000多平方公裡,是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宇宙射線觀測站。該項目教育與外聯協調員、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物理學教授格雷戈裡·斯諾說:「還有一些其他證據,但是這篇論文真正證實了具有最高能量的宇宙射線粒子多數不是來自銀河系內。」
  • 科學家探索宇宙起源 尋找最小的粒子
    科學家在這裡努力解答生命的最大謎題: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在CERN,也就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工作的物理學家正在埋頭研究像反物質、暗物質,以及宇宙如何運行等問題。這臺機器看起來像一艘太空船,而它就像太空船一樣,正在幫助科學家前往他們從沒有去過的地方,以追求破解科學迄今無法解釋的:宇宙的起源。
  • 外太空生物生活在幾維空間裡?
    有些人認為我們接觸過一種智慧生物,但他們不是來自外太空,而是來自其他地方的超太空人。數十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我們宇宙中智能生命的跡象,但無濟於事。粒子物理學試圖通過研究構成原子的不可分割的小粒子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物質的基本構建塊。它通常被稱為萬物理論,致力於解決物質和能量如何工作的單一優雅解決方案。在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粒子被理解為點狀,就像不可思議的小點。標準模型仍然是理論上的,因為仍然有很多我們不了解重力。
  • 宇宙起源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
    宇宙起源一直是我們夢寐以求的追求問題。也曾有許多中理論和研究提出多種見解。我國也同過高海拔地區觀測站來觀測,並以此來解釋。
  • 黑洞加速出宇宙中能量最高的粒子
    當高能中微子被冰俘獲,產生帶電粒子,穿過傳感器陣列,將產生切倫科夫光,從而被探測到。高能宇宙線起源之謎耀變體(Blazar)是活動星系核的一種,是由星系中央的巨大黑洞吸積大量物質而產生劇烈天文現象。黑洞將吸積物質的引力能,或者黑洞的轉動能量,轉化為強大的相對論噴流。如果噴流指向我們的視線,就構成耀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