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2020-12-05 認知的維度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不經實踐檢驗,那麼任何回答都是存在缺陷的。

那麼,怎麼樣才能最終定性這個問題的答案呢?

如果答案是物質決定意識,那麼就應該給出一套建構體系,基於物質的組合演化可以產生出意識,否則,這個判定只是一種理論猜測,還無法形成一種科學的判斷。

如果答案是意識決定物質,那麼就應該給出意識在怎樣的條件下生成物質,否則這種判定就是無稽之談。

由此,這個問題就轉變為一個建構性問題。

目前情況下,人們對什麼是物質通常是有較為明確的認知,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然而,人們對於什麼是意識並沒有形成統一客觀的認知。當我們連意識是什麼都沒有徹底弄清楚時,又如何能夠判定基於不確定的意識能夠建構確定的物質呢?

既然,意識建構物質存在天然的認知和實踐困難,那麼物質建構意識呢?

《認知的維度》給出了一套建構方式,具體詳見文章「【6張邏輯圖,助你完全看透人性!】」

那麼,既然基於物質體系能夠建構意識,是否就說明了物質是第一性的呢?

答案不一定。

當解構了意識體系之後,再回過頭來看物質的本性時,就會發現物質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意識是依附於特定的主體的,所謂的主體,可以用四個參數來表徵:

一是系統能夠儲能或吸能;

二是系統具有一定的自主行為能力;

三是系統能夠檢測環境並適應特定環境;

四是系統能夠保持基本內核的穩定。

——(摘自《認知的維度》第7章)

這四個參數必須同時具備,才能視為一個主體。生命體都是主體,一些人工製造的智能體也可以被視為主體。

上述實際上是狹義的主體概念,而廣義的主體概念,則包括一切的物質在內,這是因為,一切非孤立的物質也具有主體的這四個基本特點:

首先,任何物質自身都是能量體的存在,物質能量與質量成正比;

其次,物質通常都有一些獨特的性質,這種性質往往導致了物質的一種特定作用表現,雖然這種表現比較單一,但仍然屬於一種定向作用的體現;相對論的提出,指出了任何物質都能夠影響空間,從而間接影響周邊物質,這種影響也體現了某種趨向,只是影響力度存在相對性而已;

第三,物質在某種環境中會有某種性狀表現,在另一種環境中會有另一種性狀表現,綜合來看,它體現了物質適應環境的過程;

第四,物質在很多時候能夠保持解構的穩定性。

因此,物質也可視為廣義的主體

物理學家在不斷探究物質的本性時,陷入了越來越迷茫的境地,因為微觀粒子越來越難以探測,微觀粒子的運動性質越來越難以描述,粒子運動的複雜性並不比意識的複雜性要低多少,這可以從描述粒子的方程的複雜性看出來。

迄今為止,物理學家也無法回答究竟是什麼決定了物質的存在性。

生命體和物質體都是主體,而主體實質上是物質和關係的綜合體。

意識代表的是異動關係性的存在,物質代表的是確定關係性的存在,定性關係和不定性關係共同造就了主體的存在。

由此,單獨定性意識,和單獨定性物質,實際上都是存在不足的,這是從本質上來說的。不過,如果界定了背景尺度,明確了研究範疇和精度,這個問題還是可以回答的。

在嚴謹的科學範式中,物質決定了意識。

而在抽象的認識論中,意識描述了物質。

相關焦點

  • 是物質決定你還是意識決定你?
    是物質決定你還是意識決定你?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物質。兩個相左的觀點爭執不下。意識是什麼?意識是感知信息的發出、接收、綜合、判斷、處理的機能,所有生物都具有意識機能,人則處於意識機能的高級形態。意識對信息的處理分為直接反應和傳遞與儲存。
  • 到底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你怎麼看?
    科學上講,物質覺得意識,因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是意識的載體!而哲學上並不這麼認為,哲學的理念是意識可以決定意識,意識可以獨立於物質而存在,這也是唯心主義思想,與唯物主義針鋒相對。不過目前科學界的主流思想是唯物主義,也就是世界是物質的,這裡的物質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看得見的物質,而是指客觀存在性!簡單說就是,宇宙的存在是客觀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然也不會受意識的影響,宇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有人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如果沒有人類或者沒有生命,宇宙的存在還有意義嗎?
  • 當前最難的課題: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並且物質與能量之間可以進行相互轉化。  意識要從那裡產生的,當然是大腦。比如如果一個人死了,大腦死亡了,那他就沒有意識了!可見意識嚴重依賴於物質,甚至人在受重傷、醉酒等情況下就會意識模糊。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反映,是人腦機能→即因聽/看/聞/摸等接觸引起的所思所想。
  • 人體與宇宙的奧秘,思維決定身體,意識決定物質
    人類可憑自我意識成為神明,或是用人類的意識控制物質運動,法者意識流的作用變化。人的意識體就是一部高精的陰性物質檢測儀,人就是宇宙的全息縮影。我們引為自豪的智慧老人老子、莊子,也是一再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完全和諧統一的。在古代聖哲那裡,宇宙、人身本為一體,精神、天地自然溶融,宇宙中有的,人身中各各悉備。
  • 意識決定存在
    而且客觀存在是由意識(或觀測)而決定的!世界不僅僅是由宏觀的物質,還有能量、信息、暗物質、意識、以及我們仍不知的東西所組成。世界更加強調的是物質之間的關係,而不僅僅是物質本身。有如佛法中所提到的:整個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會改變。這就是「無常」,無常並不意味著死亡,而是意味著變化。因緣和合則生,因緣消散則滅。
  • ...既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又承認意識具有能動作用。這種觀點屬於什麼?
    2021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模擬試題:既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又承認意識具有能動作用。這種觀點屬於什麼?答案解析,如下:選擇題既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又承認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 意識的力量有多大?它可能決定物質嗎?來看看這些量子力學設想
    文/惜談意識的力量有多大?它可能決定物質嗎?但這些只是代表人類的意識,是具有強大的潛力的,但科學家們所思考的問題,就比我們深奧的多了。在我們的認知裡,意識與物質這一對永恆對抗的兄弟之間的關係,就是物質是可以決定意識,但既然意識的力量如此強大,它會有能夠決定物質的一天嗎?起碼我們可以進行這個猜想,對吧?首先科學家想到的是意識能不能被模擬呢?
  • 意識所決定的世界跟物質世界是反著的
    微觀世界沒有因果律 現實世界或者宏觀世界是原因決定結果 但微觀世界是結果決定原因老高舉了個例子 說你在網上買了個iPad
  • 趙磊 | 「存在決定意識」五問
    這再次證明:社會存在決定著人類的能力和意識。順便指出,很多人認為意識是先天遺傳的,與社會存在無關。現代科學證明,基因物質DNA決定了生物的各種特徵,因此,「意識具有先天遺傳特性」是有科學依據的。問題在於:(1)DNA本身就是一種物質,DNA決定生物特徵這個事實並沒有證明精神可以不依賴於物質,反而證明了「物質決定精神」這個唯物主義邏輯,以及「存在決定意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
  • 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東西方不同的世界觀
    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兩種世界觀,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似乎還要思考一番,他們的知識源於神創,而對於東方來說,學問只來源於聖人,聖人構建理論教化民眾,東方沒有主流意識裡是沒有神的,僅尊聖人為神而已。物質世界,東方則認為源於「道」,道是不可以言說的,來言就不是「常道」了,「道」就是客觀存在的整體,是人所能感知但又並不先存在於人的意識的整體,不是人的意識來決定的。整體內部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則由人去發現,建立理論反映這些關係,就產生了學問和運用。
  • 量子研究者反思:若意識可以決定物質,證明宇宙只是一道程序
    就像一個人在夢境中駕著宇宙飛船正興高採烈地繞著月亮、金星遨遊,突然間被人叫醒了,然後才恍然大悟地意識到原來只是一場夢境而已。同樣的,當科學家對宇宙的探索越深入,研究得越透徹時,尤其隨著量子宇宙學的興起,科學家對量子物理學理論研究得越深入,越發現量子物理學中神秘莫測的諸多量子理論,很可能正是對現實世界的真實闡述。
  • 李知非:朱清時院士的「意識決定物質論」是不是太簡單了?
    6月10日的一場演講中,朱清時院士聲稱自己真實體驗到「真氣」的存在,並且認為真氣是意識層面的存在。 事實上,朱清時院士的這些想法由來已久,早就有相關著作在網絡上流傳。除了認為真氣存在,他還聲稱「人類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客觀世界很有可能並不存在」;認為量子力學證明的佛教的哲學,甚至感嘆「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 2020寧夏事業單位常識備考: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所謂一元論是指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係是「父與子」的關係,誰是「父」,誰是是「子」取決於持有的觀念是唯物觀還是唯心觀。二元論是指物質與意識是「夫妻」關係,二者共生共存,共同構造世界萬物。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元論的唯物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裡,意識是由物質產生的。產生意識的物質有兩個不可或缺的組成,一是自然世界這個物質,一是人類社會歷史這個物質。
  • 惱人的測量問題:意識真的能夠決定物質的存在嗎?
    無論是被測量的電子還是儀器中的電子,都應該遵循同樣的量子定律。 電子碰到別的東西,比如空氣分子,抑或是其它東西,為什麼不會坍縮?偏偏碰到實驗設置的屏幕就坍縮了?這是一個問題,一個嚴重的問題。
  • 量子力學中最令人無法接受的兩大特質,意識決定物質、因果倒置?
    一、意識能決定物質?從唯物論來講,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意識的載體、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但是在微觀量子世界裡這一真理卻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但後來科學家在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加入了「人類觀測」行為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人類進行觀察的時候,電子則呈現粒子特質,當人類不進行觀察的時候,電子則呈現波的特質,但觀察行為本身並沒有幹預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正常進行,觀察行為只是視覺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已,觀察行為並非是物質活動,那麼為何非物質的觀察行為
  • 經典導讀(4)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所以人類社會的生產首先是要進行生活資料的生產,物質資料是人們一切活動的基礎,只有先立足生存之本,才能高談哲理。「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以往的唯心主義總是從意識、精神出發,引出客觀存在。一些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也無法在社會歷史領域徹底地堅持唯物主義。
  • 量子宇宙研究者:若觀察者意識可決定物質,宇宙或時時處於置換中
    所有的平行宇宙裡的一切物質形態都與我們這個宇宙的相同,不同的是其演變發展的過程,而這便取決於不同的宇宙物理係數和物理法則。我們形態相同,只是因為宇宙物理係數和物理法則的不同,決定了我們不一樣的人生經歷。試想一下,假如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離開了這個世界,如果科技足夠發達,發達到可以在不同的平行宇宙間旅行,那麼,我們就可以藉助高科技手段,到另一個平行宇宙裡去尋找他們,是不是很激動?或許,「超時空接觸」中,愛羅薇在那個星球上看到的父親,正是來自平行宇宙裡的父親。
  • 暗物質與暗能量與量子意識組成的世界
    物體宇宙中的物質稱之為&34;物質與平行宇宙中的暗物質及暗能量可通過相對應的正反原子進行物質與能量轉換,以及互相對應的正反粒子(量子意識)進行能量及其意識信息的轉換。夢就是二個世界的信息轉換。其各階段的意識形體影像仍然存在平行宇宙中(所以當你進入平行宇宙中就能看見今生的一切的一切),而意識形態的反粒子中的反量子意識形分散,失去其整體意識,以單位反量子形式重新參於反量子意識。但,是否有大腦意識反量子群,小概率的以量子群意識形式重先參於反量子意識?若有,其就是意識重生。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所以還是要好好珍惜今生,沒有絕對的永生。
  • 天方邏輯學 | 2.在「存在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存在」的問題上,有人講了一個故事
    「唯心論」認為意識決定存在,這種思維有一定的片面性,也只是相對正確的。比如:主觀唯心論者認為:「自己認為有的就應當有」。像這樣的情況就有它的片面性,有它的錯誤的一面。在「存在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存在」的問題上,有人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座城市本來沒有立交橋,交通混亂,事故常常發生,一位工程師設計了一座立交橋,後來政府資助,群眾集資建成了這座立交橋,從此人走人行道,馬走馬的道,車走車的道,還有單行道,交通秩序井然,交通事故減少。是否是意識決定了存在?
  • 物質-能量-頻率-波-意識-粒子
    物質=能量=波=光4,意識創造物質偉大的科學家愛丁頓(Eddington)說:「我們總是認為物質是東西,但現在它不是東西了;現在,物質比起東西而言更像是念頭。」念頭產生了「客觀」,念頭就是測量,客觀世界是一系列複雜念頭造成的。物質的本質不是物質,而是能量,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的念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