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粒子就是最小的意思,也是不可切分的意思。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就是物質能否無限分割,這個與科學水平有關,基本粒子的層次大小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從公元前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哲學上的原子論到十七八世紀人們從實驗上證實了原子的存在,人們一直把原子當作基本粒子,到了十九世紀,道爾頓提出了近代意義的原子學說,正式把原子列為基本粒子,原子的英文名就是不可再分的意思。那時的原子論、機械論大行其道,他們認為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原子來解釋。這當然不對,但這就是當時的認識水平。後來隨著盧瑟福轟擊實驗證實了原子核的存在,證實了原子是可分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而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這樣原子不能再當基本粒子,於是人們又認為質子、中子和電子等亞原子粒子是基本粒子……

上面對基本粒子歷史作了簡單介紹,下面正式回答一下:按照量子力學,物質不能無限分割,理論上認為普朗克長度是最小的尺寸,其大小為1.616229(38)x10^-35米,任何小於普朗克長度的尺寸都是沒有意義的。而在實踐中,人類分割物質目前為止確實也沒達到這個數量級,目前確認的基本粒子是夸克及其同級別的粒子,

它的尺寸在10的負18次方米數量級,與普朗克長度還差著近一倍的數量級。即使如此,夸克本身也已不能單獨存在,是理論的模型粒子,它們之間有膠子傳遞著強大的相互作用,很難分開,

當然也許現在的能量還是不夠強大,這不現在大型對撞機不斷地建造,科學家們就想試試能不能分離夸克,看一看比夸克還小一級的是什麼。有朝一日撞擊出比夸克還小的粒子也不是不可能,因此說所謂的基本粒子的定位完全與人類的科學認識和技術水平有關,是受限於科學水平。隨著科學手段地進步,基本粒子的層次會越來越深入,基本粒子的定位會不斷變化,因為畢竟離著普朗克長度還有很大的一塊距離。

這個普朗克長度對應的是普朗克質量的黑洞所對應的史瓦西半徑,與康普頓波長相當。這個是理論上的預測限制尺寸,實際上它主要是在測量方面的影響:測量物體位置的精確度達到普朗克長度以下時,高能量的光子撞到物體上會產生黑洞,然後吞噬掉光子,使測量實驗失敗。如果撇開測量的不確定性原理,普朗克長度也是長度,也有大小,只要有大小就是物質,就是可分的,如果否認可分,那就否定了普朗克長度對應的物質性,使普朗克長度成為無本之木,最終成為虛無。所謂的量子化只是一種不連續,是一道道坎,但這並不代表否認大小,這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一種體現。
不否認大小,就要承認物質組成,就要承認物質性,因此只要宇宙是物質的,物質就有組成,這個組成就是可分的意思。現在分不了,說明科學還沒發展到那個地步。一旦又能分了,那基本粒子就要重新定位,因此不會存在最小的基本粒子,只會存在更小的「基本粒子」。最後話說回來了,分不了就先不要強分,該幹嘛幹嘛,水到渠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