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基本上的正見,由淺入深可以分成三個次第

2020-12-05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正見篇》主要的是要引導我們能夠正確地觀察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真相就是說,我們應該在修行之前要知道,一個有情眾生他為什麼能夠成佛做祖,為什麼他會墮坑落塹,這個背後的因緣是什麼?這是我們這一科所要研究的一個主題。

基本上的正見,我們由淺入深可以分成三個次第。

第一個次第就是業果的道理。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生命是有一定的軌則,所謂由善業的因緣成就可樂的果報,由罪業的因緣成就痛苦的果報。這個果報的本質不是上帝創造,也不是自然出現的,是由我們每一個人的業力所決定。

那麼基於業果道理的一個正見,使令我們能夠生起慚愧心,崇重賢善、輕拒暴惡,我們的內心開始會去尊重讚嘆善法的功德,我們內心當中會開始去厭惡、呵責罪業的過失。雖然我們不是馬上能夠完全斷除一切惡、完全地修習一切善法,但是內心當中已經有這樣的希望,我希望我的惡法慢慢地減少、我的善法慢慢地增長廣大。那麼這個是我們對生命的第一步的觀察,就是業果,因果絲毫不爽。

那麼進一步,我們應該再觀察,在整個造善得果報的輪迴當中,他的整個生命是隨順因緣而剎那剎那變化。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不管是這個果報的受用,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就是我空的真理。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開始觀察到,整個造業的本質是一念的流動的心識在造業,這當中沒有一個我。這樣子就息滅了我們一個有所得的心,使令我們內心當中跟一個平等的法性相應,也可以使令我們看到了廣大的時空的生命,這個空觀消滅我們當下的自性執。

第二個就是空觀的正見。

第三個,我們進一步再觀察,在畢竟空當中,那個明了的分別心性它是恆常地存在的。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不生不滅的佛性,這個時候就會觸發我們的大悲心,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正見篇》,基本上蕅益大師是有三個次第,就是業果、空性跟真如。

蕅益大師把這三個觀念講完以後,這以下講出一個總結。我們把這個論文先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如堅舟,智如舵師。餘五度萬行,皆舟中器具也。須時時念生死苦,警悟無常,不得沉迷五欲,執著世情。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牽入放逸坑,墮惡道苦,此生死長夜中真實信心。發此心已,急求智慧以為導師。第一親近明師良友,第二讀誦方等大乘。非明良決不能益我身心,非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人有信心而無智慧,則能增長煩惱。有智慧而無信心,則能增長邪見。故知船及舵師,相須度險,缺一不可,況俱乏邪?

這段論文我們分為三段,第一段是總標: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法的功德有廣泛的五乘的功德,這種功德深廣如大海。那麼我們想要契入這樣廣大的功德,這當中有兩個次第:

第一個,「信為能入」。我們剛開始在三界流轉,這個有情的那念明了心性,我們一次一次地受到煩惱的傷害,受罪業的傷害、老病死的果報的傷害,剛開始我們也是沒有什麼感覺,但是突然間我們感到流轉的痛苦。這個時候我們接觸了三寶,我們相信仰仗三寶的光明能夠引導我們解脫煩惱障、業障、報障,這個時候我們剛開始對三寶的境界生起一念清淨的信心,「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在生死大海當中,我們找到了一份的光明。這樣的一個信心,我們開始進入佛法的大海,或者我們在家、或者出家。有了信心以後要做什麼事呢?——「智為能度」。這個「度」就是到彼岸,使令我們能夠圓滿地解脫生死的大海。這個智慧當然指的是般若波羅蜜,我空、法空的智慧,甚至於是一個真如的智慧,使令這個功德能夠圓滿。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整個學習佛法的次第就是兩個次第,第一個是信心,第二個是智慧,這兩個次第。

那麼這以下講一個譬喻:信如堅舟,智如舵師。信心就是我們超越生死大海的船,一個堅固的船。智慧是舵師,它是船當中的一個方向的引導者。這個船應該往東邊跑、往西邊跑,是誰決定的呢?船本身不能決定,是那個舵師,掌舵的這個導師。

我們透過智慧的抉擇,我們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是舵師。餘五度萬行,皆舟中器具也。其它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舟當中的種種的器具,各式各樣的資具,這是一個助行,使令這個船開得又快又穩當。那麼這是一個總標,就是把整個佛法的修學分成信心和智慧兩個內涵來說明。

這以下正宗分把信心跟智慧的內涵詳細地開顯出來。

看第二段:須時時念生死苦,警悟無常;不得沉迷五欲,執著世情,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牽入放逸坑,墮惡道苦,此生死長夜中真實信心。我們如何建立三寶的信心呢?這當中有一個方法——「時時念生死苦,警悟無常」。

我們剛開始建立信心就是要去思惟苦諦,思惟流轉的痛苦。這個流轉的痛苦當然也包括了現生的痛苦,各式各樣老病死的痛苦的刺激,更重要要思惟無常,去對治我們對來生的愛取。

這個無常的苦是通三界的。世間的安樂有兩種,一種是五欲的安樂,一種是聖道的安樂。我們應該對安樂作一個簡別。就是說五欲的安樂它本身夾帶著過患,「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世間的五欲雖然可以使令我們得到暫時的安樂,但是這個甜美的食物當中有毒藥在裡面。我們在受用世間五欲的快樂,一定會創造煩惱跟罪業,而這當中相對於未來說已經種下一個痛苦的因地了,未來的地獄的苦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成就的。

所以說呢,這個世間的欲樂它本身夾帶過患。

第二個,它是不安穩性的,它隨時會失壞的。所以從這個地方,從苦諦跟無常,使令我們真正地厭惡三界的流轉。這個是一個真實的信心的第一個內涵,從苦諦的思惟。

第二個,思惟它的集諦。為什麼會有痛苦呢?這不是上帝創造的。「不得沉迷五欲,執著世情」,主要的是我們對於五欲跟世間感情的一個愛著。這個欲跟情都是煩惱,但是這個欲是比較粗重的煩惱,這個情是比較輕微的煩惱,這兩個都是煩惱,這是生死的根源。那怎麼辦呢?「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知五欲定牽入放逸坑,墮惡道苦。」世間的感情它是障礙聖道的。

蕅益大師說,臨命終的時候對三界的感情,「瞥爾情生,三界枷鎖,萬劫纏繞」。不要說動欲望,就是動感情都不得了,我們這念對世間的愛著心在臨終一動,它就會去滋潤我們過去無量無邊的業力,使令這個業力變成有得果報的力量的業力,愛取有,變成有支。所以這個情是生死的根本。那麼這個五欲就更嚴重了,那是三惡道的根本。那麼這個是生死長夜中的真實信心,這個是我們對於三寶的信心是從苦諦跟集諦的認識所建立的。

這個皈依的心情,如果我們對於流轉的痛苦沒有感受,我們也就不知道三寶的偉大。你說我在三界中流轉得好好的嘛,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呢?那個時候你很難對三寶真實地生起皈依心。

所以這個地方,一定是思惟苦諦,思惟流轉的痛苦,再思惟這個痛苦當中它的本質是由煩惱跟罪業所滋潤的。

苦諦等於是報障,這個集諦是煩惱障、業障。從這個三障的煩惱障、報障、業障的幹擾,我們自己知道我們自己沒有解脫的因緣,我們只有仰仗三寶的加持。這個是我們在生死長夜當中真實地對三寶生起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心,這個是我們在生死長夜當中真實地對三寶生起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心,是這樣子的。有了信心以後做什麼事呢?發此心已,即宜急求智慧以為導師。那麼有了信心以後,你應該要去追求你的智慧,如何正確地去抉擇出一套解脫的道路出來。

這個智慧有兩個方法:第一親近明師良友,第二讀誦方等大乘。我們學習佛法是兩個因緣,第一個、依止人,第二個、依止法。這個人當然是親近善知識。這個佛法是重視傳承,就是佛祖一脈相承的傳承。第二個、依止法,讀誦方等大乘,這個是在佛法當中的聞思。一個是人,一個是法。為什麼這樣講呢?非明良決不能益我身心;非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

雖然說我們學佛是依法不依人,這句話是對,但是,我們初學者我們不知道這個法是對不對,那麼我們剛開始如果沒有正確地簡別這個人的話,我們就很難知道他所說的法對不對。所以說我們還沒有正確的簡別智慧之前,要依法又要依人,這兩個都很重要。所以,沒有明師良友,我們不能夠去增上我們的身心;沒有大乘的佛法,決無出世的正楷,沒有一個正確的軌則,正確的模式。

臨濟宗有一個祖師叫黃檗禪師,他有一次去行腳,行腳的時候,他在路中遇到一個修苦行的比丘,這個比丘希望能跟黃檗禪師一起去行腳,黃檗禪師也同意。兩個人行腳到一個河邊,等渡船。那個行腳比丘他有神通,他一下子就從河中就這樣走過去,走過去以後,這個黃檗禪師他就慢慢地坐船過去,坐船過去以後黃檗禪師就講一句話說:「饒汝神通變化,步步蓮花,佛法還是在老僧這一邊。」講完以後,這個行腳比丘就很慚愧,就消失掉,離開了。

這意思就是說,佛法的根本內涵還不在於神通變化,因為這個跟解脫生死還沒關係的。你心中不能覺悟,你心中還是愛取的煩惱,顛顛倒倒,你神通變化,他還不是一個大乘的正楷,關鍵點你要明白道理。所以這裡講「非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就是修行的路你一定要掌控整個解脫的因緣,為什麼能夠解脫,這個軌則你一定要掌握得住,還不在於你外在的這些神通變化、步步蓮花,關鍵點不在這個地方。這個是一種智慧,這是我們修行的導師。

看第三段的總結:人有信心而無智慧,則能增長煩惱,有智慧而無信心,則能增長邪見。這個「人」當然指的是修行人。修行人如果我們剛開始我們知道生死的痛苦,我們能夠努力地去修懺、努力地持咒念佛,那麼有一念的宗教的情操信心去苦幹實幹,那是非常的好。但是假設我們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調伏我們的我執我見,心中有所得的心依止這個自我來修善,可能會越修煩惱越重。你以前沒有資糧的時候,你還會謙虛,有些人越修行慢心越重、煩惱越重,貪嗔的煩惱都很重,你不能講他一句話——「開玩笑,我是一個有資糧的人哪!」為什麼呢?

因為他內心當中那個自我會隨著他的善法的增長膨脹起來,膨脹自我。所以佛法,如果你不掌控我空的智慧,那跟外道是一樣的,越修那個自我越大,這個自我正是煩惱的根本。所以說,如果我們只是不斷地加行,沒有修我空的智慧,那麼這個人貪、嗔、痴、慢的煩惱一定是越來越大,比沒有修行之前更大,那就是這個問題,有信心但是沒有智慧的調伏,增長煩惱。

反過來,只有智慧但是對三寶沒有真實的信心,這樣子只是把佛法當學術研究,就增長邪見。我們只是虛妄分別,我們並不認為這個法有解脫的力量,它只是無量無邊的學問當中其中的一個學說而已,這樣子我們就會增長邪見,甚至於會說大乘非佛說,誹謗正法的邪見。

所以說:故知船及舵師,相須度險,缺一不可,況俱乏邪?所以蕅益大師對我們的勉勵:我們一個大乘的修行者,「船」就是一個真實的信心,這個「舵師」是一個我空法空的智慧,這兩個應該要互相地幫助來度脫生死的大海。這個是缺一不可,何況兩者都缺乏呢?一個缺乏都不得了,何況是兩個都缺乏呢?

這段是一個總結。在正見篇當中呢,我們剛開始的信心,當然這個信心就會產生願力,我們希望能夠在三寶當中成就佛道,那麼由這個信心引生一個菩提的本願,進一步就應該要去栽培我們的智慧。

註:節選自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13

為方便閱讀,文章題目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正見是什麼意思?正見的解釋!
    正見的意思(星雲大師)「正見」即離諸顛倒邪見的正觀,是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因果的智慧,是透過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等佛教教理來觀察宇宙萬象而獲得的正確見解。學佛應該正見因緣果報、正見善惡業力、正見無常苦空、正見佛道永恆。有了正見的智慧,對於是非、善惡、真偽才能做正確的思惟判斷,發諸於身口意才有正確的行為,而不至造下三塗之因,自然免受五趣輪迴之苦。
  • 廣行法師2015年聞思講堂第一講《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聆聽了由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在2015年為聞思講堂帶來的第一堂課:《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法師先分別闡述了哲學與佛學、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及皈依者和非皈依者的概念與區別。隨後針對在家居士宣說了「三信」即:信三寶、信業報和深信淨土法門。為在家居士提供了一套以「信」為核心的修行次第,現場大眾共同領受了法師的甘露妙法,法喜充滿。《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主要內容:1、信三寶,佛法僧三寶是信仰的根本 什麼是正信?
  • 淨界法師:蕅益大師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三晝夜,大悟孔顏心學
    仁是比君子更高的境界,可以說是在儒家的修行當中最圓滿的功德叫仁。就像我們學佛,什麼是佛?如何地成佛?那個道理一樣,怎麼樣才能夠成佛呢?怎麼樣才能夠成為一個有仁德之人呢?問這個仁。孔夫子就回答四個字——克己復禮為仁。這個地方我們解釋解釋復禮。這個復就是隨順,禮就是隨順聖人的禮法。
  • 菩提道次第八大引導之一·文殊口授|四種殊勝的教授
    修持具有四種殊勝的教授分三:  甲一、加行;甲二、正行;甲三、結行次第。  初者,加行次第:三士道次第中,前前為後後的加行,因此,若以上士道為正行,則中士道之前的內容皆可攝入加行中,亦與其它修心等的引導之理是相順的,這樣並非不可以。但在學習總的佛子大行科判中,說到 「於總大乘學習道理,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這樣看來,在密咒中,行品方面的法類又成為前行。
  • 講座—臺灣法藏法師在永福寺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
    法藏法師講經 講經會現場佛教在線浙江訊 2010年4月27日,臺灣法藏法師到浙江省杭州市永福寺梵籟堂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永福寺的月真法師,徑山萬壽禪寺的戒興法師,三天竺的智圓法師、杭州佛學院師生,以及上天竺、三天竺、永福寺的法師們參加了此次講經會。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別忘了:佛教畢竟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宗教,即使是所謂的〝學術〞會議,如果缺乏了最基本的宗教情操與謙卑虔敬,如何能粹取出真正有價值的「正見」呢? 而如果學術會議(運用了許多三寶的錢財與人力)卻又不能得到正見的提升,那麼出家人又為什麼要辦學術會議呢?
  • 豐子愷評價老師弘一法師的三個層次,對號入座,你在幾層?
    弘一法師在出家前應該說是個「翩翩佳公子」,他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繹而馳名於世。他為人風流倜儻,搞藝術風生水起,做話劇是演員水準,油畫方面是個美術家,彈鋼琴更是音樂家水平,做老師為人師表、受人愛戴,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全才怎麼突然想去出家了呢?
  • 誰才是法師型射手,百裡守約靠普攻,蒙犽算半個,艾琳重做是法師
    王者榮耀有五個職業,其中兩個職業被大家親切地稱為c位。之所以稱為c位,是因為這兩個職業承擔著隊伍的主要輸出作用。不用說,這兩個一定是法師和射手了。那麼法師之所以成為法師,是因為其出裝最為獨特,他的所有出裝均為法術傷害,並且輸出手段多依靠技能,而射手剛好反之射手輸出手段多依靠普攻。
  • 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密宗道次第廣論》,講述了從一個博地凡夫到成佛之間的修行次第和過程,並且開創了新噶單派——噶當派(格魯派)。2、道次第在西藏影響最大的五大佛教教派中,都有各自的「道次第」,而且成為這個教派實修的必修課。所謂「道次第」,是指一個補特伽羅從凡夫人到成佛次第修行必經之路的圓滿教授。在西藏的修行人中,依靠各自教派的實修引導次第獲得成就的人數不勝數。
  • 法師葉子蔫蔫的?聽小飛說常見的法師萎蔫現象!
    情況三:蒸騰作用過強,導致法師發生萎蔫土壤水分充足,不缺水,植物本身也無任何問題,因為蒸騰作用過強,法師也會發生萎蔫,而且因為蒸騰作用過強,而導致法師發生萎蔫現象,十分常見!且在生長期,生長旺盛的法師最為顯見,而一開始文章開頭描述的萎蔫現象就屬於情況三,情況三小飛要重點講!
  • 闡釋經典 | 聖凱法師:論唐代的講經儀軌
    兩者雖然對象不同,但其講經儀軌一定相差不多,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敦煌文獻及其他記載,來考察講經儀軌的次第。[10]所以,講經法師可以稱為化俗法師、座主、和尚、大德,但稱「化俗法師」並非其位次低於專擅經律的大德。[11]都講是講經法會中特有的角色,其職責是轉讀經典。王文才先生以為都講讀經,是依照儒家舊制。
  • 《DNF》知源戰鬥法師三覺怎麼樣 知源戰鬥法師三覺技能預覽
    戰鬥法師的三覺相關技能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DNF知源·戰鬥法師三覺技能動圖展示。 知源·戰鬥法... 《DNF》國服測試服在10月21日更新了女魔法師的三次覺醒,正式服會在月底29號更新上線。戰鬥法師的三覺相關技能是什麼樣的呢?
  • 宏海法師:通過這些臨終徵兆 可以判斷人死後投生哪裡
    中國佛學院宏海法師 宏海法師說:要判斷一下是否去了極樂世界,我想阿彌陀佛是一目了然的,其實人在臨終的時候透露出來的信息,也確實會告知我們一些情況可以猜想他大概去了哪裡。借這個機會跟大家稍微做一個普及。 比如,一個人進入到將要死亡的階段,他表現出來的狀態往往可以進行長時間的判別,為什麼?
  • 傳奇世界時長版:小法師遇見一個大BOSS三頭蛇王,感覺有極品
    傳奇世界時長版:小法師遇見一個大BOSS三頭蛇王,感覺有極品 法師,基本上在傳奇世界裡面是打架最差勁的人物了。也許有人會問,差勁怎麼還那麼多紅名法師呀?那是因為法師殺的都是比自己級別低的呀,要不就對方也是法師!法師跟道士或者是戰士PK很難佔便宜的。不過佔便宜難點,想不吃虧倒也容易。
  • 仰信、智信、證信,是佛子信仰的相繼次第
    ▲信仰,要歷經仰信、智信、證信的不同次第佛子對三寶的信仰,是要經歷仰信、智信、證信的不同次第,這也就是說佛子的信仰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不斷深化、完滿的過程,可以說貫穿到從凡夫到成佛的整個過程。佛法強調信、解、行、證可以說體現了信仰不斷深化的過程,「信」可以說是最開始的對佛陀言教的「仰信」,「解」可以說是進一步在仰信的基礎上對佛陀言教的理解,即「解信」,「行」可以說在「解信」基礎上的淺層次的「證信」(修行中出現的種種好的境界),「證」可以說是在信仰的最後成就,即真正的「證信」(證得無生法忍)。
  • 大安法師:末法時代魔外盛行 遵佛遺訓明辨邪正
    大安法師答:弘揚淨土的音像與書籍廣泛流通,總的來說是好現象,說明信佛學佛的人員增多,社會人士渴望了解佛教的人數增多。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能夠以種種方式傳播正信正見的佛教,饒益眾生,功德無量。然毋庸諱言的是,在弘揚佛法的音像與書籍中,亦有一些相似法,蒙蔽了一些初入佛門的同修,誤人慧命,罪過不淺。
  • 法師稱高以翔陽壽未盡?靈魂放不下女友,28年後會投胎回來
    特別提示:本文綜合轉載自唐唐娛樂秀、《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四)。近日臺媒報導,被譽為「神明代言人」的臺灣法師(臺灣怪相,這裡的法師非我們認為的法師)沈嶸為高以翔通靈後發現,高以翔真正的壽元會活到63歲,之所以會在35歲提前死亡,是因為肉體消耗過度不堪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