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十八界」,也都是如來藏裡的妙真如性呢?

2020-12-03 每日一首佛歌

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73課

今天講十八界。一路走過來,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些都屬於施設的教法。為什麼說諸佛應機施教?施設的教法,這個教法就是,每一個層面都讓你這麼去悟,這麼去解。

所以對於十八界,它又是在十二入的根本層面上延伸出來,把我們的妄想就像分子因式一樣進行了一個分離和安立,就像用支點一樣,支出來六個支點。但是最後的歸根結底是為了爆破,我們不要學這個越學越多。

今天開始講十八界,雖然好像是在名詞上又多了,其實它的理還是這一門,如來藏妙真如性。要了解十八界,我們首先要看一下什麼叫做界?一般我們說,宇宙裡邊世界,就是上下左右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世界一定是有界限,就是隔斷的意思,這是我們通常的理解。

今天我們還要賦予它一個理解是什麼呢?界還有相連之意,就是說,隔斷這個地方是從哪隔斷的?兩個東西連起來連接在哪裡?在破十八界的時候,識在哪?六根、六塵、六識各有界限。

說明就內而言,能緣的是屬於根;就外而言,所緣的屬於塵。

下意識,中間能分別的這個肯定屬於識,所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我們通常一學,往往就學成這樣了。所以我們要正反兩面:一個是從中隔斷,有界限;二一個,在此相連,有關係。

所以界,它也有根塵和識三者相互依附而成就的,還有依附的意思。這是我們對於界首先這麼了解一下。

其次要明確一下,為什麼佛要說五蘊,再加上十二處、十八界呢?有時候加六入,有時候不加六入,這叫做三科。佛當時講三科的原意是什麼呢?

一個是,色受想行識他是略說,上根一聽就悟到空性。十二入就相對廣了一點,對於中根而言的。十八界就等於更廣了,他是為鈍根人,他必須細細地跟他一點一點地說才能聽明白,當時佛是這麼給定位的。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而言,定性地說,就有上根中根下根,有鈍根、有利根,上中下鈍根、利根,他也是一個分別起的,沒有一個定性,他就是一個因緣而已。他有的人應該聽了廣法才能悟,你聽略法他不起這個緣,所以他必須,有的人他只能聽略法他就悟,講性他越講越糊塗了。

所以從因緣上來講悟法有別,不是法有高下。所以有的人必須打坐在禪堂裡,正經八本的能夠見性。有的人天天出去雲遊,到歌舞酒樓妓院場所,他不小心悟道了,這就叫緣法,萬事離不開緣。

所以悟來悟去,說來說去,就是為了如來藏,一切的眼、色、眼識都是如來藏的體現。但是悟與不悟就是迥然不同了。關於這段話,如果我們回去看《印光法師文鈔》,裡邊有這麼一段復海曙法師書,特別有名。

就是這個法師當時請印光法師就《楞嚴經》裡面的比如:直指見性、見性是心不是眼,這個我們都講過了,又說這個色陰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讓他作一篇論文。

印祖當時,最不喜歡這些賣弄文字的,他是說通的人,所以他說:你讓我這麼細細講,你這個人真是找不著個北,像我這樣的荒唐學問,沒有學識,怎麼能寫呢?

你應當找能寫的法師,但是你既然問了,我也必須敦倫盡分,給你一個回答,就把七道題一串穿來。所以短短的甚至還沒到上百個字,就把《楞嚴經》就給講透了。

印祖怎麼說的呢?他說:我們講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包括後面要講的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一一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它是周遍法界的。如果你說有在有不在,這就不對了。我們前面學七處徵心,心不在內外中間,我們一直是這麼講。

但是印祖說,執著心在內外中間等,這是凡夫之見;但是如果你執著心一定不在內外中間等,還是凡夫之見。所以他說,有在有不在,這就不算了。如來藏它是包括:眾生和佛,空和有,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能出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看悟與未悟呢?以凡情觀之,就是以凡夫的眼來講,不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生滅法,就是成佛,斷惑證真如成佛,還是生滅法,因為凡夫看見的全是生滅法。

以聖智觀之,就是以聖人的智慧來觀的話,不但說斷惑證真成佛道是屬於真如法,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全體真如,從本以來就沒有一念生滅相可得。

相關焦點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不但交相涉入的冷熱之相,是身入的勞相,兼連身入——身根,與冷熱的相,同樣都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身根是真性菩提的瞪發勞相,這道理比較容易了解,為什麼連冷熱等虛妄的勞觸,也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呢?因為無論是觸塵或是身根,雖然都是虛妄的,可是它的體乃是真性菩提,都是由真性菩提所顯現,這正是相妄性真的道理,說明枝末的妄法,不離根本的真性本體,不管是那一種妄法,同樣都是由於真性本體隨緣妄顯的。
  • 如來藏的空相和諸法空相
    第二節 如來藏的空相為什麼說如來藏是空相?祂與五蘊十八界的空相有什麼不同?說如來藏是空相,是因為祂沒有三界世間的六根相、六塵相、六識相,也沒有五蘊相,沒有一切世間相,但卻是真實的存在。五蘊萬法和如來藏兩種相,不管是假法也好,實法也好,所有的相都是空的,實質都是空性心如來藏。
  • 十八界之六識界(上)
    上一集我們說到斷我見的本質,就是認知以及現觀識陰六識的虛妄性,現觀識陰六識都是有生有滅的緣生法,虛妄不實;既然斷我見就是要斷除那覺知心常住不壞的我見,當然得要深入了解識陰六識的內容。現在我們就來探討「十八界中的六識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與六識,合起來稱為十八界。界又稱為種子,就是功能差別的意思。
  • 佛教裡邊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什麼意思?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四個解釋層次。這四個解釋層次無非就是我們常現在感受的精神和物質層面,他就要不斷地介紹真性全體都是我們當下物質和精神的體現。在此之前已經講完到五陰六入,就是前兩科,一科一科的科目已經講完了。今天我們要開始講到十二處,這十二處幹什麼呢?就是破相顯性的。
  • ……如來有所說法耶
    --世尊問須菩提這個問題很奇怪,卻是有用意,佛弟子有誰不知不信佛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又如來也應自知自證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如此,他老人家又何必明知故問呢?世尊的葫蘆裡到底是在賣什麼膏藥呢?
  • 如來所說法……非法、非非法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在四十九年中所說的種種法,都不可執取、不可執說:如來所說法不可執說沒有說佛法,也不可執說一定有說佛法。」「何以故?如來雖有所說法,卻都不可以執取,也不可以執說;若是執取如來有所說法,若是執說如來有所說法,那都不是真正解了如來之意義。說法是五蘊在說,是意識心在說法,都不離十八界之法;然五蘊、十八界畢竟是有生有滅的法,是不堅實、是無常的,那我們又能從那裡找到一個真實的說法者呢?
  • 是啥都不用辨別嗎
    所以,當用覺知心的你,證得真如而現觀他的無分別性的時候,不妨覺知心的你還是繼續地有分別,而他繼續無分別。這樣子,有分別的覺知心的你,和無分別的離見聞覺知心的你並存而共同和合運作。你這個分別心,在悟後還是像悟前一樣要有分別;覺知心的你,在悟前必須有分別性,才能開悟;悟後也照樣得要有分別,因為你還要薰習更深妙的佛法,所以你當然還要繼續地作如理作意的分別;又因為你悟後還得要去斷你的煩惱,當然要在事相上去分別;也因為你還得要修學種智,還要修學般若的別相智,當然你得要在法上作種種的如理作意的分別;如果悟了就永遠都不作分別,你如何能進修更深妙的種智呢?
  • 《楞嚴經》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篇講的是「地大」:地大就是人們生活的這片山河大地,由「土壤」和各種「巖石、礦物、金屬」等所構成,地大的形成是來自於如來藏所生之幻有。佛說:阿難!
  • 宏圓法師:十八界皆是空相,能見所見都是性的作用
    六根六塵六識合在一起稱為十八界,界就是界限的意思,六根有六根的界限,六塵有六塵的界限,六識有六識的界限。詳細的說來,眼根有眼根的界限,乃至意根有意根的界限,色塵有色塵的界限,乃至法塵有法塵的界限,眼識有眼識的界限,乃至意識有意識的界限。
  •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佛心妙觀照,大道天下傳。無為心清淨,妙法道自然。看破心中心,萬法道本真。如來清淨道,不離自性妙。如來妙法心中真,大道傳承大光明。般若妙慧遍虛空,真行只在當下中。真心至誠求佛道,諸佛灌頂大加持。真心至誠求佛法,佛心道行妙無為。諸佛灌頂大加持,本源授記真成佛。無量智慧大光明,心中平等無執著。本源傳承大光明,大道真傳點心燈。
  • 什麼是十八界?
    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 (1) 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名為十八界勝義根,又名淨色根,此根以淨色為性,雖不可見,然諸根各依其增上勝力,照境發識,以成根用。故此浮塵與勝義二根,須相互為用,才能發生功效。如眼根以色為境,淨色為性而能見,耳根以聲為境,淨色為性而能聞,餘可類推。六塵又名外六處,塵者染汙義,謂能染汙情識,使真性不能顯發也。亦名六境,謂六根所緣之境也。
  • 六界內最強竟然是太上老君,能撕裂空間,如來都得對他恭恭敬敬
    傳能裂空間開天地,如來都是他徒弟!我是福松說歷史,每日為你更新不同的歷史小故事」。在西遊記中,我們知道六界中有很多的神仙存在,各種各樣。那麼,眾仙中到底誰最強呢?有人可能會說是西天的如來,但是如來其實也是凡胎肉體修成的,在他之前說不定有更高水平的任。老君就是這樣一位恆古高人。很多人不知道如來老君的徒弟。太上老君來源比如來久的多!
  • 按照華嚴境界,我們都活在全息宇宙的影像裡
    空宗以為因緣故生,本性無生;有宗認為境無識有,識有是生,境無是無生,圓成實性無生無滅,這些都是在承認客觀現象後又否定客觀現象真實性的說法,是針對某種根性的人而言的。第三「事理圓融門」——大乘「終教」。依據是《欏伽〉等經的「真如緣起」論。所謂「理」,就是「心真如門」,也就是宇宙的本體,所謂事,即「心生滅門」,亦即宇宙萬有現象。
  • 何謂十八界?
    我們就來說說什麼叫作十八界。所謂十八界,就是指六根、六塵和六識,這是一般學佛人都知道的道理。
  • 佛說心外無法,一切萬法都是自心顯現的虛相
    相信科學或相信道教的人都認為自然法則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只要順應這個法則,萬物就能生生不息。而佛則說「心外無法」,一切萬法都建立在心上,這是怎麼回事呢?首先佛家認為我們看到或說接觸到的外部事物是不真實的,它只是我們的「心」變幻出來的假象,我們其實從未真正接觸到外面的六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