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界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2021-01-15 瀋陽北塔

佛教的觀念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一切萬事萬物的毀滅,也是因緣和合而毀滅的,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任何事物,也沒有無緣無故毀滅的任何一種事物,這就是佛教的基本觀,也叫做緣起觀。

客觀世界可以分為現象和本質。現象的因果不虛稱之為俗諦;本質的體性皆空稱之為真諦。因此有了以世俗和勝義二諦為基礎的客觀世界。

那麼為了認識這兩種世界,主觀思想也分為方便和智慧兩種。用方便或方便智了知萬物現象的緣起和因果不虛;用智慧或究竟智了知一切萬物體性皆空的本質。因此佛教的世界觀分為俗諦觀和真諦觀。真諦觀就是對客觀世界本質的認識;俗諦觀就是對一切客觀世界現象的認識。這種方便智和究竟智稱之為「道」。

由於證得一切萬物現象的緣起和本質的體空之後,滅除一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及其習氣在內煩惱、所知二障,故而得到方便和究竟。

因證得萬法本質體空而破除一切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一切著相,及細微習氣種子,或者說破除一切遍計所執和俱生我執的二種執著,並斷淨了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而證得的滅果,就是法身。

由於證得了萬法現象因果不虛,集聚了三個無量劫以上的福德資糧,因而得到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身——方便智。這就是法身和色身之「二果」。

節選自夏壩仁波切《問答錄》

相關焦點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在佛教教義中,無常指的是世界萬有(包括切事物和思維意識)都有生有滅,沒有長存不變的。佛教認為,任何事物或現象都不是永存的,它們從生到無,只是剩那間的事,因此把這叫做「剎那無常」;而在這剎那之中,它將要經歷「生、住、異、滅」四個階段,這叫做「有為四相」,也就是指一切事物必有的四種特徵。
  • 佛教人物系列之六:釋迦牟尼佛大弟子舍利弗
    有一次,舍利弗與目犍連外出旅行,路上遇到釋迦牟尼的弟子馬勝比丘,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之偈,產生了對佛教的信仰。不久,便率眾弟子皈依了佛教。在此之前,釋迦牟尼的聲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舍利弗跟隨釋迦牟尼長達四十餘年,輔助釋迦牟尼弘法度生,對釋迦牟尼教法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不信佛教說因果,知道什麼是緣起性空嗎,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怎麼說
    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我們懂得因緣法,就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懂得「緣起性空」道理,相信你就懂得因果。本文內容會通過簡易認識「緣起性空」的道理,在通過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來探討「緣起性空」,看佛教文化佛陀的偉大理論,看您是否還覺得佛教的因果觀念是錯的還是對的。佛教的因緣法與因果,什麼是緣起性空?
  • 牽強因緣術必繁
    有一些事情,不管你怎麼厲害、怎麼智慧、怎麼善良、怎麼有功德,它就是解決不了,克服不了的,有時候因緣不具足,那就沒有辦法。佛陀有些事情他也沒辦法的,像提婆達多慫恿他的學生做了叛徒,他也沒辦法的,他也不能夠做什麼,他只能對他們慈悲。當『不可為』而『硬要為』的時候,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耍手段,你要牽強因緣。什麼叫耍手段?
  • 佛教點滴:祗園精舍與竹林精舍
    有一天,給孤獨長者聽聞佛陀說法後,深受感召,心生歡喜,願意發心送給佛陀一個即能修行的道場,又能講課的地方。選來選去,覺得祗陀太子的花園非常好,很是適合做道場,然後過去跟祗陀太子商量,想將園子買下來,多少錢都行。祗陀太子就很奇怪,怎麼花多少錢都行,買我這個園子?我又不缺錢。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釋迦牟尼佛對古印度諸外道主張「我」及諸法具有實在之自性等論點予以否定,而謂萬有皆相互依存,無有獨立的自性,並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的根源,建立特殊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為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之最大特徵。「四種緣起」,為華嚴宗所歸納之四種緣起思想。華嚴宗之教理以「緣起」思想為主,依此判釋我佛釋迦牟尼一代教法,立有「五教十宗」之說。
  • 宏圓法師:生滅是四大因緣的重新組合,清淨本性不生不滅
    肉眼只能視物質的幻滅,幻生幻滅,因此堅持可見的物體生與毀滅,這個才有毀滅的觀念和意識。以我們人類輪迴的現象我們來看,師父拿自己來做一個比喻,不拿老菩薩來做比喻,要不老菩薩接受不了。師父一會兒談生一會兒談死,老菩薩一害怕就不敢來聽經了。師父拿自己來做一個比喻。
  • 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在當前的歷史文化傳承背景下,如果不從佛教的歷史開始認識,很多人就會把佛教的知識誤解為迷信。所以,學佛人很有必要了解佛教史,了解佛陀為何因一大事因緣示現於世,為眾生講經說法四十幾年。佛陀的歷史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名為悉達多,用我們中國話來說,他就是太子。
  • 宏圓法師:眾生是如何依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
    下面我們來具體的了解一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第一個是無明。到底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一切煩惱的總稱,由於我們最初一念妄動,障蔽妙明本覺,對真空實相不了解,迷惑了,對妙明真相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的執著,這就叫無明。我們錯誤的見解就稱為無明。  無明就是迷惑心,到底迷惑的是什麼?就是對我法二空之理的迷惑。第一、眾生不明了五蘊幻化不實,妄執四大假合的身體是我們自己本有,不知道它是因緣和合法,是四大假合。
  • 佛教:佛前供水,這4條「禁忌」,一定要知道!
    佛教中,供養佛有不同的方式。比如有供養水、供養花、供養水果、供養香等等很多。我們要明白,無論給佛供養什麼,都要發心正確,不要有「賄賂」佛的想法在裡面。佛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你以清淨的心態去供養佛,就會得到清淨功德。如果以「交易」的想法去供養佛,就失去了供養的真正意義,一切功德,都會散掉。通常說來,你供養給佛的一切,佛都不會要你的。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三教同源柱道教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佛教佛教講因果,所以佛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一切存在著的事物叫諸法。所以說因緣也可以互轉,要看在什麼情況下說,亦要看在什麼因緣下說,如果惡是因,善是緣,以善止惡可以得善果;如果善是因,惡是緣,以惡去善,則得惡果。儒教儒教是講「忠恕」的,天主教和耶穌教他們是講「愛」,他們就「博愛」。
  • 佛教:與佛有緣的人,往往有這四個特徵,看看你中了幾個!
    佛門中有一首著名的偈語,其中說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是佛教對世間萬有之間關係的認識,譬如我們到寺院,出家師父常稱我們作「有緣」,意為我們與佛有緣。事物之間存在發生關係的可能,則被稱作有緣,與之相反,就是無緣。
  • 什麼是菩提心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佛教的教育方針、方法,就是徹底破除迷信,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就是行之以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方式和結果,也就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 佛教文化認為,心是主導人類行為的關鍵力量,心、心所決定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心是精神界的總和。
  •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法身實相的意義!
    ■佛教的圓滿世界 ·法身實相篇壹法身實相的定義「法身」是指佛陀證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體,是清淨離垢妙極之身,不同於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穢生滅之身;「實相」是指諸法真實的體性茲將各種說法詮釋如下:1.法身實相是平等一如的理體:現象界的森羅萬象彼此消長,互為因緣,其理體是平等一如的空性。在差別的萬象中存有無差別的空性,就是萬有的實相。
  • 佛教著名的「十四無記」
    答曰︰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構牛角得幾升乳,是為非問,不應答。複次世界無窮如車輪,無初無後。複次答此,無利有失墮惡邪中,佛知十四難常覆四諦諸法實相,如渡處有惡蟲,不應將人渡,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渡。複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複次若人無言有,有言無,是名非一切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