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知非】
一向善作驚人之語的朱清時院士最近又火了一把。6月10日的一場演講中,朱清時院士聲稱自己真實體驗到「真氣」的存在,並且認為真氣是意識層面的存在。
事實上,朱清時院士的這些想法由來已久,早就有相關著作在網絡上流傳。除了認為真氣存在,他還聲稱「人類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客觀世界很有可能並不存在」;認為量子力學證明的佛教的哲學,甚至感嘆「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靠著量子力學、中醫、氣功、佛教等等玄之又玄的概念,朱清時院士著實收穫了不少追隨者,而普通民眾由於專業知識的缺乏,也不敢輕易質疑這位大學者的思想。
朱清時6月10日上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開講「用身體觀察真氣和氣脈」。(圖片來源:中國青年網)
然而,在專業學者眼中,朱清時的論述確實是存在很多硬傷的。北大著名學者饒毅等人主辦的「知識分子」微信號,最近已經連續發表過多篇從量子力學角度反駁的文章,指出朱院士的文章主要問題在於概念粗糙,跳過了很多邏輯推演的步驟,從而導致結論偏差。
筆者不是物理專業人士,不敢就此斷言朱院士的量子物理知識存在錯誤,然而,作為一個哲學愛好者,卻也深感朱院士的哲學概念同樣粗糙,故冒昧做些探討。
核心論述的邏輯矛盾
首先,我們來看看朱院士幾年前的一篇文章《客觀世界很有可能並不存在》。
朱清時院士的基本理論是,人的神經元中可能存在大量糾纏態的量子,這些量子原本處於多種狀態的疊加。當這些量子發生坍縮,確定為一種狀態,就成為了意識。
引起坍縮的原因是什麼呢?朱清時引用薛丁格和維格納的貓實驗來說明,一隻貓原本是處於既死又活的狀態,一旦有人觀察,就確定為一種狀態,因此說是人的意識造就了客觀世界。
於是,在這同一篇文章中,朱院士一會說量子坍縮產生意識,一會又說意識引發量子坍縮,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薛丁格的貓
除了自相矛盾,這裡還有偷換概念的問題。薛丁格和維格納的貓實驗中產生「觀察者效應」時,「觀察者」都是「有意識的人」,因此不能斷定其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人的物質成分,還是完全不包含物質的「意識」。
實際上,李淼教授的文章中已經指出,主流科學界認為「觀察者」未必需要是人,沒有意識的物質也能引發量子坍縮。而把「觀察者」簡單地理解為「意識」,透露出濃濃的民科味道。
對二元對立的理解有些淺薄
而朱清時對「意識」一詞的誤用還不僅限於此。
在5月10日朱院士發表在個人微博上的文章中,曾有這樣一段關於意識和物質關係的表述:
「意識從何而來呢?現在很多科學家認為,大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大腦中的千億個簡單的神經元以正確方式組合在一起,就能產生意識,即感知,思維和其它心智功能(參見《連接組》,承現峻著,2015)。因此意識就像大量水產生的波浪一樣,是複雜體系在整體上湧現出的現象。然而,水能產生波浪,但是波浪是不能作用於水本身的。如果意識完全是大腦產生的,那麼如何解釋能用意念按摩脊髓和大腦?」
在幾年前的文章中,朱清時繼續表示,「世界上可能存在著類似靈魂的東西,它在人生結束之後不死,只是回到宇宙中的某個地方去了。這種觀念跟唯識的根本-阿賴耶識學說是相一致的。」
加粗的這第一句話同後兩句仍然是矛盾的,朱院士的前後兩個「意識」的概念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其第一個意識(意識1)是指具體的感知,顯然是可以作用於物質的;後面的意識、阿賴耶識(意識2)則是作為總體的「精神」,確實可以說不能作用於物質。但這樣一來,「意識造就客觀世界」也就無從談起了。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先來看看「意識與物質」的二元論關係到底是怎樣的。(這裡用意識並不合適,只是為了行文方便,後面會有澄清。)
關於意識的概念,最著名的闡述當屬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一群面向牆壁的囚徒,只能看到他們身後的人經由火光投射在牆壁上的影子,便認為這影子就是真實的世界。
在柏拉圖看來,人類就是一群囚徒,看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的投射,因此人生的意義就應當是讓自己儘量去符合理念。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圖片來源:learning-mind)
其實,柏拉圖的這一觀點並沒有經過什麼論證,只是作為其政治哲學基礎的一種價值判斷,試圖說服人們去追求正義。而價值判斷最容易被後世的神學家所利用,由此,柏拉圖成為了唯心主義的源頭。
在此後的一千多年中,西方哲學基本被基督教神學壟斷,於是理念(意識)被替換成上帝,世界被分割成「上帝之城」和「人間之城」,就是所謂意識指導現實的唯心主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