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不經實踐檢驗,那麼任何回答都是存在缺陷的。
那麼,怎麼樣才能最終定性這個問題的答案呢?
如果答案是物質決定意識,那麼就應該給出一套建構體系,基於物質的組合演化可以產生出意識,否則,這個判定只是一種理論猜測,還無法形成一種科學的判斷。
如果答案是意識決定物質,那麼就應該給出意識在怎樣的條件下生成物質,否則這種判定就是無稽之談。
由此,這個問題就轉變為一個建構性問題。
目前情況下,人們對什麼是物質通常是有較為明確的認知,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然而,人們對於什麼是意識並沒有形成統一客觀的認知。當我們連意識是什麼都沒有徹底弄清楚時,又如何能夠判定基於不確定的意識能夠建構確定的物質呢?
既然,意識建構物質存在天然的認知和實踐困難,那麼物質建構意識呢?
《認知的維度》給出了一套建構方式,具體詳見文章「【6張邏輯圖,助你完全看透人性!】」
那麼,既然基於物質體系能夠建構意識,是否就說明了物質是第一性的呢?
答案不一定。
當解構了意識體系之後,再回過頭來看物質的本性時,就會發現物質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意識是依附於特定的主體的,所謂的主體,可以用四個參數來表徵:
一是系統能夠儲能或吸能;
二是系統具有一定的自主行為能力;
三是系統能夠檢測環境並適應特定環境;
四是系統能夠保持基本內核的穩定。
——(摘自《認知的維度》第7章)
這四個參數必須同時具備,才能視為一個主體。生命體都是主體,一些人工製造的智能體也可以被視為主體。
上述實際上是狹義的主體概念,而廣義的主體概念,則包括一切的物質在內,這是因為,一切非孤立的物質也具有主體的這四個基本特點:
首先,任何物質自身都是能量體的存在,物質能量與質量成正比;
其次,物質通常都有一些獨特的性質,這種性質往往導致了物質的一種特定作用表現,雖然這種表現比較單一,但仍然屬於一種定向作用的體現;相對論的提出,指出了任何物質都能夠影響空間,從而間接影響周邊物質,這種影響也體現了某種趨向,只是影響力度存在相對性而已;
第三,物質在某種環境中會有某種性狀表現,在另一種環境中會有另一種性狀表現,綜合來看,它體現了物質適應環境的過程;
第四,物質在很多時候能夠保持解構的穩定性。
因此,物質也可視為廣義的主體!
物理學家在不斷探究物質的本性時,陷入了越來越迷茫的境地,因為微觀粒子越來越難以探測,微觀粒子的運動性質越來越難以描述,粒子運動的複雜性並不比意識的複雜性要低多少,這可以從描述粒子的方程的複雜性看出來。
迄今為止,物理學家也無法回答究竟是什麼決定了物質的存在性。
生命體和物質體都是主體,而主體實質上是物質和關係的綜合體。
意識代表的是異動關係性的存在,物質代表的是確定關係性的存在,定性關係和不定性關係共同造就了主體的存在。
由此,單獨定性意識,和單獨定性物質,實際上都是存在不足的,這是從本質上來說的。不過,如果界定了背景尺度,明確了研究範疇和精度,這個問題還是可以回答的。
在嚴謹的科學範式中,物質決定了意識。
而在抽象的認識論中,意識描述了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