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物皆數》到《數學之美》,一個數學學渣的科普讀物進化史

2021-01-11 宸媽侃侃育兒經

這是宸媽2020年發布的第110篇原創內容全文共計2594字,大約需要3-5分鐘時間閱讀

《數學之美》已經出到第三版了,我才知道還有這樣一本書。其實按照原來我的閱讀習慣,這本書還是不應該在我的閱讀範圍內。作為一個理科生,其實我是一個能不用腦絕不用腦的人,數學這麼複雜的物種,不適合我。

去年硬逼著自己讀了《萬物皆數》,那是一本寫得極其友好的數學通識類科普讀物,通過《萬物皆數》的閱讀,我改變了自己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偏見,開始對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數學留心。心理學中的錨定效應出現了,認知一改變,我發現生活中真的萬物皆數,數學這門宇宙基礎學科,魅力無窮!《數學之美》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我的閱讀書單的。

《數學之美》的作者是吳軍。我對於在業界大名鼎鼎的吳軍同樣無感,不知道到底是何方神聖。然後開始看書,才慢慢從書中讀到很多他工作和以往求學的經驗反應過來這位大神原來是曾作為資深研究員和副總裁分別任職於Google公司和騰訊公司的,我們現在生活中的某些習以為常的現代信息技術,是他開創的。

01吳軍是誰?

吳軍,學者,投資人,人工智慧、語音識別和網際網路搜索專家。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現任豐元資本創始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等職。

大神的簡歷自然是熠熠生輝的,科普給像我一樣的小白同學們:

在Google公司,吳軍和同事一同開創了搜索反作弊研究領域,成立了中、日、韓文產品部門,設計了Google中、日、韓文搜索算法,領導了Google自然語言處理和自動問答等研究型項目,擁有近20項美國發明專利。在騰訊公司,吳軍負責了搜索、搜索廣告和街景地圖等項目。作為風險投資人,吳軍成功地投資了150家矽谷和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他對科技產業有深入的研究,他是當今矽谷地區解讀IT產業最權威的專家。吳軍博士著有《浪潮之巔》《數學之美》《大學之路》《文明之光》《智能時代》《見識》《態度》和《全球科技通史》等多部暢銷書,並多次獲得包括文津獎、中國好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在內的圖書大獎。

02《數學之美》的產生和再版

《數學之美》是2006年吳軍在Google公司任職時,受當時負責中國市場產品形象的吳丹丹所邀請,在Google中國的官方博客——谷歌黑板報上寫一些博客介紹Google的產品。吳軍覺得直接介紹產品有自賣自誇的嫌隙,於是改成寫一系列的短文,介紹Google產品背後的基本技術,尤其是數學原理。吳軍下了很多功夫,設法將每一篇博客都寫得淺顯易懂(適合我這樣的數學小白閱讀)。這些博客受到了IT行業廣大從業人員和大學生的上百萬次的關注和喜愛,被轉載了上萬次。

2010年,吳軍在休假期間完成了第一版《數學之美》的寫作。2012年第一版由人民郵電出版社正式出版上市,並榮獲國家圖書館第八屆文津圖書獎。2014年吳軍針對當時開始逐漸熱門的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等領域對《數學之美》做了內容補充,推出了第二版。2020年,根據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吳軍對《數學之美》又做了一次升級改版,增加了區塊鏈、量子通信及人工智慧的相關內容,這就是我手裡的第三版《數學之美》。

03樸素的數學

在《數學之美》中,吳軍形容數學用得最多的形容詞是樸素。

他講Google的阿米特·辛格博士的做事哲學:「先幫助用戶解決80%的問題,再慢慢解決剩下的20%問題。」

吳軍在Google設計反作弊分類器時,被辛格要求摒棄以前學院派力求完美的習慣,先做一個能解決大部分問題的,簡單有效的分類器,以後再逐一完善。吳軍利用一個周末就設計好了,並在Google沿用了很長時間。

簡單實用就是最樸素的道理。

同樣,在Google重新設計的中日韓搜索算法時,辛格決定採用的小語言模型搜索質量的提高幅度只有原來採用大模型時的80%,吳軍被說服,只因為:「可以至少提前兩個月將新算法提供給中國的用戶,並且用戶體驗也有質的提高。」

這是一個很智慧的做事風格,大道至簡,最簡單最優化的往往就是最受人擁戴的。同樣的至簡追求主義還是賈伯斯,蘋果的簡化打敗了諸多競爭對手就是最好的例證。

數學的樸素,就在於將一切數位化、模型化、信息化。

04信息化時代的當 下

人類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前期摸索,在近代終於開始飛速發展。2020年,全球早就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知識更新其實很快,你如果排斥信息化時代的一切新的認知,那麼很容易就會被時代所拋棄。

從原始人到古文明,從古文明到近現代,信息的溝通和交流方式不斷發生著飛躍變化。

拿我的經歷而言,80年代初出生的我們這一代,電視機是童年時代的奢侈品,家用電話是在十多歲的時候才逐漸普及的,移動通訊是大學時代才開始逐漸普及的,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到現在普及到各家各戶,其實也就短短的二三十年。我還記得初中時候,學校有了第一批計算機,那時的DOS語言對於我們而言是神秘又新奇的,再然後是一度流行的五筆輸入法,讓我這種不喜歡背記的人很頭疼。而現在的輸入法,不論是哪種,基於拼音的輸入法,更適合或者說更利於我這類型的小白的使用(在《數學之美》第21章,吳軍詳細介紹了拼音輸入法的數學原理)。

從需要背串符的DOS語言,到需要背字根的五筆輸入法,再到現在基本上常用字三個鍵就能被鎖定的拼音輸入法,外行看起來改變的是使用的便捷程度,內行看起來進步的是技術,而技術的背後其實是計算機科學日新月異的變化,是大量的數學模型的應用。

今年疫情防控,「大數據」這個名詞被屢屢提及,之所以國內疫情防控這麼穩健,「大數據」功不可沒。而「大數據」的背後其實就是IT行業繼續發展的動力。

「人工智慧」、「區塊鏈」、「量子通信」等也同樣是近年來的熱議名詞。吳軍在《數學之美》中說到:「人工智慧」也有數學極限,「區塊鏈」的背後是數學基礎,「量子通信」的隨機性規律原理這些都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帶來的成就。

要跟上時代的發展,你真的不可不讀讀類似《數學之美》這樣的認知科普書。

吳軍的魅力在於他能夠把高深的數學原理講得通俗易懂,讓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數學的魅力。

更難能可貴的是,通過閱讀《數學之美》,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例子學到的數學學者思考問題的方式 —— 如何化繁為簡,如何用數學去解決工程問題,如何跳出固有思維不斷去思考創新。

無論你是在校大學生,還是已經工作的成年人,只要你還想了解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這本《數學之美》就應該推薦給你!

我是宸媽,專注於青少年教育教養,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分享、點讚、關注和評論,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本人!謝謝!

相關焦點

  • 小學生都愛讀的數學科普經典,數學三書——數學原來可以這樣學!
    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在輔導小學生的過程中,經常感覺學生對數學沒有興趣,對數學問題感到為難,甚至逃避學習數學,為此很多家長也很困惑,經常痛苦不解地問,孩子也參加了很多輔導班,也刷了很多題,為什麼數學成績提不高?學數學的興趣也沒有提高?……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努力想找到一本能讓小學生讀得懂的、有趣的數學科普讀物,能讓一些數學概念趣味化。
  • 未讀科普派對:一場有關「數學之美」的閱讀分享
    我們又為什麼要學數學呢?6月27日,未讀科普新書《無言的宇宙:隱藏在24個數學公式背後的故事》和《what if 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在言幾又書店舉行閱讀沙龍。這場題為「數學大爆炸•一次重新愛上數學的機會」 的活動邀請了科普作家同為理論物理學家的李淼以及數學科普作家顧森兩位嘉賓,與讀者探討那些不曾發覺的數學之美。
  • 「萬物皆數」,數學統治著宇宙
    對華教授最高的評價不是「數學之神」,不是「中國的愛因斯坦」,也不是全世界最著名的88位數學家之一,而是「人民數學家」!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其他如愛因斯坦用了數學工具所獲得的公式指出了尋找新能源的方向,並且還預示出原子核破裂發生的能量的大小。
  • 如何讓孩子看到數學之美?這樣學數學才會更有趣
    後來聽到笛卡爾的故事,印象無比深刻,因為怎麼也想不到數學還能和浪漫這個詞聯繫起來,而且還真的有這麼浪漫的故事。然後又因為《隱藏人物》這部電影,對數學的興趣直接倍增。所以當我讀到《萬物皆數》這本書時,感到無比驚喜,它直接顛覆了我對數學的固有認知,我從來不知道數學竟然和日常生活如此息息相關。
  • 萬物皆數,畢達哥拉斯的宇宙法則
    米利都學派創始人泰勒斯一天到晚念叨著:「萬物起源於水」「水是最好的」。誰知他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馬上站出來否定:「水太實際了,萬物起源於具有無限屬性的阿派朗」。話音未落,他的第二個弟子阿那克西美尼又慷慨陳詞:「你們都錯了,萬物起源於氣」。
  • 《萬物皆數》:每個人其實都愛數學,只是不了解他!
    阿爾法狗的算法與數學有哪些關聯?在史前時代,數學是為了實際應用而出現的。數字被用來計算羊群的數量,幾何圖形被用來測量田地並繪製道路。自那時以來,很多藝術家、創作者、匠人或者單純的夢想家和好奇者,在無意中踏入了數學的領地。他們是不自覺的數學家,是人類歷*早的提問者、*早的研究者、*早的頭腦風暴踐行者。如果想了解數學到底是什麼,我們就必須追隨他們的腳步,因為一切正是因為他們而起。
  • 數學手抄報:《數學之美》
    在網上看到有人推薦吳軍博士的《數學之美》,儘管我從事社會科學研究,但對數學的推崇一直如此,所以買來一讀,我的真切體驗正如吳軍博士在書的後記中所說,把自己「境界提升了一個層次」。  那麼,對我而言,到底提升了什麼境界呢?
  • 知乎推薦科普讀物 Top10
    知乎上科普讀物推薦問答眾多,但自己找起來費時費力,在這裡,本號特別統計知乎科普讀物推薦中1W個回答,得出以下10本最受推崇的科普讀物,大家一起看看吧,一定會有所收穫。1.《槍炮、病菌與鋼鐵》[美] 賈雷德·戴蒙德 / 2016 / 上海譯文出版社豆瓣評分 : 8.87.
  • 《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帶孩子動動手,探索數學之美
    在我看來,如果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又對一些知識點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的話,不懂得融會貫通,很難將數學學好。那麼,怎麼培養孩子對數學興趣呢?這本《寫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有趣、易懂,是父母啟發孩子發現生活中數學之美的工具書。本書是由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系教授清水美憲主編。曾任東京學藝大學副教授,印第安納大學客座研究員等。
  • 向日葵的數學之美_天極網
    每到仲夏,各地的向日葵就逐漸進入花期,人們對向日葵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很多人都親手種過向日葵,幾乎所有的人都吃過葵花籽,近年來,大面積的向日葵種植更是在全國各地鋪開,因為它能給人帶來喜悅和對幸福的憧憬。
  • 為什麼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后?讀《數學之美》,探究數字和信息的由來...
    也許大家不相信,數學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工具。它不僅能夠非常清晰地用一些通用的模型來描述這些領域的看似不同的實際問題,而且能給出非常漂亮的解決辦法。每當人們應用數學工具解決一個個和信息處理有關的問題時,總會感嘆數學之美。雖然人類的語言有成百上千種,但處理它們的數學模型卻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這種一致性也是數學之美的表現。
  • 三本書,讓你讀懂數學之美
    而在《數學簡史》的作者蔡天新看來,數學與科學、人文的各個分支一樣,都是人類大腦進化和智力發展進程的反映。它們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必然相互影響,並呈現出某種相通的特性。☆ 數學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文藝復興的藝術與幾何學為什麼緊密相連?☆ 工業革命與微積分、法國大革命與應用數學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 考研「不用考」數學的6類專業,適合數學「學渣」報考!
    考研報名時間臨近了,很多被數學「折磨」的很痛苦的女同學,紛紛來問小編,考研哪個專業考數一?哪個專業考數二?又有哪個專業考研不會考數學?被問的心煩意亂,只好專門寫幾篇文章普及一下。下面介紹的是便是考研不考數學的專業,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專業考研不用考數學吧!
  • 萬物進化史之適者生存
    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只要能生存下來才是王道,而生存才是萬物永恆的主題。強者在某些時候會顯得過於剛硬反而易折,而弱者會根據環境的需求改變自身以達到適應的目的,這樣反而更加容易生存下來。所謂適者生存便是這個道理,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讓自身去適應大環境,而不是一味地與環境抗爭。看那些在生存競爭中滅絕的物種便可以看出強者不一定比弱者更有優勢,而那些弱者往往會更讓人出乎意料。
  • 《數學之美》告訴你如何使用數學思維解碼世界
    吳軍博士的《數學之美》發行於2014年11月,這個原載於谷歌黑板報的書籍,一經發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本書中,吳軍博士從人類文明起源講到科技革命。讓讀者了解到,原來,在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有數學的身影。在吳軍博士的筆下,數學將不再是一個一個枯燥的符號,而是結構人類社會的一把鋒利的手術刀。
  • 《萬物:創世》世界進化史
    中國江西網訊 《萬物:創世》是野心勃勃的「漫畫宇宙史」三部曲之開篇,該書以宇宙大爆炸「奇點」為起始,描繪了長達140億年的宇宙進化圖卷,直到人類誕生前夕。  本書畫風大氣,想像力奇詭,集人類史上各種經典文化符號之大成,給自然科學史增添了趣味和深度。
  • 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
  • 數學可以描述宇宙,那麼宇宙是按照數學而「構建」的嗎?
    著名的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曾說「萬物皆數」。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認為,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是錯誤的唯心主義,但同樣有很多人認為這是真理。畢達哥拉斯的觀點表明,宇宙不僅是有序的、理性的存在,而且這種秩序可以通過數學這種特殊的語言來表達。數學能描述和解釋自然法則和規律、預測自然世界的各種行為,因此,它成為了現代科學所使用的一門通用語言。
  • 數學科普經典三書:適合中小學生閱讀,學好數學不再難
    01 生活處處皆數學母親沒有念過書,但是她的算術很好,,當我開始上小學的時候,常常和他比算術。有一次,家裡攢了一些雞蛋,母親要拿一些去換錢,補貼家用。那時候雞蛋可能就5角錢一個。我看見母親這樣數數:一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加一個一十;一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加一個二十。就這樣十個十個的數,數完了還不忘重複驗算一遍,以免弄錯。
  • 姜伯駒:讓數學之美走入生活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5-1998年為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首任院長,現任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數學之美,思維之美、理性之美。30餘年前,描寫陳景潤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引發了無數人對探索數學未知的嚮往;20餘年前,陳省身登高一呼,讓國人燃起中國數學走向國際數學前沿的無限期望;今天,以姜伯駒為代表的一代數學家致力於數學的推廣與普及,執著於數學人才的引領和培養,讓數學之美為人所知,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