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基本粒子和自然力量,看看科學家如何解釋萬物

2020-11-25 黃城科學故事

大家好我是黃城,歡迎觀看我的科學文章,喜歡的可以點讚收藏哦!亞里斯多德相信宇宙中的所有物質由4種基本元素即土、氣、火和水組成,有兩種力作用在這些元素上:引力,這是指土和水往下沉的趨勢。浮力,這是指氣和火往上升的傾向。將宇宙的內容分割成物質和力的這種做法一直沿襲至今。亞里斯多德相信物質是連續的,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將物質無限制地分割成越來越小的小塊。即人們永遠不可能得到一個不可再分割下去的最小顆粒。然而幾個希臘人,例如德謨克裡特,則堅持物質具有固有的顆粒性,而且認為每一件東西都是由大量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原子組成。

爭論一直持續了幾個世紀,任何一方都沒有任何實際的證據。但是1803年英國的化學家兼物理學家約翰·道爾頓指出,化合物總是以一定的比例結合而成的,這一事實可以用由原子聚合一起形成稱作分子的個體來解釋。然而,直到20世紀初這兩個學派的爭論才以原子論者的勝利而告終。愛因斯坦提供了其中一個重要的物理學證據,1905年,在他關於狹義相對論的著名論文發表前的幾周,他在發表的另一篇文章裡指出,所謂的布朗運動,懸浮在液體中塵埃小顆粒的無規則隨機運動,可以解釋為液體原子和灰塵粒子碰撞的效應。當時就有人懷疑,這些原子終究不是不可分割的。幾年前,一位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研究員湯姆孫演示了一種稱為電子的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電子具有的質量比最輕原子的一千分之一還小。

他使用了一種和現代電視顯像管相類似的裝置:由一根紅熱的金屬細絲髮射出電子,由於它們帶負電荷,可用電場將其朝一個塗磷光物質的屏幕加速。電子一打到屏幕上就會產生一束束的閃光。人們很快即意識到,這些電子一定是從原子本身釋放出來的。紐西蘭物理學家恩斯特·盧瑟福在1911年最後證明了物質的原子確實具有內部結構:它們是由一個極其微小的帶正電荷的核以及圍繞著它公轉的一些電子組成。他分析從放射性原子釋放出的帶正電荷的α粒子和原子碰撞會引起偏轉的方式,從而推出這一結論。最初,人們認為原子核是由電子和不同數量的帶正電的叫作質子的粒子組成。質子是由希臘文中表達「第一」的詞演化而來的,因為質子被認為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

然而,1932年盧瑟福在劍橋的一位同事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原子核還包含另外稱為中子的粒子,中子幾乎具有和質子一樣大的質量但不帶電荷。查德威克因這個發現獲得諾貝爾獎,並被選為劍橋龔維爾和基斯學院院長。後來,他因為和其他人不和而辭去院長的職務。一群戰後回來的年輕的研究員將許多已佔據位置多年的老研究員選掉後,曾有過一場激烈的辯論。這是在我去以前發生的;我在這場爭論尾聲的1965年才加入該學院,當時另一位獲諾貝爾獎的院長奈維爾·莫特爵士也因類似的爭論而辭職。直到大約30年以前,人們還以為質子和中子是「基本」粒子。但是,質子和另外的質子或電子高速碰撞的實驗表明,它們事實上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的。

加州理工學院的牟雷·蓋爾曼將這些粒子命名為夸克。由於對夸克的研究,他獲得1969年的諾貝爾獎。此名字起源於詹姆斯·喬伊斯神秘的引語:「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 !」夸克這個字應發夸脫的音,但是最後的字母是k而不是t,通常和拉克相押韻。存在有幾種不同類型的夸克,有六種「味」,這些味我們分別稱之為上、下、奇、粲、底和頂。20世紀60年代起人們就知道前三種夸克,1974年才發現粲夸克,1977年和1995年分別發現底夸克和頂夸克。每種味都帶有三種「色」,即紅、綠和藍。一個質子或中子由三個夸克組成,每個夸克各有一種顏色。一個質子包含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一個中子包含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

我們可以創生由其他種類的夸克構成的粒子,但所有這些都具有大得多的質量,並非常快地衰變成質子和中子。現在我們知道,不管是原子還是其中的質子和中子都不是不可分的。問題在於什麼是真正的基本粒子,構成世界萬物的最基本的構件?由於光波波長比原子的尺度大得多,我們不能期望以通常的方法去「看」一個原子的部分。我們必須用某些波長短得多的東西。正如我們在上一章所看到的,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實際上所有粒子都是波,粒子的能量越高,則其對應的波的波長越短。所以,我們能對這個問題給出的最好的回答,取決於我們裝置中的粒子能量有多高,因為這決定了我們能看到的尺度有多小。這些粒子的能量通常用叫作電子伏特的單位來測量。

19世紀,當人們知道使用的粒子能量只是由化學反應,諸如燃燒產生的幾個電子伏特的低能量時,大家以為原子即是最小的單位。在盧瑟福的實驗中,α粒子具有幾百萬電子伏特的能量。更晚的時代,我們獲悉如何使用電磁場給粒子提供首先是幾百萬,然後是幾十億電子伏特的能量。這樣我們知道,30年之前以為是「基本」的粒子,事實上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如果我們利用更高的能量時,是否會發現這些粒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呢?這一定是可能的。但我們確實有一些理論上的原因,相信我們已經擁有,或者說接近擁有自然的終極構件的知識。那麼我們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很有趣呢?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想法,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宇宙萬物如何無中生有?量子力學是這樣解釋的
    即使在今天的中學課堂上,物理老師依然在這樣對學生解釋「真空」的概念。但事實上,隨著基礎物理學的發展,一切已經時過境遷,過去的幾年人們已經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發現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而它是宇宙誕生之初一切物質質量的起源,也是宇宙萬物從無到有的根本。在當代物理學中,「真空」這個概念已經過時了。
  • 可能發現了自然界的第五種基本力量!全新未知粒子被命名為X17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科學家們早就認識到有四種「基本力量」支配著自然。我們宇宙的物質被這些力吸引到一起,或者被這些力推開,而這些力似乎無法被還原為粒子之間更基本的相互作用。四種力中包括引力和電磁力,這些力能產生重要的遠距離相互作用,其影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觀察到。還有兩種力被稱為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它們在微小的亞原子距離上產生力並支配核物理。多年來,有很多未經證實的觀點聲稱自然中存在第五種基本力量, 然而長期尋找暗物質的努力卻沒有結果。暗物質是一種理論中存在的物質,據推測佔宇宙總質量的85%,但至今尚未被發現。
  • 解釋:基本粒子是什麼?
    當我們能夠用越來越強大的顯微鏡觀察世界時,自然會想知道這些物體是由什麼組成的。我們相信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這樣的物體:亞原子粒子,或者沒有尺寸的基本粒子,它們不可能有亞結構。我們現在試圖解釋這些粒子的性質,並努力展示這些粒子如何被用來解釋宇宙的內容。有兩種類型的基本粒子:物質粒子,其中一些結合在一起產生我們周圍的世界,和力粒子-其中之一,光子,負責電磁輻射。
  • 科學家稱發現第五種自然力量 或解開宇宙之謎
    科學家們早就認識到有四種"基本力量"支配著自然。我們宇宙的物質被這些力吸引到一起,或者被這些力推開。四種力中包括引力和電磁力,這些力能產生重要的遠距離相互作用,其影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觀察到。還有兩種力被稱為強核力和弱核力,它們在微小的亞原子距離上產生力並支配核物理。
  • 大自然的四大基本力量是什麼?
    另外兩個是什麼,如果你看不到它們,它們如何影響你?剩餘的兩種力量在原子水平上起作用,儘管它們是由原子組成的,但我們從未感受過。在強大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最後,弱力導致放射性衰變,特別是β衰變,其中核內的中子變成質子,電子從核中射出。沒有這些基本力量,你和宇宙中的所有其他物質就會崩潰並飄走。讓我們看看每個基本力量,每個力量的作用,它是如何被發現以及它與其他力量的關係。
  • x17粒子和暗物質有關?科學家:我們可能存在第五種基本力
    X17粒子是一種神秘物質,可以幫助探究暗物質的奧秘,據說這種粒子佔了宇宙中大量物質的比重。它們之間的相互可能是物理學標準模型中所解釋的四個以外的「第五力量」。科學家的理論能很好地描述了其中三種力量(重力除外,這個後面說玻色子時會提到)的一個標準模型,它由各種測量和數學公式組成。還將基本粒子分為類別和子類別。。
  • 為什麼愛因斯坦都解釋不了的萬物,《宇宙的琴弦》有可能解釋?
    但是標準模型理論有一個遺憾:雖然它能準確描述四種基本力中的三種,也就是電磁力、強力和弱力,但是卻解釋不了引力是怎麼回事。但是弦理論不同,如果我們把粒子換成弦的話,就可以發現,在某個特別的振動模式之下,剛好可以產生一種質量為0的粒子,就是科學家所期待的「引力子」。
  • 什麼是粒子,組成萬物的基本粒子又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原子,那麼原子又是怎麼來的,原子是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那麼質子、中子和電子又是怎麼來的?它們是不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組成萬物的最基本的粒子是什麼呢?有沒有最小的粒子?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粒子,粒子的定義是什麼。
  • 科學家需要多久能發現解釋萬事萬物的「宇宙至理」?
    那一年,英國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出版了一本書,向人們解釋了物體是如何運動的,並且描述了萬有引力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這本書就是《自然哲學中的數學原理》,它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美麗而有序的世界。據說故事是這樣的:在牛頓23歲那年的一天,他正在花園中散步,看見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
  • 四種自然基本力能實現統一,合併成一種可以解釋整個宇宙力嗎
    引力可能是最直觀和熟悉的基本力量,但它也是最不易解釋基本力之一。艾薩克·牛頓是第一個提出萬有引力概念的人,據說是受到了從樹上掉下來的蘋果的啟發。他把引力描述為兩個物體之間的字面引力。幾個世紀以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通過他的廣義相對論提出,引力不是字面上的「引力」。相反,這是物體彎曲時空的結果。
  • 萬物之初的樣子——基本粒子模型
    並非世界上的一切都源自於荷電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量子電動力學沒有對「強核」過程給出解釋,正是這個過程將質子和中子內部的夸克結合在一起;它也沒有對「弱核」過程作出解釋,正是後者使得我們的太陽不斷燃燒著。如果想探索空間,就一定要將這些基本的作用力包括在內。我們會發現,真空是一個有趣的地方,粒子既有可能在其中四處遊移,又無時不刻地遇到阻礙。
  •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基本粒子」的大小的?
    當達到極限時,就獲得了最基本的粒子。問題是我們如何知道是否達到了極限?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科學家認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今天,我們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可以分裂成質子和中子,而質子和中子又可以進一步為夸克和膠子。我們許多人都想知道,是否有一天夸克和膠子也會進一步分裂,它們的極限在哪?
  • 世間萬物都是向死而生?宇宙會終結?看看熵增定律是如何解釋的
    宇宙中沒有誰是可以永生的,因為生老病死是世間萬物的必經過程。熵增19世紀,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指出,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熵的玻爾茲曼表述是微觀粒子狀態的數量。所有的粒子都是亂七八糟,七扭八扭的,每個狀態都不一樣,這就是亂,就是熵值高。
  • 世間萬物都是向死而生?宇宙會終結?看看熵增定律是如何解釋的
    至今為止,科學家發現的存活時間最長的動物是一個來自於冰島的北極圓蛤,它足足活了507歲。但即便它如此長壽,也難逃死亡。在地球上,大約有130多萬種生物,在這上百萬種生物中,也都逃不過一個命運,那就是死亡。宇宙中沒有誰是可以永生的,因為生老病死是世間萬物的必經過程。宇宙會終結嗎?
  • 掌控最深層次的真相,萬物之理可以解釋宇宙中所有的謎團
    既然我們已經定義了萬物之理,下面就來說說人類在理解自然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最深層次進展。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了一些關於宇宙中最小距離的線索和想法,根據目前已知的12種基本粒子表格,包含了12種物質粒子,這些粒子目前還沒法被進一步分解,我們也總結了這些粒子相互作用的三種可能,也就是剛才說的弱電力、強核力還有引力。以目前的趨勢判斷對於宇宙中的物質、力和空間,最終有可能得到只描述一種粒子和一種力的萬物之理。
  • 所有最小的粒子真的是基本粒子嗎?
    這是一個科學可以解釋很多的問題,但它不一定能給我們最終的答案。是否有理論或實驗證據明確地證明基本粒子的存在?物理學中總是有不確定性的空間,尤其是在推測我們將來會發現什麼的時候。但這種模稜兩可是否合理,取決於我們自己。
  •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一直是解釋物質的基本構建塊以及它們如何...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一直是解釋物質的基本構建塊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數十年的主要手段。該模型首次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聲稱對於每個產生的粒子,都有一個反粒子。因此,這個模型構成的持久的謎團是宇宙如果理論上由物質和反物質的相等部分組成的原因而存在的原因。這種看似差異,稱為電荷平價(CP)違規,多年來一直是實驗的主題。
  • 萬物皆為疊加態粒子:如何用量子物理學詮釋生活?
    我不是物理學家,也不是什麼科學家,只是一個量子物理學狂熱愛好者,量子物理學就是我寫作靈感的主要來源。自從一腳踏入令人著迷的科學世界,我就開始用所學宇宙法則來解釋周圍的一切,其中一個法則與粒子的疊加有關。
  • 用超弦理論解釋萬物成因
    超弦理論是一種解釋萬事萬物成因的終極理論,大家已經知道的宏觀世界的物質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還可以再分為夸克,照這個分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 物理學家如何知道基本粒子的大小?
    一直以來,物理學家不斷把粒子分成更小粒子,直至最小的尺寸,以尋找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那麼,物理學家是如何知道一個基本粒子有多小呢?通過其他粒子也能構造圖像,因為任何粒子都有一個與能量相關的波長——德布羅意波,又稱物質波。無論選擇使用光波還是物質波都是無關緊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波長。這就是物理學家如何探測物質,並確定一個物體的大小到任何所選擇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