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粒子,組成萬物的基本粒子又是什麼

2020-12-04 胖胖講知識

我們都知道原子,那麼原子又是怎麼來的,原子是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那麼質子、中子和電子又是怎麼來的?它們是不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組成萬物的最基本的粒子是什麼呢?有沒有最小的粒子?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粒子,粒子的定義是什麼。

粒子(particle),是指能夠以自由狀態存在的最小物質組成部分。最早發現的粒子是原子、電子和質子。在1932年人們又發現中子,確認原子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它們比起原子來是更為基本的物質組分,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不能發現更小的物質組分,所以稱它們為基本粒子。

在之後的實驗研究中,越來越多的這類粒子被發現,並且還在不斷增多。研究後有些粒子迄今尚未發現其有內部結構,而有些粒子在實驗後發現具有明顯的內部結構。這些粒子並不屬於同一層次,人們認識到基本粒子也有複雜的內部結構,所以基本粒子一詞成為歷史,現在統稱為粒子。與中子、質子、電子等等這些具體存在的物質不同,粒子只是一個統稱,是一種理念模型。

粒子之間是存在著相互作用的。有強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特別弱,甚至可以忽略。粒子通過這些相互作用,會產生新粒子或發生粒子衰變等粒子轉化的現象。

按照參與相互作用的性質將粒子分成幾類:

1、規範粒子,傳遞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現在已經發現的有,傳遞電磁作用的光子和傳遞弱作用的W、Z粒子。

2、輕子,不直接參與強作用可直接參與電磁作用和弱作用的粒子。現在已發現的有,電子、μ子、τ子和與它們相伴的電子中微子ve、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共有12種。

3、強子,所有參與強作用的粒子總稱。這些粒子中自旋為整數的強子,我們稱為介子;自旋為半整數的強子,我們稱為重子。強子的數目眾多,它們由夸克組成,已發現的夸克有6種(上夸克、下夸克、奇異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頂夸克),強子中大部分是通過強作用衰變的粒子,它們的壽命極短,是不穩定的粒子,也可稱為共振態。

粒子如此之多,它們真的都是最基本、不可分的嗎?

近40年來大量實驗實事表明強子是有內部結構的。1964年蓋爾曼提出了夸克模型,他因此獲1969年物理獎。已發現的夸克有六種,它們是:上夸克、下夸克、奇異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頂夸克。其中理論預言的頂夸克的存在,在2007年1月30日發現於美國費米實驗室。

夸克決不會單獨存在,但是頂夸克例外,由於頂夸克太重了而衰變又太快,早期的實驗無法製造。夸克總是成對的構成介子,或者3個構成質子和中子這樣的重子。

除了夸克,還有弦理論。它是理論物理的一個分支學科,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能量與物質是可以轉化的,故弦理論並非證明物質不存在。

在粒子物理學的深層次探索活動中,粒子加速器、探測手段、數據記錄和處理以及計算技術的應用不斷發展,既帶來粒子物理本身的進展,也促進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粒子物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會在宇宙演化的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基本粒子?
    什麼是基本粒子?芝麻由無數個細胞組成,細胞又由無數個分子組成,分子又由原子組成。20世紀初,人們發現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原子很小,原子核更是微乎其微。如果說,一個原子像一座10層高樓那樣大的話,那麼原子核只有一粒豆子那樣小。而且,原子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小不點兒」。這些「小不點兒」都屬於原子世界的「居民」,種類很多。起初,人們只發現了電子、光子、質子、中子四種。
  • 26個字母組成了英語,61種基本粒子則構成了萬物
    之前介紹了四種基本力(強力、弱力、電磁力、引力),下面來接著介紹一下基本粒子。對於重點部分,我會加粗。能力有限,寫的不好,也許還會存在部分錯誤,還請見諒哈。什麼是基本粒子?在20世紀,人們發現原子是由原子核(質子和中子組成)及核外的電子構成的。由於色禁閉現象導致科學家們在很長時間內沒有新的發現,於是便誤以為質子、中子就是最基本的粒子了。夸克模型的提出及驗證,打破了長久的幻想,人們開始思索「物質也許是無限可分的」。下面將要介紹的基本粒子就是目前科學家們所發現的構成物質結構的最基本的粒子。
  • 粒子到底是什麼?
    :粒子是什麼?在基本粒子之外,任何其他物質的性質都取決於其物理組成,最終也就是其組成的粒子。但這些粒子的性質並非來自自身的組成成分,而是源於數學模式。作為數學和現實之間的接觸點,粒子曖昧不明地橫跨在這兩個世界之間。
  • 解釋:基本粒子是什麼?
    當我們能夠用越來越強大的顯微鏡觀察世界時,自然會想知道這些物體是由什麼組成的。我們相信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這樣的物體:亞原子粒子,或者沒有尺寸的基本粒子,它們不可能有亞結構。我們現在試圖解釋這些粒子的性質,並努力展示這些粒子如何被用來解釋宇宙的內容。有兩種類型的基本粒子:物質粒子,其中一些結合在一起產生我們周圍的世界,和力粒子-其中之一,光子,負責電磁輻射。
  • 構成我們宇宙的基本粒子是什麼?看完你肯定會明白
    引言在人類對世界的不斷探索中,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從宏觀深入到微觀,慢慢了解到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是一個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具有複雜結構的整體,一步步抽絲剝繭,科學家又發現中子、質子等重子仍然有著內部結構,它們由各種不同的夸克組成。這就構成了如今粒子物理的面貌。基本粒子究竟是什麼?
  • 細說基本粒子和自然力量,看看科學家如何解釋萬物
    亞里斯多德相信宇宙中的所有物質由4種基本元素即土、氣、火和水組成,有兩種力作用在這些元素上:引力,這是指土和水往下沉的趨勢。浮力,這是指氣和火往上升的傾向。將宇宙的內容分割成物質和力的這種做法一直沿襲至今。亞里斯多德相信物質是連續的,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將物質無限制地分割成越來越小的小塊。即人們永遠不可能得到一個不可再分割下去的最小顆粒。
  • 粒子到底是什麼?文小剛點評|眾妙之門
    粒子是什麼?它被認為是點狀的物體,坍縮的波函數,量子場的激發,龐加萊群的不可約表示,振動的弦,量子比特海的變形.......這些觀點可以分為兩大陣營:還原論和演生論。還原論的最基本假設是,空間本身是空的,而粒子是空間裡的一些東西。演生論的最基本假設是,空間本身是一個有動力學活性媒介,粒子則是這一媒介中的形變和激發。
  • 粒子到底是什麼?文小剛點評 | 眾妙之門
    在基本粒子之外,任何其他物質的性質都取決於其物理組成,最終也就是其組成的粒子。但這些粒子的性質並非來自自身的組成成分,而是源於數學模式。作為數學和現實之間的接觸點,粒子曖昧不明地橫跨在這兩個世界之間。粒子是什麼?在詢問了十幾位粒子物理學家之後,他們給出了非常不同的描述,並且強調,彼此的答案並不衝突,而是捕捉到了現實的不同面向。
  • 粒子物理學基礎——淺析12種基本粒子
    說粒子物理學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那是因為作為地球生物的我們,都是由內在化學過程極其複雜的細胞分子構成的,而生物體的分子又都是由92種基本元素構成,這92中基本元素又由3個部分組成:質子、中子和電子。儘管當代物理學家盡了最大的努力,但還是無法將電子拆分成更小的粒子。然而,藉助強大的粒子加速器,物理學家深入了質子和中子的內部,發現了名叫夸克的粒子。
  • 到底什麼是粒子?
    基本粒子是組成宇宙的基礎物質,但同時它也尤為奇怪。(繪圖:Ashley Mackenzie/Quanta Magazine)但是,如今物理學家對於粒子這個概念的理解,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宇宙萬物皆由粒子組成,何謂粒子?簡單的解釋總是不能令人滿意:大家普遍認為,電子、光子、夸克和其他的「基本」粒子缺乏內部結構或者物理體積。
  • 所有最小的粒子真的是基本粒子嗎?
    越來越小的距離尺度揭示了更基本的自然觀,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理解和描述最小的尺度,我們就能理解最大的尺度。從根本上說,宇宙究竟是由什麼構成的?有沒有可能存在最小的基本粒子,或者一組基本粒子,我們既可以用它來建造我們整個宇宙的所有東西,又永遠不能被分割成更小的東西?
  • 粒子到底是什麼?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只好回答說他們是基本的,以此來阻止學生繼續追問下去。』」麻省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文小剛說道。在基本粒子之外,任何其他物質的性質都取決於其物理組成,最終也就是其組成的粒子。但這些粒子的性質並非來自自身的組成成分,而是源於數學模式。作為數學和現實之間的接觸點,粒子曖昧不明地橫跨在這兩個世界之間。粒子是什麼?
  • 粒子、場與群論,在最基本的尺度上,宇宙的基本構件是什麼?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粒子?電子、光子、夸克和其他「基本」粒子被認為不可再分割的。「我們基本上認為粒子是一個點狀物體,」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粒子理論家瑪麗·蓋拉德說,她在上世紀70年代預測了兩種夸克的質量。然而粒子有不同的特性,比如電荷和質量。一個無量綱的點怎麼能收到重力的影響呢?對於任何其他物體來說,物體的屬性取決於它的物理組成(粒子)。
  • 基本粒子有多小?
    但我們現在知道的更多: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則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它們又可以繼續被分割成更基本的夸克和膠子。但是,我們可以繼續分割下去嗎?我們要如何得知這些粒子的「大小」?「大小」其實是一個很難的概念,但是量子力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 物理學家如何知道基本粒子的大小?
    物質的基本組成是原子,而原子又能分為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還能繼續分為質子和中子 一直以來,物理學家不斷把粒子分成更小粒子,直至最小的尺寸,以尋找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那麼,物理學家是如何知道一個基本粒子有多小呢?
  • 基本粒子還能繼續分割嗎?
    物質的基本組成是原子,而原子又能分為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還能繼續分為質子和中子(除了氕核之外),質子和中子又能進一步分為夸克和膠子。一直以來,物理學家不斷把粒子分成更小粒子,直至最小的尺寸,以尋找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 馬伯強主講才齋講堂第188講:萬物的道理——從粒子到宇宙
    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宇宙如何創生與演化?2019年11月28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馬伯強教授做客才齋講堂,介紹人類認識微觀粒子世界和宇觀宇宙的歷程,引導聽眾了解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的科學成就和目前狀況,激發大家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 什麼是粒子?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仍未有標準答案
    宇宙萬物皆由粒子組成,何謂粒子?簡單的解釋總是不能令人滿意:大家普遍認為,電子、光子、夸克和其他的「基本」粒子缺乏內部結構或者物理體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粒子理論學家瑪麗·蓋拉德曾在20世紀70年代預測過兩種夸克的質量,她認為:「一般我們認為粒子就是一個點狀的物體。」然而,粒子有明確的性質,比如電荷和質量。
  • 什麼是粒子對撞?如果粒子對撞失敗會發生什麼?可能導致滅頂之災
    引言: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基本粒子的性態,科學家們研發出了各種各樣的粒子對撞機,它們的作用就是利用兩個粒子對撞後產生的碎片來進行研究,粒子的速度越大撞擊的程度越劇烈,產生的碎片也越多。那麼很多人想知道,粒子對撞安全嗎?
  • 該死的粒子,賦予萬物質量,然後才有輝煌世界
    在20世紀20年代,原子得到了解釋,從更基本的粒子的形式我們弄懂了原子核是什麼。1929年,勞倫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粒子回旋加速器,打開了探索未知亞原子世界的大門……由此,我們一步步地形成了對天地萬物組成的基本認識。讓我們將視線轉向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