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因斯坦晚年為何不接受量子力學?
2020年12月4日,我國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牢固確立了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
二十世紀上半期是量子力學的誕生和成熟期,物理學家們發現,對一個量子系統作單個測量,在原則上不能得到精確的結果,而只能得到獲得某種結果的概率是多少。
對於量子力學測量的上述不可精確預期性或隨機性存在好幾種不同的解釋。其中有兩個主要派別。一是以波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二是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少數非正統派。
以扔骰子為例,「哥本哈根學派」認為,量子力學告訴你有6種結果,每種結果出現的概率是1/6,但是卻不能了解扔出骰子到骰子選擇一個結果的過程。
但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用高速攝像機記錄,就能知道骰子在空中翻了多少圈,移動了多少距離,整個過程遵循牛頓力學,本質上知道骰子扔出時的一切數據,就能預言骰子最終的點數。
愛因斯坦和波爾之間對量子力學的爭論,是上世紀最著名的學術爭論。愛因斯坦認為隨機性或不可精確預期性不是客觀物理世界的根本方面,只不過是人們對它的認識不完備而已。因此,愛因斯坦至死都不接納量子力學根本哈根詮釋,所以他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上帝不擲骰子!
基於這個思想,愛因斯坦給出一個新的量子力學理論,現在叫做「隱變量詮釋」,其實就是量子力學的另外一種解釋,後來無漏洞貝爾實驗證明貝爾不等式不成立,實驗徹底否定了隱變量詮釋。
也就是說,目前的量子力學奉根本哈根詮釋為正統,愛因斯坦的隱變量詮釋已經被證實是錯誤的。
二、富蘭克林如何僅憑一本書就得到重要人物垂青?
1736年,有一天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的議院發表演講。另一位議員完全反對他的觀點,於是也發表了一篇演講,十分激烈地批評了富蘭克林。這位議員的支持對富蘭克林舉足輕重。
富蘭克林有點措手不及,但是又想爭取這位議員的同意。問題是這位議員非常固執,軟硬不吃。富蘭克林無意中打聽到這位議員的家裡正好有一套非常稀有的圖書。於是他十分恭敬地寫了一封信,向這個議員借書。
沒想到這個議員竟然同意了,一個星期後富蘭克林還書時鄭重地表達了謝意。幾天後當他們再次在議會廳見面時,富蘭克林是這樣描寫的:「他竟然主動跟我打招呼(以前從來沒有過),後來我們談話,他還表示,任何時候都願意為我效勞。」
從此他們兩人化敵為友,這位議員一直支持著富蘭克林,兩人終生保持著友誼。
三、兩者背後有什麼共性?
從進化角度看,過去的人類要更好地在野外環境中生存,就要學會團結協作,如果一個人在協作中的行為總是變化,讓其他人無法預測協作的結果,那麼群體協作就會變得困難。這種保持行為前後一致、行為結果可被預期的基因就被留存下來。
於是人們總是習慣於對自己的行為保持前後一致,查理芒格把這種效應稱為避免不一致傾向。
富蘭克林說過一句話,「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別看那位議員只是借了一本書,這行為的背後表示議員是願意幫助富蘭克林的,因此在今後的行為中,這位議員就會保持這種一致性,繼續支持富蘭克林。
凱恩斯爵士在談及他那些高級知識分子同事時指出的,新思想之所以很難被接受,並不是因為它們本身太過複雜。新思想不被接受,是因為它們與原有的舊思想不一致。處在巔峰期的愛因斯坦非常善於摧毀他自己的思想,但是愛因斯坦晚年卻從沒有完全接受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解釋。
四、避免不一致傾向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1.保持良好人際關係。想讓別人接受或者喜歡你,更好的方法不是去幫助他,而是讓他幫助你。在融入一個陌生的圈子時,也是如此。
反向來看,凡事只依靠自己,相當於在無形之中,拒絕了所有人的靠近。
有個留學生剛到國外的時候,人生地不熟,英語口語也不太好,跟班上的同學始終融不到一起,日子過得很是鬱悶。在導師的指點下,他主動找到班上的幾位同學,表達了請他們幫忙提升口語的訴求。
沒想到,那幾位同學很爽快地答應了。
一個學期下來,他的英語口語進步很大,他也順利走進了當地學生的社交圈。
2.善用自我暗示的力量。自我暗示的精神勝利法,並非空穴來風,避免不一致傾向強大到,只要我們假裝自己擁有某種身份、習慣或者結論時,我們自己通常就會信以為真。樹立正面、積極的偶像,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成長。
避免不一致傾向還可以用在哪些方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是查理·芒格普世智慧解析系列的多元學科思維——心理學模型4(避免不一致傾向)。
一天一個思維模型,幫你發現裝在自己身上的隱藏app,助你透過現象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