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2020-12-05 心智自在

#佛教正法#

至尊阿底峽尊者

引言

在藏傳佛教歷史上,阿底峽尊者是後弘期極為了不起的一位大德,為了迎請尊者入藏,阿里地區的智光國王還捨棄了自己的生命。

當阿底峽尊者被迎請到藏地時,受到了隆重的迎接儀式,當時藏地的大智者拏措大譯師也在迎請者的行列裡。

阿底峽尊者問了拏措大譯師有關佛教中大小乘以及顯密經續的觀點、內容以及修法等問題,拏措大譯師都做了圓滿回答。阿底峽尊者就感嘆:「藏地有這麼偉大的譯師和修行者,看來我根本不用來藏地。」

接著,尊者又問這些大小乘以及顯密經續如何修行,拏措大譯師回答說應該按照各自的儀軌分開修行。阿底峽尊者就說:「看來我確實需要到藏地來,因為藏地的修行人還不知道如何將所有的佛法圓滿於一座的修法。」

後來,阿底峽尊者在藏地廣傳佛法,並且根據釋迦牟尼佛的補處至尊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造了道次第的修行論著《菩提道炬論》。

至尊宗喀巴大師

阿底峽尊者圓寂300多年以後,藏地又出世了無與倫比的三界導師至尊宗喀巴大師,他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造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講述了從一個博地凡夫到成佛之間的修行次第和過程,並且開創了新噶單派——噶當派(格魯派)。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到《菩提道炬論》的四種殊勝時,第一個殊勝就是「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為什麼首先需要講」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呢?

1 、宣說之必要

我們知道,現存於世的佛教分三大體系:南傳巴利語系、漢傳漢語系和藏傳藏語系,又稱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其中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屬於北傳大乘佛教。

現在出現了一些所謂的考古學者,提出了原始佛教的概念,並且認為原始佛教才正宗,其他的佛教都屬於杜撰云云。而一些不明真相的佛教徒也跟著附和起鬨,導致佛教內部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漢地的一些高僧大德為了度化眾生的需要,特別強調」一門深入「,導致許多沒有智慧和辨別能力的弟子出現讚嘆自宗、毀謗他宗造下舍法罪極重惡業的現象。

基於以上原因,尊者悲憫後世學人的緣故,首先宣說了「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2、何為「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解釋何為「一切聖教無違殊勝」時,這樣說:「(一切聖教)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這是說:一切聖教都是一個補特伽羅成就佛果的妙道,而且隨著其各自的體性,有些聖教是宣說菩提道的正體,有些教是宣說菩提道的支分。比如,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是菩提道的正體,其餘則是菩提道的支分。

一門深入與道次第是否相違

1、一門深入

在漢族的高僧大德中,特別強調「一門深入」的重要性,尤其是淨土宗的大德們,更是強調「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在藏族的很多在家人中,有許多一生專門念誦六字大明咒或者阿彌陀佛心咒幾億遍的藏民,有的生前就獲得了成就,有的臨終得以自在往生清淨剎土。

所以,一門深入實在是今生能夠獲得成就或者臨終往生清淨剎土的一種實修要訣。

2、道次第

在西藏影響最大的五大佛教教派中,都有各自的「道次第」,而且成為這個教派實修的必修課。

所謂「道次第」,是指一個補特伽羅從凡夫人到成佛次第修行必經之路的圓滿教授。

在西藏的修行人中,依靠各自教派的實修引導次第獲得成就的人數不勝數。而漢族人也有明慧比丘尼實修142個《大圓滿三處三善引導文》六個月,即生獲得大圓滿成就的例子。

至尊無垢光尊者

3、一門深入與道次第是否相違

佛陀曾經在經中說過:「吾之教法如蜜,中邊皆甜。」也就是佛陀宣說的聖法如同蜂蜜,無論修行哪個法門都可以達到「止息煩惱酷熱,獲得解脫清涼」的功效。

因此,無論是「一門深入」也好,還是次第修持「道次第」也好,都是成就菩提果的一種方便,不存在孰高孰低,二者的差別僅僅是根據補特伽羅不同的根機應機施教罷了。

雜修與一座上圓滿一切法

在跟一位師兄交流之時,我說大小乘以及顯密教法可以在一座上圓滿修持。他說:「這不是雜修嗎?」

如果按照拏措大譯師的修法來衡量,我的修法確實屬於「雜修」。但是按照「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和法界實相來看,一本來就是一切,萬法皆不離心之本面,一切修法皆可以融為一來修持。

比如,在不同的教派中有不同的實修竅訣,但是最後證悟的法界是一個。我在實修大圓滿的竅訣時,當完整修完所有竅訣時,雖然沒有什麼境界可言,但是也初步明白了所有的竅訣其實最終可以成為一個竅訣。

當然,不明白「一切聖教無違殊勝」或者本師釋迦牟尼佛傳講八萬四千法門的密意所在,確實會出現「各種疑難雜症交織在一起糾纏不清」的情況。

相關焦點

  • 菩提道次第八大引導之一·文殊口授|四種殊勝的教授
    修持具有四種殊勝的教授分三:  甲一、加行;甲二、正行;甲三、結行次第。而我們應明確主要的引導所緣法,分清前行正行,否則,則如觀待彼山成此山,觀待此山成彼山一般,不能準確定位相應階段的內容,如此一來,流於錯亂之道的現象也就很多。因此,具有傳承大德的親授,觀看覺受實踐的現見傳承是很重要的,在本規修法中,從暇滿難得乃至止觀間的一切法都應作為正行。
  • 白文殊是眾多智慧本尊中最殊勝的
    此白文殊修法,最初是由印度大班知達資達熱,即普遍傳稱的勝敵婆羅門,從文殊菩薩前,親自聽聞此殊勝教授,經過修習獲大成就,至彼一百零八歲時,文殊菩薩現身指導說:「你的壽命僅剩十年了,因此你應儘快找一個夠法器的弟子,把有關我的修法類傳給他,使你的傳承能繼續下去。」
  • 殊勝禮懺法 •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一摶之食. 或修淨行. 所有善根. 成就眾生. 所有善根. 修行菩提. 所有善根. 及無上智. 所有善根. 一切合集. 校計籌量. 皆悉回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過去未來. 現在諸佛. 所作回向. 我亦如是回向.
  • 廣行法師2015年聞思講堂第一講《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法師先分別闡述了哲學與佛學、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及皈依者和非皈依者的概念與區別。隨後針對在家居士宣說了「三信」即:信三寶、信業報和深信淨土法門。為在家居士提供了一套以「信」為核心的修行次第,現場大眾共同領受了法師的甘露妙法,法喜充滿。《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主要內容:1、信三寶,佛法僧三寶是信仰的根本 什麼是正信?
  • 天台宗六妙門實修法(下)
    第四節止門修法這一部分的修法以止觀為中心,前接於數息法門,後通於還淨悟證,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出現的境界及障礙也特多。因此在修止觀法門時,還須同時對教理進行深入的研學,平時的身心修養也要不斷提高,生活應符合於正道,這樣在修法時才能獲得進步。
  • 一則佛教故事告訴你:供僧怎麼獲得殊勝功德!
    學佛人都知道想要日日做功德,就要如法供養佛法僧寶,特別是末法時代,佛法的傳承只是依靠僧眾,世俗的信仰和佛學文化是依靠諸僧信來發揚的。正如虛雲老和尚所說:佛、法二寶,賴僧寶扶持,若無僧寶,佛法二寶無人流布,善根無處培植,因此齋僧功德最大。
  • 佛號的殊勝功德,你知道嗎?
    那些高位菩薩,一聞信彌陀名號,頓時就證入了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一念間就能普見無量諸佛,興起無邊佛事,這是何等殊勝的成就。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要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具體有什麼作用,我們要認識到這句阿彌陀佛是世間一切利益、安樂的根源。阿彌陀佛的名號最為稀有、難得,它是佛果功德無餘圓滿時顯現的不可思議利樂之源,被稱為無盡福德之源。
  • 仰信、智信、證信,是佛子信仰的相繼次第
    ▲信仰,要歷經仰信、智信、證信的不同次第佛子對三寶的信仰,是要經歷仰信、智信、證信的不同次第,這也就是說佛子的信仰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不斷深化、完滿的過程,可以說貫穿到從凡夫到成佛的整個過程。一般而言,在證得無生法忍以前的信仰都存在動搖、退失的可能。▲蕅益大師以「六信」原理,講說信仰的境界漢傳佛教歷史上,明代高僧蕅益大師曾以「六信」的原理,開示了信仰三寶的次第,即理即信、名字信、觀行信、相似信、分證信、究竟信。「理即信」指眾生從未聽聞佛法,但卻具足佛性,在理性上具足信仰的可能。
  • 從持咒也著魔被附體,談系統完整修法的重要性
    持大悲咒五年著魔癲狂《憨山大師年譜疏注》載:在宗鏡堂,一日方升座,兩僧夾扶一僧,歷階而上,顛狂不止。其兩道友,乞本師引救云:此僧持大悲咒五年,素無敗行,不知何故著魔至此。閉關時,薩欽當時雖只有十一歲,但身為未來的法座持有者,他將要開展極大的智慧。閉關一開始時,不同的障礙均以不動明王之修持而被克服,當所有障礙逐漸平息之後,薩欽證到了極大的禪修體驗。再禪修了六個月之後,薩欽親見文殊菩薩化現在關房之內,文殊菩薩賜予他四句偈之教授,薩欽馬上證悟到所有大乘成佛之道。
  • 抱佛腳的真實含義是什麼,你可以抱佛腳,親感佛的殊勝
    佛祖當年在遙遠的靈山道場傳法,可以說是金剛道場、金剛聖地,我等不要執著哪裡的殊勝,實際上靈山與佛就在自己的心裡,莫要向外求。即自己的心就是修行最好的道場,佛菩薩無處不在,就在自己的心中,就在自己的身邊。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瑞相,高八十八米的大佛,就供奉在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大佛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代表除卻痛苦,左手"施與願印",代表給予快樂。
  • 佛說:如是修行八法,能獲得現實和未來安樂
    佛在《心經》中講了世人受苦的根源,在《無量壽經》中講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在《金剛經》中講了自性空的真實境界,如是等等。其實,最殊勝的修行方法,佛陀在經典中早已經告訴了世人,只是你不得其法,不悟其義而已。只要老實念佛,真心讀誦經典,常聽高僧大德善知識的講解,你就會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學佛之道?
  • 淨界法師:基本上的正見,由淺入深可以分成三個次第
    這是我們這一科所要研究的一個主題。基本上的正見,我們由淺入深可以分成三個次第。第一個次第就是業果的道理。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生命是有一定的軌則,所謂由善業的因緣成就可樂的果報,由罪業的因緣成就痛苦的果報。
  • 雞西市煤礦安全生產暨「打非治違」專項工作會議召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11月26日,我市召開煤礦安全生產暨「打非治違」專項工作會議,貫徹落實全國煤礦安全生產緊急視頻會議和全省煤礦智能化建設雙鴨山現場會議、全省煤礦安全生產暨專項整治工作會議精神,安排部署我市煤礦安全生產和「打非治違」工作。
  • 《心經》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愛與慈悲乃能量源泉!經文詳解!
    沒有生也沒有滅,寂靜恆常;也不存在著汙濁和潔淨,皆是心之分別;更沒有所增加也不存在失去,一切完好如初。樵夫認為: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法法本無法。大道無形,生育天地。空也好,無也罷,指的都是虛空寰宇內本自具足的能量流變,寂靜恆常,不增不減。
  • 心經:從諸法空相到菩提薩埵,會有哪些需要突破的掛礙
    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時,可以度一切苦厄。那麼這是度了修行者自身的一切苦厄,還是度了眾生的一切苦厄呢?經文中並沒有明確的答案。為什麼沒有明確的答案呢?因為小編我的這個疑問本來就不如法,是著相之問。小編還在凡夫位,故有此問,都是因為小編我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經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回答,卻有相應的闡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道是什麼
    中華民族是強調「道」的民族,先秦諸子百家,儒道兩家不必說了,包括軍事在內,都是從道的觀念來說的。     究竟什麼是道呢?道是人的主觀和一切天地宇宙萬物客觀存在的全體,所以《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誠與道是相契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