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佛教說因果,知道什麼是緣起性空嗎,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怎麼說

2021-01-15 大茶經

你不相信佛教說的因果,懂得因緣法,就懂緣起性空,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怎麼說

中國儒釋道文化思想,釋家文化給世界帶來了諸多議論,從因果輪迴,到無神論。在佛教的文化裡,許多人不信因果關係,那麼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的的因果關係。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我們懂得因緣法,就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懂得「緣起性空」道理,相信你就懂得因果。

本文內容會通過簡易認識「緣起性空」的道理,在通過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來探討「緣起性空」,看佛教文化佛陀的偉大理論,看您是否還覺得佛教的因果觀念是錯的還是對的。

佛教的因緣法與因果,什麼是緣起性空?首先「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所有事物,並非憑空而有,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的因果定律就稱為緣起。

因緣法與因果,因就是起因,緣就是條件,所謂「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我們來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如我們現在所吃米飯,米飯是哪裡來的?用米蒸的,米從哪裡來?米又是人們種植稻穀而來的,那稻穀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地球上某個時候單細胞生命經過多少年進化來的。

沒有地球這種特殊的環境,也就不會有生命,生命也不會進化為稻穀,那地球又是怎麼來的呢?就像禪宗的禪修文化參話頭一般一直可以參到底。所有的「果」都必定有「因」的存在。沒有地球就沒有稻穀種子,這就是因果的相連。那麼為什麼佛教有說「緣生性空」呢?

「緣起性空」與「緣生性空」,這裡佛教講的「空」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沒有。依上所述,如果你不信,我們根據思路,停下來想想,有沒有世界上的哪個事情沒有任何條件下就能夠發生呢?所以佛教說,一切萬法都是互有條件而產生。所以,有果必定是有因的,就是所謂的因緣。既然一切諸法都有條件的存在,那麼就是因為有條件的存在,就可聚也可散。所以說,這些都是條件組合的,所以說緣起性空。

2009年3曰8日,朱清時院士發表了一篇精彩的演講,即《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在演講後,他用這樣說了一句話:「當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這裡等候多時候了。」他以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和霍金的「弦論」,與佛學經典《成唯識論》的「藏識海」進行比較和研究。

他認為是相通的。物質世界,是無數宇宙弦的交響樂,與眼前世界是藏識上因風緣而起的波浪,是極其相似的。他在演講中舉了個例子。

世界科學院院士朱清時,在發表文章時,舉例談「緣起性空」因果關係「要得到一顆蘋果樹, 首先要有一粒蘋果的種子,這是「因」。但是單靠這粒種子也不會長成一顆蘋果樹,比如把種子放在倉庫裡,無論放多久也不會長出樹來,所以單有因是結不出果的。一定要將種子放在土壤中,並且要有適當的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種子才會發芽長大,最後長成一顆蘋果樹,結出蘋果來。這裡的土壤、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就是「緣」。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適當的「緣」,在因緣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來。」

緣是許多的配合條件, 緣有好緣,也有不好的(「惡」)緣。因此即使是同樣的種子,結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種子放進貧瘠的泥土裡,或者施肥不夠,蘋果樹必然長得不大,結出的蘋果也不會好吃。 假如把種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細心照料,結出的果實就會香甜好吃。

朱清時院士例舉完繼續說到:「由此可見,同樣的因遇到不同的緣,結出的果便會很不相同。同時,由於緣是由很多條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緣會不停地變化著。既然緣會影響果,而緣又在那麼多條件配合下產生作用,假如某個條件改變了,甚至消失了, 那麼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蘋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蘋果樹便會因之枯萎。所以當因緣散盡之時,果就會滅。換句話說:『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

在演講論壇上,他還舉了個佛經的例子,說道:「《入楞伽經》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流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這句偈語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當陣陣烈風吹來時,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浪波,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的時候了。」

對於佛教的因果關係,「緣起性空」的道理,朱清時院士作為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立足於現代物理學後最新成果,與佛教哲學相結合,探討了物質與意識的本質意義。所以,當天結束後,說了 「當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這裡等候多時候了。」說到這句時候,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對於緣起性空,對於因果關係,你還不相信嗎?歡迎共同探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很多人不信因果?因為人講的是因果報應,佛說的是緣起生滅
    為什麼很多人不信因果?因為因果的說法本就有漏洞。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學佛法的人,相信這話是佛所說。然而萬法皆空,是佛所說;因果不空,非佛所說。因也是法,果也是法,因果也是法,既已萬法皆空,因果如何不空?
  • 藏傳佛教緣起思想及其宇宙生成論意義——劉俊哲
    五光又分為內外五光,外五光是構成顯現外界客觀事物的物質基礎,內五光指人的內心中的意識活動的氣息,其作用是朗照外在的物質世界。藏傳佛教密乘說外器世界(物質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所組成,有情生命也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組成。「六大」中前五種為物質,後一種為精神。人的生命一開始就是由最微細的氣、心結合的風心所構成。心不是絕對無相的精神,也有有相的物質作基礎。
  •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緣起性空,是佛教最核心的理論,但是什麼是緣起性空,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們經常聽到、見到一些大德居士,以及專家學者也都來講「緣起性空」,但是有一些人講的並不清楚,甚至於會讓別人產生誤解。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對國人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兩教在民間有廣大的信眾。究竟所有問題,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宗教是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社會生息繁衍生存,最有力的強大精神支柱。從人類文明開始便伴隨著人類一直發展到今天。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什麼是「緣起」?「緣起」,亦名「緣生」,乃「因緣生起」的略稱,乃梵語prati^tya-samut=pa^da,巴利語paticca-samuppa^=da之意譯,音譯作缽剌底帝夜參牟播頭。「緣」,常與「因」合稱為「因緣」。
  • 因果、因緣,源於佛教的生活詞彙,你知道它的含義嗎?冷知識來了
    佛教很多東西都是從緣起論衍生出來的,因果這個常聽到的詞也是如此。其中因,是引發後果的原因,果就是得到的結果。在佛教不斷發展的數千年中,因果論也有不同的變化。佛教有句老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是一種對存在或行為的前後關聯的邏輯。佛教中因果是解釋脫離輪迴苦海的基礎,也是佛教對人生解釋的基礎,十二因緣、六因、四緣、五果也都在因果的解釋範圍之內。而佛教的因果論隨著佛教發展,也有不同的說法。下面一善行說整理了大體三種。
  • 佛教的宇宙觀究竟如何?高人給總結出了精華心得,趕緊看
    佛教流傳了千年,為何至今不滅?其原因在於佛教或佛學獨特的人生觀和宇宙觀。佛教不僅是宗教,更是一種哲學,其哲學認為宇宙萬物的一切運動變化,都是因果相續的結果。因此,宇宙中並沒有造物主,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一切都是因果導致。
  • 緣起性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這是世界存在的根本法則,只有最根本的物質,才能長存於世間。究其根本,物質也是因緣所聚,最根本的是虛空,虛空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所以說緣起性空,空字便表現在這裡。緣起的概念包涵世間萬物,人生也是如此,人之七情六慾,皆是在機緣巧合之下造就,當緣分散盡,悲歡喜樂也隨之慢慢消失。
  • 佛教的世界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佛教的觀念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一切萬事萬物的毀滅,也是因緣和合而毀滅的,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任何事物,也沒有無緣無故毀滅的任何一種事物,這就是佛教的基本觀,也叫做緣起觀。客觀世界可以分為現象和本質。現象的因果不虛稱之為俗諦;本質的體性皆空稱之為真諦。
  • 佛教:地獄是空還是有,你不知道的真相
    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從無始來,我們的生命都會隨著自己的業力,在六道中輾轉生死,輪迴不休,沒有出期。何謂六道:曰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天道和阿修羅道只享受福報,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只享受苦報;唯有人道既能受苦也能享樂,也能分辨何為善惡,所以佛家的觀念,特別重視人生的善惡行為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因果。那麼地獄到底時空還是有?有人說地獄是宗教家拿來嚇唬人的,我勸大家還是要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 佛教講的實像是什麼?
    ☞ 明心見性、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億化身…覺悟內求,不離自性. 推薦指數:★★★★★  什麼是真實,大家看到的一花一木,房屋,車子,街道,動物等這些不都是真實的嗎?大家認為這些是能看到、觸摸到、聽到是實像是真實存在的,其實在聖人的眼裡看這些看法是錯的,是看的不真切的,好像病眼看花一樣,聖人看這個世界淨若琉璃,沒有人我也沒有一件事發生或毀滅,我們的感官所認識的現象界並非實像,所以以現象界為實像就是把幻覺當實像,把不真實的當真實,佛陀講的真實不是我們理解的真實,那麼有人就會問,什麼是這個世界的實像啊,實像是空,是因為空,才能明白萬物緣起性空
  • 佛教「六度波羅蜜」,你知道是什麼嗎?
    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普及一下這個佛教常識。一、布施「布施」是佛教六度波羅蜜之首。一個人要想積累善業、積累福報,得從布施開始。我們也常說那句話,「要舍才會有得」,不善於布施,是難以培植更多的福報的。佛教講三世因果,「今生富貴為何因?前世齋僧濟窮人」。
  • 印證佛教緣起論:俄科學家稱宇宙從未發生過大爆炸
    但關於宇宙之起源等問題,古往今來有種種理論,爭論不休,至今無有定說。至於佛教之宇宙論,由於佛學包羅萬象,教義淺深不同,對宇宙論的見解可謂錯綜複雜,可以大致歸類如下: (一)世界論,描述世界的相狀,如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海、成住壞空、三界、十界等。(二)要素論,分析宇宙人生的構成要素,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位百法、五位七十五法等。
  • 胡雪峰喇嘛: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佛教教義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與和平理念。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觀念,與和諧、和平、和睦緊密相聯。在歷史的長河中,佛教為世界和平、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全人類是一個因果相連、自他相依的整體,地球是我們全人類唯一的家園,在這個全球化、法治化、網際網路+的新時代背景下,維護世界的和諧幸福是全人類共同的職責。
  • 基於佛教哲學來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
    他說:「如果結果跟我想的不一樣,我會非常吃驚和失望。但是我相信我的觀點是對的。」 大家知道,佛教哲學是建立在完全的因果律基礎之上的,無論是宏觀宇宙世界,還是微觀粒子世界,無論是物質的器世界,還是有生命的有情世界,無不遵循因果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那麼,依據佛教哲學如何來解釋量子現象呢?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從1月底開始看了很多佛教的書。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 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佛教能打通生死之門嗎?師父有神通嗎?師父,我獨自念經的時候老是感覺有冤親債主在我身邊!師父,我時常感覺自己不自主的去做一些事情,這是佛菩薩在指示我嗎?……佛教不是迷信,是在唯心之上的「無神論」!佛教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一種文化、一種宗教形式,但是佛教與其他形式的文化不同的是,佛教是建立在唯心基礎之上的「無神論」。真如聖嚴法師所講:佛教所講的無神論,是在因緣之下的無神論,佛教並不承認世界是某些神或者神力所創造,而是依循世界的業力構建之後,形成的,所以:佛教是「無神論」。
  • 佛教為什麼會肯定因果法則
    信仰是一種虔誠(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古道西豐)人類文化的開展,一切知識的進步,都是由於推究因果而來。察果知因,不但肯定了因果法則的存在,亦促進了人類知識的發達。根據這一事實來說,因果法則的觀念,不論在印度思想界,抑或在西洋學術界,沒有不存在的,因為不循因果法則立論,根本無所謂思想,亦無所謂學術的,所以因果法則的應用,不唯佛教如此,而是各宗教、各學術、各思想所一致論說的,佛教只是更為重視而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心經」的「心」字就是心臟的意思,在經題中引申為精要、心髓的意義,就是說《心經》雖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字,但其中包含很多重要的佛教教義和修行方法,含義極為廣博而精深,在600卷般若經中,最概括切要、提綱挈領,說盡「般若皆空」道理的,就是《心經》。
  • 迷上了玄學的中科院院士,不能自拔,難道科學的盡頭真的是玄學?
    他是一位化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教育家改革家,他45歲即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曾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七任校長,及南方科技大學的創校校長,他就是朱清時,是一位教育實踐者,又是一位充滿爭議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