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眾生是如何依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

2021-01-07 網易

  

  下面我們來具體的了解一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第一個是無明。到底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一切煩惱的總稱,由於我們最初一念妄動,障蔽妙明本覺,對真空實相不了解,迷惑了,對妙明真相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的執著,這就叫無明。我們錯誤的見解就稱為無明。

  無明就是迷惑心,到底迷惑的是什麼?就是對我法二空之理的迷惑。第一、眾生不明了五蘊幻化不實,妄執四大假合的身體是我們自己本有,不知道它是因緣和合法,是四大假合。還有六塵緣影是我們的六根接觸到塵的影相,我們認為是自己本有,這就是我執無明。第二、就是眾生不明了諸法緣生無性之理,妄執萬有現相為實法,這就是法執無明。認為我們外界的種種萬法都是實法,眼見為實,不知道它是因緣所生的,都是沒有自性,沒有自體,都是假和合。為什麼加一個假呢?我們看到的都是因緣所組合的假相,這就是所謂的內執根深為我,以為我們的根為我,外執器世間以為法,迷了我法二空的真理,把真理給昧卻了,所以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由於對我法二空的真理迷惑所起的一念不覺,這是無明。

  第二個是行。行就是造作的意思,指一切的行為由於一念不覺,迷惑,認假為真,就生出種種的煩惱,因此造出種種的業來,這叫做行。

  第三是識。這裡的識不是第六識的意識,而是第八阿賴耶識。我們有一點佛學基礎的都知道,阿賴耶又是種子庫,它又叫做藏識,我們的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阿賴耶又叫做藏識。我們無量劫以來造作種種的業,都成為種子含藏在第八識阿賴耶裡面。我們眼見到的、耳聽到的……不管有沒有善惡的意識,哪怕是沒有任何的意識,它也儲藏在阿賴耶裡面,它就是一個種子庫,所有的善惡種子都儲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裡了。當我們遇到什麼樣的緣,這個種子自然就出來了,所以它有含藏的意思。

  阿賴耶是我們生死流轉的根本。當一個人投胎的時候,它先來,臨欲命終的時候,它又是最後一個走,先來後走做主翁,都是以它為主的。人死以後到再次受生以前,通常是七七四十九天,這段時間叫做中陰身。中陰身在沒有受生以前還保持原有的形態,怎麼理解呢?比如人的中陰身還是人的形,畜生的中陰身還是畜生的形,但是它比原來的形狀小,無形無質,以它過去的業力,與和它有緣的父母,不是單指人道的父母,是指六道的,與它有緣的父母業力相感招。當它投胎的時候,眼前一片黑暗中只能見到父母交媾處有光明,它看到這個光明,業識剎那間到達父母身邊,在迷昧之中突然生起愛欲的心,男的愛母憎父,女的愛父憎母,於父母的精血之中納識為胎,就住裡面了。阿賴耶於精血當中,父母交媾,然後住到胎中,納識為胎,從此業識就處於胎獄之中。這是我們講的阿賴耶識。

  第四名色。因為剛投胎的時候六根未成,心識不能顯發它其他的功能,只有心的名稱,沒有心的作用,心識在這個階段不能稱為心,只能稱為名。剛投胎的時候形體不全,五官沒有長成,不能稱為身,只稱為色。這是嬰胎還沒有完成六根的一個階段,它只是胎,還沒有成形的階段,這個階段在住胎五個七日之內。在《修行道地經》中,把胎兒在子宮中的發育經過,敘述的比現在的胚胎學還要詳細。第一個七日,只是父母的精血和合而成的凝滑之物。第二個七日,也就是十四天之內,如薄酪,就像特別鬆軟的奶酪一樣。第三個七日,漸漸長成軟肉,這時逐漸快有形狀了。第四個七日,漸成堅固之肉。第五個七日,開始生出諸根的形狀,慢慢就都在開始了。玄學書上面也是這麼說,人為什麼都以鼻子為主,因為在人沒有成形的時候先成鼻子的形狀。

  人死後的中陰身是七天一個生死,所以民間都有燒七的習慣,佛教也是以七天為一個周期,七天做一次法會,請大眾助念、誦經來超度亡靈。我們現在也經常做這個工作,幫助亡靈能夠求生淨土。人在投胎後也是七天一個變化,所以最好還是做七個七,比較圓滿。從名色到出胎是要經過三十八個七日。

  第五是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在母胎中的十個月,由名色漸漸成長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備。六根在出胎後,對六塵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所以六根也叫做六入。

  第六是觸。觸就是接觸的意思。胎兒出生後兩歲以內,小孩天真純樸,六根與一切外境接觸只是一種單純的直覺,沒有憎愛的分別,這個時候六根交際一切外境的作用就叫做觸。只是接觸,沒有生起愛憎的分別心來。《涅槃經》云:「未別苦樂,是名為觸。」沒有分別苦與樂的時候名為觸。

  第七就是受。就是領受,領受所處之境。接觸了以後就要領受,受就不是單純的觸了。我們剛才講,觸是沒有愛憎的分別,因為接觸不同的境界,生起苦樂兩種感覺,這就叫做受。當兒童長到四五歲,或者到了十歲期間,知道接受一切的境界,對於飲食、衣服、玩具會有要求了,而且能分別好壞。這個時候他已經接受分別了,雖然分別,但是還沒有特別強烈的貪愛之心,這個為受。受了以後,習氣再去薰習種子,就會產生愛了。

  第八是愛。因為受會產生愛,這時候就是貪愛了,兒童長到十一二歲,逐漸的長大,欲望也漸增,對於五欲的塵境心生貪愛,只是還沒有廣去追求。愛是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大乘義章經》云:「貪染名愛。」他有了貪染的心。

  第九就是取。取就是要去追求、要去造作。人到二十歲以後,進入社會,接觸人事,逐漸欲望熾盛,對財色名利千方百計的去爭取、去貪求,這個時候就貪得無厭了。

  第十就是有。有就是業,為了達到五欲的滿足,爭名奪利,不擇手段,自己已經具足了身口意三業,有了種種的善惡業作為業因,必然招感以後生死的果報。

  第十一就是生。生就是受生,以今生所造的業為因,感得來世受報之果,至於受生到三善道還是三惡道,都是由業力來決定的。這是生,來生果報已經生起來了。

  第十二是老死。未來受生之身有老就有死,這是自然規律。諸根衰敗叫做老,人老了不免憂悲苦惱。身壞命終叫做死,我們人要到死的時候,家屬不明理,自己也糊塗,哭哭啼啼,捨不得親人離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捨不得離開親人,捨不得丟掉自己所有的一切,捨不得這個娑婆世界。生離死別,如果不明理的話誰不傷心,總希望自己能夠多活幾年。

  現在好多居士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多活幾年,「讓我身體好、讓我心情愉悅」,學佛本來是覺悟,反而稀裡糊塗的,這是因為人們不知道自己的佛性並不是隨著人的生死而生滅。我們的佛性並不是隨著這個色身的腐朽壞掉而沒有了,佛性並不是隨著嬰兒的出生而有,也不是因為我們老死了佛性就沒有了,人死只不過就是換一種身份,換一個房間,就像我們搬家另換一間房子一樣,所以不要執著這個身體是真的,以至於貪戀這個世界不肯離去。尤其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要坦坦然然、歡歡喜喜的,知道我們不但是將來,現在就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了。

  摘自 宏圓法師《心經》講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宏圓法師:生滅是四大因緣的重新組合,清淨本性不生不滅
    因為我們眾生的妄執太深,本來所具足的五眼,《金剛經》中說的五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人眼(就是我們的肉眼),我們本來所具有的五眼圓明,現在只有肉眼。肉眼只能視物質的幻滅,幻生幻滅,因此堅持可見的物體生與毀滅,這個才有毀滅的觀念和意識。
  • 宏圓法師: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這是我們人人就都有的,所以我們要恭敬一切的眾生,禮敬一切諸佛,就是因為眾生本來成佛,人人本具的,這個沒有什麼成與不成的。第二是報身佛,這個就是因行果滿所得證菩提,可以說「成」,但它有始無終,無所謂成佛多少劫。他已經證了,永遠就存在了,沒有再滅了,所以無所謂成佛多少劫。現在說阿彌陀佛成佛十劫,是指應身佛來說的。
  • 學佛人|了解十二因緣到底有什麼用?佛如是說!
    學佛人一定知道十二因緣,也就是十二緣起,指的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這是佛教的基礎理論常識,具體內容就不贅述。十二因緣是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它們之間因果相隨,三世相續,永無間斷,使人沉淪生死海,不脫輪迴。
  • 佛說宇宙眾生分十類 四類不受輪迴束縛
    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於這個無明的妄想,使眾生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三世中,不斷在六道中流轉。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稱六凡。另外,佛陀的聖弟子,依各人解脫方式和度眾願力的差異,分為聲聞、緣覺與菩薩。此三者與佛陀合為四法界,又稱四聖。六凡加四聖,合稱「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與因緣果報。
  • 宏圓法師:宇宙萬有都是自性所現相
    這十八界都是我們的真心因緣和合了,真心就顯現這些妙用了,但是它所顯現的妙用無所有、不可得,如果我們執取外境,就見不到能見之性,而只看到所見之境,就空不掉根、塵、識這十八界了,清淨本性被這十八界所障礙住了。  總之,我們要明白一切有形有相、有作有為的東西都是幻影,都是空相而不可得,不要執著,還要把一切放下。
  • 淨界法師:基本上的正見,由淺入深可以分成三個次第
    生命的真相就是說,我們應該在修行之前要知道,一個有情眾生他為什麼能夠成佛做祖,為什麼他會墮坑落塹,這個背後的因緣是什麼?這是我們這一科所要研究的一個主題。基本上的正見,我們由淺入深可以分成三個次第。第一個次第就是業果的道理。
  • 對話淨因法師:生命是延續的,佛教不講生死
    法師剛告訴我們,積極的看待無常,但是法師,我們今天看到生死的時候,我覺得人們最大的感觸就是疫情之下,很多人突然就離開了,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家人,關鍵時刻在生死的那一個關鍵,究竟是什麼樣的念會讓人生?什麼樣的念會讓人死?
  • 宏圓法師:諸法空相就是我們的佛性
    摘自 宏圓法師《心經》講記
  • 宏圓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講記 第13講(共15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我們今天繼續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本經正宗分第二部分的,正明菩提無法,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正宗分第二部分的,直顯般若本體。我們看一體同觀分第十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
  • 宏圓法師:十八界皆是空相,能見所見都是性的作用
    我們到了臨欲命終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最後還要去受報,因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依各人所造的惡業和善業的多少,而分別到六道裡去受報,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性,卻因為這些惡業的拖累,冤枉地到六道輪迴中去受苦,我們的清淨本性而不能得到受用。經文中為我們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教導我們不要執著這十八界為實有,都是幻影、了不可得,都是自性的顯現。
  • 宏圓法師:疑心是修行的大障礙
    下面講疑師,對法師缺乏信心,對法師傳的法不能全力以赴的去依教奉行。現今的社會現象真的如懺文裡說的「弟子嗔師,師嗔弟子」。徒弟不跟師父學法,天天在找師父的毛病,而師父又怕弟子超過自己,也不肯傳弟子真正的法,對徒弟不負責任,每天哄著弟子,而不是對弟子盡心盡責。我對弟子們要求是非常嚴的,既然跟著我一起來學佛、來學講經,我一定要嚴格。
  • 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解讀)
    這些業造完後雖然消失了,而不依東、西、南、北、上、下等空間留住,等到臨死時意識快要消失的時候,生前所造的業,也就是這一生說了哪些話、做過什麼事情、想過哪些問題等,就像放電影一樣顯現在自己的面前。」佛經原文:譬如男子從睡覺已。憶彼夢中所見美女影像皆現如是。大王。前識滅已後識生時。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墮傍生餓鬼地獄。大王。後識生時無間生起。彼同類心相續流轉。
  • 縱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一、自作自受佛在《百業經》中開示我們:一切善惡業果不會成熟於地、水、火、風四大之上,只會成熟在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上。當時王想:「說『依王而活』者,可予獎賞。」於是遣人告訴王后:「等會我派人前來,你可重賞他。」又召來那位說「依王而活」者,令他送美酒給王后。誰知此人剛一出門,就鼻中出血,難以前行,遂請那位說「依業而活」者代他前往。隨即,王后即重賜錢財、衣服、瓔珞。內官回來見王,見非所遣,王深感意外,就召來說「依王而活」者,問道:「我命你去,為何不去?」內官以實情相告,王聽後嘆道:「佛語真實不虛!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儒釋道中只有佛法把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跳出輪迴及成佛講清楚
    儒釋道中只有佛法把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跳出輪迴及成佛講清楚省庵大師:《儒》此方正教在儒宗,但盡今形後世空。儒釋道雖然都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是,只有佛法把人生與宇宙真相講清楚,把因果律講清楚,把六道輪迴講清楚,把十二因緣講清楚,把三界講清楚,把跳出輪迴出三界講清楚,把解脫法門講清楚,把眾生都有佛性講清楚,把眾生都可以成佛講清楚。
  • 佛教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你真的了解嗎,最偉大的就是眾生平等
    佛法還認為,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在成住壞空的循環背後,並不存在不動的推動者,有的只是運動本身。所以它否認有至高無上的宇宙創造神,認為人是萬物之靈,人類的地位才是至高無上的,在它的上面再沒有更高級的生靈或力量可以裁決他的命運。一個人的升沉及其事業的成敗,取決於自身意志的強弱。智慧的高低,因緣的合散。因此西方學術界中有的佛學專家認為佛教是唯一無神論的宗教。
  • 正慈法師應邀在黃石慈光精舍宣講《華嚴經》
    此次講座是繼3月2日在武漢蓮溪寺開講之後,應廣大信眾要求,在黃石重宣,正慈法師從華嚴功德、華嚴妙旨、華嚴妙行三個方面,結合當下實際,帶大家領略華嚴之境。《華嚴經》主要講三個內容:第一是講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境界;第二是闡明了如何從凡夫到成佛的果位,需要圓滿哪些行願;第三部分以善財童子南遊,一生參學修行,入普賢三昧,證入毗盧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