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最大的天體是什麼,可能有人會想到「黑洞」,因為黑洞也屬於天體,只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目前天文學家發現的最大質量黑洞,預估是太陽質量的約265億倍,距離我們地球約有52億光年的距離。
那麼,最小的天體又是什麼呢?這時可能會有人聯想到微觀世界。在微觀世界裡,目前科學家探索到的最小粒子——即科學家們所認為的不可再分粒子——有電子,光子,夸克等。既然如此,或許會有人說,在微觀世界裡,又怎能確定它們就不是一個個的「天體」呢?比如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多麼像我們太陽系的各大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在微觀世界裡,電子不正是圍繞著原子核的「行星」嗎?而將電子束縛在原子核周圍的力,不正是來自於原子核的某種作用力嗎?這與太陽將各行星束縛在自己周圍的引力,又是何其的相似。又怎能肯定,在微觀世界裡,電子就不屬於微觀世界裡的「行星」天體?
那麼,宇宙中究竟存不存在最大的天體,和最小的天體呢?
我們先說是否存在最大的天體。
那麼,何為「大」,「大」的實際定義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其實,無論「大」還是「小」,都是根據人類自己制定的某種度量標準進行相比對而言的。而人類自己制定的某種參照度量標準,往往都是建立在適應人類自己的視角基礎之上的——人類不可能去建立微觀世界的度量標準來為宏觀世界的人類服務。既然如此,人類的視角範圍,也就在無形之中被畫出了一個界限——太微小的東西,人類的肉眼無法看到;太龐大的東西,人類的肉眼還是無法看到——因為望不到其邊界,望不到其邊界也就無以參照比對,無以參照比對,也就如同不存在。試想,如果用一塊巨型的布,將整個天空給遮蓋起來,並在布上點綴上晶瑩璀璨的水晶石,像星星一樣閃亮,那麼,你又怎能分辨得出天空有沒有被遮蓋呢?
所以,人類之所以探測不到更大的天體,並不代表更大的天體並不存在,而是因為以人類的視角範圍,以及人類的狹隘認知,哪怕藉助人類已開發出來的最先進的天文設備,也是有局限性的。
或許,我們的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黑洞,而所有的日月星辰,宇宙萬物,都只是被囊括其中。
也或許,這個宇宙裡存在有幾個巨大的天體,它們相互環繞運行。而在每個巨大的天體裡,都囊括有日月星辰,黑洞,暗物質暗能量等萬物,我們所探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只是其中一個天體的樣子。
更有可能,宇宙本就是無限的。如果宇宙是無限的,那麼,它裡面的最大天體,可能也是無法估量的。也就是說,你無法想像,最大的天體究竟會有多大?或許它會隨著宇宙的無限擴大而不斷增長。
我們再說是否存在最小的天體。
有一位哲學偉人,說過這樣幾句令人深思的話語:以螞蟻的視角,永遠無法看到三維世界的本貌;生活在宏觀世界裡的生物,永遠都無法探知到微觀世界的美妙;同樣的,生活在微觀世界裡的生命,也無法感知到宏觀世界的大小。如果你不將自己化身為相對應世界裡的一員的話。
以人類目前的知識水平,被「夸克」關在了幽門之外,認為夸克已是最小粒子,而不可再分割。並用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以及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進行了充分的論證分析。不得不說,人類的科學家很自信,將前人提出的理論方程,經常在一遇到關卡時就亮出來作為通行證使用。其實,這就是人類自己給自己設置的壁壘,一種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思維障礙。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真的就是毫無瑕疵的嗎?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真的就是絕對無誤的嗎?同樣的,「夸克」真的是不可再分了嗎?
如果夸克可以再分,而且夸克內部是個龐大的複雜結構,甚至有像我們宏觀世界結構一樣的組成,那麼,宇宙中最小的天體還會有限制嗎?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宇宙。」試想,一粒沙中如何裝得下一個世界?一片花瓣裡又如何容得下一個宇宙?結合前面的分析,如果能理解這兩句話,也就明白了宇宙中是否存在最大的天體和最小的天體。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對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長龍」原創,轉載標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