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的8種詮釋

2020-11-30 騰訊網

如果你進入原子或亞原子尺度的世界,你就來到了量子物理學的範疇。但請做好心理準備,用我們日常的眼光來看,量子物理學中的一些事物看起來「毫無章法」,有的似乎完全說不通。

物理學家自然不喜歡這種感覺。量子力學的詮釋就代表著許多物理學家試圖讓量子物理「說得通」的努力。換句話說,它可以理解成物理學家在嘗試找到量子力學的數學理論與現實世界的某種「對應」。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每種詮釋都反映著某種世界觀。

這裡簡單總結了8種量子力學的詮釋,它們有些可能更為「主流」,另外一些則更「小眾」;一些說法有待未來通過實驗驗證,而其他的也許一直只能是一種猜想或假說。

你最支持哪種?(文末可參與投票。)

可以這麼說,哥本哈根詮釋是目前量子力學的一種「標準語言」。它的一種表述是,亞原子粒子可以用遵循薛丁格方程波函數描述出來。

在哥本哈根詮釋的視野下,一個波函數會根據薛丁格方程平穩地移動,直到它與物體相遇,比如探測器。而我們測量和「看」到的則是在某個特定位置的單個粒子,也就是說,當延伸在整個空間中的波函數遇到探測器時會突然坍縮

但問題是,在量子力學中,沒有真正的物理來描述這種坍縮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常聽到量子測量問題(measurement problem)的說法。或許可以這麼理解,測量問題就像是一堵高牆,將我們和量子領域徹底分隔開來,讓我們看不見那些波函數,而只能看到粒子。哥本哈根詮釋的觀點認為,我們沒有辦法真的到達量子領域,而真正重要的是測量。

現實就在觀測中——就讓我們「閉嘴,開始算」。

與哥本哈根詮釋截然不同,多世界詮釋認為波函數是物理上真實的,這種詮釋說的是,如果薛丁格方程恰恰就是一種對現實的描述,那麼現實應當是什麼樣子的。

當你對同時處於不同位置的疊加的粒子進行測量時,被測量的粒子事實上在不同版本的現實中在所有那些位置出現。換句話說,如果一個粒子同時處於兩個位置的疊加,然後它與探測器相遇,這樣一來,它就將探測器變成了在兩個地方測量粒子的疊加,而當你從探測器中觀測到結果時,你又變成了在兩個地方觀測結果的疊加。然而這兩種「現實」顯然是互斥的,這就意味著,你所處的兩個「現實」分叉成了兩個不同的分支。

這聽起來像是,如果你在這個現實裡做了什麼糟糕的決定,別擔心,也許在另一個現實中,你仍然可以獲得一個完美的結果。多世界詮釋也是經常被流行文化借用的一種。

儘管收穫了一些支持者,但這種理解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它讓概率失去了意義。比如,無論一個粒子是以怎樣的概率同時存在於兩個地方,當它被測量時,現實都會100%地「分裂」。

為了解決多世界詮釋在概率上的問題,一些科學家發展出了宇宙學詮釋。這種詮釋建立在永恆暴脹的背景下,它認為,如果有無窮個宇宙,那麼多世界詮釋一定成立,因為有無窮個「你」正在進行實驗,而現實將會按照概率的比例進行分裂。這樣一來,經典概率就仍然存在意義。

量子力學具有一種非常奇特的特性,被稱為非定域性(non-locality),簡單理解就是,粒子的一些性質與非常非常遙遠的地方的某些「東西」有關。這種奇異的性質帶來了一種「隱變量」的猜想:也許粒子的性質具有一些「秘密」的變量,它其實是一種確定的狀態,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而直到我們測量才會發現。

雖然隱變量的猜想被貝爾定理駁回了,但並非給它「判了死刑」。科學家在隱變量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非定域隱變量理論」,也就是德布羅意-玻姆詮釋。這種詮釋認為粒子是真實存在的,它們在我們看不見的導波的引導下運動。

量子貝葉斯主義將貝葉斯概率納入了量子力學中。貝葉斯推理認為,當出現新的可用證據或信息時,一個假設為真的概率(先驗)也會根據這個新證據的符合程度發生變化(後驗)。簡單來說,當你得到了有關某個態的新信息時,它會更新你所測量的事物的概率

量子達爾文主義認為,當量子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時,某些特定的東西就會被「消滅」。就像達爾文針對進化提出的「自然選擇」理論一樣,粒子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其實是對性質的「自然選擇」,而粒子最終就會剩下與環境相一致的性質

量子力學的數學實際上允許「順時而動」和「逆時而動」的解存在,但我們通常會忽略後者——畢竟我們一般認為時光不會逆流。然而,交易詮釋卻保留了兩種解,你得到的性質可能取決於發生於你的未來的事情。

關係性詮釋中,量子系統的態與觀測者有關,也就是說,態是觀測者與系統之間的關係。這種詮釋受到了狹義相對論背後「觀察者的參考系」想法的啟發。量子物體的性質不再是最受關注的方面,相反,這種詮釋關注的是一切由性質之間的關系所定義的東西。

量子力學的詮釋遠不止這些,還有許多物理學家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和觀點。但也有一些科學家因此相信,這麼多種不同詮釋的出現,可能恰恰意味著,量子力學中還有一些非常基礎和根本的部分等待著被發掘。

選題策劃:杭州小張

選題創意來源:DoS - Domain of Science, The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Youtube

文字:Takeko

圖片設計:一條龍服務中的那條龍Takeko

圖片來源:Pixabay, Wikimedia Commons

參考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qofuYCz9gs

http://www.phyast.pitt.edu/~rovelli/Papers/quant.mec.uu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的全局近似詮釋(概要)
    借鑑更基本的量子場論,即標準模型,的圖像和理解,考慮到薛丁格方程的近似屬性,從薛丁格方程的物理意義出發,我們可以從直觀和常識的角度重新詮釋量子力學,並對常見的難以理解的量子力學現象,提供符合直覺的物理圖像。我們認為,量子力學是一套宏觀近似理論,即物理體系在一定時間空間範圍內的整體行為,其時空有效範圍,即其波動性的相干範圍。
  • 宇宙三部曲終篇:聊聊真·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
    我們在前一篇《宇宙三部曲:聊聊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 三季科普》了解了在量子世界裡量子具有波的特性,而且還同時存在於許多位置上,這些都在雙縫實驗中被證實了,但雙縫實驗還有一個更神奇的現象,在上一篇文章中還沒有和大家分享。
  • 量子力學:科學——理性的獨白;詮釋——眾神的狂歡
    它是相對固定的,已經成熟的,經過艱苦努力掌握它的人可以說是從技術上「懂」得了量子力學,已經是「專業懂」,具有常人不可比擬的優勢,不要「身在懂中 不知懂」,過分糾結於「普及懂」。而量子之謎,是超越物理學的「物理學之後」形上學的東西,是常俗意義上的東西,是」眾神的狂歡「。
  • 量子力學的惱人概念和問題(全局詮釋之三)
    量子力學中,所有的未來都是可能性。未來向哪一個可能發展,量子力學給不出來,只能給出每一個分支的可能性。當然也有一些別的解讀,比如多宇宙詮釋。延遲選擇實驗量子幹涉實驗已經夠讓人費解了。延遲選擇實驗,也就是,看起來,未來的選擇改變了粒子過去的狀態,即在未來改變過去,現在仍然被當作量子力學,或者說量子體系,極端神奇的一種現象。實驗似乎都支持未來改變過去的主張。光子問題作為基本粒子屬性無法理解的一個特例,光子尤其無法理解,甚至理論上也不自洽。
  • 量子力學的三大階段性
    經典力學的邏輯(可以稱為「經典直觀邏輯」)基於一種信仰,即「粒子運動的原因要在粒子自身以及外界環境對它施加的作用之中尋找」,而量子力學的邏輯則基於另一種信仰,即「粒子的運動的原因要通過波函數來探索」。持有不同信仰的物理學家分別遵循著不同的邏輯。從一維量子勢壘這樣的簡單例子就可以大致看到兩種邏輯的不同。在初始時刻從勢壘左邊發射的粒子,後來在勢壘的右邊檢測到。
  • 量子力學的隨機性被推翻了?
    諸如「耶魯大學實驗推翻量子力學隨機性」「愛因斯坦又蒙對了」等等標題黨紛紛出現,仿佛戰無不勝的量子力學一夜之間陰溝翻船一樣,很多文青紛紛哀嘆宿命論又回來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還是報導偏差歪曲了論文本意?
  • 科學網—量子力學誰創立?
    河北大學科學技術史教授厚宇德認為:「在量子力學問世90年後的今天,人們認識到無論從技術領域的重要應用,還是從對其他學科、對人類思想的影響等角度去看,都難有其他科學分支像量子力學這樣對人類社會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和推動。然而對於如此重要的量子力學的創建歷史,卻存在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錯誤的認識。」
  • 墨菲定律是最接近量子力學的一種現象嗎?
    另一方面,如果從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MWI)來看,不是越擔心的事情越會發生,而是所有可能的事情都會發生。每一次決定或者觀測都會衍生出無數個平行的宇宙,每個可能的事情都發發生在所有的宇宙中,哪怕概率只有一百億分之一。但觀察者只能身處其中某一個宇宙,每個平行宇宙中發生的事情互不幹擾。
  • 解密:現代物理的奠定者——量子力學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愛因斯坦和同時代的人都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量子現象是隨機的,但量子理論不是,例如薛丁格方程百分百遵從絕對論,同時愛因斯坦所獲得的諾貝爾獎也是詮釋了量子領域,但它所徹底反對的是哥本哈根詮釋。
  • 愛因斯坦不接受量子力學與富蘭克林獲取對手支持背後有什麼共性?
    一、愛因斯坦晚年為何不接受量子力學?2020年12月4日,我國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牢固確立了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
  • 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了?事情才沒那麼簡單 | 張文卓
    諸如「耶魯大學實驗推翻量子力學隨機性」「愛因斯坦又蒙對了」等等標題黨紛紛出現,仿佛戰無不勝的量子力學一夜之間陰溝翻船一樣,很多文青紛紛哀嘆宿命論又回來了。然而,這樣一個「大新聞」的出現只是報導出現了偏差,歪曲了論文本意的結果。
  • 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了?事情才沒那麼簡單
    諸如「耶魯大學實驗推翻量子力學隨機性」「愛因斯坦又蒙對了」等等標題黨紛紛出現,仿佛戰無不勝的量子力學一夜之間陰溝翻船一樣,很多文青紛紛哀嘆宿命論又回來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還是報導偏差歪曲了論文本意?
  • 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 放心吧,上帝依然擲骰子
    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 放心吧,上帝依然擲骰子  耶魯大學科學家通過一種高速攝影技術,揭示了量子躍遷循序漸進的過程。量子躍遷再次成為流行語,並掀起一場關於量子力學是隨機性還是連續性的爭論。  量子力學作為理解原子尺度世界的理論,其中有一個核心概念極為激進大膽又反直覺,甚至成為了流行語,那就是「量子躍遷」。
  • 【中科館大講堂】《為什麼相信量子力學?》
    《為什麼相信量子力學?》 時間:2020年11月14日(周六)10:00-11:30 地點:中國科技館一層報告廳 題目:《為什麼相信量子力學?》
  • 量子力學將迎「二次革命」:追問「為什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韓永建引用了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尼爾斯·玻爾的話:誰不對量子物理感到困惑,他肯定不懂它。 「微觀理論和經典世界的矛盾導致了愛因斯坦與玻爾之爭。」郭光燦說,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理論的不完備導致了量子世界的概率性、非局域性;而堅持「眼見為實」的玻爾認為,量子世界是虛幻的,只有對量子世界進行測量後的結果才是真實的。
  • 當量子力學遇上貝葉斯理論,薛丁格的貓終於不用既死又活了
    貝葉斯理論的實際應用相當廣泛,就連一些量子力學理論專家,也開始將目光瞄準貝葉斯理論了。 量子力學如今已經廣泛應用到各個行業,它切實改變了我們的整個工業,而量子貝葉斯理論與量子力學的這些技術方面的應用無關。量貝理論重在重新解釋量子理論的基本部分的含義。 量子力學從1925年建立,至今已經接近百年,不論在實驗還是在實際應用上,都證明了該理論的準確性。然而在物理意義的詮釋上,爭議倍出,各家各有各的解釋,誰也不服誰。
  • 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 放心吧 上帝依然擲骰子
    量子力學作為理解原子尺度世界的理論,其中有一個核心概念極為激進大膽又反直覺,甚至成為了流行語,那就是「量子躍遷」。量子力學的先驅們大都相信:量子躍遷是「隨機的、瞬時的」 。  一項新的實驗表明,事實並非如此。該研究由耶魯大學麥克·德沃雷特實驗室的研究生茲拉特科·米涅夫等完成,他與同事通過一種高速攝影技術,揭示了量子躍遷循序漸進的過程。
  • 量子力學英雄譜|玻爾茲曼|量子力學|費米-狄拉克|粒子|愛因斯坦
    進一步地,他又想根據玻爾茲曼的那套經典統計的把戲,即計算N個球放到P個盒子裡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放法,同樣推導出這個公式。這樣,他就必須假設某個頻率的輻射對應的內能,,必須是他此前引入的具有能量量綱的量,,的整數倍。這就是說,是頻率為的輻射的基本能量單位。此一假設被看作是量子力學的開端, 而普朗克常數h也成了量子力學的標誌。普朗克被譽為「把一生獻給熱力學的人」。
  • 1群走錯方向的人,成就了量子力學的偉大,他們的核心是愛因斯坦
    根據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微觀世界的量子,在沒有被觀測的情況下,處于波函數狀態,描述量子的各個物理參數是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一旦試圖測量其中某一個參數,那麼量子的波函數狀態就會潰縮為粒子態,描述它的波函數狀態的參數就無法被確定,這就是所謂的測不準原理。
  • 《青春豬頭少年》系列描述量子力學與現實生活有著怎樣的關聯
    這部作品將其量子力學擺在明處告知漫迷接下來發生的故事,都以詮釋在量子力學當中也可以被譽為是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中對應的量子力學知識與我們現實生活有著怎樣的聯繫呢?我們不妨從三方面進行分析來看一下。薛丁格的貓思想性實驗此次實驗的目的則是以薛丁格的貓實驗來講述量子力學中哥本哈根詮釋宏觀物體會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而這個所表達問題則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識的矛盾性質,根據先前事件的發展有著隨機性質的變化,讓貓處於「生與死」兩種狀態雙重疊加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