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非:朱清時院士的「意識決定物質論」是不是太簡單了?

2020-11-25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知非】

一向善作驚人之語的朱清時院士最近又火了一把。6月10日的一場演講中,朱清時院士聲稱自己真實體驗到「真氣」的存在,並且認為真氣是意識層面的存在。

事實上,朱清時院士的這些想法由來已久,早就有相關著作在網絡上流傳。除了認為真氣存在,他還聲稱「人類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客觀世界很有可能並不存在」;認為量子力學證明的佛教的哲學,甚至感嘆「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靠著量子力學、中醫、氣功、佛教等等玄之又玄的概念,朱清時院士著實收穫了不少追隨者,而普通民眾由於專業知識的缺乏,也不敢輕易質疑這位大學者的思想。

朱清時6月10日上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開講「用身體觀察真氣和氣脈」。(圖片來源:中國青年網)

然而,在專業學者眼中,朱清時的論述確實是存在很多硬傷的。北大著名學者饒毅等人主辦的「知識分子」微信號,最近已經連續發表過多篇從量子力學角度反駁的文章,指出朱院士的文章主要問題在於概念粗糙,跳過了很多邏輯推演的步驟,從而導致結論偏差。

筆者不是物理專業人士,不敢就此斷言朱院士的量子物理知識存在錯誤,然而,作為一個哲學愛好者,卻也深感朱院士的哲學概念同樣粗糙,故冒昧做些探討。

核心論述的邏輯矛盾

首先,我們來看看朱院士幾年前的一篇文章《客觀世界很有可能並不存在》。

朱清時院士的基本理論是,人的神經元中可能存在大量糾纏態的量子,這些量子原本處於多種狀態的疊加。當這些量子發生坍縮,確定為一種狀態,就成為了意識。

引起坍縮的原因是什麼呢?朱清時引用薛丁格和維格納的貓實驗來說明,一隻貓原本是處於既死又活的狀態,一旦有人觀察,就確定為一種狀態,因此說是人的意識造就了客觀世界。

於是,在這同一篇文章中,朱院士一會說量子坍縮產生意識,一會又說意識引發量子坍縮,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薛丁格的貓

除了自相矛盾,這裡還有偷換概念的問題。薛丁格和維格納的貓實驗中產生「觀察者效應」時,「觀察者」都是「有意識的人」,因此不能斷定其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人的物質成分,還是完全不包含物質的「意識」。

實際上,李淼教授的文章中已經指出,主流科學界認為「觀察者」未必需要是人,沒有意識的物質也能引發量子坍縮。而把「觀察者」簡單地理解為「意識」,透露出濃濃的民科味道。

對二元對立的理解有些淺薄

而朱清時對「意識」一詞的誤用還不僅限於此。

在5月10日朱院士發表在個人微博上的文章中,曾有這樣一段關於意識和物質關係的表述:

「意識從何而來呢?現在很多科學家認為,大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大腦中的千億個簡單的神經元以正確方式組合在一起,就能產生意識,即感知,思維和其它心智功能(參見《連接組》,承現峻著,2015)。因此意識就像大量水產生的波浪一樣,是複雜體系在整體上湧現出的現象。然而,水能產生波浪,但是波浪是不能作用於水本身的。如果意識完全是大腦產生的,那麼如何解釋能用意念按摩脊髓和大腦?」

在幾年前的文章中,朱清時繼續表示,「世界上可能存在著類似靈魂的東西,它在人生結束之後不死,只是回到宇宙中的某個地方去了。這種觀念跟唯識的根本-阿賴耶識學說是相一致的。

加粗的這第一句話同後兩句仍然是矛盾的,朱院士的前後兩個「意識」的概念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其第一個意識(意識1)是指具體的感知,顯然是可以作用於物質的;後面的意識、阿賴耶識(意識2)則是作為總體的「精神」,確實可以說不能作用於物質。但這樣一來,「意識造就客觀世界」也就無從談起了。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先來看看「意識與物質」的二元論關係到底是怎樣的。(這裡用意識並不合適,只是為了行文方便,後面會有澄清。)

關於意識的概念,最著名的闡述當屬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一群面向牆壁的囚徒,只能看到他們身後的人經由火光投射在牆壁上的影子,便認為這影子就是真實的世界。

在柏拉圖看來,人類就是一群囚徒,看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的投射,因此人生的意義就應當是讓自己儘量去符合理念。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圖片來源:learning-mind

其實,柏拉圖的這一觀點並沒有經過什麼論證,只是作為其政治哲學基礎的一種價值判斷,試圖說服人們去追求正義。而價值判斷最容易被後世的神學家所利用,由此,柏拉圖成為了唯心主義的源頭。

在此後的一千多年中,西方哲學基本被基督教神學壟斷,於是理念(意識)被替換成上帝,世界被分割成「上帝之城」和「人間之城」,就是所謂意識指導現實的唯心主義了。

相關焦點

  • 朱清時院士:不可思議的量子意識
  • 朱清時院士:「人生的真相」
    這是可能的,因為當時的人生活非常簡單,物質享受的誘惑很少,加之他們的高智商,容易對色、受、想、行、識有這樣的理解而生厭,因生厭而得解脫。後來人的物質享受和誘惑多了,慧解脫就越來越難。現代人的物質享受太多,誘惑更強,解脫更不易。然而另一方面,現代人具有古人沒有的科技知識,我們容易理解被生化機制操縱的人生是場鬧劇。
  •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不經實踐檢驗,那麼任何回答都是存在缺陷的。那麼,怎麼樣才能最終定性這個問題的答案呢?如果答案是物質決定意識,那麼就應該給出一套建構體系,基於物質的組合演化可以產生出意識,否則,這個判定只是一種理論猜測,還無法形成一種科學的判斷。如果答案是意識決定物質,那麼就應該給出意識在怎樣的條件下生成物質,否則這種判定就是無稽之談。
  • 朱清時:不可思議的量子意識
    意識和觀念的能量又是什麼?很多年,我都為這樣的問題所困惑。佛學博大精深,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我們所有悟,但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思維來解釋。科學和佛教思想能否象朱先生說的那樣,從不同的路徑能夠走到世界之巔峰相會呢?很有幸,在這個時刻,讀到朱清時先生所討論的《量子力學崩塌你的「科學」世界觀:人類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這篇演講。
  • 朱清時院士: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不正是與物質的對立面 —— 意識有些相同了嗎?按照當前流行的觀點,意識是完全基於物質基礎(我們的腦)而存在,但意識不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實在,因為沒有人在進行腦科手術時在顱骨內發現過任何有形的「意識」的存在。我們都知道貝多芬的交響樂,可以用一套樂器把它們演奏出來。但這套樂器本身並不是交響樂。意識是大腦演奏的交響樂。
  • 再從朱清時院士提過的「麥克斯韋妖」,談意識產生的根源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有幾篇報告中特別提到了「麥克斯韋妖」,朱清時院士說:真氣就是為生命把門的麥克斯韋妖。我這裡談一下為生命把門的「麥克斯韋妖」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意識產生的根源,就是這個「麥克斯韋妖」,朱清時這一點說的沒錯,但這個「麥克斯韋妖」不是真氣,而是某種特殊的高分子物質,有可能就是複製酶(replicase),這是一種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分子。有充足的理由表明,現代人RNA中的複製酶可能類似於地球生命伊始就開始存在的複製酶。
  • 朱清時回應質疑:我尊重佛學,真氣經絡需用新方法研究
    外界詫異於一位擁有中國科學界最高榮譽的院士,在年過七旬後,轉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之後,《像朱清時這樣的大科學家為何就輕易相信了偽科學?》、《嘆為觀止:朱清時院士用科學給巫術化妝》等文章在網絡上廣為傳播,質疑朱清時關於真氣、禪定的研究。6月15日上午,就外界的批評,朱清時在中國科技大學辦公室裡對新京報記者獨家回應。
  • 朱清時回應「真氣報告」爭議:說中醫經絡是偽科學,我不贊成
    6月12日,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就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舉辦的名為《用身體觀察真氣和氣脈》講座及其引起的爭論,獨家向本報作出回應。在講座中,朱清時展示了關於真氣的實驗效果,並認為「真氣」是「大量神經元的湧現現象」。
  • 當前最難的課題: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要從那裡產生的,當然是大腦。比如如果一個人死了,大腦死亡了,那他就沒有意識了!可見意識嚴重依賴於物質,甚至人在受重傷、醉酒等情況下就會意識模糊。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反映,是人腦機能→即因聽/看/聞/摸等接觸引起的所思所想。
  • 到底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你怎麼看?
    科學上講,物質覺得意識,因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是意識的載體!而哲學上並不這麼認為,哲學的理念是意識可以決定意識,意識可以獨立於物質而存在,這也是唯心主義思想,與唯物主義針鋒相對。不過目前科學界的主流思想是唯物主義,也就是世界是物質的,這裡的物質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看得見的物質,而是指客觀存在性!簡單說就是,宇宙的存在是客觀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然也不會受意識的影響,宇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有人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如果沒有人類或者沒有生命,宇宙的存在還有意義嗎?
  • 人體與宇宙的奧秘,思維決定身體,意識決定物質
    基於此,古人認為:人們既可能從自然界的某些物質運動規律中領悟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也可以從人體生命現象中推測自然界的發展過程。於是「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素問論》)。「善言人者必能推知天地」,所謂「指節可能觀天,掌紋可以察地」。宇宙只創造你相信的!你的觀點是什麼,你的現實就是什麼。如果你對宇宙的觀點是宇宙是機械性的、無生命的,宇宙對你而言就會是如此。
  • 朱清時
    朱清時:我們希望通過理事會制度,還有立法。立法已經走出這一步了。理事會一年開一、兩次會,只決定學校的大政方針,不管日常工作,這樣學校的預算、重大問題只要理事會一批准,我們就可以不受幹擾的獨立運行了。原來是這樣想的,這也是世界上現代大學已成功的辦法。
  • 少空談哲學的物質意識,多關注具體的科學概念
    當然,這不太容易做到,尤其是對試圖跨領域指點江山者。最近,一篇以捍衛科學尊嚴為目標的科普雄文(以下簡稱《捍衛》)橫空出世,批評朱清時院士的一些佛學,意念與量子物理的論斷。該文的論點肯定會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然而其論據卻在概念上有不確切之處。下面就《捍衛》一文涉及到的一些說法作一個科普。
  • 朱清時:用科學的方法重新審視迷信的東西
    朱清時,化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七任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中科院院士、原校長朱清時的辦公室位於理化大樓二樓的角落裡。門口沒有牌子,很低調。辦公室裡生活痕跡很重,隨處是書和古玩,甚至有些凌亂。如果沒有外出計劃,他每天埋在辦公室看書寫文章,研究他心愛的古玩。與他在科學方面的成就相比,人們更熟悉朱清時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嘗試。任中科大校長期間,他堅守「小而精」的辦學思路,不圈地、不擴招。
  • 意識決定存在
    意識決定存在從物理學角度論學習生命密碼的意義我們從哪裡來?宇宙如何發展?
  • 朱清時:曾任中科大和南科大校長的院士為何沉迷於真氣和虛無?
    走向校長崗位的中科院院士出生於1946年的朱清時是四川成都人,24歲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大學畢業後,朱清時被分配到青海的一個工具機鑄造廠做工人和計劃員,好像一眼望到了人生的盡頭。朱清時1991年,由於在相關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時年45歲的朱清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不信佛教說因果,知道什麼是緣起性空嗎,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怎麼說
    你不相信佛教說的因果,懂得因緣法,就懂緣起性空,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怎麼說中國儒釋道文化思想,釋家文化給世界帶來了諸多議論,從因果輪迴,到無神論。在佛教的文化裡,許多人不信因果關係,那麼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的的因果關係。
  • 「更新」· 朱清時:教改「逆行者」的堅持與妥協
    朱清時,72歲,中國科學院院士。受聘南科大校長期間,創新地推出「先行先試,自主招生,自授學位,自頒文憑」的辦學模式,成為備受關注的中國教育改革風雲人物。朱清時說。第二個任期的朱清時,給媒體創造了更多的「頭條新聞」。他公開批評教學評估、學術造假……成了高教界的「異類分子」。「那時候搞高校評估,學校都覺得這個事太重要了,組織教師一次一次布置,還演習。我們就不做這種。」朱清時說。
  •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南懷瑾說有個老道上屋很輕鬆,爬牆就像走平地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在探索科學的路上,機緣巧合接觸到了佛教和道教,結合自己所學知識,提出了量子學與佛教,一時輿論探討頗多。朱清時說:南懷瑾說有個老道士上屋很輕鬆,爬牆就像走平地。這是否又有科學的解釋呢?而那些目前科學無法解釋的,通過佛學解釋的又是否是正確的呢?
  • 是物質決定你還是意識決定你?
    是物質決定你還是意識決定你?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物質。兩個相左的觀點爭執不下。意識是什麼?意識是感知信息的發出、接收、綜合、判斷、處理的機能,所有生物都具有意識機能,人則處於意識機能的高級形態。意識對信息的處理分為直接反應和傳遞與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