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73課
今天講十八界。一路走過來,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些都屬於施設的教法。為什麼說諸佛應機施教?施設的教法,這個教法就是,每一個層面都讓你這麼去悟,這麼去解。
所以對於十八界,它又是在十二入的根本層面上延伸出來,把我們的妄想就像分子因式一樣進行了一個分離和安立,就像用支點一樣,支出來六個支點。但是最後的歸根結底是為了爆破,我們不要學這個越學越多。
今天開始講十八界,雖然好像是在名詞上又多了,其實它的理還是這一門,如來藏妙真如性。要了解十八界,我們首先要看一下什麼叫做界?一般我們說,宇宙裡邊世界,就是上下左右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世界一定是有界限,就是隔斷的意思,這是我們通常的理解。
今天我們還要賦予它一個理解是什麼呢?界還有相連之意,就是說,隔斷這個地方是從哪隔斷的?兩個東西連起來連接在哪裡?在破十八界的時候,識在哪?六根、六塵、六識各有界限。
說明就內而言,能緣的是屬於根;就外而言,所緣的屬於塵。
下意識,中間能分別的這個肯定屬於識,所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我們通常一學,往往就學成這樣了。所以我們要正反兩面:一個是從中隔斷,有界限;二一個,在此相連,有關係。
所以界,它也有根塵和識三者相互依附而成就的,還有依附的意思。這是我們對於界首先這麼了解一下。
其次要明確一下,為什麼佛要說五蘊,再加上十二處、十八界呢?有時候加六入,有時候不加六入,這叫做三科。佛當時講三科的原意是什麼呢?
一個是,色受想行識他是略說,上根一聽就悟到空性。十二入就相對廣了一點,對於中根而言的。十八界就等於更廣了,他是為鈍根人,他必須細細地跟他一點一點地說才能聽明白,當時佛是這麼給定位的。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而言,定性地說,就有上根中根下根,有鈍根、有利根,上中下鈍根、利根,他也是一個分別起的,沒有一個定性,他就是一個因緣而已。他有的人應該聽了廣法才能悟,你聽略法他不起這個緣,所以他必須,有的人他只能聽略法他就悟,講性他越講越糊塗了。
所以從因緣上來講悟法有別,不是法有高下。所以有的人必須打坐在禪堂裡,正經八本的能夠見性。有的人天天出去雲遊,到歌舞酒樓妓院場所,他不小心悟道了,這就叫緣法,萬事離不開緣。
所以悟來悟去,說來說去,就是為了如來藏,一切的眼、色、眼識都是如來藏的體現。但是悟與不悟就是迥然不同了。關於這段話,如果我們回去看《印光法師文鈔》,裡邊有這麼一段復海曙法師書,特別有名。
就是這個法師當時請印光法師就《楞嚴經》裡面的比如:直指見性、見性是心不是眼,這個我們都講過了,又說這個色陰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讓他作一篇論文。
印祖當時,最不喜歡這些賣弄文字的,他是說通的人,所以他說:你讓我這麼細細講,你這個人真是找不著個北,像我這樣的荒唐學問,沒有學識,怎麼能寫呢?
你應當找能寫的法師,但是你既然問了,我也必須敦倫盡分,給你一個回答,就把七道題一串穿來。所以短短的甚至還沒到上百個字,就把《楞嚴經》就給講透了。
印祖怎麼說的呢?他說:我們講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包括後面要講的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一一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它是周遍法界的。如果你說有在有不在,這就不對了。我們前面學七處徵心,心不在內外中間,我們一直是這麼講。
但是印祖說,執著心在內外中間等,這是凡夫之見;但是如果你執著心一定不在內外中間等,還是凡夫之見。所以他說,有在有不在,這就不算了。如來藏它是包括:眾生和佛,空和有,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能出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看悟與未悟呢?以凡情觀之,就是以凡夫的眼來講,不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生滅法,就是成佛,斷惑證真如成佛,還是生滅法,因為凡夫看見的全是生滅法。
以聖智觀之,就是以聖人的智慧來觀的話,不但說斷惑證真成佛道是屬於真如法,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全體真如,從本以來就沒有一念生滅相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