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為疊加態粒子:如何用量子物理學詮釋生活?

2020-09-09 讀芯術

全文共2070字,預計學習時長6分鐘


圖源:unsplash


幾天前,我和朋友通了個電話,他一直在談論他暗戀的女孩艾米。事情是這樣的:卡爾一直猶豫著要不要聯繫艾米,因為他不確定她對他有沒有感覺,又很害怕回復不如願。


在此之前他已經糾結很久了,每一次我都試圖說服他給艾米發簡訊,但都失敗了。所以這一次,我試著用另一種方式來解釋:「你還不明白嗎?現在,她對你的感覺是疊加的。一旦你試探了她的意向,結果就只能二選一。但你得謹慎,你的觀察最終會影響結果。」


他一個字也沒聽懂。於是,我試著解釋得通俗一點:艾米對他的感情很複雜,要得到明確答覆他們需要見一面,而他的表現會影響結果。但若不付出行動,他就只能坐著干著急,還可能錯失良機。


我還是沒能說服他。如果他對疊加之類的知識有所了解,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我不是物理學家,也不是什麼科學家,只是一個量子物理學狂熱愛好者,量子物理學就是我寫作靈感的主要來源。


自從一腳踏入令人著迷的科學世界,我就開始用所學宇宙法則來解釋周圍的一切,其中一個法則與粒子的疊加有關。思考得越多,就越發現生活中應用這一概念的地方越多。首先我們聊聊,什麼是量子疊加?


到底什麼是量子疊加?


量子疊加描述了粒子觀測前的狀態。它意味著一個粒子可以同時處於所有可能的狀態,但會在科學家觀測後立刻塌縮,並選擇一種狀態呈現。更匪夷所思的是,一旦別人再次觀測,該粒子處於任何一種狀態的概率都是相同的,之前的觀測並不會得到一個恆定狀態。


舉個例子,假設你拋硬幣,在看到之前,你永遠不知道它是正還是反。而你每次把它扔出去,它得到正反的概率是相同的。粒子也是如此,唯一的區別是:就算你不看硬幣,你仍然能確信它非正即反。而當一個粒子沒有進行觀測時,它會同時處於所有狀態。這是如何得知的?答案盡在數學中。如果不把粒子描述成同時處於兩種狀態,計算就無法累加。


圖源:unsplash

微觀如何影響宏觀


曾經有一段時間,科學家決定不再關注該發現。他們認為既然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況只與量子有關,與別的互不相聯,那麼只要放大尺寸,萬事萬物就依然有規律可循(即經典物理學)。


然後,埃爾文·薛丁格帶著他盒子裡的貓出現了。事實上,量子物理學史上最著名的思維實驗就出現在他完全離開該領域後的告別信中,旨在論證微觀世界是如何切實影響了宏觀世界。


在該思維實驗中,薛丁格想像了一隻貓關在盒子裡,盒子裡有一瓶與量子系統有關的毒藥,其衰變與否取決於原子選擇的狀態。如果衰變了,那瓶毒藥就會被打開,貓就會死去;如果沒有,毒藥原封不動,貓會活下來。


但是,要讓原子選定一種狀態,必須先對其進行觀測,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打開盒子。而在那之前,該原子處於一種疊加狀態——既衰變又不衰變,也就是這隻貓既死又活。就像本文開頭講到的艾米對我朋友卡爾的感情一樣。


圖源:unsplash


時至今日,量子物理學的相關性已不需要用這個實驗證明。它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的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甚至烤麵包機都是靠它才能正常運行。不止如此,我還相信所有互相之間形成和保持的關係都遵循了在粒子行為及與它們的交互中發現的規律。如果「活死貓」還不夠刺激的話,從現在開始,重頭戲要來了。

觀察者效應


前文提到,觀測並不會讓粒子保持一個恆定狀態。如果不同的科學家來觀測同一粒子,他們很可能發現截然不同的結果。科學家們因此提出了一個叫觀察者效應的概念。它意味著觀察者成為實驗的一部分,也應將其視為實驗因素。


量子物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尼爾斯·波爾(Niels Bohr)有一句名言:我們基於[觀測]結果所作的預測取決於我們提出實驗問題的方式,而在這裡,觀察者有選擇的自由……如果不參照觀察者或觀察手段,就不能做出預測。


再說回我朋友


當我第一次把這些瘋狂的概念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時,它聽起來有點令人毛骨悚然。但隨後,事情變得顯而易見。


想像一下,我的朋友卡爾是一個觀察者,而他暗戀的艾米是一個粒子。她對他的感情很複雜,甚至可能弄不清自己的感受。這來自另一個更理論化的概念,認為世界無論如何都是不確定的,它在觀測發生的那一刻才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一旦卡爾接觸到艾米,他或多或少能辨別出艾米的感覺。同時,他的信念,比如在她面前該如何表現(他是害羞、茫然還是胸有成竹?)將影響艾米是否會喜歡他。


圖源:unsplash


這個物理定律讓我們再一次認識到行動的重要性,我們會更慎重看待行為造成的結果,但同時也不再懼怕打開那個「裝著貓的盒子」。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萬物皆為疊加態粒子:如何用量子物理學詮釋生活?
    如果他對疊加之類的知識有所了解,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我不是物理學家,也不是什麼科學家,只是一個量子物理學狂熱愛好者,量子物理學就是我寫作靈感的主要來源。 自從一腳踏入令人著迷的科學世界,我開始用所學宇宙法則來解釋周圍的一切,其中一個法則與粒子的疊加有關。思考得越多,就越發現生活中應用這一概念的地方越多。首先我們聊聊,什麼是量子疊加?
  • 萬物皆量子?
    但粒子則不同,它們由量子力學定律支配。根據量子力學,幾種不同的可能情況可以同時共存。在波函數中這些不同的可能性的共存,被稱為不同的態的疊加。比如,當一個粒子同時存在於幾個不同的地方時,我們稱之為空間疊加。
  • 女人是這麼複雜的量子疊加態
    疊加態就是兩種相反的狀態疊加在一起在物理世界中量子經常處於這種狀態
  • 量子理論詳細解析:為什麼宇宙萬物皆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隨著量子科學的不斷發展,量子研究者對量子理論的不斷深入研究,「宇宙萬物為什麼各不相同」,或許可以從量子理論中尋找答案。自從科學家發現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後,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很快便提出一個驚人觀點:一切粒子皆具波粒二象性。
  • 論命運的量子疊加態
    這就是宇宙的實質,因為這是一種量子疊加態,用量子力學基本原理最簡單的去解釋這個問題,世界萬物的本質皆是量子的波粒二象性,人的大腦中也有量子,會跟宇宙中某處節距節點的量子糾纏,世間萬物在多維時空的角度去看都是疊加態。
  • 量子疊加態的局限
    你一觀察,它這種疊加狀態就崩潰了、塌縮了,它就真的只在某個點出現了,只出現一個,叫量子的疊加態塌縮。而且根據測量結果,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不確定性原理。就是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科學家認為看見的電子云就體現量子疊加態的狀態。
  • 關於量子力學幾大問題的解答:量子不是粒子,而是一種物理概念
    答:量子力學是一門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理論,研究對象(微觀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光子、夸克、電子、中微子等),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之一,經典力學是主要解釋宏觀低速物質的運動規律,相對論是主要解釋宏觀高速世界物質的運動規律,量子力學主要解釋微觀世界粒子的運動規律。
  • 南大科學家實現光子波態與粒子態的可控量子疊加
    按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以表現為波也可以表現為粒子。而近期,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的團隊實現了對這兩種互補狀態的可控量子疊加,證明實驗中的光處於一種」波-粒疊加狀態「。這是科學家首次在嚴格的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下實現量子版本延遲選擇實驗。相關論文成果本周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雜誌上。
  • 量子疊加真實存在,科學家「拍攝」到了量子疊加態消失的過程
    實驗結果用動畫GIF進行總結,該GIF顯示了在百萬分之一秒內離子的量子態發生了什麼。通過三維坐標顯示量子狀態。條的高度指示可能的量子態的疊加程度。影片展示了在測量過程中某些重疊是如何丟失的,以及這種丟失是如何逐漸消失的,而其他的重疊則保留在理想的量子測量中。圖片:F.
  • 違反常理的量子疊加態:不同時間「同時」存在的振動態
    量子力學違反直覺的一點在於,單一事件能夠以疊加狀態存在。這種疊加態非常脆弱,如果有關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等任何信息洩漏到環境中,即便沒有人會真正去記錄這些信息,疊加態也會遭到破壞。然而,當疊加態真實產生時,它們會導致與經典物理學觀測不一致的觀測結果,讓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理解產生質疑。
  • 今日Nature:南大科學家實現光子波態與粒子態的可控量子疊加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按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以表現為波也可以表現為粒子
  • 宏觀尺度量子疊加態新紀錄
    科學家成功地讓原子云處在了相距半米的兩個狀態的疊加中。
  • 量子態疊加效應尺度刷新紀錄
    研究團隊認為,新研究成果可能意味著找到了量子世界與經典世界之間的分界點,因為相對那些量子水平的物體,新研究成果更適用於大尺度的宏觀物體。《自然》雜誌也發表了針對該團隊研究的社論,描述他們的實驗過程,並總結相關結果。  在過去幾年裡,有關量子粒子甚至和整個原子糾纏的新聞被大量報導。目前研究人員想讓在更遠距離外的兩個粒子糾纏,這就有了關於糾纏對象大小的問題。
  • 連接整個宇宙的量子力學
    眾所周知,量子力學很奇怪,它是超微領域的物理學,理論的核心觀點是能量不連續的光譜,它只能以一份一份的形式運行。儘管量子力學的觀點非常古怪,但它經受住了每一次實驗的檢驗。隨著我們對它有了更深入地理解,我們已經能更好地用它來解決問題,發明一系列有用的東西,如雷射和半導體等。
  • 如何理解量子糾纏,量子疊加和量子塌縮
    科學家在觀測量子時發現量子狀態無法確定,量子在同一時間可能出現在A地,也可能出現在B地,或可能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量子在某個位置出現是概率性的,並沒有確定性,這就叫量子疊加態。一對關聯粒子,如果改變其中一個粒子屬性,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都會瞬間改變,這種信息的傳遞不需要時間,這叫量子糾纏。
  • 連接宇宙的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詮釋vs導航波理論,孰對孰錯?下
    薛丁格和他的貓但是信息就在那裡,原子狀態非此即彼,不可疊加,這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現實的認知接近了一些。哥本哈根詮釋實際上在某些情況下違背了定域性。例如可以生成兩個自旋一直相反的電子;不過在你觀察它們之前,每個電子都處於疊加態中 ,同時向兩個方向旋轉;但如果我們讓兩個電子彼此遠離,直到它們被遠遠分開,再依次觀察它們,也總會發現它們的自旋方向相反。
  • 量子力學的8種詮釋
    但請做好心理準備,用我們日常的眼光來看,量子物理學中的一些事物看起來「毫無章法」,有的似乎完全說不通。 物理學家自然不喜歡這種感覺。量子力學的詮釋就代表著許多物理學家試圖讓量子物理「說得通」的努力。換句話說,它可以理解成物理學家在嘗試找到量子力學的數學理論與現實世界的某種「對應」。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每種詮釋都反映著某種世界觀。
  • 量子力學
    然而,量子力學並不能同時精確地指出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因為它們是共軛對)或者能量和時間(因為它們也是共軛對)的精確值。相反,它只提供了一個概率範圍,在這個範圍內,粒子可能被賦予動量和動量概率。因此,用不同的詞來描述具有不確定值的態和具有確定值的態(本徵態)是有用的。通常,系統不會處於我們感興趣的可觀察(粒子)的本徵態。
  • 【量子物理】量子物理學實驗驚人證明 !
    很多還沒有什麼修為的佛弟子有過這樣的體驗: 遇到極度危險時立即念某個咒語,或者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立即化險為夷。在普通學人特別是普通百姓看來,這完全違反科學規律,除非是密切注意科學進展的物理學家,很多搞科學的人是斷然接受不了的,於是就斥為迷信。
  • 如何解釋量子力學?或許我們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但請做好心理準備,用我們日常的眼光來看,量子物理學中的一些事物看起來「毫無章法」,有的似乎完全說不通。物理學家自然不喜歡這種感覺。量子力學的詮釋就代表著許多物理學家試圖讓量子物理「說得通」的努力。而我們測量和「看」到的則是在某個特定位置的單個粒子,也就是說,當延伸在整個空間中的波函數遇到探測器時會突然坍縮。但問題是,在量子力學中,沒有真正的物理來描述這種坍縮是如何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