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十八界?

2021-01-15 佛法正知正見

我們就來說說什麼叫作十八界。所謂十八界,就是指六根、六塵和六識,這是一般學佛人都知道的道理。人間的六根即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及意根;六塵則是指內、外相分的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乃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如是六根、六塵、六識合稱為十八界。所謂「界」,就是界限、局限的意思,也是「功能差別」的意思。也就是說,根、塵、識各有各的功能差別。譬如眼根能觸色塵,而不能觸聲塵,耳根能觸聲塵而不能觸香塵;又譬如眼識能了別色塵,而不能了別聲塵,耳識能了別聲塵,而不能了別香塵;乃至如色塵與聲塵作用不相混雜,聲塵與香塵作用不相混雜。如是根、塵、識各有各不同之功能差別,不能也不會相濫。譬如色塵不能自知,而眼根雖能觸色塵卻不了知,唯有眼識能依眼根與色塵相觸而現起了別色塵之功能;因此說六根、六塵、六識各有其界限,總稱之為十八界。


六根中的前五根都屬於色法所攝,即是名色中的色。眼根有扶塵根與勝義根之差別,眼之扶塵根就是指眼窩中之眼球及其所屬的視覺神經,眼的勝義根則是指腦部掌管視覺的頭腦之局部。其餘四種有色根,也都有這兩種根的差別,都各有勝義根與扶塵根。這五根都是隨有色根立名,譬如眼根因為屬於眼,而且是接收色塵的受器,所以立名為眼根;此根隨眼立名,而為眼識生起及運作時的所依根,所以說為眼識的根,名為眼根;耳、鼻、舌、身根,乃至心法的隨「意」立名,而為意識生起及運作時的所依根,說為意根。


五色根都各有扶塵根與勝義根,勝義根又叫作淨色根。五色根的扶塵根就是指眼球、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它的所行境界是外相分五塵,屬於外五入所攝;五色根的淨色根就是指掌管視覺乃至觸覺的各部分頭腦,所行境界是內相分五塵,屬於內五入所攝。這五根都是各自運行於自己的一塵境界,都不涉及到其它四根所運行的四塵境界;也就是說,眼根只能觸取色塵,耳根只能觸取聲塵,乃至身根只能觸取觸覺上的觸塵,這就是五根各自行於自己所行境界,所以說五根是異行異境界。換句話說,五根所行的是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界,而五識則在五勝義根所在的處所,領納五塵中各自應該領受的境界。


然而由於五根各自領受五塵中的一塵境界,無法統合領納全部五塵境界而作應對,必須得要有另外一個心來統合五根對這五塵的領受,否則就會變成五個有情各自領受不同的境界了。那個統攝五塵境界相的心就是意識,祂是有情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有情的思考、判斷、記憶、邏輯、推理以及喜怒哀樂的情緒作用,都是意識的功能。前五識各有其所依之根,第六識也是依根而起。前五識是依於清淨四大所組成的淨色根,是色法之根;第六識則是依於第七末那識,是心法之根。前五識緣色聲香味觸等色法;第六識則是緣於法塵境,所以是心法。前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而第六識則是前五識任何一識發生作用,第六識即與之同時俱起,共同了別五塵境界,所以又有「五俱意識」的稱呼。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是前六識的概略狀況。接下來我們要繼續說明第七識,也就是意根,意根在大乘法中稱為末那識。眼等五根中之扶塵根都屬於外五入,是粗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葉、鼻如懸膽、舌如偃月、身如肉桶等,都可以看得見;但五根之勝義根則都是內入處,雖然也都是有色根,卻是不可見、有對。而意根也是屬於內入處,意根是心非色,不可見、無對;意思是說,意根是心體,不是屬於有色根,無法以肉眼看得見,祂也不能像意識一樣可以讓凡夫們感覺到,所以不可面對。凡夫們都無法了知意根的存在,所以無法面對意根,乃至諸大師也多半無法了解意根;譬如有人竟然說大腦就是意根,也因此而產生種種的邪見。


各位菩薩,為什麼大腦不是意根呢?因為世尊曾經開示說,意根可以去到下一世的緣故,所以說大腦不是意根。譬如《雜阿含經》卷十四中,世尊開示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雜阿含經》卷十四)前面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如果有思量性不滅、如果有虛妄想不滅的話,則有結使攀緣之第八識存在;因為這個具有結使攀緣之第八識存在的緣故,所以進入母胎名色之中;進入母胎名色之中的緣故,便有未來世之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


為什麼我們說有攀緣識住的識是第八識呢?那是因為佛說「此識入胎,住於名色中故」。意思是說,剛入胎的時候有此識入於名色之中,而這個名還沒有前六識,所以名唯是意根;而色則是指受精卵還沒有分裂之單細胞而言。名攝在心,不是有色根,所以說意根是心。由於上一世死亡時,前六識俱滅,不能去到未來世,因此說,識所入住的名色之名,唯是意根;意根是心,不是有色根。名既然是指第七識意根,則能持名者必定是第八識,因為前六識還沒有出生的緣故。所以,如果這時候意根之名是指大腦的話,則是違背了事實現象。


如果有人說「剛入胎時唯有色而無名」,也同樣違背世尊在四阿含中的開示,世尊說「此際名色具足故」。因此說意根是心,不是大腦,因為大腦不能去到未來世。一切為人母親者,都不曾見到自己的小孩是帶著上一世的大腦來入胎的,這是任何世間人都可以現前觀察和了知的道理。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知道,《阿含經》中佛語正真,已經證實有第七識意根以及第八識持名色之識,如此一來即已具足了八個識;不需像應成派中觀師一樣,在十八界外另行建立意識細心,以之作為前後生死輪迴因果之連繫者,以及建立這一個意識細心作為涅盤之本際。因為佛說意識需依意根才能出生,不是本來自有之心;佛說意識若在,即不能入無餘涅盤;佛說意識之最細者,莫過於非想非非想定中之意識;此心若不永滅,則不能令第八識舍壽入胎故。

                                                            (宗通與說通)


相關焦點

  • 三科法門 十八界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對於既執著物質,又執著精神的人,佛陀就為他們講十八界,即六塵、六門和六識。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們就像六扇門,打開這些門,就能感知外面的世界。六識,就是六根對六塵會產生六種認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 十八界之六識界(上)
    現在我們就來探討「十八界中的六識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與六識,合起來稱為十八界。界又稱為種子,就是功能差別的意思。譬如眼識界,是說眼識的種子,也就是眼識能見的功能;所以六識界就是六識的種子,也就是六識的功能差別。因為六識的功能都是有界限的,所以叫作六識界,表示六識各有不同的功能。
  • 什麼是十八界?
    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 (1) 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名為十八界六識亦各有其界限,名眼識界乃至意識界,合三六成十八界,各不相越。此中因根對塵,中間發識以分別之,如眼為能發,眼識為所發,色塵為助發,眼根如是,餘根可以例此。每一根的根境識三者,必須同時具備,才會發生效用,其關係有如左表。然此系簡言之,若語其詳,則眼須具備九緣 (3),耳須八緣 (4),鼻舌身三,均須七緣 (5) 意須五緣 (6),才能發生作用。
  • 為什麼「十八界」,也都是如來藏裡的妙真如性呢?
    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73課今天講十八界。一路走過來,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些都屬於施設的教法。為什麼說諸佛應機施教?施設的教法,這個教法就是,每一個層面都讓你這麼去悟,這麼去解。所以對於十八界,它又是在十二入的根本層面上延伸出來,把我們的妄想就像分子因式一樣進行了一個分離和安立,就像用支點一樣,支出來六個支點。但是最後的歸根結底是為了爆破,我們不要學這個越學越多。今天開始講十八界,雖然好像是在名詞上又多了,其實它的理還是這一門,如來藏妙真如性。
  • 佛教十八界都是什麼?
    佛教有一種「十八子」手串,它是由上百個菩提子品種中挑出十八種串起來的,十八顆主珠,兩顆佛頭,再加上一個佛塔,還有一個墜角。這種十八子手串曾在清宮中風靡一時。其中,數字「十八」代表著佛教的「十八界」。佛教「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境」和「六識」。是佛教以人的認識為中心,對世界一切現象所作的分類。
  • 「五蘊、十二處、十八 界」有何關係,意義是什麼?
    解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意義及其關係依俱舍論,在世間或出世間,不管有形或無形,有現象或無現象的事事物物,真是多得不可勝數。如果要個別的去了解他,那實在是不可能的。雖則是這樣,但歸納起來,不外有漏無漏的兩大類法,因這兩大類法,能統攝一切法無遺。
  • 宏圓法師:十八界皆是空相,能見所見都是性的作用
    六根六塵六識合在一起稱為十八界,界就是界限的意思,六根有六根的界限,六塵有六塵的界限,六識有六識的界限。詳細的說來,眼根有眼根的界限,乃至意根有意根的界限,色塵有色塵的界限,乃至法塵有法塵的界限,眼識有眼識的界限,乃至意識有意識的界限。
  •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學術年會系列主題論壇召開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學術年會系列主題論壇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法治中國理論」學術研討會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原標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學術年會系列主題論壇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法治中國理論」學術研討會在華東政法大學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通訊員吳冬興)近期,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華東政法大學「中國特色法學學術話語體系」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共同承辦的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學術年會系列主題論壇暨
  • 何謂 「凌空勁」???
    何謂凌空勁凌空勁,意指能夠隔空發人的勁力。施放者無須任何身體接觸,也不需要各種媒介。只要意念集中,對手便會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操控、不能自主。在閆芳的視頻裡,她不過輕晃了兩下手勢,周遭的人就已經跌出丈外,甚或跪到她跟前。其實,比這更誇張的表演大有人在。
  • 了解五陰十八界,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不要再執著它是真實的我,有了這樣的見解;還有,相信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虛妄,把它滅掉以後,它不是斷滅,也就是說還有個涅槃;那這樣的人就叫作證初果,也就是說他在見解上他已經斷了我見。
  • 王蒙說自己耄耋加饕餮,何謂耄耋?何謂饕餮?和蘇東坡有啥關係?
    但對一般大眾來說,何謂耄耋?何謂饕餮?由此又有什麼引申?我想以一篇小文普及一點粗淺的文化認知。作家王蒙何謂耄耋(mào dié)?來一段360百科: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形聲字,上形下聲,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王蒙先生86歲,恰在耄耋之年。
  • 佛教裡邊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什麼意思?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四個解釋層次。這四個解釋層次無非就是我們常現在感受的精神和物質層面,他就要不斷地介紹真性全體都是我們當下物質和精神的體現。在此之前已經講完到五陰六入,就是前兩科,一科一科的科目已經講完了。今天我們要開始講到十二處,這十二處幹什麼呢?就是破相顯性的。
  • 神話故事中六界是哪六界,這六界的主人都是誰嗎?
    在神話故事中,不管是佛家還是道家,都會提到兩個字「六界」。但是每次不管是在電視劇還是電影中,都是說的模模糊糊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六界」是哪幾個?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六界是指神、仙、人、妖、魔、鬼。在道教中,他們認為古今上下,沒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恆的法身,世間萬物都講究一個平衡,所以萬物都需要輪迴轉世。神界:以前的人們相信天地有三十六重,地下九重,天上二十七重。
  • 香港的十八個區域詳細盤點總覽
    深水埗區深水埗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佔地約1047公頃,本區北接沙田獅子山郊野公園,東以九廣鐵路(即港鐵東鐵線)為界,南抵界限街,西至海旁,包括昂船洲,是香港最早期的發展區域之一,亦曾為工商業及交通樞紐。
  • 金箍棒只能下到地十八層,原來十九層有著不為人知的存在
    在西遊世界裡,法寶數不勝數,其中如意金箍棒最為熟悉,大小如意,堅不可摧,上下貫穿天地五十一重,向上可抵達三十三重天,向下可抵十八層幽冥地府。那為何金箍棒只能下至到十八層幽冥地府呢?要知道,地府作為三界之中的地界,絕不會只有十八層,這一切都源於冥界真正的統治者,后土娘娘。
  • 最新調查顯示13%的美國人不知何謂「溫室效應」
    最新調查顯示13%的美國人不知何謂「溫室效應」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30日 05:48 來源:   中新網紐約1月29日電(鄧悅)由著名的調研公司尼爾森針對全球四十六個國家所作的調查顯示,儘管美國是全球溫室效應頭號來源國,但是卻有百分之十三的美國人對何謂溫室效應卻聞所未聞。
  • 解密天珠:九頁巖十八頁天珠 - 藝術收藏 - 藝術頻道 - 魯網
    九頁巖十八頁天珠是指九頁巖有十八層巖石結構組成的天珠,其上有跟珠身不同顏色的結構線分割,因此,俗稱十八線天珠。   天然九頁巖十八頁天珠(十八線天珠)是指珠身上面天然形成十八頁結構線圖騰的天珠奇石。
  • 傳說中的六界究儘是哪六界,玉皇大帝為何只統領了其中三界?
    傳說中的六界究儘是哪六界,玉皇大帝為何只統領了其中三界?在我們的神話體系中,常常會聽到六界和三界這兩個詞彙。從我們從小熟悉的《西遊記》的設定來說,似乎在天地之間最大的統治者就是玉皇大帝了,當然如來也非常的厲害,不過佛畢竟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文化,所以其實是不歸屬在我們常說的六界之中的。那麼如果用我們的一般認知中的設定來說的話,這六界該是哪六界呢,玉皇大帝為什麼沒能一統六界,成為真正的霸主呢?
  • 【技術問答】何謂Differential Impedance?
  • [環保知識]何謂氣候變化?
    何謂氣候變化?人們普遍認識到大氣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濃度正在增加。過去200年裡,二氧化碳增長了30%,主要來自於礦物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例如汽車、工業和發電)和土地使用的變化(如森林的砍伐)。如果當前的趨勢保持下去,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21世紀將增加一倍,此後還會繼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