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六塵六識合在一起稱為十八界,界就是界限的意思,六根有六根的界限,六塵有六塵的界限,六識有六識的界限。詳細的說來,眼根有眼根的界限,乃至意根有意根的界限,色塵有色塵的界限,乃至法塵有法塵的界限,眼識有眼識的界限,乃至意識有意識的界限。比如,眼界就是指能見之根,能聞之根就為耳界,不能叫做眼界,各有各的界限,不能混淆了。同樣,所見之境名為色界,所聞之境名為聲界,乃至於所想像之境名為法界,了別色境的作用叫做眼識界,了別聲境的作用叫做耳識界,乃至了別法境叫做意識界,合起來為十八界。 經文中「無眼界」後面省略了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識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這十六界是省略的,總共合到一起是十八界。這十八界凡夫都執為實有之法,我們常說眼見為實,所以凡夫在二六識中不是眼著色就是耳著聲,不是鼻著香就是舌著味,時時刻刻都在意識裡面分別,沒有停息。
大家既然執著假相為實有,以妄為真,哪有不去貪取的?貪取,就要得到它,想得到它就要有行動,在行動當中就會造種種的惡業,造種種的惡業以後,又把我們的習氣薰染了一遍,薰染以後,我們的習氣又迫使我們更加的執著分別,這就是我們六道輪迴的因。我們到了臨欲命終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最後還要去受報,因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依各人所造的惡業和善業的多少,而分別到六道裡去受報,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性,卻因為這些惡業的拖累,冤枉地到六道輪迴中去受苦,我們的清淨本性而不能得到受用。
經文中為我們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教導我們不要執著這十八界為實有,都是幻影、了不可得,都是自性的顯現。
我們用鏡子和影子來做比喻,山河大地以及一切的森羅萬象都是鏡子當中所現的影子。我們凡夫的毛病就在於執著影子是實有,而不知道影子是可見不可得的,瞬息變化,都是生滅法,唯有鏡子才是亙古不變的妙體。禪宗有一句話:「灼然常見面,相逢不相識。」意思就是說,凡夫對時時在六根門頭放光的性毫不相識。就是說我們不看本來性的作用,只去看表面的現相,繼而被現相迷惑,執著現相、貪取現相,對真正的佛性而沒有返觀它,對它不相識。
就拿眼根來說,我們天天執著在物境上,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分別這個是好那個是壞,卻不知道這個能見的是什麼。光陰似箭,縱然長壽百歲,也不過是眨眼之間的事情,活著的時候眼睛能見物,死了之後眼睛雖然還在,但是效用盡失,所能常住不滅的只有能見之性。我們前一節課講的見性,常住不滅的,它的根本是什麼?是能見之性。凡夫愚婦愚痴,眼一見到相,就被相所牽引住了,而昧卻了能見之性,渾然不知,去造業受報。殊不知,能見物的不是眼而是性,眼不過是能見之性所使用的工具,它是我們的一個因緣罷了。
就像電燈之所以能發亮發光,它的根本是什麼?它的動力是電,而不是電燈。我們的眼睛就好比是電燈,能見之性就是我們的電。我們如果能不執著眼睛看見的物境,而徹悟能見之性的作用,迴光返照,那麼當下貪戀的欲望立刻就沒有了,即可解脫。
凡聖之別,就在於能否認識到自己的本性。我們與佛、菩薩的差別就在於我們是執著六塵,去分別去取捨。菩薩、佛通過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明白這一切都是清淨本性起的作用,全都是影相,他們不去執著影相,直達清淨本性;而我們只是見到影子,沒有抓住本來的清淨本性,這就是凡夫與菩薩和佛的差別,如果我們要是能善用的話,也是當下成佛。
這是能見之性,其餘的聞性、嗅性、嘗性、覺性和知性也都是這個道理。《楞嚴經》中講:「一根既返源,六根鹹解脫。」眼根見性你明白了,其餘的五根全部解脫,六根鹹解脫。
摘自 宏圓法師《心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