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十二處、十八 界」有何關係,意義是什麼?

2020-12-03 重樓逾陀

解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意義及其關係

依俱舍論,在世間或出世間,不管有形或無形,有現象或無現象的事事物物,真是多得不可勝數。如果要個別的去了解他,那實在是不可能的。雖則是這樣,但歸納起來,不外有漏無漏的兩大類法,因這兩大類法,能統攝一切法無遺。

以佛陀學綱的四聖諦約於有漏無漏相對說,苦集是有漏,滅道是無漏;約有為無為相對說,苦集道是有為,滅諦是無為。故除有漏無漏外,一切法亦能攝於有為和無為法。有為法所攝者為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應行法四;無為法所攝有三;故總攝一切法者共七十五法。

五蘊有有漏、無漏2種:能攝一切有為法的是有漏的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而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無漏五蘊。色等五蘊是有為法的自體。將品類差別的諸有為法,約其同類的和合積聚起來,是為蘊的定義。

色蘊所包含的是五根、五境及無表等十一種色法。

五根是指眼耳鼻舌身等組織有情生命的原料;五境是指色聲香味觸等宇宙萬有的現象;無表是指無形無象無可表示的色法。

色有二義:

(一)質礙的意思,即有體積而佔有空間的東西,兩一碰面就互相對礙。

(二)變壞的意思。故有此二義者,即名為色,即等於近人所說的物質。

受本為隨觸所感而生,故應種種不同,唯亦能以苦樂舍三受統攝之。

(一)接觸到客觀的環境,如果是適意的快感,內心起一種適意的情緒,名為樂受;

(二)接觸到的客觀外境,如是不適意的痛感,內心起一種不悅的情緒,就名苦受;

(三)另有一種中庸的境界,使人起不苦不樂的感覺,即名舍受。

受隨於所依的不同,可分為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的六受,六受各有苦樂舍三受,共成十八受。受蘊所攝者為一心所法。

想蘊:為大地法中的心所法之一,以取一切事物的現象和義象,為他的體性。在這無限差別的表象作用上,再加以構思、綜合、聯想、了解、分析而成具體的概念,進一步更為所取的境相,安立種種的名言,為想蘊的特別功用。不過現象與義象,是有所不同的:現象,指有物體形態的,如所執取的青黃顯色,長短形色,男女等相。義象,指無物體形態的法,如所執取的苦樂疏親等相。雖有現象與義象的不同,但同為想蘊所取象。如約所依根分別能依想,也有眼所生想等的六想身。

行蘊:所攝者為除色受想識的四蘊外的其餘四十四心所和十四不相應行的一切有為法。行是造作義,經說若能造作未來有漏有為的果法,名行取蘊。所謂造作,就是與外境接觸時,內心立刻生起一種如何適應、改造等的心理活動,以此執行對於境界的安排與處理,而成為行為,所以行是我人的意志作用。造作的功用,本非限於心所等的五十八法,其餘色等四蘊,也有造作意義,所以不名行蘊者:

(一)因他們已各別得了獨立的名稱,而獨行蘊沒有,為顯五蘊的名義差別,所以唯此得行蘊名;

(二)因其餘四蘊,祗能代表他們的自體,不能含攝多法,而行蘊卻能含攝多行,所以特標行蘊之名。其次,經中每以六思身代表行蘊,是約特殊超勝不共其他意說的。他不但自身有強有力的活動,並有強勝的力能,推動其他心心所法,發生活動作用,可說他是心所中的原動力,據此佛說六思身名為行蘊。如約所依根分別能依思,也有六思身的差別。

識蘊是心識,在七十五法中,他是心王,亦即精神的主體;了別是主體精神的作用。因所依根有六種差別,能依識也就有眼等六識。雖有六識,而各各以了別為他的體性,所以說各了別。他們唯各站在自己本位上,了別自己所當緣的境界,決不超出範圍以外去了別他境。心王唯緣境的總相不緣別相,心所可緣總別相,這是大小乘的共義。如綠花,了別這是花,這是心王的作用;如進而了知這是什麼花,花上有什麼顏色,開得怎麼樣,這都是心所的作用。別不離總,所以心所不但緣別,亦能緣總。

在十一色法中,除無表色,餘五根五境,在十二處中,即說為五根處與五境處的十處。受想行三蘊,色蘊中的無表色,還有五蘊所不攝的三種無為法,在十二處中名為法處。而識蘊於十二處中立名意處。能出生、增長其他法的、即名為處。

在十八界中的五根界與五境界的十界即是在十一色中的五根和五境。意根是由六識身轉變而成的。謂六識身於生滅中,無間隔的轉謝過去,而為後識生起所依的那法,名意根界。受想行三蘊,色蘊中的無表色和五蘊所不攝的三種無為法,在十八界中名為法界。意與識的不同有三:

(一)約時間說,現在生起的叫識,落謝過去的名意,二者只有時間的前後,沒有實體的差別。

(二)約能所依說,即同一六識身,為所依義名之為意,為能依義名之為識。

(三)約能所生說:就其從他生的方面說,叫做識,約他能生識的方面說,叫做意。沒有能生的意,從他生的識,就無法活動。因有這三點不同,所以別立為意。凡是識的生起,必有他的所依,如前五識各有所依,第六意識豈能沒有?為了成立第六意識的所依,所以特就六識身轉謝過去的立為意界。如是根境識三各六,就建立十八界。界者含差別意之謂。

以三科說,一切有為法,歸納在五蘊中,而取蘊只攝一切有漏法,五蘊又不能攝盡無為。無為在十二處中歸納於法處裡,在十八界中收攝於法界裡,所以處界能攝盡一切法無遺。諸法雖多,五位七十五法,攝盡無餘。如一色蘊,總攝十一色法,一意處,綐攝一切心法,一法界,綐攝心所四十六,心不相應十四,三無為的七十五法。諸法在三科中綐攝,就是如此。

蘊處界三科,本為佛對宇宙萬有分類說明,經裡並未討論他的假實問題,而且從原始聖典看,不但沒有說他是假,反而是說一切有,因為這三者,都是現前有情具體事實。佛陀採用三科法門,說明一切法的真實相,是有他深刻用意的,這就是教起的原因。是故若有有情是愚心所者或有利根者或樂略說者,佛說五蘊法門開示之;若有有情是愚色法者或有中根者或樂中說者,佛為說十二處法門;若有眾生為愚色心者或具鈍根者或樂廣說者,佛說十八界法門開示之。故知蘊處界三科實乃佛為開示一切眾生所立之相應方便法門而矣。

相關焦點

  • 了解五陰十八界,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從這十二個因緣來看,裡面沒有一個緣是講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但是,重要的不是在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名相,也就是說,他到底在十二因緣的觀行當中,有沒有觀行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內涵。  我們來看看,五蘊在十二因緣裡面當中,到底有哪一個緣是提到五蘊的。我們來看名色,名色的名指的是受想行識,也就是心,就是四陰——四個陰;那色就是色法,那名色就是五陰。
  • 為什麼「十八界」,也都是如來藏裡的妙真如性呢?
    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73課今天講十八界。一路走過來,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些都屬於施設的教法。為什麼說諸佛應機施教?施設的教法,這個教法就是,每一個層面都讓你這麼去悟,這麼去解。要了解十八界,我們首先要看一下什麼叫做界?一般我們說,宇宙裡邊世界,就是上下左右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世界一定是有界限,就是隔斷的意思,這是我們通常的理解。今天我們還要賦予它一個理解是什麼呢?界還有相連之意,就是說,隔斷這個地方是從哪隔斷的?兩個東西連起來連接在哪裡?在破十八界的時候,識在哪?六根、六塵、六識各有界限。
  • 佛教裡邊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什麼意思?
    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60課今天講會通四科,四科是什麼東西?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四個解釋層次。今天我們要開始講到十二處,這十二處幹什麼呢?就是破相顯性的。前面的五陰六入的時候,每一句後面都會調一句說,觀相原是虛妄,觀其性則本是非因緣、非自然的如來藏性。每講完一段,他一定會下面列這麼一句。後來有的同修還問過我,這一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總說,所有我們現見的這些都是虛妄之相。
  • 什麼是十八界?
    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 (1) 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名為十八界六根又名內六處,處是出生之義,謂出生六識之處,指六根緣六塵,生起六識故。亦名六入,入是涉入之義,謂根境互相涉入,或根境均為識之所入苦。
  • 十八界之六識界(上)
    上一集我們說到斷我見的本質,就是認知以及現觀識陰六識的虛妄性,現觀識陰六識都是有生有滅的緣生法,虛妄不實;既然斷我見就是要斷除那覺知心常住不壞的我見,當然得要深入了解識陰六識的內容。現在我們就來探討「十八界中的六識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與六識,合起來稱為十八界。界又稱為種子,就是功能差別的意思。
  • 三科法門 十八界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對於既執著物質,又執著精神的人,佛陀就為他們講十八界,即六塵、六門和六識。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們就像六扇門,打開這些門,就能感知外面的世界。六識,就是六根對六塵會產生六種認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 風靡清宮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麼?
    佛教有一種「十八子」手串,它是由上百個菩提子品種中挑出十八種串起來的,十八顆主珠,兩顆佛頭,再加上一個佛塔,還有一個墜角。這種十八子手串曾在清宮中風靡一時。其中,數字「十八」代表著佛教的「十八界」。佛教「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境」和「六識」。是佛教以人的認識為中心,對世界一切現象所作的分類。
  • 什麼是黃道十二宮?第十三星座怎麼來的?佔星術與天文學有何關係
    今天,我們熟知的黃道十二星座(宮),其實是佔星學用語,在歷史上,古代天文學與佔星術的關係密不可分。本篇文章將秉承客觀與科學的態度,簡述黃道十二星座的歷史發展與現代天文學中的黃道十三星座,並探究佔星學存在的歷史意義。
  • 佛教27個最基本的常識,你都知道幾個,最後一個知識關係到你一生
    在我國有「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四,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
  • 何謂十八界?
    我們就來說說什麼叫作十八界。所謂十八界,就是指六根、六塵和六識,這是一般學佛人都知道的道理。
  • 「地表十二強」是是什麼意思?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導讀:「地表十二強」是是什麼意思?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隨著本賽季桌球賽程的相繼完結,國際乒聯舉辦的年終總決賽也即將拉開帷幕。無論是三大賽還是系列公開賽都可以作為國乒教練組考量國乒球員是否具備奧運參賽資格的標準,不過這還遠遠不夠,國乒在劉國梁回歸後,引進了所謂的「地表十二強」概念,那何為「地表十二強」?它存在的必要性和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 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耶
    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呢?你認為如來是否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你認為如來是否有所說法呢?」「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世尊問須菩提這個問題很奇怪,卻是有用意,佛弟子有誰不知不信佛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又如來也應自知自證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如此,他老人家又何必明知故問呢?世尊的葫蘆裡到底是在賣什麼膏藥呢?
  • 佛家五蘊的人體構成
    五蘊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概念,它有時指一般的物質和精神表現,但主要還是關於人或人的身心現象構成要素的一種理論。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人的身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佛家對於這個問題所給出的答案就是五蘊理論。「蘊」是梵文的音,意思是積聚。佛教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由此五蘊合成。五蘊分別所指的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色蘊不是指色慾,色蘊的色是指物質。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
  •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學術年會系列主題論壇召開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學術年會系列主題論壇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法治中國理論」學術研討會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原標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學術年會系列主題論壇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法治中國理論」學術研討會在華東政法大學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通訊員吳冬興)近期,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華東政法大學「中國特色法學學術話語體系」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共同承辦的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學術年會系列主題論壇暨
  • 心經:從諸法空相到菩提薩埵,會有哪些需要突破的掛礙
    小編還在凡夫位,故有此問,都是因為小編我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經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回答,卻有相應的闡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這種種照見之法;空相:空去相執。是諸法空相:所說的這種種照見之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為什麼說所有的法都是為了空去相執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什麼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呢?
  • 宏圓法師:十八界皆是空相,能見所見都是性的作用
    六根六塵六識合在一起稱為十八界,界就是界限的意思,六根有六根的界限,六塵有六塵的界限,六識有六識的界限。詳細的說來,眼根有眼根的界限,乃至意根有意根的界限,色塵有色塵的界限,乃至法塵有法塵的界限,眼識有眼識的界限,乃至意識有意識的界限。
  • 鹿鼎記:扒一扒,教韋小寶做人的茅十八,他的名字有何內涵
    一 《鹿鼎記》中的茅十八,他的名字聽起來很隨意,就如同張三李四一樣,仿佛就是胡亂起的。實則不然。眾所周知,金庸先生為自己小說中的人物起名字,那是出了名的用心。很多角色名字的背後都有著內涵或特殊的意義。