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大眾的認知裡,弱者是被淘汰的一類,強者才是生存下來的那一部分,其實我們的認知早在幾億年前便產生了偏差,只有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物種才能生存至今。
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只要能生存下來才是王道,而生存才是萬物永恆的主題。強者在某些時候會顯得過於剛硬反而易折,而弱者會根據環境的需求改變自身以達到適應的目的,這樣反而更加容易生存下來。
所謂適者生存便是這個道理,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讓自身去適應大環境,而不是一味地與環境抗爭。看那些在生存競爭中滅絕的物種便可以看出強者不一定比弱者更有優勢,而那些弱者往往會更讓人出乎意料。
《弱者的逆襲:38億年生命進化史》便是讓強者大跌眼鏡的一部從弱者逆襲視角講述的38億年生命進化史。本書講述了在38億年的生命進化史中,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從五次生物大滅絕到兩棲動物、哺乳動物的進化,再到遠古人類的出現,那些弱勢生物群體如何克服環境挑戰生存下來,並開拓新的生命時代。
人類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是科學家們長期研究的課題之一,那麼人類的起源始是什麼時候呢?我們一直在探索人類的起源始,人類從何處而來,殊不知人類生存的根本與萬物生存的根本是息息相關的,所有的物種進化都離不開最初的細胞,而每一種生物都有其自己特有的生活環境,特定的結構和功能總是適合在這種環境條件下的生存和延續。
適應是生命特有的現象,任何一種生物對其所處的環境適應總是相對的,同種個體由於遺傳和表型上的差異,對環境的適應也總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別。只要存在這種差別,哪怕是很輕微的,自然選擇就會發生作用,推動群體向更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比如說,魚鰓的結構適合於在水中呼吸,陸地脊椎動物的肺結構則適應陸地呼吸作用。
本書讓我們從弱者的視角來看待萬物生存史,並非是高高在上的強者更適合整個大環境的生存,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弱者逆襲笑到最後。它不僅僅以科普的角度向我們闡述生命的起源,也是用弱者的視角來探尋生命進化的真相,以現代的角度與觀點讓我們認識到弱者其實並不弱,適應生存的才是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