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來具體的了解一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第一個是無明。到底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一切煩惱的總稱,由於我們最初一念妄動,障蔽妙明本覺,對真空實相不了解,迷惑了,對妙明真相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的執著,這就叫無明。我們錯誤的見解就稱為無明。
無明就是迷惑心,到底迷惑的是什麼?就是對我法二空之理的迷惑。第一、眾生不明了五蘊幻化不實,妄執四大假合的身體是我們自己本有,不知道它是因緣和合法,是四大假合。還有六塵緣影是我們的六根接觸到塵的影相,我們認為是自己本有,這就是我執無明。第二、就是眾生不明了諸法緣生無性之理,妄執萬有現相為實法,這就是法執無明。認為我們外界的種種萬法都是實法,眼見為實,不知道它是因緣所生的,都是沒有自性,沒有自體,都是假和合。為什麼加一個假呢?我們看到的都是因緣所組合的假相,這就是所謂的內執根深為我,以為我們的根為我,外執器世間以為法,迷了我法二空的真理,把真理給昧卻了,所以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由於對我法二空的真理迷惑所起的一念不覺,這是無明。
第二個是行。行就是造作的意思,指一切的行為由於一念不覺,迷惑,認假為真,就生出種種的煩惱,因此造出種種的業來,這叫做行。
第三是識。這裡的識不是第六識的意識,而是第八阿賴耶識。我們有一點佛學基礎的都知道,阿賴耶又是種子庫,它又叫做藏識,我們的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阿賴耶又叫做藏識。我們無量劫以來造作種種的業,都成為種子含藏在第八識阿賴耶裡面。我們眼見到的、耳聽到的……不管有沒有善惡的意識,哪怕是沒有任何的意識,它也儲藏在阿賴耶裡面,它就是一個種子庫,所有的善惡種子都儲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裡了。當我們遇到什麼樣的緣,這個種子自然就出來了,所以它有含藏的意思。
阿賴耶是我們生死流轉的根本。當一個人投胎的時候,它先來,臨欲命終的時候,它又是最後一個走,先來後走做主翁,都是以它為主的。人死以後到再次受生以前,通常是七七四十九天,這段時間叫做中陰身。中陰身在沒有受生以前還保持原有的形態,怎麼理解呢?比如人的中陰身還是人的形,畜生的中陰身還是畜生的形,但是它比原來的形狀小,無形無質,以它過去的業力,與和它有緣的父母,不是單指人道的父母,是指六道的,與它有緣的父母業力相感招。當它投胎的時候,眼前一片黑暗中只能見到父母交媾處有光明,它看到這個光明,業識剎那間到達父母身邊,在迷昧之中突然生起愛欲的心,男的愛母憎父,女的愛父憎母,於父母的精血之中納識為胎,就住裡面了。阿賴耶於精血當中,父母交媾,然後住到胎中,納識為胎,從此業識就處於胎獄之中。這是我們講的阿賴耶識。
第四名色。因為剛投胎的時候六根未成,心識不能顯發它其他的功能,只有心的名稱,沒有心的作用,心識在這個階段不能稱為心,只能稱為名。剛投胎的時候形體不全,五官沒有長成,不能稱為身,只稱為色。這是嬰胎還沒有完成六根的一個階段,它只是胎,還沒有成形的階段,這個階段在住胎五個七日之內。在《修行道地經》中,把胎兒在子宮中的發育經過,敘述的比現在的胚胎學還要詳細。第一個七日,只是父母的精血和合而成的凝滑之物。第二個七日,也就是十四天之內,如薄酪,就像特別鬆軟的奶酪一樣。第三個七日,漸漸長成軟肉,這時逐漸快有形狀了。第四個七日,漸成堅固之肉。第五個七日,開始生出諸根的形狀,慢慢就都在開始了。玄學書上面也是這麼說,人為什麼都以鼻子為主,因為在人沒有成形的時候先成鼻子的形狀。
人死後的中陰身是七天一個生死,所以民間都有燒七的習慣,佛教也是以七天為一個周期,七天做一次法會,請大眾助念、誦經來超度亡靈。我們現在也經常做這個工作,幫助亡靈能夠求生淨土。人在投胎後也是七天一個變化,所以最好還是做七個七,比較圓滿。從名色到出胎是要經過三十八個七日。
第五是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在母胎中的十個月,由名色漸漸成長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備。六根在出胎後,對六塵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所以六根也叫做六入。
第六是觸。觸就是接觸的意思。胎兒出生後兩歲以內,小孩天真純樸,六根與一切外境接觸只是一種單純的直覺,沒有憎愛的分別,這個時候六根交際一切外境的作用就叫做觸。只是接觸,沒有生起愛憎的分別心來。《涅槃經》云:「未別苦樂,是名為觸。」沒有分別苦與樂的時候名為觸。
第七就是受。就是領受,領受所處之境。接觸了以後就要領受,受就不是單純的觸了。我們剛才講,觸是沒有愛憎的分別,因為接觸不同的境界,生起苦樂兩種感覺,這就叫做受。當兒童長到四五歲,或者到了十歲期間,知道接受一切的境界,對於飲食、衣服、玩具會有要求了,而且能分別好壞。這個時候他已經接受分別了,雖然分別,但是還沒有特別強烈的貪愛之心,這個為受。受了以後,習氣再去薰習種子,就會產生愛了。
第八是愛。因為受會產生愛,這時候就是貪愛了,兒童長到十一二歲,逐漸的長大,欲望也漸增,對於五欲的塵境心生貪愛,只是還沒有廣去追求。愛是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大乘義章經》云:「貪染名愛。」他有了貪染的心。
第九就是取。取就是要去追求、要去造作。人到二十歲以後,進入社會,接觸人事,逐漸欲望熾盛,對財色名利千方百計的去爭取、去貪求,這個時候就貪得無厭了。
第十就是有。有就是業,為了達到五欲的滿足,爭名奪利,不擇手段,自己已經具足了身口意三業,有了種種的善惡業作為業因,必然招感以後生死的果報。
第十一就是生。生就是受生,以今生所造的業為因,感得來世受報之果,至於受生到三善道還是三惡道,都是由業力來決定的。這是生,來生果報已經生起來了。
第十二是老死。未來受生之身有老就有死,這是自然規律。諸根衰敗叫做老,人老了不免憂悲苦惱。身壞命終叫做死,我們人要到死的時候,家屬不明理,自己也糊塗,哭哭啼啼,捨不得親人離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捨不得離開親人,捨不得丟掉自己所有的一切,捨不得這個娑婆世界。生離死別,如果不明理的話誰不傷心,總希望自己能夠多活幾年。
現在好多居士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多活幾年,「讓我身體好、讓我心情愉悅」,學佛本來是覺悟,反而稀裡糊塗的,這是因為人們不知道自己的佛性並不是隨著人的生死而生滅。我們的佛性並不是隨著這個色身的腐朽壞掉而沒有了,佛性並不是隨著嬰兒的出生而有,也不是因為我們老死了佛性就沒有了,人死只不過就是換一種身份,換一個房間,就像我們搬家另換一間房子一樣,所以不要執著這個身體是真的,以至於貪戀這個世界不肯離去。尤其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要坦坦然然、歡歡喜喜的,知道我們不但是將來,現在就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了。
摘自 宏圓法師《心經》講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