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十八界皆是空相,能見所見都是性的作用

2021-01-19 清涼淨土

六根六塵六識合在一起稱為十八界,界就是界限的意思,六根有六根的界限,六塵有六塵的界限,六識有六識的界限。詳細的說來,眼根有眼根的界限,乃至意根有意根的界限,色塵有色塵的界限,乃至法塵有法塵的界限,眼識有眼識的界限,乃至意識有意識的界限。比如,眼界就是指能見之根,能聞之根就為耳界,不能叫做眼界,各有各的界限,不能混淆了。同樣,所見之境名為色界,所聞之境名為聲界,乃至於所想像之境名為法界,了別色境的作用叫做眼識界,了別聲境的作用叫做耳識界,乃至了別法境叫做意識界,合起來為十八界。 經文中「無眼界」後面省略了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識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這十六界是省略的,總共合到一起是十八界。這十八界凡夫都執為實有之法,我們常說眼見為實,所以凡夫在二六識中不是眼著色就是耳著聲,不是鼻著香就是舌著味,時時刻刻都在意識裡面分別,沒有停息。

大家既然執著假相為實有,以妄為真,哪有不去貪取的?貪取,就要得到它,想得到它就要有行動,在行動當中就會造種種的惡業,造種種的惡業以後,又把我們的習氣薰染了一遍,薰染以後,我們的習氣又迫使我們更加的執著分別,這就是我們六道輪迴的因。我們到了臨欲命終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最後還要去受報,因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依各人所造的惡業和善業的多少,而分別到六道裡去受報,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性,卻因為這些惡業的拖累,冤枉地到六道輪迴中去受苦,我們的清淨本性而不能得到受用。

經文中為我們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教導我們不要執著這十八界為實有,都是幻影、了不可得,都是自性的顯現。

我們用鏡子和影子來做比喻,山河大地以及一切的森羅萬象都是鏡子當中所現的影子。我們凡夫的毛病就在於執著影子是實有,而不知道影子是可見不可得的,瞬息變化,都是生滅法,唯有鏡子才是亙古不變的妙體。禪宗有一句話:「灼然常見面,相逢不相識。」意思就是說,凡夫對時時在六根門頭放光的性毫不相識。就是說我們不看本來性的作用,只去看表面的現相,繼而被現相迷惑,執著現相、貪取現相,對真正的佛性而沒有返觀它,對它不相識。

就拿眼根來說,我們天天執著在物境上,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分別這個是好那個是壞,卻不知道這個能見的是什麼。光陰似箭,縱然長壽百歲,也不過是眨眼之間的事情,活著的時候眼睛能見物,死了之後眼睛雖然還在,但是效用盡失,所能常住不滅的只有能見之性。我們前一節課講的見性,常住不滅的,它的根本是什麼?是能見之性。凡夫愚婦愚痴,眼一見到相,就被相所牽引住了,而昧卻了能見之性,渾然不知,去造業受報。殊不知,能見物的不是眼而是性,眼不過是能見之性所使用的工具,它是我們的一個因緣罷了。

就像電燈之所以能發亮發光,它的根本是什麼?它的動力是電,而不是電燈。我們的眼睛就好比是電燈,能見之性就是我們的電。我們如果能不執著眼睛看見的物境,而徹悟能見之性的作用,迴光返照,那麼當下貪戀的欲望立刻就沒有了,即可解脫。

凡聖之別,就在於能否認識到自己的本性。我們與佛、菩薩的差別就在於我們是執著六塵,去分別去取捨。菩薩、佛通過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明白這一切都是清淨本性起的作用,全都是影相,他們不去執著影相,直達清淨本性;而我們只是見到影子,沒有抓住本來的清淨本性,這就是凡夫與菩薩和佛的差別,如果我們要是能善用的話,也是當下成佛。

這是能見之性,其餘的聞性、嗅性、嘗性、覺性和知性也都是這個道理。《楞嚴經》中講:「一根既返源,六根鹹解脫。」眼根見性你明白了,其餘的五根全部解脫,六根鹹解脫。

摘自 宏圓法師《心經》講記

相關焦點

  • 宏圓法師:宇宙萬有都是自性所現相
    知道這能見、能聞、能嗅、能嘗、能覺、能知的到底是什麼,一旦認識了這個主人公,我們就能夠明白,原來宇宙萬有的造物主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而不是什麼上帝,也不是什麼天神。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自性的作用,是真性的顯現。  就像前幾天談到的一樣,我們要走好當下的每一步路,這都是我們以後的因,我們現在就覺醒,當來以後必定開悟,必定明了。
  • 宏圓法師:諸法空相就是我們的佛性
    是諸法空相。是,是這的意思,指諸法,諸法就是指的五蘊等一切法;空相就是真空實相。是諸法空相的意思是說,這色、受、想、行、識五蘊等一切的諸法,都是真如緣起的一種現相,當體是空,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所以說是諸法實相。這裡的空相就是指的實相。
  • 如來藏的空相和諸法空相
    第二節 如來藏的空相為什麼說如來藏是空相?祂與五蘊十八界的空相有什麼不同?說如來藏是空相,是因為祂沒有三界世間的六根相、六塵相、六識相,也沒有五蘊相,沒有一切世間相,但卻是真實的存在。五蘊萬法和如來藏兩種相,不管是假法也好,實法也好,所有的相都是空的,實質都是空性心如來藏。
  • 為什麼「十八界」,也都是如來藏裡的妙真如性呢?
    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73課今天講十八界。一路走過來,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些都屬於施設的教法。為什麼說諸佛應機施教?施設的教法,這個教法就是,每一個層面都讓你這麼去悟,這麼去解。所以悟來悟去,說來說去,就是為了如來藏,一切的眼、色、眼識都是如來藏的體現。但是悟與不悟就是迥然不同了。關於這段話,如果我們回去看《印光法師文鈔》,裡邊有這麼一段復海曙法師書,特別有名。
  • 空性與空相(二)
    今天繼續上一集的子題〈空性與空相〉。上一集已說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空性與空相。這個觀念,在佛門中有許多大法師、大居士,以及喇嘛、仁波切等人都弄不清楚,錯把空相的一部分的體性,或全部的體性當作是空性,不僅害了自己,而且也誤導了許多眾生跟著一起下墮。上一集因為時間的限制,沒有將空性的體性具足說明,這一集將繼續談空性祂有如如不動的體性。
  • 什麼是十八界?
    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 (1) 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名為十八界扶塵者:謂此塵能扶助勝義根也。此浮塵根,即是六根表見於外的器官 (2)。勝義根,又名淨色根,此根以淨色為性,雖不可見,然諸根各依其增上勝力,照境發識,以成根用。故此浮塵與勝義二根,須相互為用,才能發生功效。如眼根以色為境,淨色為性而能見,耳根以聲為境,淨色為性而能聞,餘可類推。
  • 宏圓法師:疑心是修行的大障礙
    做世間任何的事情都是以信為第一,不信則疑,起疑就不能竭盡全力地去付出、去修正,那就更談不到成就了。現在的人疑法疑師,有的人剛念了幾天佛就覺得「我念了這麼久怎麼還沒有感覺?怎麼還沒有清淨下來?」好多的居士都問過我這個問題,包括我們今天在座的,對這個法門產生了懷疑。
  • ※ 何為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諸法真實的相狀,或者狀態。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狀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狀態,是一切諸法的原態,本來面目。不隨諸法之生而生,也不隨諸法之滅而滅,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因為修行,斷除了煩惱,諸法的空相就變得乾淨了。
  • 十八界之六識界(上)
    上一集我們說到斷我見的本質,就是認知以及現觀識陰六識的虛妄性,現觀識陰六識都是有生有滅的緣生法,虛妄不實;既然斷我見就是要斷除那覺知心常住不壞的我見,當然得要深入了解識陰六識的內容。現在我們就來探討「十八界中的六識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與六識,合起來稱為十八界。界又稱為種子,就是功能差別的意思。
  • 宏圓法師: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這是我們人人就都有的,所以我們要恭敬一切的眾生,禮敬一切諸佛,就是因為眾生本來成佛,人人本具的,這個沒有什麼成與不成的。第二是報身佛,這個就是因行果滿所得證菩提,可以說「成」,但它有始無終,無所謂成佛多少劫。他已經證了,永遠就存在了,沒有再滅了,所以無所謂成佛多少劫。現在說阿彌陀佛成佛十劫,是指應身佛來說的。
  • 三科法門 十八界
    包括對色彩的認識,對音聲的認識,對香、味、觸的認識,對法塵概念的認識,都是六識的作用。我們睜開眼睛,就能看見青黃赤白、男女老少。比如這個銅磬,本身是一個色塵,眼根看見之後,眼識就留下這個影像。我們每天看到外界的五光十色,產生種種認識,留下種種影像。只要六根和六塵對上,就會產生六識。
  • 心經:從諸法空相到菩提薩埵,會有哪些需要突破的掛礙
    小編還在凡夫位,故有此問,都是因為小編我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經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回答,卻有相應的闡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這種種照見之法;空相:空去相執。是諸法空相:所說的這種種照見之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為什麼說所有的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什麼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呢?
  • 何謂十八界?
    我們就來說說什麼叫作十八界。所謂十八界,就是指六根、六塵和六識,這是一般學佛人都知道的道理。
  • 經典中說的:空性和空相有什麼區別?
    空性就表示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法,祂的體性是空的,你什麼都看不到,沒有任何東西。比如說鏡子,鏡子沒有任何顏色,鏡子是什麼顏色呢?鏡子是無色的。無色就表示他的空性,但是無色能讓它顯示一切顏色。我們講虛空,虛空有沒有呢?如果沒有虛空,我們就不能走來走去。
  • 佛教裡邊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什麼意思?
    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60課今天講會通四科,四科是什麼東西?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四個解釋層次。前面的五陰六入的時候,每一句後面都會調一句說,觀相原是虛妄,觀其性則本是非因緣、非自然的如來藏性。每講完一段,他一定會下面列這麼一句。後來有的同修還問過我,這一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總說,所有我們現見的這些都是虛妄之相。
  • 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相有的,當下即是性空
    「融相即性」是說在任何現象的當下,都具有性空的特性。有情眾生是不是現象?看到這麼多有情眾生,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這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當下,是不是性空的?是性空的!所以《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就是在講相的性空。
  • 宏圓法師:生滅是四大因緣的重新組合,清淨本性不生不滅
    我們眾生都是業識上的輪轉,我們都是從業識上來理解生和滅的,其實四十五年前的師父和現在的師父,心性上沒有增也沒有減,沒有生也沒有滅,只是四大因緣,我們前面講過地水火風,只是四大因緣的重新組合而已,本性一點都沒有改變,只不過是因緣重新一次的組合。就像我們老房子重新裝璜一樣,就這麼一個意思。就像老房子重新裝璜,房子本來沒變,只不過重新的組合了一下。
  • 「五蘊、十二處、十八 界」有何關係,意義是什麼?
    故除有漏無漏外,一切法亦能攝於有為和無為法。有為法所攝者為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應行法四;無為法所攝有三;故總攝一切法者共七十五法。五蘊有有漏、無漏2種:能攝一切有為法的是有漏的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而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無漏五蘊。色等五蘊是有為法的自體。將品類差別的諸有為法,約其同類的和合積聚起來,是為蘊的定義。
  • 宏圓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講記 第13講(共15講)
    這是斷第十五種疑,上面說菩薩不見眾生可度,不見佛土可嚴,如果是這樣,成佛時也不見一切法,那麼如來的五眼還有何作用呢?為斷此疑,佛在這裡一一舉問須菩提,如來是否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以此來看當機者有何見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五眼的名相,然後再說明佛說這五眼的旨趣。肉眼,就是我們血肉之軀所具之眼,肉眼我們都知道,所見有限,見內不見外,見近不能見遠。
  • 佛教,這種修道人落入了諸法空相?
    諸法空相所以自在與否取決於執著心,不源於當下「自認為」能轉境界那一念,人在紅塵中,六根境相所對都是紅塵事,都在依紅塵萬象而生,焉能不著!不著有即著空,不著空有就著中道,即使不執著於塵世,一定執著於道相,如果都不執著,那麼一定形成了「自在」的成道系統……,也就是當下所做 ,幾十年以後依然能夠如是做。近乎於雪山或山洞裡「獨處靜居」,一個真正的修道人,不是主控多大的緣和格局,而是能夠「主控本心」。否則就只能主控六根不「外作用」,但是「內作用」時刻在幹擾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