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量子?

2020-10-20 原理



你有沒有過在同一時間身處多個地方的經歷?如果你的尺寸比一個原子要大得多,那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但粒子則不同,它們由量子力學定律支配。根據量子力學,幾種不同的可能情況可以同時共存。


量子系統受到波函數的控制,這種函數是一種數學對象,描述了這些不同的可能情況的概率。在波函數中這些不同的可能性的共存,被稱為不同的態的疊加。比如,當一個粒子同時存在於幾個不同的地方時,我們稱之為空間疊加。只有在進行測量時,波函數才會坍縮,使系統最終處於一種確定的態


一般來說,量子力學適用於原子級的微觀粒子世界。它對於大尺度物體意味著什麼仍無定論。在近日發表於《光學設計》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實驗,有望徹底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20世紀30年代,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考實驗——盒子裡的一隻貓。根據量子力學的理論,薛丁格的貓可以既是活的,又是死的。


在薛丁格的思想實驗中,一隻貓被放在一個密封的盒子裡,這個盒子裡有一個存在一半機率會殺死貓的隨機量子事件。盒子裡的這隻貓既是死的又是活的,直到盒子被打開並被觀察到。換句話說,在被觀察到之前,貓是以(有多種可能性的)波函數的形式存在的。當它被觀察到時,它才變成了一個確定的對象。


經過許多的爭論之後,當時的科學界對哥本哈根詮釋達成了共識。這基本上說的是,量子力學只能應用於原子和分子尺度,而無法描述更大的物體。


但在過去的二十年間,物理學家已經在大到肉眼可見的、由數萬億個原子組成的物體中創造出了量子態。不過,空間疊加卻遲遲沒有納入其列。



但是,波函數是如何成為一個「真實」的物體的?這就是物理學家所說的「量子測量問題」。近一個世紀以來,它一直讓科學家甚至哲學家困擾。


如果有一種機制能消除大尺度物體的量子疊加的可能性,那麼波函數就會受到某種方式的「擾動」,從而產生熱。如果能發現這種熱,就意味著大尺度的量子疊加是不可能的。如果能排除這種熱,那麼就意味著自然可能並不介意在任何尺度上的「量子化」。假如是後者,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應當可以讓大型的物體,甚至是有感知的生物,處於量子態中。


量子疊加中諧振器的示意圖。紅色的波代表波函數。| 圖片來源:Christopher Baker


物理學家並不知道阻止了大尺度的量子疊加的機制是什麼樣的。一些科學家表示,這可能是一個未知的宇宙學領域,還有人則懷疑引力可能與此有關。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曾認為,生物意識或許與此密不可分。



在過去十數年間,物理學家一直在熱切地尋找能表明波函數受到了擾動的微量的熱。想要找到這種熱,人們需要一種能夠(儘可能完全)抑制其他所有過剩熱源的方法,因為那些熱源可能會妨礙精確測量。科學家還需要控制一種被稱為量子「反作用」的效應,也就是由觀察這一舉動本身所產生的熱。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實驗,有望揭示空間疊加在大尺度物體上的可能性。迄今為止最好的實驗都還沒有完成這個目標。


和先前的實驗一樣,新設計的實驗將需要用到一個被冷卻到只比絕對零度高0.01開爾文的製冷器,但它將要使用比之前頻率更高的諧振器,這樣可以消除製冷器本身的熱量問題。


在這種極低溫度和極高頻率的結合下,諧振器中的振動會經歷玻色凝聚過程。你可以將其簡單想像成諧振器被凍得非常牢固,以至於製冷器裡的熱完全無法左右它。新設計的實驗還會使用到一種不同的測量策略,它並不關注諧振器的運動,而是看它有多少能量。這種方法也能很好地抑制反作用的熱。


那麼實驗要如何進行呢?研究人員計劃讓單光子進入諧振器,並來回反彈數百萬次,將所有剩餘的能量都吸收。這些粒子最終會離開諧振器並帶走多餘的能量。通過測量光子的能量,研究人員就可以確定諧振器中是否存在熱量。


如果存在熱量,就表明波函數已經受到了某種(不受研究人員控制的)未知來源的幹擾。這就意味著,大尺度的疊加不可能發生。



新研究提出的實驗極具挑戰性。用論文作者的話說,「這不是那種你可以在周日下午就隨便安排好的事情」。它可能需要數年時間的發展、數百萬美元的經費,以及一群有經驗的實驗物理學家。


儘管如此,它可以回答關於我們的現實的一個最有趣的問題:萬物皆量子嗎?


撰文:Stefan Forstner(昆士蘭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原文標題為「Could Schrödinger’s cat exist in real life? Our research may soon provide the answer」,於2020年10月14日首發於The Conversation,原文連結:https://theconversation.com/could-schrodingers-cat-exist-in-real-life-our-research-may-soon-provide-the-answer-147752,文章基於CC協議翻譯,中文內容略有編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原文為準。

相關焦點

  • 量子理論詳細解析:為什麼宇宙萬物皆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宇宙萬物,莫不相異。那麼,是否思考過,宇宙萬物為什麼各不相同呢?探索科學,探索宇宙,水木長龍與您繼續我們的探索之旅。有量子科學預言者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研究透了量子理論,也就看清了宇宙本貌,也就了解到了整個宇宙的運作機理。
  • 心電感應被量子糾纏實驗攻破,宇宙萬物皆有靈性,泛神論是對的?
    在上個世界,前蘇聯的科學家就曾經做過一個殘忍的實驗。當量子科學發展起來之後,量子糾纏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軍事、通訊等領域之後,科學家們突然意識到,心電感應是不是也是一種量子糾纏現象呢?科學家將二者進行了對比發現,二者的傳遞速度都是瞬間到達,似乎根本就不受空間和時間的影響,而且二者傳遞的都是一種狀態不具有豐富的信息內涵。而心電感應很顯然是潛意識行為,也就是說,它是一種意識行為。所以,量子糾纏是不是也是一種意識行為?而且是宇宙萬物皆有的一種意識行為?
  • 蝴蝶效應,萬事萬物皆有聯繫!
    混沌理論,是近幾十年才興起的科學革命,它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同被列為二十世紀的最偉大發現和科學經典之作。量子力學質疑微觀世界的物理因果律,而混沌理論則緊接著否定了包括宏觀世界拉普拉斯﹙Laplace﹚式的決定型因果律。老外的科學是不是很牛逼?要我說啊,真是扯蛋!
  • 萬物皆有靈,宇宙可能是一個或多個超級大巨人!
    「萬物皆有靈」,中國古語一語道破量子力學,根據量子理論,一切物質均由基本粒子構成,每個粒子都存在能量,這個能量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靈」。靈指的就是能量。根據量子理論,萬物皆有靈一點都沒錯,也是很科學,很嚴謹的,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迷信。
  • 萬物皆有靈,宇宙可能是一個或多個超級大巨人!
    「萬物皆有靈」,中國古語一語道破量子力學,根據量子理論,一切物質均由基本粒子構成,每個粒子都存在能量,這個能量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靈」。靈指的就是能量。根據量子理論,萬物皆有靈一點都沒錯,也是很科學,很嚴謹的,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迷信。
  • 萬物皆為一體,全息宇宙假說
    分類是一種假象,萬物皆為一體。量子理論告訴我們,所有的粒子都是相連的,或者說是一個粒子,是不可分的。愛因斯坦在他的相對論中提出空間與時間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他稱為"空間-時間連續體",這個理論震驚了全世界。
  • 美國中情局測謊專家研究成果:「萬物皆有靈」 是真的嗎?
    小編薦語: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誠實的人,做一個有慈憫心的人——因為萬物皆有靈,舉頭三尺有神明。按照常識,未受精的雞蛋是不能孕育生命的,這個實驗證明未受精的雞蛋也有靈,真的是「萬物皆有靈」。(5)靈與靈之間的信息溝通原理是什麼?巴克斯特把連在測謊儀上的雞蛋放在鍍鉛的盒子裡,每當它鄰近的雞蛋被一個一個地丟進熱水中的時候,這個雞蛋便表現得很"驚恐"。這個實驗的意義是什麼呢?
  • 萬物皆數!神聖幾何的真相:能量、頻率、通道、意識的進化合一!
    「萬物皆數」——畢達哥拉斯神聖幾何神聖幾何學是一個將人的心、思想和精神調整為源頭的過程。它是以太和物理領域之間的通道。與神聖幾何學一起工作是靈魂的鏡子~它是意識進化的基礎,也是生命自身存在的基礎!在看似混亂的自然背後,卻隱藏著比例完美的結構與模式,這事實上揭示了萬物都遵循著一樣的方式在創造,所有的事物都和諧共振,就像翠玉錄裡赫爾墨斯(透特)說的那樣「as above so blow」上行,下效。沒有事物是單獨存在的,萬物是一體的。
  • 萬物皆有靈,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像!
    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物理學家普朗克,還有一個公式:E=hv(E是能量,h是量子常數,v是振動頻率),也就是說:振動頻率越高的物質,能量就越強。頻率最高的,成為無形的物質,如思想意識;頻率其次的,成為有生命的物質,比如人和動物,當然人比動物要再高一點;振動頻率最低的,成為固體物質,比如花草樹木、桌子、椅子、人體等等。
  • 萬物皆數,畢達哥拉斯的宇宙法則
    米利都學派創始人泰勒斯一天到晚念叨著:「萬物起源於水」「水是最好的」。誰知他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馬上站出來否定:「水太實際了,萬物起源於具有無限屬性的阿派朗」。話音未落,他的第二個弟子阿那克西美尼又慷慨陳詞:「你們都錯了,萬物起源於氣」。
  • 致道絕學:萬物皆道與宇宙全息論的一段闡述
    道生無極,無極為混沌,混沌中生太極,太極產生陰陽兩極,陰陽相化相生,化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皆是道的衍生,萬物皆有陰陽,太極無處不在,這裡的太極和陰陽都是全息元。萬物都是全息元組合而成,所以萬物一體,萬物皆道。宇宙全息論是萬物皆道的一種體現。
  • 萬物皆為疊加態粒子:如何用量子物理學詮釋生活?
    我不是物理學家,也不是什麼科學家,只是一個量子物理學狂熱愛好者,量子物理學就是我寫作靈感的主要來源。自從一腳踏入令人著迷的科學世界,我就開始用所學宇宙法則來解釋周圍的一切,其中一個法則與粒子的疊加有關。
  • 萬物皆為疊加態粒子:如何用量子物理學詮釋生活?
    我不是物理學家,也不是什麼科學家,只是一個量子物理學狂熱愛好者,量子物理學就是我寫作靈感的主要來源。 自從一腳踏入令人著迷的科學世界,我開始用所學宇宙法則來解釋周圍的一切,其中一個法則與粒子的疊加有關。思考得越多,就越發現生活中應用這一概念的地方越多。首先我們聊聊,什麼是量子疊加?
  • 《萬物皆武器》圖文評測:武器商人的終極浪漫!
    更多內容:萬物皆武器萬物皆武器
  • 萬物皆動;宇宙運動能量的來源及宇宙運動的六種形式
    宇宙萬物皆動。「運動和「變化」才是宇宙的客觀本質,而「平衡」和「靜止」則都是很主觀、短暫的認知。宇宙運動的能量主要來自三塊:第一,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動能。第二,宇宙物質、暗物質,暗能量之間的引力和斥力,導致宇宙中的天體在永不停息的運動。
  • 萬物皆能量,如何提高能量,就四個字明心見性
    那我們如何通呢,從能量入手,通過量子力學我們知道萬物皆能量,所以提高能量是關鍵,能量上去了自然會生發出智慧,智慧解決所有問題,你如果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你還會心生負面情緒?
  • 科學解釋:為什麼宇宙萬物的意識都是綁在一起的?
    篇前言:本篇文章通過探討分析個體思想意識與宇宙思想意識的關係,進而解謎「心電感應」現象,解謎「量子糾纏」的根本原因;通過尼古拉.特斯拉、愛因斯坦等偉大科學家對宇宙意識的耐人尋味的不同理解和回答,進一步揭示了宇宙萬物的個體意識並非獨立而存在,而是萬物意識皆有關聯,萬物意識實則都處於「糾纏態」。
  • 從《萬物皆數》到《數學之美》,一個數學學渣的科普讀物進化史
    去年硬逼著自己讀了《萬物皆數》,那是一本寫得極其友好的數學通識類科普讀物,通過《萬物皆數》的閱讀,我改變了自己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偏見,開始對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數學留心。心理學中的錨定效應出現了,認知一改變,我發現生活中真的萬物皆數,數學這門宇宙基礎學科,魅力無窮!《數學之美》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我的閱讀書單的。《數學之美》的作者是吳軍。
  • 《萬物皆奇蹟》:地衣、橡苔、鹿蕊
    題記:很喜歡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萬物皆奇蹟》的插圖(謝小振繪),不忍心就這樣輕易放過,今配上自己的解讀,以此來細細體會大自然帶給我們的驚奇。the Sense of Wonder 是一個新奇的世界,所有的美好浸潤著,所有的善意滋養著,所有的愛都漫延開來。
  • 大咖量子科普課堂:未來人人皆可量子
    段潤堯發表主題演講《量子計算的巨星之道》,從量子的整體發展歷程,講到百度量子的發展現狀、最新技術和應用成果,並表示當下是播種「量子樹」的最好時機;隨後的圓桌Panel中,三位大咖從多角度、多維度為觀眾深度解讀量子科技對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進一步向大眾全方位科普量子技術,同時也展現出百度在量子領域探索創新的付出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